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
icon
搜索文档
带市民沉浸式体验生物多样性
杭州日报· 2025-09-26 01:48
此次皋亭山绿色骑行活动,不仅是一次"生物友好"与"骑行友好"的美好邂逅,更以"沉浸式体 验"与"实践性参与"的创新形式,为公众搭建了一座走进自然、守护生态的桥梁。 除了户外,生态观察体验周活动也走进了社区。采荷街道联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 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以"专家讲座+居民共商"模式联结生态知识与社 区实践,有效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为市民讲述了《聆听自然的节律——二十四节气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她从二十四节气切入,科学解析时令与自然物候、生物繁衍的关联,结合现实生活与平时饮食习俗,展 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影响,引导居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为了让市民共同参与、深入体验城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城区生态观察体验周在本周拉开帷幕, 邀请市民以观察者、参与者、守护者的身份,走进城市中的自然秘境。 9月25日,骑行爱好者集结皋亭山自然中心,以"探秘自然+绿色骑行"的方式,解锁宋代文人笔下的 桃源秘境,沉浸式感受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生态魅力。 据了解,皋亭山自然中心于本周开启试运营,它是上城区在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试点建设 过程中打造 ...
走进生态“会客厅” 探秘生物多样性
杭州日报· 2025-09-24 02:02
9月22日,皋亭山自然中心开园试运营,迎来首批体验官。该中心被列入科技部"城市生物多样性提 升技术与示范"项目研究示范地,是上城区在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试点建设过程中打造的一座 生态"会客厅"。中心位于皋亭山下丁兰街道的千桃园东侧,室内展馆呈现典籍杭州、宋画万物、自然实 验室三大板块;室外展区营造了五大特色生物多样性园地,成为集科学研究、宋韵文化传承、自然教育 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
萧山生态文明建设的迷你勋章
杭州日报· 2025-09-23 01:43
全世界卷胶耳属有36个亲戚,可在中国,却从来没被人亲眼见到过……2022年11月起,萧山区委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北京林业大学等权威单位启动首次全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 估工作。最终,专家团队在萧山戴村石牛山的落叶堆里发现了我们。同期被发现的新物种还有半圆形胶 孔菌和柯克氏黄囊菇。 我和朋友们的成功"出道"并非偶然。萧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兼具,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 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像我们一样的小生命提供了宜居的环境。 2024年3月,我的名字还登上了真菌学顶级期刊《Mycology》。现在我的"证件照"标本被珍藏在北 京林业大学的标本馆里,堪称"菌生"高光时刻。听说人类网友总爱问"能吃吗?好吃吗?"作为刚被科学 界"盖章"的新物种,我的化学成分还是个谜。为了大家的健康,还是让我们安静地当一棵树上的"小水 珠"吧! 守护者说 我是获得科学界"盖章认证"的全球真菌新物种——因发现于杭州萧山戴村石牛山,得名"杭州卷胶 耳"。我的出现,让杭州拥有了第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胶质真菌,也是萧山生态文明建设的"迷你勋 章"。 平时我基本"隐身",像一滴不小心掉在木头上的小水珠,圆润透亮,表面滑溜 ...
参禅的隐居者
杭州日报· 2025-09-23 01:39
我是一枚娇小的真菌,隶属于蘑菇目泡头菌科泡头菌属,隐居在富春江南岸的密林里。 在这座被苏轼、朱熹诗文浸润的山林中,晨雾是我的面纱,阔叶林枯枝是我的禅床。在雨露的滋润 下,我悄悄探出软革质的子实体,以杯盏之姿承天露,以素白之身映山光。 苔藓们常笑我痴愚——她们追逐着斑驳的阳光,在树影间编织翠色的锦缎。而我独爱这幽暗处的清 明,静静聆听从远处传来的天钟禅寺梵音。偶尔有松鼠踏过我的家园,它爪尖带起的微风,于我已是惊 涛骇浪。 2023年的一个清晨,我照常进行着生命的仪式——从菌盖边缘渗出细密的水珠。这些承载着孢子的 甘露,本应等待一只偶然经过的飞虫,却不料等来了一双格外温柔的手。 调查队员的指尖轻触我直径不足1厘米的白色身躯,显微镜下我的菌丝脉络第一次映入了人类的眼 睛。科研人员比对基因数据库,最终确认我是一个全新的真菌物种。因为首次在天钟山被人类发现,因 此得名"天钟山泡头菌"。 我的名字带着山水的印记。"天钟山"三字不仅标注地理坐标,更承载着千年人文。蒋毅复笔下"高 峰插云,深涧夹雪,寒瀑奔腾,白石清泉"的意境,正是孕育我的自然圣殿。而"泡头菌"这个物种名, 则源自我们家族特有的泡囊状结构——这些微小的胞囊如同 ...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野猪?园方:与游客“相逢”概率不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08:43
最近,有游客在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发现了野猪的踪迹。问题来了,游客在逛公园时,碰到野猪的概率有多大?一旦狭路相逢,又该怎么办呢?记者采访 了公园的工作人员。 网友拍摄的野猪视频截图 网友拍下的视频显示,在快活林与鬼笑石之间的防火通道,一只野猪嗖的一下横穿小路,钻进树林。它周身黑色,显得比较健壮。 曾经,野猪因数量稀少而被列为北京市一级保护动物。但随着北京市生态的恢复,野猪种群在近几年迅速壮大,频繁在密云、怀柔、延庆、昌平等深山 区留下身影。 可这一回,野猪的现身依然令人感到惊讶。因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距中心城区非常近,可以说是游人如织,周边也坐落着好几个居民小区。 "野猪出现在公园里,属于偶发事件。"公园保卫部负责人刘弋表示,野猪主要栖息于山区森林灌丛、山谷溪流附近,多在晨昏和夜间觅食,白天隐蔽于 茂密灌木丛中休息。野猪和游客狭路相逢的概率并不大。目前,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在野生动物常出没区域设标示牌20余处,提醒公众保护自身安全。 其一,野猪的繁殖能力强,一窝能生五六只,成活率也很高。 其二,野猪适应能力强,不太挑食,嫩芽、野果、鸟蛋都爱吃。 其三,野猪的天敌——华北地区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狼的数量稀少,所以野猪种 ...
俯身田野,我为什么喜欢上了“重复劳作”?
虎嗅· 2025-09-20 03:11
生态农业实践 - 通过亲身参与北京大兴长子营镇溪青农场的生态农业实习计划,深入体验农业生产过程 [7] - 在三个月的实际劳作中认识土地,理解与自然元素的紧密联系 [8] - 农场主践行以"重建附近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种植方式 [38] 野草功能价值 - 野草并非完全有害,繁缕草能为土壤保水保湿并抑制其他野草生长 [10] - 反枝苋能为土壤提供荫凉保持湿润,防止土壤发白发干 [13] - 牛筋草可作为土地状态指标,其根系生长反映土壤水分状况 [15][18] 昆虫生态作用 - 蚜虫偏好苦苣与泥胡菜,弱化对农作物的侵扰 [14] - 七星瓢虫作为蚜虫天敌在苦苣丛中自然孵化 [14] - 蚂蚁与蚜虫形成共生关系,蚂蚁保护蚜虫并获取其排泄物作为食粮 [23] 作物生长智慧 - 番茄扦插苗展现顽强生命力,叶片在枯萎过程中萌发新生绿色 [29] - 生长环境恶劣的柿子椒苗通过调整养分分配优先开花 [32] - 草莓根据不同季节调整糖分含量,冬季储糖御寒夏季发酸抗氧化 [34] 农业生产观察 - 观察到作物完整生命历程,从播种破土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42] - 采用生态种植的果蔬呈现自然生长状态,大小形态各异的果实共存 [38] - 玉米通过气生根深入地下吸收养分,地上部分生长旺盛 [44] 农业劳作体验 - 重复性农业劳作带来与土地连结的特殊体验,感受超脱的平静与喜悦 [49] - 农业生产中农人作为协作者而非征服者,通过耕作激发作物生命力 [51] - 自然馈赠在尊重与敬畏的前提下自然发生,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51]
安徽巢湖现人鸟和谐美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7:54
近年来,随着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巢湖周边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水质提升、植被丰 茂,为各种鸟类特别是水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物来源。图为大量鹭鸟在湿地周边栖息。钱茂松文/图 近日,在安徽省巢湖南岸散兵镇境内下刘村附近,大批鹭鸟、须浮鸥等野生鸟类栖息繁衍,展现出该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 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公乌素煤业公司:渣堆治理现场实现生物多样性
中国能源网· 2025-09-17 00:35
生态治理成效 - 渣堆治理区域从裸坡转变为绿树成荫、花草葱茏的动植物栖息绿岛 [1] - 矿区新增植物20余种 植被覆盖度从14.6%提升至37.2% [3] - 生态修复绿化面积累计达116万平方米 栽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被约150亩 [6] 生物多样性提升 - 矿区周边现存野生动物62种 植物53种 [3] - 形成乔灌草立体群落 为传粉昆虫与鸟类提供连续食源与栖息条件 [9] - 动植物种群规模显著提升 治理区域由生态薄弱点转为生态源 [6][10] 技术体系与管理 - 采用乡土种+微地形+水土保持组合修复技术 [6] - 建立基线-监测-评估-反馈全流程管理体系 [6] - 运用无人机遥感监测跟踪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和土地利用格局演变 [6] 环境效益 - 坡面水土保持能力增强 裸地扬尘和雨季径流风险显著降低 [9] - 土地生态格局持续优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10] -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物多样性科技型治理模式 [6]
新华全媒+丨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看点前瞻
新华社· 2025-09-16 14:45
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 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本届大会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中国如何利用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国新办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 有关情况。 看点一:首次在亚洲举办,将发布《杭州宣言》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我国于1973年加入 该计划。"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说,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据统计,本届大会预计将迎来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其中包括1000余名境外代 表。 何宏平介绍,本届大会预期核心成果包括审议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面向未来十年战略行动计划,以及 发布《杭州宣言》,旨在进一步提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 看点二:我国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胡喆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看点前瞻 发布会公布信息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推 ...
风景区疑现不明野生动物,专家:系中华鬣羚,俗称“四不像”
广州日报· 2025-09-16 06:35
野生动物目击事件 - 黄山风景区游客拍摄到疑似中华鬣羚的野生动物 该动物特征为似马似驴且头上有角[1] - 野生动物专家确认该物种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鬣羚 俗称四不像 具有一定攻击性[1] 景区回应与生物调查 - 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未接到相关目击报告 但确认存在猴子等野生动物 提醒游客保持安全距离[4] - 2024年1月黄山市徽州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中 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中华鬣羚活动画面 调查由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联合开展[4] 物种保护现状 - 中华鬣羚属于鲸偶蹄目牛科鬣羚属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6] - 因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干扰 其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主要分布于皖南海拔较高、人迹罕至的多岩石山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