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电力发行20亿元绿色中期票据(蓝色债券)
智通财经· 2025-09-25 10:16
债券发行 - 公司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债务融资工具注册下发行本年度第四期绿色中期票据 具体为蓝色债券[1] - 蓝色债券是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子类别 专门应用于海洋领域 支持对海洋产生积极环境 经济和气候影响的项目 促进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1] - 债券本金额为人民币20亿元 期限3年 票面利率为每年2%[1]
“科技深海·小手护海”科普活动收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2:23
活动以"海洋生态监测小课堂"拉开序幕。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青年专家王雪莹主讲"为海洋做个体 检"主题课程,指导孩子们动手开展水质检测实验,并详细讲解了传感器技术、岸基监测、浮标监测、 机动观测和海底监测等现代海洋在线监测技术。课程通过展示海洋污染对珊瑚礁、红树林及海洋生物的 危害,让孩子们认识到海洋保护的紧迫性。"我的机器鱼DIY"环节备受欢迎,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用环 保材料组装仿生机器鱼模型,了解浮力与动力原理,更结合海洋监测知识,畅想为机器鱼搭载智能设备 以突破传统监测局限。 活动尾声,孩子们集体宣读《海洋保护承诺书》。天津图书馆馆员为小读者们推荐了《神奇海洋的 发现之旅》海洋科普丛书与"碧海青天入画来——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巡礼"云展览,鼓励大家将 探索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孩子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真切理解了"保护海洋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9月13日,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天津图书馆主办的自然资源部科普月地方特色活动"科技深海· 小手护海"顺利收官,20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小小海洋工程师"参与其中。 ...
“万万”成功回归大海
海南日报· 2025-09-15 01:37
核心事件概述 - 热带点斑原海豚"万万"于6月18日在万宁神州半岛海域搁浅,经80多天救治后于9月14日成功放归大海[3][5] - 此为万宁海域首例海豚类海洋哺乳动物完整救护并成功放归案例[3] 救助主体与协作机制 - 政府、科研机构、公益组织与爱心企业等多方力量联合参与救援,包括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富力蓝海保育救护中心等[4][5] - 万宁市政府协调陵水、三亚三地协同救助,形成区域联动机制[6] - 海南省已批准成立17家海洋动物救助单位,建立覆盖全省的救助网络[5] 医疗救治与康复进展 - 搁浅时海豚存在无法自主平衡、食欲废绝、严重脱水等症状,经检查确诊胃溃疡伴炎症反应及肝肾功能指标异常[5] - 经精准治疗后行为能力完全恢复,血液生化指标全部恢复正常范围[5] - 救护过程积累该物种生理特征与行为资料,对未来保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5] 社会支持与资金保障 - 万宁20家企业在24小时内踊跃捐助爱心善款,为后续救护提供坚实资金支持[5] -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组织志愿者轮班值守配合兽医团队实施紧急救护[4] 行业意义与政策展望 - 全球范围内鲸豚成功救护案例极为罕见,此次成功体现海南在鲸豚救助领域的技术积累[6] - 野生动物救护需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期待出台更完善的救助体系规范与政策支持[6]
在温州海洋中心,赴一场科学与海洋的盛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09
海洋科普教育活动 - 温州海洋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举办海洋科普研学活动 吸引20余名学生参与沉浸式体验和科学探索 [1] - 活动通过图文展板 实物标本和动态模型系统梳理海洋知识脉络 并采用互动问答形式增强参与度 [1] - 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提供压杆操作体验 使学生亲身体验验潮站工作原理并观察水位变化 [1] 科普展示内容与技术应用 - 风暴潮AR体验区提供沉浸式感受风暴潮威力的体验 同步传授防灾减灾知识 [1] - 红树林生态展示区通过模型演示揭示红树林生长奥秘 强调其在减碳固碳与生态环境调节中的关键作用 [1] - 蔚蓝影院播放6分钟科普影片《蓝色大海的传说》 展现海洋壮美与神秘以强化保护理念 [1] 海洋生物探索环节 - 海洋生物标本陈列展示海洋生物多样性 提供直观感受海洋丰富性的机会 [1] - 专业显微镜观察环节使学生能够观察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探索奇妙微观世界 [1]
三日海洋公益行,守护这片蔚蓝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10:20
活动概述 - 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主办、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承办的"闲鱼爱海洋公益探访行动"于8月8日至10日举行 30名来自基金会、高校及广西钦州当地的公益参与者通过3大主题活动探索海洋生态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4] 中华白海豚研究 - 中华白海豚属于齿鲸亚目、海豚科、驼背海豚属 妊娠期长达12个月 新生幼豚体长80-100厘米且体色呈铅灰色[6] - 幼豚在7个月大至3岁间学习捕鱼技能 成年后(20岁左右)体色呈"灰中带白"或"白中带灰" 中老年期黑灰色斑块基本褪去[6][7] - 活动中3艘船出海仅1艘观测到中华白海豚 参与者通过手工创作和虚拟现实技术影片体验加深对该物种生存现状的认知[7] 潮间带生态研究 - 潮间带分为软质型(底质以泥、砂为主)和硬质型(底质多为砾石、礁盘) 软质潮间带生物种类少但数量多 包括文蛤、招潮蟹等[9] - 潮间带通过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金字塔 生物多样性越高则生态功能越稳定 抵御环境变迁能力越强[9] - 参与者在实地探索中亲身感受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及其对海洋系统的重要性[9] 海滩清理行动 - 参与者在大环渔村观景平台清理塑料袋、食品包装、废弃渔具及泡沫碎块等垃圾 并同步进行称重记录[11] - 海滩垃圾按材料可分为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 按来源以人类海岸活动占比最高[11] - 暴雨中断清理行动后开展垃圾科普课堂 讲解海滩垃圾与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的关联与转化机制[11] 环保意识提升 - 活动使参与者认识到海洋环保需从日常减少塑料使用、做好垃圾分类做起 仅靠单次清理不足以解决问题[11] - 参与者承诺持续关注海洋保护 为中华白海豚、潮间带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贡献力量[12]
东海局海洋科普志愿者走进上海社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2:15
当夏日的蝉鸣遇上海浪的涛声,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课在上海市虹口区爱心暑托班热闹开讲。今年 暑假,自然资源部东海保障中心延续"业务聚焦、志愿赋能"的海洋科普宣传模式,选派7名志愿者赴虹 口区4个街道办学点,将浒苔专题科普课程送入爱心暑托班。 "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海边本该是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可是有时候,海浪却会变成绿 色的……"在虹口实验小学的爱心暑托班里,中心海洋科普志愿者郝老师化身"海洋向导",以深入浅出 的语言介绍浒苔的属性特征,用动画演示浒苔生长过程,还讲述了2008年奥帆赛前夕青岛海域受浒苔侵 扰的新闻故事,让孩子们直观体会到浒苔绿潮带来的严重危害。 在虹口区欧阳学校的课堂上,"浒苔对海洋环境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辩论环节,引发孩子们激 烈讨论。支持"有益论"的同学列举了浒苔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海水、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的 作用;支持"有害论"的同学则提出了浒苔暴发后掠夺海水中的营养物质、造成生态系统紊乱的相关依 据。志愿者马老师适时点评,用"双面魔法"的比喻讲解浒苔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让孩子们在 思辨中理解海洋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在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的"指尖实验 ...
2025海洋月全景报告出炉!国贸地产玩出海洋新花样
搜狐网· 2025-07-02 05:36
活动概况 - 国贸地产2025年海洋月覆盖厦门、北京、上海、广州、南昌、泉州、南京、成都8座城市,涉及房地产开发、教育、会展、物业、资产管理等多个业务板块 [1] - 活动以海洋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播为核心,通过多元化形式深入社区,全国共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50余场,线上关注人数近100万,线下参与人次超60万 [9][20] - 互动打卡装置在全国8城落地,吸引超50万人次体验,其中厦门"海好有你 Give Me Five"装置成为网红打卡点 [3][5] 主题活动形式 - 厦门联合海峡导报、高校举办"海好有你·益起美"社区微公益活动,数百组亲子家庭参与 [7] - 广州开展海洋生物生态瓶DIY活动,北京推出"后沙峪六月赶海计划",上海打造"海洋奇幻""海花确幸"主题吸引100人次 [7] - 南昌"鱼你相约,乐享童趣"活动覆盖600户业主家庭,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参与共创 [7][13] 社区长效环保机制 - 厦门国贸上城等社区通过"蓝海守卫"积分体系量化环保行为,20天内线上参与达30万次,线下500多名儿童获"海洋小卫士"认证 [13] - 构建"企业+媒体+高校+公益组织"协作模式,联动国贸金钥匙会APP实现线上线下社群运营,超500位业主加入兴趣社群 [13][15][16] - 国贸教育幼儿园开展海洋知识课堂,国贸服务举办AI与手绘双赛道绘画大赛,强化儿童环保意识 [20] 企业战略与行业影响 - 公司贯彻"与城共美"理念,在房地产开发中推行立体生态住宅,教育板块融入环保课程,会展业务降低能耗30%,物业实现精细化能源管理 [23] - 活动将海洋保护从单一理念升级为全民意识,形成"微光成海"的社会效应,未来计划深化环保与城市生活融合 [21][26] - 行业层面展示房企通过多业务协同(如教育、会展、物业)构建绿色生态网,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3][26]
聚焦联合国海洋大会:公海保护协定何时生效?深海采矿引争议
南方都市报· 2025-06-23 10:05
BBNJ协定进展 - BBNJ协定批准国数量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从31跃升至49,后增至50,距离生效所需的60国仅差10国 [1][6][7] - 协定填补了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生物多样性治理空白,为2030年实现全球30%海洋保护目标提供关键工具 [1][7] - 法国总统特使预计2024年9月批约国将达70份,协定有望2025年内生效,最迟2028年召开首次缔约方大会 [1][8]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概况 - 大会于2024年6月9日在法国尼斯开幕,吸引55位国家元首、90多位部长及15000名代表参会,规模创历届之最 [3][4] - 会议产出《尼斯海洋行动计划》政治宣言及800多项自愿承诺,但内容缺乏约束力和紧迫性体现 [4] - 深海采矿议题引发关注,37国呼吁暂停开采,因科学认知不足且可能造成不可逆生态破坏 [9][10] 行业动态与政策表态 - 中国表态积极推进BBNJ协定国内批约程序,支持协定尽早生效 [8] - 国际海底管理局强调深海不能沦为法外之地,7月将审议采矿规章,反对美加企业单边开发行动 [9][10] - 公海保护区面积目前不足2%,BBNJ协定将加速建立保护区制度框架 [1][7]
中国最大渔场的衰退危机
虎嗅APP· 2025-06-16 10:30
渔业资源衰退现状 - 舟山渔场作为中国最大渔场,传统"四大鱼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资源急剧减少,捕捞量明显下降[1] - 近5年舟山约10%的"笼子船"因运营困难退出市场,存活渔船利润大幅降低[1] -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衰退速度从2013-2017年的年均13%降至2018-2022年的年均4%,但仍持续衰退[3] - 大黄鱼种群虽有所恢复,仍无法自然繁衍[3] - 带鱼为应对高强度捕捞出现生物种群自我调节现象,产卵年龄从1年以上降至0.5年龄[4] 衰退原因分析 - 捕捞强度过大:渔船数量过多且机械化程度提升,从木帆船发展为钢质船,捕捞效率持续攀高[3] - 破坏性渔具使用:全球范围内存在"绝户网"等选择性差渔具,导致非目标物种兼捕问题[3] - 渔业管理缺陷:渔民非法律主体导致准入失控,改革开放后非渔劳动力大量涌入[7] - 渔业股份制改革导致资源向少数人集中,2006年拥有渔船股份的渔民占比不足30%[8] 行业经营困境 - 大型渔船经营恶化:800万/艘的大型渔船现难以转手,5年前三年可回本现在收益不足支付贷款利息[4] - 成本压力:人工成本比5年前翻倍,但渔获价格下降(大黄鱼从几千元/斤降至几百元/斤)[4][5] - 需求萎缩:受福岛核废水事件影响海鲜消费减少,渔民被迫开展远洋捕捞[4] - 螃蟹捕捞案例:收购价从6-8元/斤升至10元/斤,但需前往中韩边境才能捕获足够数量[10] 海洋生态问题 - 舟山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仅28.3%,47.1%海域富营养化,赤潮频发[11] - 全球每年2%渔具(约64万吨)成为"幽灵渔具",造成海洋塑料污染及生物死亡(墨西哥300只海龟/年死亡案例)[12] - 舟山已拆解1400余艘三无渔船,立案查处3525起,累计投入1.5亿元建设海洋牧场[14] 治理措施与转型 - 试点配额捕捞制度:舟山开展梭子蟹配额捕捞试点[9] - 技术升级:推广渔具标识技术,加装"身份证"便于回收管理[12] - 公民参与:当地环保组织"千岛海洋"8年累计组织2.89万人次参与净滩活动,覆盖20%舟山人口[13] - 产业转型方向:发展休闲渔业、水产养殖,推动渔业装备现代化[13] - 国际协作: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呼吁统筹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5]
中国最大渔场的衰退危机
虎嗅· 2025-06-15 13:07
舟山渔业资源衰退现状 - 舟山是我国最大渔场和海鲜商品基地,但"四大鱼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资源急剧减少,捕捞量明显下降[1] - 近5年约10%的"笼子船"因运营困难退出市场,存活船只利润大幅降低[1] -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衰退速度从2013-2017年的年均13%降至2018-2022年的年均4%,但仍呈衰退趋势[1] 衰退原因分析 - 捕捞强度过大:渔船数量过多且机械化程度提升,钢质船和大型网具使效率攀高[2] - 破坏性渔具使用:全球每年2%渔具(约64万吨)成为"幽灵渔具",导致非目标物种兼捕和生态破坏[2][9] - 鱼类种群自我调节:带鱼产卵年龄从1年以上缩短至0.5年龄幼年期[2] - 需求价格双降:福岛事件影响海鲜消费,大黄鱼价格从几千元/斤跌至几百元/斤[3] 渔业经济困境 - 800万元大型渔船现难以转卖,收益无法覆盖贷款利息,5年前同类船只3年可回本[3] - 人工成本比5年前翻倍,但收益下降导致入不敷出[3] - 渔民被迫转向远洋捕捞,依赖冷冻技术实现持续作业[4] 管理机制问题 - 法律缺失:渔民非法律主体,任何公民均可捕鱼导致准入失控[5] - 公地悲剧效应:海洋资源无主属性引发内卷式竞争[5] - 股份制改革后渔船股权向少数人集中,2006年仅30%渔民持有股份[6] - 普惠政策刺激捕捞强度增加,资源分配不均加剧[7] 生态保护措施 - 舟山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仅28.3%,47.1%区域富营养化,赤潮频发[9] - 实施《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十三五"期间拆解1400余艘三无渔船[11] - 年增殖放流15亿单位苗种,海洋牧场累计投入1.5亿元[11] - 公益组织"千岛海洋"8年动员2.89万人次参与净滩,市民参与率达20%[10] 转型建议 - 发展休闲渔业和水产养殖应对人口结构变化[10] - 推广渔具标识技术减少"幽灵渔具",提升捕捞装备现代化水平[10][11] - 试点梭子蟹配额捕捞制度,探索个体可转让配额等产权化管理[7] - 研究长江禁渔政策向海洋延伸的可能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