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修复

搜索文档
全国首个“云上珊瑚园”上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3 09:36
项目概况 - "云上珊瑚园"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实验室与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和同安区人民检察院共建 正式上线[3] - 项目通过数字化和沉浸式方式 融合开展珊瑚礁生态保护的科普和普法宣传教育[3] - 第一阶段以直播形式介绍海洋三所珊瑚保育馆 展示珊瑚礁生态系统并宣传保育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3] 生态保护重要性 -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3] - 石珊瑚目的所有物种均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 技术实施规划 - 下一阶段将通过室内人工苗圃与野外修复基地联动 整合水上与水下多维度监测探头[3] - 构建全景式 沉浸式 交互式的可视化体系 全面展示珊瑚保护与修复成果[3] - 通过构建"透明实验室"和"云端生态教室"使公众直观感受珊瑚从培育到回归自然的全过程[3] 社会参与价值 - 项目旨在深化公众对珊瑚礁修复科学性 系统性与艰巨性的认知[3] - 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教育平台[3]
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两山”转化的四川探索
四川日报· 2025-08-15 00:31
污染治理成效 - 2024年1-6月全省34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4%,其中国考断面优良率99%、省考断面优良率100% [2] - 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标准,国省考断面水质连续两年100%达标 [2][4] - 广元市白龙湖通过关闭畜禽养殖场、企业绿色转型及增殖放流百万尾鱼苗等措施,扭转水质跌至Ⅳ类的恶化趋势 [4] 生态保护体系 - 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设立250个各级自然保护地(含1个国家公园、84个自然保护区、165个自然公园) [2] - 重点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物种栖息地,计划2030年前完成30%以上陆地水域退化生态系统修复 [5] - 若尔盖县通过退牧还草、沙化治理实现草原生态恢复,遏制沙化土地扩张 [4] 生态文明建设 - 累计创建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1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三 [2][7] - 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地方编制差异化实施方案(如崇州市打造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7] - 九寨沟县双河村投入200万元改造生态环境,发展康养民宿业,建成50余间客房并实现旺季满房 [6]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创新林草碳普惠项目方法学,涵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等三大领域,为生态固碳增汇提供量化标准 [9] - 建立沱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流域面积占比、用水效率及水质改善系数动态分配资金 [9] - 通过财政贴息支持300余个生态环境项目,5个EOD模式项目获84亿元总投资,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 [10]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人民日报· 2025-07-05 22:11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概况 - 论坛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设置4个板块20个主题论坛,包含开幕式、绿色招商、环保新技术发布等活动 [1] - 作为中国唯一国家级生态文明主题国际论坛,已举办12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交流合作桥梁和展示中国生态建设成果的窗口 [1] 本届论坛四大创新突破 - 国际化突破:11个主题论坛有国际组织参与(占比55%),其中4个由国际组织独立主办,系2018年以来首次深度国际合作 [2] - 绿色化突破:通过碳核算和购买碳汇首次实现碳中和,推行"绿色交通/会务/食宿"理念 [2] - 市场化突破:采用品牌合作等市场化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2] - 成果化突破:编制生态文明旗舰报告,持续开展绿色产业招商促进合作 [2] 贵州省绿色发展实践 - 绿色经济占比达48%,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全国领先,构建生态利用型等四类绿色产业体系 [3] - 实施"富矿精开""电动贵州"战略,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和减污降碳协同试点 [3] - 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全国领先,2项地下水治理工程获生态环境部优秀案例 [4] - 建立"八体系一平台"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多部门联合开展常态化管理 [4] 生态保护与制度创新 - 拥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全国第一),创建1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8个"两山"实践基地 [4] - 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配套100余部地方性法规,生态补偿等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5] - 武陵山区生态修复经验全球推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领先,贵阳/赤水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 [4]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守好发展与生态双底线,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6]
全省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22 08:12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 -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野生高等植物3892种,脊椎动物649种,是广东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2] - 全省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包括国际重要湿地6处和国家湿地公园27处[3] - 森林覆盖率53.39%位居全国前列,近95%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3] - 正在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以14个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构建保护地体系[2] 物种多样性数据 - 全省记录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1][7] - 2022-2024年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新物种[1] - 鸟类总数达584种,2025年越冬水鸟约12.9万只同比增长超15%[6] - 深圳新增鸟类记录12种,包括蓝喉蜂虎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 珍稀物种保护措施 - 布设穿山甲监测红外相机690台,在11个地市获得2万多份活动影像[7] - 发现海南重楼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实现猪血木等极小种群植物野外回归[7] - 建立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7] - 广东拥有全国7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中的6个[6] 政策法规建设 - 出台《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系列法规建立特色保护制度体系[3] - 制定《广东省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等政策性文件[3] - 加强修订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保护重点野生动植物[7] 重点项目规划 - 推进"两园两中心"建设(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华南国家植物园等)[8] - 南岭和丹霞山列入国家公园候选区,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进展顺利[3] - 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完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3][8]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大美长沙
长沙晚报· 2025-04-23 02:30
核心观点 - 长沙市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资源保护利用 系统推进生态修复 旨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3][4]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83.82平方千米 主要分布在东部浏阳大围山 连云山系 北部黑麋峰 西部宁乡沩山山系 [2] - 构建"一江六河 东西两屏 南心北垸"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依托自然地理特征强化生态支撑作用 [2] 生态资源保护利用 - 山水林田总面积占市域总面积70%以上 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资源格局 [3] - 重点保护绿心 湘江 自然保护地及野生动物栖息地 推进东部西部山地生物多样性区域和水系生态廊道保护 [3] - 严格保护公益林和天然林 加强23个江心洲岛保护 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3] 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 划定9处重点修复区包括绿心 湘江北部 沩水中上游等区域 布局10大重点修复工程 [4] -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统筹农业空间整治和城镇空间品质提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