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马尾藻场碳汇研究获新进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37
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超群研究员团队在大型海藻惰性溶解有机碳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测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 - 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1] 研究背景 - 温室气体持续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海洋碳汇因巨大碳封存潜力被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负碳排放途径 [1] - 大型海藻生态系统因碳汇机制研究有限和碳汇贡献量化困难未被纳入海洋碳汇评估范畴 [1] 研究方法 - 以广西涠洲岛马尾藻场为研究对象 采用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方法 [1] - 调查马尾藻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物量变化 首次开展南海马尾藻场惰性溶解有机碳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研究 [1] 研究成果 - 惰性溶解有机碳是海洋长期碳封存的重要载体 马尾藻代谢活动在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1] - 建立精准的马尾藻惰性溶解有机碳封存量估算方法 [1] - 揭示大型海藻在碳封存中的重要作用 为大型海藻碳封存定量评估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1]
天然气日产量突破一亿立方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37
公司产量表现 - 国内天然气日产量突破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1] -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高峰年产量从30亿立方米提升至45亿立方米 [1] - 渤海油田天然气日产量超1200万立方米 累计总产量达520亿立方米 [1] - 渤中19-6凝析气田日产量同比增长100万立方米 [1] 产能建设进展 - 深水气田产量贡献占比超公司天然气总产量30% [1]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于今年6月实现全面投产 [1] - 陆上非常规天然气建设规模与协同化水平持续提升 [1] - 超额完成七年行动计划天然气地质储量指标 [1] 战略方向 - 坚持"稳油增气、向气倾斜"工作方针 [1] - 推进海上天然气与陆上非常规天然气产能同步提升 [1] - 低渗气藏开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长出“金疙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09
核心观点 - 盐碱地通过科技创新和综合治理实现高效农业开发 产量和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1][3][5][7][8][10] 盐碱地改良技术 - 采用重塑土壤结构技术使小麦大豆大幅增产 [3] - 暗管排碱技术通过地下埋管排盐 结合精准灌溉系统使亩均用水量从200立方米降至15立方米 [3] - 建立节水控盐优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绿色治理技术体系 暗管排盐效率比常规提升70% 垄作滴灌技术节水节肥超30% [3] - 水肥盐智能检测系统和10套耕地质量提升模式使核心区产能提高10%以上 [3] 种业创新体系 -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生物育种 吸引48家高校院所和108个专家团队 建设50多个科研平台 [5] - 构建一体化育种创新体系 智能控制育种加速器使育种速度提升2-4倍 [5] - 试验示范943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 培育55个并审定11个包括济麦60 DY017藜麦 希森6号马铃薯 宇花18号花生 [5] 滨海盐碱地治理模式 - 草牧园模式通过适盐牧草和土壤改良技术使土壤含盐量从11‰降至2.6‰ 有机质提高25% 速效养分提升50%以上 [7] - 发展高盐设施种植提升番茄品质 开展肉羊饲养与耐盐牧草轮作 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100%利用生产生物有机肥 [7] 分级利用与多方合作 - 按盐碱化程度分级利用:轻度地重点粮油生产 中度地发展特色种养 重度地生态修复种植耐盐植物 [10] - 种植田菁新品种鲁菁6号3年后土壤盐分降低37% 耐盐度达6‰ 有机质提高24% [10] - 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多方合作机制 政府出台规划政策 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投入研发运营 农户参与种植养殖受益 [10] 经济效益与产出 - 工厂化养殖年产37亿尾种苗和3万吨商品虾 延伸出烤虾虾滑等加工产品 [1] - 生态修复产品包括小欢猪珍珠蛋赤松茸进入北京上海市场 [1] - 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31.93亿元 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11.57亿元 [1]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完成多个项目海试检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09
海洋装备研发进展 -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对"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的海洋仪器设备开展海上第三方检验 [1] - 我国海洋装备自主研发进入规模化实海况验证阶段 [1] - 海上试验需在实海况环境下通过船舶或海上固定平台对样机进行功能性能验证 [1] 检验实施方式 - 中心作为第三方全过程监督试验过程 [1] - 对观测平台、通信技术及数据处理等环节实施标准化核查 [1] - 确保海洋仪器设备试验结果真实可信 [1]
海洋灾害预警数据集入选典型案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09
此外,项目还建立了覆盖"实时感知—精准预报—生态保护—智能防控"全周期的数据管理机制,目 前已应用于10余类海洋灾害防治业务场景。这一成果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自主可控的海洋预报创新,更 通过多地多单位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海洋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与业务化应用,为海洋防灾减灾提 供"海南智慧"和"数据样板"。 该数据集是"海南省海洋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成果之一,该项目业主单位为海南省海洋厅, 于2025年7月竣工并通过验收,转入业务化运行阶段。 8月28日~30日,在贵阳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上,国家数据局正式发 布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海南省海洋灾害多维立体监测与智能预报预警高质量数据集"(以下简称数 据集)成功入选。 据了解,数据集聚焦台风、风暴潮、赤潮、海浪、裂流等多类海洋灾害,通过构建多维立体观测与 智能预报预警体系,有效提升海洋灾害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与精细化水平。项目整合GPU-CPU(图 像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异构计算、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模型,建立覆盖海南沿海的风、浪、流、风暴 潮等要素的预报模式,形成约9.6TB(太字节)高质量数据,直接服务于海洋预报警报业务。 ...
推进中国—东盟海洋领域务实合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09
海洋科技合作推进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地球科学与海洋研究所签署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开展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和科研人员互访活动 [1] - 双方围绕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建设 联合研发项目推进 能力建设与成果转化等议题开展深度交流 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1] - 印尼科研机构 高校及农户合作意愿贯穿多层级 需求明确且务实 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平台枢纽作用凸显 为技术孵化提供关键支撑 [2] 海藻养殖产业调研 - 研究团队实地调研印尼马鲁古省西拉姆岛安汶海域海藻养殖核心区 与农户交流当地海藻养殖产业现状与困境 [1] - 科研人员基于农户养殖习惯和经济成本等现实条件 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建议 [1] - 与农户的"双向倾听"筑牢民心相通根基 为长期合作注入温度 [2] 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与研发 - 与帕蒂穆拉大学渔业与海洋科学学院围绕海藻高值化利用和微塑料污染治理领域展开研讨 [1] - 帕蒂穆拉大学作为印尼东部海洋人才培养重镇 明确提出海藻良种繁育 生态增养殖模式优化及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迫切需求 [1] - 在安汶水产养殖局重点考察海藻种苗标准化培育与特色水产育种实践 标准化模式为双方种苗改良合作提供重要参考 [1]
在温州海洋中心,赴一场科学与海洋的盛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09
海洋科普教育活动 - 温州海洋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举办海洋科普研学活动 吸引20余名学生参与沉浸式体验和科学探索 [1] - 活动通过图文展板 实物标本和动态模型系统梳理海洋知识脉络 并采用互动问答形式增强参与度 [1] - 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提供压杆操作体验 使学生亲身体验验潮站工作原理并观察水位变化 [1] 科普展示内容与技术应用 - 风暴潮AR体验区提供沉浸式感受风暴潮威力的体验 同步传授防灾减灾知识 [1] - 红树林生态展示区通过模型演示揭示红树林生长奥秘 强调其在减碳固碳与生态环境调节中的关键作用 [1] - 蔚蓝影院播放6分钟科普影片《蓝色大海的传说》 展现海洋壮美与神秘以强化保护理念 [1] 海洋生物探索环节 - 海洋生物标本陈列展示海洋生物多样性 提供直观感受海洋丰富性的机会 [1] - 专业显微镜观察环节使学生能够观察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探索奇妙微观世界 [1]
海洋一所为多国青年提供气候与海洋学培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2:09
中心培训活动 - 第1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动力与气候区域培训研究中心培训班于9月1日在青岛举办 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主办 为期2周 主题为海洋预报系统应用 [1] - 培训由中心与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共同承办 包括金砖国家海洋预报模式改进与示范应用项目 南亚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合作项目及爱思唯尔组织 [1] 中心历史与规模 - 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来累计收到1617份申请 为全球56个国家的785名学员提供培训 [1] - 本次培训邀请11名国际专家 来自中国 英国 意大利等国 为18个国家的35名学员授课 [1] 培训形式与目标 - 采用专家授课 现场练习与研讨 小组讨论与汇报等多种方式 [1] - 为气候与海洋领域青年学者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学者提供能力提升与合作研究平台 [1]
2025年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交流会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01:58
会上,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发布了应用就绪型遥感数据产品和自然资源·星智遥感解 译大模型与分析平台(SatAI V1.0版)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了全极化SAR非相干极化分解产 品。据介绍,应用就绪型遥感数据产品从数据源头开始,在时间、辐射、几何等方面实现了卫星遥感一 致性与规范化处理,大幅提升了遥感数据应用效率,已在"一张图"月度一版图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自 然资源·星智遥感解译大模型与分析平台完整实现了从样本采集制作、模型训练、智能解译、指标分析 到成果应用的全流程功能,已在督察执法、临时用地监管、增减挂钩等自然资源管理业务中得到了应 用。全极化SAR非相干极化分解产品将SAR图像由几何失真的黑白图像升级为了经过几何校正的彩色图 像,为用户提供了地物散射特征信息丰富的新型共性应用基础产品。 会议明确,下一步,部省各级卫星中心要以应用就绪型数据、智能解译大模型、小卫星星座等重点 工作为抓手,落实好"一张图"支撑工作。一是要加快构建高质量应用就绪型遥感数据治理新体系,不断 提升遥感数据价值和应用效能;二是要加快大模型迭代研发,提升遥感动态感知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 部省合作体系优势,积极推进部省市 ...
全国首个“云上珊瑚园”上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3 09:36
项目概况 - "云上珊瑚园"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实验室与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和同安区人民检察院共建 正式上线[3] - 项目通过数字化和沉浸式方式 融合开展珊瑚礁生态保护的科普和普法宣传教育[3] - 第一阶段以直播形式介绍海洋三所珊瑚保育馆 展示珊瑚礁生态系统并宣传保育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3] 生态保护重要性 -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3] - 石珊瑚目的所有物种均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 技术实施规划 - 下一阶段将通过室内人工苗圃与野外修复基地联动 整合水上与水下多维度监测探头[3] - 构建全景式 沉浸式 交互式的可视化体系 全面展示珊瑚保护与修复成果[3] - 通过构建"透明实验室"和"云端生态教室"使公众直观感受珊瑚从培育到回归自然的全过程[3] 社会参与价值 - 项目旨在深化公众对珊瑚礁修复科学性 系统性与艰巨性的认知[3] - 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教育平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