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海洋经济发展的五个战略方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1 02:54
国际海洋秩序变革 -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际海洋秩序加速变革 将重新调整各国海洋活动并分配公海利益 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 - 海洋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需主动适用国际新规则抢抓战略主动 紧抓海洋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 [1] 绿色低碳船舶工业 -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国重要议题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将在2030年实现零排放 欧美国家纷纷出台船舶更新换代计划 [1] - 我国是全球最大造船国 海运运力世界第二 需以科技创新驱动 加快交通运输和船舶工业绿色转型 提升船舶全生命周期低碳水平 [1] 海洋生物产业 - 美欧发达国家已完成深海生物遗传资源储备 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 美日德等国已申请1.3万项海洋遗传资源专利 [2] - 我国是全球少数具备深海遗传资源探采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需加大资源战略储备 推动AI赋能生物技术 加强产学研用融合 [2] 渔业发展与转型 - 国际社会将打击非法捕捞和防止过度捕捞作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路径 消除有害渔业补贴和划设保护区成为共同目标 [2] - 我国是全球最大海洋渔业养殖国和公海捕捞国 需推进渔船更新改造 发展深远海养殖 统筹建设现代化渔业 [2]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 - 低碳产业推动铜钴锰镍等矿产资源需求上升 但法德智利等30多国因环保问题反对深海采矿 主张"冻结"相关活动 [3] - 我国需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发展绿色采矿技术装备 强化多场景适应性 降低环保"冻结"风险 [3] 海洋数字经济 - 海洋成为人工智能 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重要应用场景 我国拥有全球领先的5G 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基础 [4] - 需构建空天海地一体化监测网实现实时数据采集 突破智能船舶操作系统和无人航运技术以提升运输效率 [4] - 应加大海洋数字基础设施投入 完善国家级海洋大数据中心 推动数字孪生 量子通信等技术在海洋场景落地 [4]
从“疍家渔乡”到“蓝色样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1 02:54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 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拥有1900平方千米海域和118千米海岸线,2018年被列为全国唯一少数民族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3] - 陵水以探索海洋旅游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为核心任务,推动海洋渔业现代化升级,打造可复制的"陵水方案" [3] - 分界洲岛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2024年科技艺术嘉年华吸引八方游客,塑造"文化出海第一城"形象 [6] 海洋旅游产业升级 - 2023年建成海南省首家海上共享渔庄和国内首个疍家文化博物馆,疍家渔排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 [5] - 推出疍家文化体验、生态垂钓、深海观光三大休闲渔船线路,2024年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名录 [5] - 环岛旅游公路通车串联资源,新增3家"三椰级"乡村旅游点,7个点位入选海南百大网红景点 [5] 深远海养殖转型 - 2020年划定1.2万亩深水网箱养殖区,实施转产渔民每户减免50亩海域使用金政策 [9] - 2024年布局3.4万亩"沿海深蓝渔业产业发展带",推进深水网箱、桁架养殖装备等项目建设 [9] - 黄鳍金枪鱼养殖技术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人工产卵重大突破 [9] 海洋生态保护 - 开展潟湖环境整治、"蓝色海湾"行动等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11] - 新增红树林6300亩,培育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2000余株,修复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态系统 [12] - 建立"湾长+河长+林长"联动机制,布设海上监测浮标实现常态化管理 [12]
内蒙古赤峰织密地灾防治“安全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30 02:0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赤峰市自然资源局通过精细化调查、汛前排查和汛中检查摸清地灾隐患底数,建立管理台账,重点排查学校、旅游景区、切坡建房居民点、水库、铁路公路沿线等区域[1] - 该局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要求,联合技术单位动态监测隐患点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1] - 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发布3次地灾风险预警信息,并组织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强化"人防+技防"预警体系建设,在隐患区域安装自动监测设备[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 对威胁范围较大的地灾隐患点申报中央和自治区级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治理,"十四五"以来已治理克什克腾旗、敖汉旗等13处隐患点[2] - 计划开展地灾治理项目储备工作,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申报2026-2028年度专项资金治理项目[2]
广东升级维护珠江口至粤西业务化浮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30 01:25
浮标升级维护 - 广东省在珠江口至粤西海域对业务化浮标实施升级维护,升级后的浮标在台风"蝴蝶"影响过程中持续稳定回传高精度数据 [2] - 5月底至6月初,广东省海洋预报台团队依托北斗精准定位技术,将4套3米浮标成功布放至珠海至湛江的预定海域,所有浮标运行状态良好 [2] - 技术团队在茂名海域对6米大型综合观测浮标完成现场维护,包括关键传感器校准、太阳能供电系统性能提升以及防生物附着处理 [2] 浮标在台风中的表现 - 6月11日南海热带低压发展加强为台风"蝴蝶",6月14日在广东省雷州市西部沿海登陆,成为2025年首个登陆中国的台风 [2] - 湛江海域浮标位于台风中心周边海域,精准捕捉台风中心气压、风强和实时波浪场变化,并回传至广东省海洋预报台 [3] - 浮标数据为预报机构制作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制定防御方案提供有力支撑,降低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3] 未来规划 -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将进一步强化对海洋业务化观测浮标系统的管理和规范 [3] - 通过海洋观测浮标等立体观测网的建设,在守护海洋安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
南极考察站的暗夜值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30 01:25
南极考察站仲冬节庆祝活动 - 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在2025年6月21日共同庆祝仲冬节,这是南极极夜过半的标志性节日 [2] - 秦岭站全体队员在首个仲冬节期间坚守岗位,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人员全天候巡查确保施工安全 [3][4] - 长城站与智利、俄罗斯、乌拉圭等国家考察站联合举办庆祝活动,约100名越冬队员参与体育竞技和文化交流 [5][6] - 中山站与俄罗斯进步站、印度巴拉提站共同庆祝,三国队员参观设施并围绕科研任务和后勤保障进行深入交流 [7][8] - 各站庆祝活动展现了极地工作者的乐观精神,促进了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与文化交流 [2][6][8] 秦岭站建设进展 - 秦岭站队员在仲冬节期间主动放弃休息,争分夺秒进行焊接、切割、接线、拼装等施工作业 [4] - 生活保障人员精心安排节日伙食,营造温馨氛围,让建设者感受到极地大家庭的关怀 [4] 长城站国际交流 - 长城站队员参加冰雪雕刻、雪橇比赛、趣味游戏等体育竞技活动,并在多个项目中取得佳绩 [6] - 联欢会环节展示中国美食和传统书法,各国队员也展示了民族服饰与舞蹈,促进跨文化交流 [6] 中山站国际合作 - 中山站与俄罗斯、印度考察站共同回顾南极考察历史与合作佳话,参观巴拉提站重要设施 [8] - 三国队员围绕大气环境监测、海冰观测等科研内容进行座谈,提出未来联合观测的建设性意见 [8]
“AI+雷达点云”提升实景三维数据生产效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8 09:18
实景三维技术发展 - 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持续开展实景三维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进"AI+LiDAR点云"技术融合,显著提升数据生产效能 [1] - 实景三维数据通过高精度建模生成具有空间真实感的三维模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基础资源 [1] - 公司承担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数据生产任务,助力构建多尺度、多类型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 [1] AI+LiDAR点云技术应用 - 2024年公司将AI深度融入LiDAR点云数据采集、处理、优化全链条,显著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能力 [2] - 该技术使2米格网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生产效能大幅提升,为复杂场景建模提供支撑 [2] - 在陕西、甘肃、新疆等项目中,AI技术实现移动物体、植被、建筑物等全要素自动分类,准确率超越传统软件 [3] 技术创新与成果 - AI模型通过增加机器学习样本持续优化,数据量越大、密度越高则分类效果越优 [3] - 公司组织专题培训分享AI点云分类技术路线,推动技术在实景三维项目中的场景完善 [3] - 将人工智能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形成"技术攻关-场景验证-成果输出"的创新链条 [4] 未来发展方向 - 聚焦生产效率瓶颈,推进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技术研究 [4] - 提升海量数据获取、处理、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4] - 加快构建新型基础测绘生产服务体系,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 [4]
自然资源部: 打好配套法规制度“组合拳” 有效保障新矿法落地生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2:01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新修订的 矿产资源法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规范矿产资源管理、促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举办新闻通气会,通报了新矿产资源法的总体修订情况、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以及 后续的工作计划。 "这次修改是矿产资源法时隔29年后的首次大修,是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 大事。"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魏莉华在通气会上表示。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修订后的矿产资源法,适应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新形势新要 求,充分总结矿业权出让等改革实践经验,突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目标,聚焦矿产资源领域关键环 节和主要问题,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矿业发展规律,确保制度设计符合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实际情况, 对于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资源支撑,意义重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支 持、配合好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主动作为,全力做好法律贯彻实施工作,确保新矿产资 源法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实现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水平发展。 "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矿产资源法贯彻实施工作,将贯彻实施好新矿产资源法作为当前和 ...
生态新方位丨自然与人工的“双重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06:15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陇南的实践表明,火烧迹地修复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 则。根据火烧严重程度和植被类型,制定差异化的修复策略,是提高修复效率、保障修复效果的关键。 对于轻度火烧迹地,应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原则。重点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加强 巡护监管,防止人为破坏和火灾复燃。同时,可适当进行人工促进更新,如补植乡土树种、清除入侵物 种等,加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陇南,一座隐藏在甘肃南部的城市,不仅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更因温暖湿润的气候与多样的 地貌,展现出"一山四季、十里不同"的壮丽景观,同时肩负着长江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 要使命。然而,曾经频发的森林火灾,给这片绿色家园带来了沉重创伤。如何在火灾后科学有效地修复 火烧迹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经过不懈研究与实践,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与陇南市政府在森林火烧 迹地修复领域探索出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修复相结合的创新道路,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修复成效 自然与人工双重奏 研究表明,陇南森林火烧迹地的修复效果与火烧严重程度紧密相关。在轻度火烧区域,自然修复展 现出强大生命力。轻度火烧通常仅灼伤地表植被 ...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06: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守护北部湾“海洋活化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02:43
鲎资源保护与研究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连续多年开展北部湾鲎资源调查,为保护鲎物种提供科技支撑 [4] - 科研团队在北部湾沿岸关键区域如沙田、竹林建立长期监测网络,精准掌握鲎种群数量动态、分布规律及栖息地变化 [4] - 2023年启动鲎资源调查航次,完成3个重要栖息地现场监测,并采集底质样品及水样评估环境质量 [4] 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 - 海洋四所2021年加入"亚太地区鲎观测网络计划",促进监测方法与数据标准化,实现国际保护经验共享 [5] - 北海沙田区域单位样方鲎密度最高达46.88只/100平方米,反映栖息地状况良好 [5] 科研方法与成果 - 依托科技部"北部湾资源环境综合调查"项目,系统积累野外调查数据,为科学评估鲎资源状况奠定基础 [4] - 环境样本分析结果将揭示环境因子对鲎生存繁衍的影响,为栖息地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