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

搜索文档
“十四五”以来 “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
央视新闻· 2025-09-16 09:27
记者今天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由"沙进人 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 中国荒漠化土地有2.5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通过相继组织实 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一批重点工程,中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 少,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万公顷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7万公顷。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牧草、经济林果、中药材、沙漠旅游等沙产业,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 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植被平均盖度达到20.22%,较10年前上 升了2.6%。近10年发生沙尘天气次数,较上个10年减少了30%。 国家林草局荒漠司司长黄采艺介绍,"十四五"以来,"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荒 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率先实 现了到2030年土地退 ...
多地民众遭蒿属花粉困扰 植物专家支招分区域科学治理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8:25
据城市过敏预报显示,9月以来,呼和浩特市已连续多日处于高等级过敏风险中。 不止呼和浩特,近期中国北方多地民众均遭受蒿属花粉过敏问题困扰。北京、太原、石家庄等地在经历 雷暴天气后,大批哮喘急性发作或症状加重的患者涌向医院,急诊室一度人满为患。 带着民众关切,中新网记者专访了长期深耕植物花粉研究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宛涛。他自20世纪80年 代中期起,便专注内蒙古草地野生植物的孢粉学与草地种质资源交叉研究。 宛涛表示,"蒿属植物曾是西北荒漠化治理的'生态功臣'。在内蒙古的蒿属植物有60多种。其中,黑沙 蒿、白沙蒿、差不嘎蒿等种类,是治理沙化的先锋草种。"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在毛乌 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区域大规模飞播黑沙蒿、白沙蒿、差不嘎蒿、沙柳等,让流动沙丘逐渐变成半 固定、固定沙丘。"要是没种植这些先锋植物,很多牧场、农田、村庄很可能被沙子掩埋。" 然而,这些蒿属植物植株最高可达1米左右,花粉产量极大,每年8月、9月是蒿属植物的花果期,也是 花粉传播高峰季,这便成为西北地区民众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此外,在城镇居民小区周边空地及农村 的田间地头(含撂荒地),常有一定量自然生长的黄花蒿、大籽蒿等蒿属 ...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9:33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新网巴彦淖尔9月15日电 题: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站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观景台,脚下是连片的梭梭林,绿意沿着沙丘起伏蔓延。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被称为"红色公牛"的狂暴沙海——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曾常年吞噬良田、摧毁房屋,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向黄河输沙达7000多万吨,像一盆悬 在母亲河头顶的沙子,时刻威胁着黄河安澜与华北生态安全。如今,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这片沙漠正 上演着从黄沙滚滚到绿富同兴的蜕变。 治沙接力:筑起200公里"绿色屏障" "过去那风沙才叫厉害,一场沙尘暴刮起来,三天都看不见日头。"土生土长的磴口县老人李存福的记忆 里,沙漠曾是当地最大的噩梦。 作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巴彦淖尔市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向沙漠宣战,通过防、治、用、 养多措并举,构建起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的治沙体系。 "以前沙进人退,如今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这是当地百姓对沙漠变化的直观感受。在蒙能160万千瓦 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蓝色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沙进人退”到“路进沙退”:内蒙古穿沙公路的治沙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1:24
穿沙公路建设成就 - 巴音—蒲圪卜穿沙公路全长16.81公里 将沙丘分割并形成治理新格局 [1] - 达拉特旗已建成穿沙公路544公里 直接推动生态治沙面积近49万亩 [5] - 内蒙古计划到2030年新建改建穿沙公路超6300公里 带动1200万亩沙地治理 [5] 治沙技术体系 - 采用"以路划区 分块治理 锁住四周 渗透腹地"的科学治理模式 [5] - 通过修路后扎草方格固定流沙 再种植耐旱耐盐碱植物实现沙丘固定 [2] - 草方格防沙技术于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仍为国内最高治沙科技荣誉 [8] 经济社会效益 - 穿沙公路为光伏项目选址和设备运输提供便捷通道 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5] - 当地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及光伏管护、治沙造林等工作实现增收 [5] - 公路建设使通行环境根本改善 彻底改变过去风沙阻碍交通的状况 [2] 模式推广与创新 - 穿沙治沙模式自1997年首条公路建成后已在内蒙古全境推广 [5] - 当前正推进公路建设、防沙治沙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同步发展的新升级模式 [8] - 该模式旨在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可复制推广的中国方案 [8]
“宁”聚一堂看中阿|毛里塔尼亚驻华大使:毛中关系稳固发展造福人民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9 05:21
中阿经贸合作 - 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以创新、绿色、繁荣为主题 首次实现22个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全部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参会[3] - 2024年阿中贸易额达到4074亿美元 同比增长2.3%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阿拉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4] - 中方宣布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 毛里塔尼亚高度重视并赞赏该政策[3] 毛中双边关系 - 2024年恰逢毛里塔尼亚与中国建交60周年 两国在各领域密切合作取得显著发展[4] - 毛里塔尼亚总统加兹瓦尼2024年访华期间签署多项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涵盖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和现代农业等领域[4] - 中国是毛里塔尼亚主要贸易伙伴 零关税政策将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发展[3] 重点合作领域 - 中阿博览会在创新、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等领域提供重要交流平台 合作成果将增进各国人民福祉[4] - 毛里塔尼亚80%以上国土被沙漠覆盖 正与宁夏、新疆等地开展荒漠化治理合作[5] - 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实践经验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防治荒漠化提供可复制推广模式[5] 投资与市场机遇 - 毛里塔尼亚被称为阿拉伯—非洲之桥 其战略位置有助于中国企业拓展非洲和阿拉伯市场[4] - 零关税政策将激活非洲出口潜能 为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机会[3] - 毛里塔尼亚欢迎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和现代农业领域投资[4]
“沙海”如何变“绿金” 农发行全力支持内蒙古荒漠化治理
金融时报· 2025-08-13 04:16
政策性金融支持荒漠化治理 -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累计投放贷款37亿元支持三北工程建设 实现沙化土地治理259万亩 [1] - 通过板上发电 板下种植 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产业模式锁定库布其沙漠156万亩流沙 [1] - 在浑善达克沙地投放3.37亿元贷款支持12.3万亩沙地治理 其中7.16万亩规模化牧草和5.14万亩沙棘与柠条灌木林 [2] 新能源与生态治理融合发展 - 2023年至今投放24.15亿元贷款支持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建设 包括鄂尔多斯中北部基地和杭锦旗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1] - 2024年新审批9亿元贷款支持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 构建生态治理与清洁能源开发协调发展新范式 [1] - 在巴丹吉林沙漠投放59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116万亩流动沙区固沙工程 使腾格里沙漠边缘后退25公里 [3] 产业治沙与生态效益 - 三年来累计投放9.06亿元贷款支持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通过沙棘产业和牧草种植实现生态改善与产业增收 [2] - 落实差异化支持政策 累计投放2.91亿元贷款解决治沙工程先投入后见效的融资难题 [3] - 浑善达克沙地项目使京津风沙源变为林草交错的生态牧场 形成守护华北的绿色生态屏障 [2]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共同守护蓝天 十余年我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65亿亩(视频)
中国经济网· 2025-07-14 07:49
沙尘暴的全球影响与挑战 - 沙尘暴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影响全球约3.3亿人的生活 [1] - 每年约20亿吨沙尘被排放到大气中,波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1] - 沙尘暴造成数亿美元经济损失,破坏基础设施、增加医疗成本、毁坏农田并干扰社会活动 [1]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的设立 - 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6月8日通过决议,将7月12日定为"国际防治沙尘暴日" [1] - 设立目的是提高全球对沙尘暴带来的健康和环境挑战的认识 [1] 中国在荒漠化防治的成就 - 中国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在全球率先取得这一成果 [1] - "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奖章 [2] - 中国三次获得"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被誉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2] 中国具体防治措施与成效 - 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65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 [2] - 荒漠化防治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2] - 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土地生命奖"和"地球卫士奖"之"激励与行动奖" [2] 中国在防治领域的国际贡献 -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推动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造福世界 [1] -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荣获"地球卫士奖"之"科学与创新奖" [2] - 中国将继续为全球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实现从"黄"到"绿"再到"金"的转变 [2]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06: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从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到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阿拉善盟积极探索荒漠化治理多元模式
内蒙古日报· 2025-06-23 03:20
荒漠化治理成效 - 阿拉善左旗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面积超1200万亩,其中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重点治理区种植梭梭、花棒等耐旱植物330余万亩 [1] - 治理工程改善了周边1.2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阻断了沙丘侵城的趋势,保障了黄河和贺兰山的安全 [1] - 2025年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覆盖阿拉善左旗10个苏木镇,建设任务208.1万亩 [1] - 阿拉善盟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探索出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等多元模式 [1] "三北"工程进展 - 阿拉善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构筑起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锁边"立体防护林草带 [2] - 2024年完成治沙551.65万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握手" [2] - 2024年计划完成"三北"六期工程治理任务470万亩,目前已完成30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5% [2] - 通过"劳务雇佣+设备租赁"等以工代赈形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 [2] 光伏治沙模式 - 阿拉善盟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采用"光伏发电+防沙治沙"模式 [3] - 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清洁能源外送基地光伏200万千瓦工程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17.15亿度,可满足60.37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3][4] -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综合模式,板下补植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沙丘移动基本被遏制 [4] - 阿拉善盟正在建设18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配套治理26.4万亩沙地 [4] 生态改善数据 - 截至2024年,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03.45万亩 [4] - 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升至23.18% [4]
绿锁沙喉: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助力三江源保护
新华社· 2025-06-18 01:01
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成效 - 青海贵南县通过复合治沙模式使森林覆盖率从1996年前的2.6%提升至19.24%,治理沙化面积达195万亩,40余万亩沙漠得到有效治理[2] - 沙珠玉乡沙漠化土地面积从90%降至12.3%,营造防风固沙林1.49万亩,设置沙障4.8万亩,建成1.05万亩治沙样板示范区[3] - 海南州建成2100亩生态光伏牧场,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模式,使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3] 荒漠化治理技术发展 - 治沙技术从单一杨柳插杆发展为容器育苗、种子包衣种植,从工程固沙发展为"乔灌草结合、封造育并举"的复合治沙模式[2] - 林草部门科学选用固沙材料,种植耐寒耐旱抗风沙种苗,提高治沙成效[2] - 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科技治沙"综合治理模式[3] 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 财政部门明确省与市(州)县8:2配套资金分担比例,2024年全省下达配套资金1.7亿元,2025年已下达2.4亿元[2] - "三北"工程面临施工期仅5个月、种草复绿"窗口期"仅2个月的特殊挑战[2] 荒漠化历史状况 - 20世纪90年代贵南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4.2%,沙漠每年以5至15米速度扩展[1] - 沙珠玉乡20世纪50年代全年8级以上大风达60余天,出现"三刮四种"现象[3]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光伏园区建设促使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模式,"光伏羊"走俏市场[3] - 实现"绿富同兴"发展理念,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