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公园法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落实国家公园法,专家这样说(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8 06:10
编者按:2025年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作为我国国家公园领域的首部综 合性法律,国家公园法的出台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步入法治化、规范化的全新发展阶段,对于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 性,构建国土空间保护新格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公园法,本版特邀相关专家从管理体制、空 间规划、生境修复、民生改善、监测监管、协调推进多角度进行分析解读。 海南热带面休国家公园 保护中: 充 性、保护 性,制定 管制规! 应在国 民所有 行使国: 眼责的! 链条国' 为实施| 间准人| 准人+月 分区+信 段兆刚 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核 心,实行最严格保护,必须坚持"一盘棋" 思想,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强化部门协 作与地方积极性发挥,建立统一、规范、 高效的管理体制。同时,基于各国家公 园资源禀赋差异,国家公园法鼓励地方 通过协同立法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法 规,以实现法治基础上的差异化、精细化 治理,体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在国家公 园领域的具体实践与创新。 加强央地协调 国家公 ...
国家公园依法建,不是简单“圈起来”
人民日报· 2025-09-26 01:06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最具国 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空间,是代表国家形象和生态价值的"最美国土"。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法治 化、规范化新阶段,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公园怎么建、怎么管? "根据国家公园法,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国 家公园管理机构及地方政府职责,强化跨区域协同,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和权利,有助于形成合力加强 保护和管理。"秦天宝说,这一规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法律形式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权责不 清、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 如何更好保护国家公园? 分类分区 加强管控 科学布局 规范设立 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 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 ...
国家公园依法建 不是简单“圈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日报· 2025-09-25 02:16
图①: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境内的海潮坝段风光。 王 将摄 图②: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大熊猫"辉辉"正在进食。 新华社记者 牟仕杰摄 图③: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普达措国家公园风景如画。 樊瑞林摄(人民视觉) 图④:游人乘坐竹筏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九曲溪漂流。 新华社记者 邱汝泉摄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最具国 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空间,是代表国家形象和生态价值的"最美国土"。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法治 化、规范化新阶段,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公园怎么建、怎么管? 科学布局 规范设立 从探索到实践,国家公园体制发展已走过10个年头。"国家公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多 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 断完善,特点鲜明的国家公园理念和国家公园文化广泛传播。 ...
如何落实国家公园法,专家这样说(上)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9 06:53
核心观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12日通过 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 标志着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阶段 旨在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 构建国土空间保护新格局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 管理体制 - 法律明确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确立国务院主管部门、有关部门、管理机构及地方政府的协同管理架构 并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以解决多头管理和权责交叉问题 [13] - 需平衡垂直与属地管理间的权责利 通过生态补偿与利益共享机制 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因保护受限地区 并优先聘用当地居民及扶持特许经营 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 [15] - 协调机制需实体化与常态化 对跨省国家公园设立中央牵头的常设协调办公室 赋予综合协调权和监督权 建立负面清单和督办机制 确保保护目标与执法标准统一 [17] - 综合执法需与原有体系衔接 通过地方立法明确管理机构执法权与程序 加强执法人员跨领域培训 并建立周边地区执法联动机制 防止违法行为逃避监管 [19] - 保障体制长期稳定需资金保障 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资本参与的长效机制 并构建统一智慧管理平台 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支撑科学决策 [21] 民生改善与公众参与 - 法律坚持全民公益性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并通过机制促进民生改善 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双赢 需统筹保护与发展 强化法律落实 [21] - 构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共同体 让老百姓从保护中获得经济收益 法律规定维护集体土地权利人权益 优先聘用当地居民为生态管护岗 需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 建立多方协同治理格局和常态化沟通机制 [23] -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集体土地占比66.6% 居住3350多人 传统产业依赖自然资源 需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 [24] - 武夷山推广生态茶园模式 套种近2万株树木 建设4000多亩生态茶园 提升茶叶品质 并规范特许经营 吸纳195名居民担任管护等岗位 带动1200余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 实现护生态与谋生计双赢 [28] - 园地协同需管理机构与政府树立一盘棋思维 在法律支撑下 于一般控制区开展科普和生态旅游等活动 加强访客管理 确保生态保护前提下形成共生共荣发展共同体 [30] - 武夷山建立一中心四服务机制 以服务社区为核心 支持绿色产业等项目 将主景区日环境容量控制在3.2万人次以内 并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和旅游 创新划定4252平方公里保护发展带 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良性互动 [31] - 法律要求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实施分区分类差别化补偿 武夷山落实11项补偿内容 对129.29万亩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32元补偿(比区外高9元) 赎买1.42万亩商品林 对9.08万亩毛竹林给予每年每亩118~149.5元补偿 并对7.76万亩集体山林实行景观补偿 保障林农权益 [33] 监测与监管 - 监测工作需围绕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目标 开展长期连续多元、多维、多尺度的生态大数据监测 包括生态要素状态及长期动态变化 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关联要素 [38] - 法律鼓励科技研究与应用 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国家林草局已建立生态感知系统 形成互联—感知—大数据智慧化管理模式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现实时监测全覆盖 集成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 监测生物多样性及人为活动 预警人兽冲突风险 [40] - 监管覆盖管理、规划、执法和社会监督多层 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加强统筹 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管理机构建立巡护制度 配备人员和装备 加强站点建设 记录生境变化并制止违规行为 有关部门定期评估并公布状况 实行考核评价制度 对问题突出地区约谈整改 [42] - 执法层面强化综合执法 管理机构履行行政执法职责 建立执法协同机制 授权行使行政处罚权 首批5个国家公园中4个由管理机构实行资源环境一体化综合执法监督 [43] - 规划层面国家公园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监管系统 总体规划可规定差别化管控措施 包括季节性管控 社会监督层面管理机构需公开工作情况 接受监督 [44]
国家公园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将如何影响四川国家公园管理?确保全民共享保护与发展成果
四川日报· 2025-09-17 07:49
国家公园法立法背景与意义 - 中国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 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为国家公园的规划设立、保护管理、参与共享及保障监督提供法律依据 [1] 跨省域管理体制优化 - 法律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明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保护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 解决此前多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 [2] - 法律明确协调机制组织跨省域国家公园建设重大事项 对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尤为关键 [2] - 实行全国一致的分区管控和禁止、许可活动清单 使执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有助于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 [2] 社区参与与共享机制 - 法律设立"参与和共享"章节 要求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原有居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周边企业加强协作 支持其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 [3] - 在一般控制区可合理规划科普教育、游憩、生态体验等活动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并设立免费开放日 确保全民共享保护与发展成果 [4] - 法律特别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推动国家公园更好对公众开放并促进公众参与 [4] 资金保障制度安排 -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基金、捐赠等方式提供支持 [4] - 明确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经费由中央财政补助 有效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5] - 为省级财政安排和社会资金引导提供上位法依据 实现廊道连通、社区生计转型等方面的中长期可持续投入 [5] 地方实施与配套措施 - 四川省需依据国家公园法系统修订《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及配套办法 构建省级"制度包" [5] - 建议建立跨省协同专班、完善资金闭环管理、强化公众参与和社区共建 确保跨省协调机制顺畅及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 [5]
国家公园法颁布实施有何重要意义?来看专家解读
央视网· 2025-09-14 02:53
国家公园法立法背景与意义 - 国家公园法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是中国首部国家公园专门立法 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2][4] 空间规划与管控机制 - 法律要求编制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 依据生态系统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富集度 自然遗产精华及自然景观独特性确定布局区域 [4] - 将国家公园作为特殊单元开展国土空间规划 根据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和人类活动干扰明确边界范围与管控分区 [7] - 划分核心保护区(严格禁止进入)和一般控制区(允许规划人类活动) [7]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 - 法律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按自然生态系统特性与内在规律开展生境保护修复 [9] - 针对保护对象差异化特征(如野生动物 自然遗迹 景观)制定专项保护方案 例如对老虎等物种实施严格保护减少人类接触 [11] - 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 依靠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 通过消除人类干扰和封闭区域实现自然演替 [13] 民生改善与利益分配机制 - 法律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通过纵向与横向多元化补偿使国家公园内居民获得补助收益 [18] - 优先聘用当地居民担任生态管护员 参与生态旅游服务及农特产品售卖以增加收入来源 [20] - 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周边居民生活水平 促进国家公园建设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14][20]
新华全媒+|首次立法!国家公园筑起“法治屏障”
新华社· 2025-09-14 01:33
立法框架与实施时间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9月12日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 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 生态保护原则与措施 - 法律明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 [3] - 加强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3] - 加大对与大熊猫高度伴生的川金丝猴 雪豹等珍稀物种的保护 [8] 管理体制设计 - 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5] - 统一核心在于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 [5] - 规范重点是要求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建立健全国家公园标准体系 [5] - 高效体现在建立健全相应机制 加强工作协同 实现信息共享 [5] 公众参与机制 - 法律明确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6] - 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 [6] - 鼓励面向公众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 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6]
首次立法!国家公园筑起“法治屏障”
新华社· 2025-09-13 11:07
国家公园法立法框架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9月12日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 该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2] - 法律明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4] -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实现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 要求国务院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加强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6] 生态保护与监测机制 - 法律将"生态保护第一"作为核心理念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4] - 加强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通过系统性安排提升生态保护效能[4] - 加大对珍稀物种保护力度 如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对川金丝猴、雪豹等高度伴生物种实施重点保护[10] 公众参与机制 - 法律鼓励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多种形式生态环境保护教育[7] - 生态管护岗位优先聘用当地居民 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促进公众参与[7] - 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使参与渠道制度化和常态化[7]
十大亮点!自然资源部法规司解读国家公园法
央视网· 2025-09-13 05:26
国家公园法立法背景与意义 - 中国首部国家公园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12日审议通过 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 标志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阶段 [1] 国家公园法定概念 - 法律首次明确国家公园概念:由国务院批准设立 以保护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 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海区域 [2] - 保护对象为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 范围涵盖特定陆地与海洋区域 [2] 行政管理体制 - 确立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机制:国务院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地方政府承担经济社会发展等职责 [3] -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要求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机构加强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 [3] - 总体形成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特点 [4] 规划管理体系 - 构建三级规划制度: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总体方案(国务院批准)、国土空间规划(纳入监督系统)、总体规划(管理机构编制报批) [5][6] - 总体规划需明确保护目标、措施及生态修复与居民生活安排 [6] 设立制度 - 设立理念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景观最独特、遗产最精华及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区域 [7] - 设立程序包括地方政府前期公示、主管部门评估、国务院批准 名称一般不使用行政区划名称 [7] 分区管控制度 - 将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 基于生态特性与功能定位 [9] - 核心保护区除特定活动外禁止人类活动 一般控制区允许基础设施、科研及生态旅游等活动 [9] - 法律允许对管控规定作特殊调整 [9]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法律首次确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 将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登记单元 [10] - 明确资源产权主体与权属边界 实现"底数明、权属实、边界清" [10] 全民共享机制 - 通过公众参与、扶持居民、社区共建、优先聘用、特许经营、票价优惠及志愿服务等制度促进全民共享 [13] - 全民共享体现公益性 保障公众享受生态服务与教育游憩权利 [12] 资金保障机制 -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 经费纳入各级预算 [14] -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基金、捐赠等方式支持 中央财政补助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费用 [14]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根据管护成效确定财政转移支付规模 [15] - 推进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15] 综合执法体系 - 授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履行自然资源、林业草原等领域行政执法职责 [16] - 建立执法协作机制 整合执法资源应对跨区域问题 [17] - 明确管理机构对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 [17]
国家公园法的十大亮点 | 自然资源部法规司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2 15:15
国家公园法定概念 - 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国家公园概念 由国务院批准设立 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 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和海洋区域 [2][3] - 沿用了2017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的生态保护第一 国家代表性 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 [3] 行政管理体制 - 确立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5] -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各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政府行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等职责 [5] - 建立工作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防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各自为政 [5] 规划管理体系 - 建立三级规划体系 包括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总体方案 国家公园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8][9] -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由国务院批准实施 筛选国家公园候选区 [9] -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由管理机构编制 明确保护管理目标任务和保护措施 [9] 设立制度 - 确立国家公园设立理念 将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 自然景观最独特 自然资产遗产最精华 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保护 [11] - 设立标准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制定 设立程序包括地方政府前期工作 公示 评估和国务院批准 [11] - 名称一般不使用行政区划名称 [11] 分区管控制度 - 将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14] - 核心保护区除特定活动外禁止人类活动 包括生态修复 科研观测 应急救援等 [14] - 一般控制区允许开展更多活动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矿产资源勘查 生态旅游等公共服务活动 [14][15]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首次从法律上确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 将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登记单元 [17][18] - 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 划清国有与集体所有边界 解决权属争议 [18] - 实现底数明 权属实 边界清 促进生态保护责任落实 [18] 全民共享机制 - 鼓励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21] - 扶持原有居民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 优先聘用当地居民担任生态保护岗位 [21] - 设立免费开放日 对特殊群体实行免票或优惠票价 鼓励志愿服务活动 [21] 资金保障机制 -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 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24] -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 捐赠等方式提供支持 [24] - 因野生动物致害造成的损失由地方政府补偿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 [25] 生态保护补偿 -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根据国家公园规模和管护成效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规模 [27] - 推进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27] 综合执法体系 -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履行自然资源 林业草原等领域的相关行政执法职责 [29] - 建立执法协作机制 整合分散执法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29] - 授权管理机构行使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