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破解海洋能装备测试难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2 00:39
技术突破 - 漂浮式多能互补装置单机与阵列测试顺利完成 涵盖装置单机各级转换效率与运行响应以及阵列组合后的能量转化性能测试 [1] - 非接触式六自由度测试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成功完成3组发电装置中13个目标体的六自由度数据精准测量 [1] - 测试技术打破当前室内六自由度测试的技术瓶颈 为多能互补装置的协同性能评估提供全新技术方案 [1] 行业进展 - 海上风能与波浪能联合发电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沿方向 具有能量密度高和稳定性强的应用前景 [1] - 单机性能优化与阵列协同运行的测试技术一直是行业攻关难点 [1] - 实验室团队系统研发联合发电装置的单机测试方法与阵列试验方案 通过模拟复杂海洋环境条件全面验证功率输出、运行稳定性及协同效率等关键指标 [1] 未来发展 - 试验报告为装置优化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为多能互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1]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试验场中心将持续深耕海洋能源测试技术创新 为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技术支撑 [1]
“三重构”激活海洋发展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2 00:39
空间重构 - 实施三调三优工程 调优陆海空间规划布局 优先保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 调活存量建设用地指标 精准匹配优质涉海项目 调准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时序 严选高科技含量和生态友好项目[3] - 构建规划急用先编+弹性供地+交地即发证保障链 实现项目全周期极速审批投产 树立服务清洁能源产业新标杆[3] - 打造长三角陆港 以铁路物流基地为中心 盐通高铁 宁启铁路 新长铁路 海洋铁路与连申线 通扬线内河航道交汇 上港集团内陆集装箱码头启用 融入长三角物流一体化大布局[5] 机制重构 - 构建1+2+N要素保障矩阵 1个海洋经济领导小组统筹 县镇两个专班联动 N个跨部门服务小组跟进 推行全链条 全周期 全要素集成服务模式[7] - 运用腾笼引凤+空间再造策略 通过地块合并重组 一事一议会签 全程帮办代办 审批周期较传统压缩60%以上[7] - 2025年入选省重大项目6个 全部开工建设 入选南通市重大项目51个 包括续建项目20个 新开工项目28个 储备项目3个 所有项目稳步推进[7] 环境重构 - 投资实施5公里岸线全域整治 1500亩滨海湿地修复工程 同步探索蓝碳经济发展路径[9] - 显著增强海岸带抵御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等灾害的韧性 实现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9] - 珍稀鸟类数量增加 黑嘴鸥 灰椋鸟 白腰杓鹬等物种从途经者变为常客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 发展战略 - 坚持要素配置三优先 战略产业保障优先 存量用地盘活优先 技术创新支持优先[9] - 推动发展模式三转变 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产业单一向系统治理转变 县域封闭向区域协同转变[9] - 深化探索并固化制度成果 为沿海县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9]
三日海洋公益行,守护这片蔚蓝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10:20
活动概述 - 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主办、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承办的"闲鱼爱海洋公益探访行动"于8月8日至10日举行 30名来自基金会、高校及广西钦州当地的公益参与者通过3大主题活动探索海洋生态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4] 中华白海豚研究 - 中华白海豚属于齿鲸亚目、海豚科、驼背海豚属 妊娠期长达12个月 新生幼豚体长80-100厘米且体色呈铅灰色[6] - 幼豚在7个月大至3岁间学习捕鱼技能 成年后(20岁左右)体色呈"灰中带白"或"白中带灰" 中老年期黑灰色斑块基本褪去[6][7] - 活动中3艘船出海仅1艘观测到中华白海豚 参与者通过手工创作和虚拟现实技术影片体验加深对该物种生存现状的认知[7] 潮间带生态研究 - 潮间带分为软质型(底质以泥、砂为主)和硬质型(底质多为砾石、礁盘) 软质潮间带生物种类少但数量多 包括文蛤、招潮蟹等[9] - 潮间带通过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金字塔 生物多样性越高则生态功能越稳定 抵御环境变迁能力越强[9] - 参与者在实地探索中亲身感受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及其对海洋系统的重要性[9] 海滩清理行动 - 参与者在大环渔村观景平台清理塑料袋、食品包装、废弃渔具及泡沫碎块等垃圾 并同步进行称重记录[11] - 海滩垃圾按材料可分为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 按来源以人类海岸活动占比最高[11] - 暴雨中断清理行动后开展垃圾科普课堂 讲解海滩垃圾与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的关联与转化机制[11] 环保意识提升 - 活动使参与者认识到海洋环保需从日常减少塑料使用、做好垃圾分类做起 仅靠单次清理不足以解决问题[11] - 参与者承诺持续关注海洋保护 为中华白海豚、潮间带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贡献力量[12]
用科技织密“预警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10:20
海洋生态灾害背景 -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海星 白泥蚂 水母等生物异常增殖 引发局地性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并影响沿海工业 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 [2] - 相关研究和业务化监测预警存在明显缺失 制约防灾减灾工作开展 [2]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设立重点项目 针对海星 白泥蚂 水母灾害开展协同攻关 聚焦灾害机理研究 监测体系构建与业务化应用 [2] 机理研究与技术应用 - 科研团队从机理解析 模型优化 体系构建多环节发力 开展胶州湾海星和白泥蚂繁殖期专项调查和暴发期跟踪监测 [4] - 引入环境DNA 稳定同位素 遗传多样性 海床基在线监测等新型技术手段深化暴发机理研究 [4] - 摸清海星繁殖和生长发育规律 发现胶州湾海星育幼区并绘制生长曲线 基本掌握白泥蚂生活史 确定灾害处置关键时间节点与手段 [4] - 针对水母灾害深化运动扩散特征分析 优化重点海域气象与三维水动力模型 研发考虑自主运动的漂移预报模型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4] 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 筛选灾害不同阶段的监测和预警指标 包括致灾生物 海洋环境 其他相关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 明确监测方法和预警阈值 [7] - 建立灾害风险等级预警方法和应急响应预案 系统构建适于业务化运行的局地性生物暴发预警监测体系 [7] - 该体系弥补监测预警工作不足 将业务工作规范化 全面提高监测水平和应对能力 填补相关领域空白 [7] 成果转化与应用成效 - 研究成果支撑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 各类创新平台开放基金4项 立项行业标准1项 授权发明专利1项 [9] - 2024年起在青岛市试点应用 累计发布预警快报 简报10余期 保障胶州湾贝类养殖产业稳健发展和电力设施取水安全 [9]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迎来暑期“邮轮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10:20
行业表现 -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单日入出境旅客近万人次 创暑期新高 [1] - 今年以来累计接待国际邮轮60余艘次 进出境旅客22万余人次 [1] - 暑期"多船同靠"及高客流量抵达 显示邮轮旅游需求强劲 [1] 业务发展 - 天津港集团持续完善邮轮母港设施 丰富邮轮旅游产品 提升服务品质 [1] - 吸引"梦想"号和"爱达·地中海"号两艘国际邮轮交替开行母港航线 [1] - 迎来首艘入籍中国的国际邮轮"招商伊敦"号 [1] - 首次尝试中国天津与韩国济州岛两地上客的"双母港航线"模式 [1] 运营保障 - 与船方、船舶代理、边检、海关等部门保持高频次深层次沟通 [1] - 精细化设计旅客安检、候船、登离船动线 [1] - 升级"三站一场"直通车服务 拓展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和旅客集散中心功能 [1] 战略规划 - 聚焦"邮轮+服务""邮轮+产业""邮轮+文旅"三大发展策略 [2] - 推动"南上海北天津"邮轮产业双核格局加速成形 [2] - 深化与邮轮企业、文旅部门合作 推出更具特色的"邮轮+"新业态 [2] - 助力天津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邮轮旅游目的地 [2]
全力应对台风“剑鱼”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10:20
今年第13号台风"剑鱼"自生成以来快速增强、移速偏快,对南海沿岸安全与生产秩序构成一定威胁。 截至8月25日10时,南海预报减灾中心累计发布风暴潮警报6期,包含消息1期、蓝色预警5期;同时发布海浪警报6期,涵盖消息1期、黄色预警2期、橙 色预警3期,真正实现"第一时间监测、第一时间报送、第一时间响应",为防台工作争取宝贵时间。 南海局组织局属各观测、预报单位多轮次参与多级研判与风险分析,并参与地方组织专题会商,密切跟踪台风路径情况及风暴潮、海浪演变趋势,为科 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高度重视、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统筹推进预警发布、会商研判、观测值守等工作,全力守护辖区海域安 全与海洋业务运行秩序。南海局紧扣"快预警、强协同、严值守、优服务"主线,构建高效协同的防御体系,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影响。 精准推送 及时发布权威预警信息 为全面掌握台风"剑鱼"的发展动态,南海局各预报部门持续加强对风暴潮、海浪及台风影响的分析,精准制作并及时发布各类预警报信息。 为应对台风"剑鱼"可能引发的灾害,南海局严阵以待,督促、指导局属各单位做好隐患排查,落实人员值班值守,强化观测设备、数据系 ...
促进极地多学科碰撞2025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1:37
会议概况 - 2025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 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 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1] - 年会主题为高质量推进极地领域科技创新 系统总结十四五期间极地科技成果[1] - 会议设置邀请报告 专题报告和第五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方案研讨三大板块[1] 学术聚焦领域 - 聚焦冰雪与海洋过程及其生态气候效应研究 促进极地多学科交叉融合[1] - 开展地球与星际空间环境极地探测技术交流 推动天文观测技术发展[1] - 探讨极地工程技术与绿色科考方案 涉及科考站建筑品质提升和装备工程科学问题[1] 重要参会机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教育部 自然资源部等54家部委事业单位参会[2] - 交通运输部 农业农村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等政府部门代表出席[2] - 相关企业专家学者参与学术交流[2] 核心报告内容 - 第14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领队张体军和第41次南极考察领队王金辉作考察报告[1]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阐述极地研究态势与愿景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代表[1] -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展望中国南极天文学科发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代表[1]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分析南极科考站建筑现状与品质提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代表[1] -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韩端锋教授探讨极地装备工程科学问题[1]
中印尼联合调查发现罕见浅海热液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1:35
联合调查活动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联合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和萨姆拉图兰吉大学于8月18日至28日开展中印尼海洋生态联合调查 组建十余人的多学科调查团队 [1] - 调查以中印尼利库庞联合海洋生态站为中心 在原有区域基础上扩展了新的研究区域 [1] 科学发现 - 在北苏拉威西发现新的浅海热液口 其周边在高温和酸化条件下仍分布有多样性极高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 [1] - 该发现为研究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极端环境下的演变提供了天然实验样地 [1] 观测网络建设 - 依托北苏拉威西原有的36个固定观测站位和新发现的热液口 初步建设形成中印尼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观测网络 [1] - 通过获取连续观测数据 旨在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连通性的长期变化规律及响应机制 [1] 数据采集与技术手段 - 采集珊瑚、浮游生物、环境DNA、水体、沉积物和微塑料等样品500余份 [1] - 综合利用温盐记录仪、无人机航拍、潜水普查等技术手段获得热液口、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观测资料 [1]
为海区发展注入数字动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1:35
2023年,北海局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北海区海洋资源调查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纳入重点课题, 计划用三年时间建立起北海区海洋资源管理的数据框架,这是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北海区海洋治理现代化的"北海方案",也是以数字化推进北海区高质量发 展的重要措施。 两年多来,北海调查中心稳步推进"平台"系统建设,加快完善"平台"系统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算力设施、应用设施建设,有 效提升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打通北海区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保障北海区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 由单一数据向多元数据转变 目前,海洋资源调查数据都是以项目为单位孤立存储和管理的,要么是纸质文档,要么是电子图表和报告,本质上属于文件管理。即使某些项目的成果 通过专业软件进行了集成,这些数据集也像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冗余度高、一致性差,跨项目共享与知识积累难度大,数据应用和辅助决策也无从谈 起。另外,项目成果数据种类繁多,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混杂,数据集成可视化困难。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开启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近日,北海区海洋 ...
福建商渔共治保平安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1:35
近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特勤执法支队,和市县海洋执法机构、海事、海警等多部门在福州海域联合开展"商渔共治2025"执法行动。 行动当天,多艘执法船艇组成编队,沿北纬26°30′分界线,由北至南对海上商渔船密集交汇的渔区、事故频发海域以及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周边区 域,展开重点执法巡查。编队通过甚高频等通联设备,主动向过往的商渔船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着重强调在相关水域的航行规则、安全注意事项等关键要 点,全力维护海区正常的航行与生产秩序。同时,编队执法船在商渔船密集交汇区域排查隐患,及时协调处置,避免碰撞事故发生。 航行中的执法船艇编队。福建省总队特勤执法支队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