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历时9年,央地合作揭秘南疆“硒腰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7 02:11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 - 完成南疆近21万平方千米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采集分析土壤样品2.4万个,获取土壤中54种化学元素指标含量 [1] - 首次用数据证实博斯腾湖为"中国第一富硒湖",湖底泥硒元素含量均值达0.63毫克/千克,富硒水产富硒率达92.5% [1][12] - 覆盖南疆97%的耕地,获取了南疆迄今最系统、空间精度最高、指标最全的土壤地球化学填图国情实测数据 [5] 优质耕地资源分布 - 划定优质耕地90.8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 [6] - 圈定Ⅰ等绿色食品产地耕地土壤适宜区210.27万亩,占比5.07% [6] - 优质土地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库拜盆地、阿克苏河沿线和喀什西部等地区 [6] 富硒资源分布特征 - 发现近4900万亩富硒土地,其中富硒耕地1130万亩,占南疆耕地面积27% [9] - 形成长度近千千米的"硒腰带",阿克苏地区富硒土地面积最大达1912.05万亩 [9] - 精细化圈定天然富硒土地186.83万亩,成功申报中国地质学会天然富硒地块5处(29.57万亩) [12] 特色农产品开发 - 发现15种天然富硒农产品,包括3种粮食作物、7种果蔬、3种畜牧产品和2种调味品 [11] - 小麦、水稻、玉米、孜然、辣椒等农作物较易吸收土壤硒元素,鸡蛋、鱼肉硒含量聚集明显 [11] - 建成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园5处、富硒特色食品产业基地1处、富硒科普展馆1处 [13] 调查方法与模式创新 - 采用"中央财政示范引领+地方财政跟进"模式,累计投入389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 [5][10] - 自主研发特色土地资源查询系统,打通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 [13] - 发布新疆首个富硒食品分类团体标准,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 [13]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快构建南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重点区域部署1:5万调查工作 [14] - 加强焉耆盆地富硒产业技术支撑,助推"西域硒都"品牌建设 [14] - 开展矿质元素迁移转化研究,为特色资源保护开发提供科学支撑 [14]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辽宁第三站:把极地科学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4 14:53
极地科普活动 -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辽宁站第三场活动在大连海洋大学举办 吸引500多名师生和社区居民参与[2] - 活动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 联合自然资源部等8家单位共同组织[2] - 现场播放《冰路征程》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两部宣传片 展示中国极地科考40年历程[5] 极地科考成果 - 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成功建立昆仑站 抵达南极内陆海拔最高点冰穹A[5] - 中国北极科考实现历史性突破 首次抵达北极点[5] - 长城站建站40周年 已开展多次国际交流活动 体现"开放共享"理念[8] 极地科研能力 - "雪龙2"极地科考破冰船模型被赠予大连海洋大学 象征国家极地考察保障能力提升[5] - 专家介绍在零下50摄氏度低温环境下开展深冰芯钻探工作的科研经历[5] - 大连海洋大学博士分享参与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实地经验[5] 极地国际合作 - 通过视频连线实现与南极长城站的实时互动 跨越12小时时差[8] - 活动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地合作理念[2][8] - 大连海洋大学校长表示将贯彻"认识极地 保护极地 利用极地"的重要指示[8]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辽宁第二站:冰雪科学种子播撒边境民族校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3 12:44
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组织,联合8家机构共同参与,旨在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并激发社会关注[5] - 活动覆盖辽宁丹东市朝鲜族中学近300名师生,包含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2] - 主办方向学校赠送极地海洋科普图书[4] 极地科考内容展示 - 播放《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两部宣传片,展现中国极地科考历程[5]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家郭井学讲解南极作为"地球气候预警系统"的科学价值[5] - 大连理工大学专家陈晓东分享中国北极科考首次抵达北极点的历史性突破[5]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专家李学峰介绍"雪龙2"破冰船代表的极地考察保障能力新发展[5] 南极长城站特别连线 - 师生与中国南极长城站越冬队员视频连线,站长邵和宾介绍建站40周年及国际交流成果[7] - 通过短视频《寻找神奇生物的一天》展示南极生态系统,包括地衣、白眉企鹅、豹海豹等物种[7] 学生反馈与教育影响 - 高二学生表达对极地科考的向往,立志未来加入科考队并展现朝鲜族青年担当[10] - 活动强化学生"守护地球"信念,与学校培养"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的教育理念契合[2]
为了海洋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行动——中方参加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活动纪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3 02:18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概况 - 2025年6月9日~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约1.5万名各界代表参会[6] - 大会通过《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未来:团结起来采取紧急行动》政治宣言[6] - 形成包含800余项自愿承诺的《尼斯海洋行动计划》[6] 中国参与情况 - 自然资源部全程参与10场全会、10场专题会并举办多场边会活动[7]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提出海洋科学与政策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是应对全球海洋挑战的关键[7] - 自然资源部代表团进行14场双边会谈,拓展全球蓝色伙伴关系[8] - 中方机构主办或联合主办4场边会,参与5场其他活动[8] 海洋科技成果发布 - 发布全球海洋融合数据集(CGOF 1.0),融合40余个全球数据资源,总量超600TB,时间跨度60年[11] - "妈祖"系列数值模式实现海洋模式物理框架革新和计算效率革命[11] - "瀚海智语"大语言模型融合18亿海洋词元语料库[11] - 深海海山数字孪生系统填补人工智能在深海领域的应用空白[11] 海洋工具与平台 - 发布免费开放的"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COAST)工具包[12] - COAST融合海洋大数据、数值模型和AI技术,提供海洋灾害、生态健康等服务[12] - 全球滨海论坛21家机构成为首批合作伙伴,推进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16] 蓝色经济发展 - 发布《推进中国可持续蓝色经济》研究报告,涵盖海洋核算体系和蓝色金融工具[16] - 提出"共塑2030后全球海洋新议程"行动倡议[16] -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展示40多年海洋空间规划研究成果[17] - 《自然受益:港口行业的角色》报告展示海洋空间规划实际效能[17] 国际合作与伙伴关系 - 发布14个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涉及5个国家51家机构[14] - 蓝色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认知和保护措施[15] - 中国蓝碳研究为制定保护政策和增强投资信心提供支撑[15]
走向蔚蓝——辽宁海洋强省建设综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3 01:59
海洋资源与区位优势 - 辽宁省拥有22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横跨渤海与黄海,海洋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突出[1] - 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传统渔场以及丰富滨海湿地资源为海洋经济提供保障[3] - 毗邻渤海和黄海,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重要节点,具备融入"一带一路"和东北亚经济走廊的独特优势[3] 海洋渔业发展 - 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8个,主导培育11个水产新品种[3] - 盘锦光合蟹业等多家企业入选国家水产种质资源阵型企业[3] - 拥有远洋渔业企业22家,捕捞作业区域涉及28个国家及地区海域[3] - 全国最大专业南极捕捞加工船启航赴南极海域生产作业,船载5条生产线[3] 海洋装备产业 - 全球首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超大型油轮顺利下水[3] - 全球首台机载SCR船用低速机发布[3] - 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3] - 大船集团自主开发"风帆技术"在超大型油轮上成功示范应用[3] 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 - 大船集团交付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4] - 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1号船、2号船顺利出坞[4] - 单舱世界最大13000立方米B型液化天然气燃料舱完工[4]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 - 拥有美罗药业、医诺生物、水产制药等重点生物医药企业[4] -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4] - 自主研发海洋药物如伤科接骨片、海洋胃药以及岩藻黄素、维生素等产品[4] 科技创新与智能船舶 - 拥有6个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58个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6] - 大连海事大学研发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6] - 大连造船厂交付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6] 5G与数字化应用 - 大连移动部署5G-A通感一体基站,实现20公里范围内渔船轨迹监测,探测精度达90%以上[6] - 鑫玉龙示范区通过"5G+工业互联网"实现3万多亩海域可视化管理与实时监测[6]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 "十四五"以来整治修复滨海湿地2507.95公顷、岸线23.8公里[9] - 实施葫芦岛天角山、营口大清河口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9] 国际航运与开放合作 - 大连港跻身全国十大沿海港口行列[11] - 大连市与上海市制定对口合作实施方案[12] - 营口市与连云港市强化集装箱航线运营合作[12] -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与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2]
自然的复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2 03:42
全球NbS暑期学校及上海中心成立 - 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暑期学校于6月23日在上海复兴岛开班,同期全球首个NbS城市中心落户上海 [2][14]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主办,覆盖中国等18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 [12][31] - 复兴岛作为上海市内陆人工岛,通过NbS模式实现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未来规划为"数字智能岛"和可持续示范区 [21] NbS理念与国际合作进展 - IUCN定义NbS为通过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的综合方法,其全球标准2.0将于2023年10月发布 [3][20] - 自然资源部自2019年成为IUCN国家会员,2023年共建NbS亚洲中心,已开展生态修复指南编制等合作 [3][20] - 中国将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国家林草局计划推出荒漠化防治等案例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 [18][20] 上海生态治理实践案例 - 上海创新黄浦江全流域修复模式:上游保育郊野湿地、中游贯通45公里滨水生态岸线、下游打造"超级生态堤岸" [26][27] - 崇明东滩重构潮汐湿地保护候鸟栖息地,漕泾郊野公园通过农田退水实现农林湿复合生态系统 [21][31] - 案例被IUCN评价为全球首个超大城市尺度生态综合治理方案,采用集成化修复方法 [22][27] 跨领域合作与技术应用 - 暑期学校促进金融、城市规划等领域跨学科交流,华为展示信息化技术在森林火灾预警等场景的应用 [12][37] - 世界银行等机构分享NbS融资经验,"一个长江"项目联动政企修复长江岸线超千公里 [37][38] - 葡萄牙专家提出NbS需结合本土智慧,日本、墨西哥等国代表分享生物多样性战略等经验 [37][38]
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2 03:41
项目升级与核心目标 - MoNITOR项目升级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科学创新中的关键地位得到确认 [1] - 项目聚焦提升近海生态系统韧性与自然灾害响应能力,建立服务不同国家的近海生态环境数值预报系统 [1] - 目标包括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形成近海生态环境预报系统,发布海洋生态要素预报产品,实现海洋环境健康增值 [1] 技术体系与科研进展 - 项目初步构建具有国际可推广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预报体系,集成遥感观测、Argo浮标、人工智能分析和高分辨率模型等先进手段 [2] - 推动"观测—模拟—预测—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构建"虚拟孪生海洋"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精细化模拟与未来情景预测 [2] - 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数字孪生技术研究,服务科学决策与风险预警,打造面向"蓝色未来"的核心科技支撑平台 [2] 国际合作布局 - 与70余个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立合作,覆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与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合作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分委会、埃及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 [3] - 依托"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和"环印度洋海洋科技与能力建设培训中心"两大平台,重点面向非洲、环印度洋及岛屿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 [3] 国际活动与人才培养 - 2024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期间主办专题边会,邀请多国专家探讨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 [4] - 培训活动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推动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海洋青年科技人才国际网络 [4] - 未来将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灾害减缓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
向海问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2 03:41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浙江作为海洋大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一张图"管到底,实施立体分层设权、海地联合出让等多项全国首创政策 [1] - 浙江完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实现高效用海 [1] 历史围填海资源利用 - 浙江首创历史围填海"集中连片论证、分期分块出让"政策,在沿海县市开展试点,引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 [3] - 浙江完成历史围填海现状调查、违法用海处罚、编制全省处置方案,首创"历史围填海区域水系绿化公共用海管理范围划定"政策 [3] - 浙江历史围填海综合利用率达40%,工业项目用海占比54%,拉动投资1300多亿元 [4] 海域使用权交易创新 - 浙江实行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探索省域海洋资源统一市场建设,试点海域使用权统一网上交易 [6] - 宁波前湾新区"两权合一"出让项目以5701万元成交,面积163亩,使用期限50年,全程线上操作 [6] - 累计出让15宗海域,面积4325亩,成交金额1.73亿元 [6] 立体分层用海模式 - 浙江探索立体用海模式,如宁波象山港海域上层风力发电、中层养殖网箱、海底电缆管道,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9] - 制定海域立体分层技术规范省级标准,形成"海堤+码头""光伏+温排水"等复合利用模式,累计审批立体设权项目180个、确权面积16.5万亩 [11] 低效用海有机更新 - 三门县通过低效用海有机更新,19家企业整合为5家,盘活海域4800亩,亩均产值从50万元跃至250万元 [13] - 三门县制定《临港船舶低效用海有机更新试点实施方案》,项目论证时间从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审批时限从12个月缩短至3个月 [14] - 三门县盘活低效用海20宗,引进新投资85亿元 [14] 海洋产业科技创新 - 浙江海洋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15] - 浙江加强海洋产业监管和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15]
自然资源部部署“十五五”矿产资源规划编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2 02:01
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 "十五五"矿产资源规划基期为2025年 规划目标为2030年 展望到2035年 [1] - 规划编制需围绕提升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科学设定目标指标 谋划重点工程和项目 [1] - 加强规划引领管控 增强指导性 可操作性和约束性 强化陆海统筹 拓展调查勘查开发空间 [1] - 加大基础地质调查 优化资源配置和矿业权投放 推动持续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1] - 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 深化改革加大政策供给 [1] - 完善战略性矿产探产供储销统筹体系 推动快速增储上产 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1] 规划编制时间安排与分工 - 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2026年3月底前完成会签并上报国务院审批 [2] - 省级矿产资源规划需经省级政府同意后报部批准 原则上在全国规划审批后3个月内完成 [2] - 同步开展规划数据库建设 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可针对特定领域 重要矿种 重点区域编制专项规划 [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各地需将规划编制列入重要日程 制定工作方案 明确责任分工 [2] - 自然资源部通过管理系统跟踪各级规划编制进度和重大进展 [2] - 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加强上下级规划对接 确保任务有序推进 [2] - 规划编制 数据库建设及环评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2] - 自然资源部将制定省级和市县级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提升编制质量 [2]
海洋经济第一大省释放发展新信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1 02:54
发展格局 - 广东将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形成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格局 [1] - 平衡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强化海洋资源规划约束,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1] - 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坚持港产城联动,加快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聚势腾飞 [1] - 聚力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持续深化山海协作,推动陆海区域协调发展 [1] - 拓展对内对外向海开放,积极构筑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 [1] 产业体系建设 - 广东将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 - 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面提升远洋捕捞综合实力,建好用好渔港平台 [2] - 突出做强石化、船舶等优势临港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 [2] - 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海洋企业矩阵,不断巩固拓展产业优势 [2] - 聚力发展海洋文旅,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持续优化拓展涉海服务保障 [2] 科技创新 - 广东将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 [2] - 集中资源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产业所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2] - 大力引育现代海洋人才,更好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2] - 进一步优化港口资源,建好临港产业园区,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