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管理

搜索文档
如何落实国家公园法,专家这样说(上)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9 06:53
核心观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12日通过 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 标志着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阶段 旨在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 构建国土空间保护新格局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 管理体制 - 法律明确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确立国务院主管部门、有关部门、管理机构及地方政府的协同管理架构 并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以解决多头管理和权责交叉问题 [13] - 需平衡垂直与属地管理间的权责利 通过生态补偿与利益共享机制 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因保护受限地区 并优先聘用当地居民及扶持特许经营 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 [15] - 协调机制需实体化与常态化 对跨省国家公园设立中央牵头的常设协调办公室 赋予综合协调权和监督权 建立负面清单和督办机制 确保保护目标与执法标准统一 [17] - 综合执法需与原有体系衔接 通过地方立法明确管理机构执法权与程序 加强执法人员跨领域培训 并建立周边地区执法联动机制 防止违法行为逃避监管 [19] - 保障体制长期稳定需资金保障 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资本参与的长效机制 并构建统一智慧管理平台 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支撑科学决策 [21] 民生改善与公众参与 - 法律坚持全民公益性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并通过机制促进民生改善 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双赢 需统筹保护与发展 强化法律落实 [21] - 构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共同体 让老百姓从保护中获得经济收益 法律规定维护集体土地权利人权益 优先聘用当地居民为生态管护岗 需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 建立多方协同治理格局和常态化沟通机制 [23] -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集体土地占比66.6% 居住3350多人 传统产业依赖自然资源 需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 [24] - 武夷山推广生态茶园模式 套种近2万株树木 建设4000多亩生态茶园 提升茶叶品质 并规范特许经营 吸纳195名居民担任管护等岗位 带动1200余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 实现护生态与谋生计双赢 [28] - 园地协同需管理机构与政府树立一盘棋思维 在法律支撑下 于一般控制区开展科普和生态旅游等活动 加强访客管理 确保生态保护前提下形成共生共荣发展共同体 [30] - 武夷山建立一中心四服务机制 以服务社区为核心 支持绿色产业等项目 将主景区日环境容量控制在3.2万人次以内 并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和旅游 创新划定4252平方公里保护发展带 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良性互动 [31] - 法律要求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实施分区分类差别化补偿 武夷山落实11项补偿内容 对129.29万亩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32元补偿(比区外高9元) 赎买1.42万亩商品林 对9.08万亩毛竹林给予每年每亩118~149.5元补偿 并对7.76万亩集体山林实行景观补偿 保障林农权益 [33] 监测与监管 - 监测工作需围绕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目标 开展长期连续多元、多维、多尺度的生态大数据监测 包括生态要素状态及长期动态变化 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关联要素 [38] - 法律鼓励科技研究与应用 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国家林草局已建立生态感知系统 形成互联—感知—大数据智慧化管理模式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现实时监测全覆盖 集成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 监测生物多样性及人为活动 预警人兽冲突风险 [40] - 监管覆盖管理、规划、执法和社会监督多层 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加强统筹 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管理机构建立巡护制度 配备人员和装备 加强站点建设 记录生境变化并制止违规行为 有关部门定期评估并公布状况 实行考核评价制度 对问题突出地区约谈整改 [42] - 执法层面强化综合执法 管理机构履行行政执法职责 建立执法协同机制 授权行使行政处罚权 首批5个国家公园中4个由管理机构实行资源环境一体化综合执法监督 [43] - 规划层面国家公园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监管系统 总体规划可规定差别化管控措施 包括季节性管控 社会监督层面管理机构需公开工作情况 接受监督 [44]
国家公园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将如何影响四川国家公园管理?确保全民共享保护与发展成果
四川日报· 2025-09-17 07:49
国家公园法立法背景与意义 - 中国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 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为国家公园的规划设立、保护管理、参与共享及保障监督提供法律依据 [1] 跨省域管理体制优化 - 法律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明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保护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 解决此前多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 [2] - 法律明确协调机制组织跨省域国家公园建设重大事项 对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尤为关键 [2] - 实行全国一致的分区管控和禁止、许可活动清单 使执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有助于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 [2] 社区参与与共享机制 - 法律设立"参与和共享"章节 要求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原有居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周边企业加强协作 支持其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 [3] - 在一般控制区可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并设立免费开放日 确保全民共享保护与发展成果 [4] - 法律特别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推动国家公园更好对公众开放并促进公众参与 [4] 资金保障制度安排 -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基金、捐赠等方式提供支持 [4] - 明确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经费由中央财政补助 有效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5] - 为省级财政安排和社会资金引导提供上位法依据 实现廊道连通、社区生计转型等方面的中长期可持续投入 [5] 地方实施与配套措施 - 四川省需依据国家公园法系统修订《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及配套办法 构建省级"制度包" [5] - 建议建立跨省协同专班、完善资金闭环管理、强化公众参与和社区共建 确保跨省协调机制顺畅及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 [5]
首批国家公园有了“户口本”
经济日报· 2025-08-14 22:11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进展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实现"底数明、权属实、边界清" [1][2] - 全国1057个重点区域完成登簿 总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 覆盖各类自然资源 [3] - 确权登记划清四个边界(全民/集体所有、政府层级、集体所有者、资源类型)并建立数据库 为资源管理提供权责依据 [2]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 - 大熊猫国家公园退出200宗矿业权和249座小水电 恢复栖息地2万余亩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1100只恢复至1900只 [4] - 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 [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成智能化监测体系 东北虎数量从27只增至70只 东北豹从42只增至80只 [6]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从35只增至42只 成为全球唯一持续增长的长臂猿种群 [6]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规划 - 国家公园体系总面积将达110万平方公里 陆地部分占陆域国土面积10% [7] - 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 生态保护第一为优先原则 [7] - 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稳慎设立新国家公园 [8] 全民公益性实施机制 - 全民公益性体现为公益属性、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和志愿者制度三大方面 [7] - 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制度 三江源国家公园聘用2.3万居民参与管护 [5] - 建设全民共享设施包括访客中心和标识系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