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dster

搜索文档
特斯拉:一场被 “完美定价” 的翻身仗
美股研究社· 2025-09-28 11:28
关于特斯拉(NASDAQ: TSLA )估值过高还是过低的讨论 非常激烈。一方面,电动汽车业务面临压力,2024 年销量将停滞不前,2025 年第 二季度甚至将出现两位数的下滑。此外, 约占净收入 40% 的监管信贷收入到 2027 年可能完全消失。另一方面,一些投资者认为,特斯拉不仅 仅是一家电动汽车公司,还将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发挥主导作用。 围绕特斯拉的讨论愈演愈烈。埃隆·马斯克营造了一种氛围,认为特斯拉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它是一家科技公司,将在全自动驾驶 (FSD)、自动驾驶出租车以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引领潮流。看跌者则指出,马斯克倾向于言过其实,却未能兑现承诺。例如,他在2019年 承诺 ,到2020年底将生产出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 分析师深入研究后,发现了这个新兴市场的实际预期规模。预计 到 2030年,美国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38亿美元。即使特斯拉占 据了该市场的30%,假设利润率为15%,到2030年也只会带来20亿美元的额外净收入。与1.3万亿美元的市值相比,这根本无法让人兴奋。 还有另一个问题 。埃隆·马斯克决定特斯拉专注于FSD的纯视觉系统。他的理由是,人类驾驶时也 ...
巴菲特的天神之眼究竟是什么
36氪· 2025-09-25 04:11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背景与特点 - 巴菲特2008年打破不投科技股、不投汽车股、不投中国企业的惯例投资比亚迪[1][2][4] - 投资时比亚迪规模有限且新能源业务处于早期阶段 估值远低于同期特斯拉的2亿美元[1][4][8] - 伯克希尔投资后获得约38倍回报 实现多方共赢[1][20] 全球新能源政策环境 - 2008年中国出台《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等政策 将新能源汽车列入鼓励类产业[5] - 2009年中国财政部发布新能源车补贴通知 直接推动市场快速发展[5] - 美国2008年要求提升燃油效率标准并拨款3000万美元支持插电式混合动力研发[6] - 欧盟主要国家在2008-2009年间推出大量新能源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7] 比亚迪技术发展与行业地位 - 公司掌握刀片电池、DM-i混动等颠覆性技术 构建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壁垒[17] - 2023年实现第9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成为全球首个达成该里程碑的车企[18] -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 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18] - 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暴涨77.6%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金额均突破万亿元[18] 全球市场数据表现 -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766万辆同比增长23.33%[19]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951.99万辆同比增长30.40%[19] - 中国市场2024年销量1220.47万辆同比增长36.09% 2025年上半年销量645.42万辆同比增长37.48%[19] - 欧洲市场2025年上半年销量170.98万辆同比增长19.98%[19] 投资决策的深层因素 - 巴菲特与芒格公开称赞王传福为"爱迪生与韦尔奇的混合体" 认可其技术和管理能力[13] - 马斯克曾表示2008年特斯拉估值2亿美元时被芒格回绝投资 若投资10%股权可带来巨大收益[8][10] - 巴菲特投资组合从1994年15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3000亿美元[10] - 2024年巴菲特明确将投资重点转向美国本土及传统能源资产[14] 产业格局影响 - 比亚迪崛起延长中国汽车供应链账期 将财务风险转移给中小供应商[20] - 中国汽车产业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向"以技术创市场"的主动进攻模式[17] - 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自1992年启动 具有长期投入和全国执行的特点[21][22]
Is It Finally Time to Give Up on Tesla?
The Motley Fool· 2025-09-14 12:10
核心观点 - 特斯拉面临销售和利润下滑、税收抵免终止、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 但公司正处于向机器人出租车和人工智能企业的转型阶段 其长期发展潜力仍存争议 [1][2][11] 业务转型 - 公司正从电动汽车制造商转型为机器人出租车运营商 并可能拓展至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 [2] - 核心产品Cybercab计划于2026年投产 该车型为专用于机器人出租车队的两门自动驾驶汽车 零售价格低于3万美元 且不配备方向盘或脚踏板等人工控制装置 [3] - 公司目标是通过提升效率、降低加速性能和最高时速等措施 将机器人出租车每英里运营成本控制在0.3美元以下 [6] 产品规划 - 计划在第四季度推出简化版Model Y跨界车以提高价格竞争力 应对7500美元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到期的影响 [7] - 选择改造现有车型而非开发全新入门级车型 该策略被认为更符合当前需要快速提升价格竞争力的需求 [8] - 第二代Roadster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投产 同时将于明年开设专门生产Semi牵引拖车的工厂 [9] 运营挑战 - 2025年面临销量和利润下滑 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政策结束 零排放信用销售消失等多重阻力 [1] - 关键市场销售增长放缓 在美国和欧洲面临消费者抵制 在中国市场因残酷价格战而遭遇激烈竞争 [10] - 公司存在过度承诺而交付不足的历史记录 行业专家认为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可能比预期更遥远 到2030年车辆仍将保留方向盘和驾驶员 [5] 管理层与战略 - 公司为埃隆·马斯克制定了潜在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新薪酬协议 旨在确保其未来十年专注于特斯拉的发展 [10] - 分析师认为公司对现有产品的投资将维持在最低水平 主要资源将集中于自动驾驶技术领域 [1]
特斯拉的Master Plan,没有了特斯拉,也没有了Plan
虎嗅APP· 2025-09-04 13:46
文章核心观点 - 特斯拉Master Plan第四篇章内容空洞缺乏具体业务目标和数据支撑与前三版形成鲜明对比[14][16][26] - 马斯克宣称特斯拉未来80%价值将来自机器人业务但该表述仅出现在社交媒体回复而非正式报告中[16] - 新版规划聚焦AI和机器人技术汽车业务仅出现一次反映公司战略重心转移[15][29] - 规划遇冷社交媒体互动数据低迷微博仅获42赞X平台仅15K点赞远低于马斯克其他内容[7][10] - 马斯克个人形象从实干家转向政治化言论输出削弱其技术布道者影响力[22][25][27] - 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正取代马斯克成为硅谷新技术愿景提出者[24] Master Plan内容分析 - 第四篇章提出五项原则:无限增长、创新突破束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自动化造福人类、普惠推动繁荣[14] - 全文未提供具体行业数据产品路线图或量化目标仅强调"可持续富足"愿景[16][29][42] - 第三篇章曾包含41页PDF详细规划减碳路径涵盖能源存储发电技术及投资需求等量化数据[16][18] - 第三篇章具体推动行业变革如热泵空调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并进入欧美家庭[19] 特斯拉战略转向 - 公司明确将AI与物理世界结合作为核心方向通过电动汽车能源产品和机器人实现技术复兴[29] - 规划强调自动驾驶汽车改善交通经济性人形机器人Optimus改变工作方式[37] - 公司历史发展模式从Roadster到Model S/X再到Model 3/Y通过迭代盈利推进产品生态[42] 行业影响与竞争 - OpenAI在宏大愿景输出方面超越特斯拉提出星际之门投资计划并核算智能成本边界[24] - 特斯拉机器人业务估值预期与当前以汽车为主业务结构存在重大差异需观察落地进展[16]
马斯克抛出千字乌托邦企划书,被嘲AI废话
搜狐财经· 2025-09-04 06:09
核心观点 - 特斯拉于2025年9月2日突然发布《总体规划第四篇章》(MP4) 宣布新使命为通过AI与实体产品及服务融合 创造更安全、更清洁、更愉快的世界 实现可持续的富足 [2] - 规划提出五个指导原则 强调无限增长、创新消除限制、技术解决现实问题、自主技术惠及全人类及普及推动增长 [2][3][4][5] - 公司采取渐进式发展路径 从跑车逐步扩展至平价产品 最终构建覆盖交通、能源发电、储能和机器人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7] - MP4被部分观点视为未来主义愿景宣言 突出向AI和机器人转型决心 但缺乏短期实质细节支撑 [15][17] 使命与原则 - 新使命聚焦AI融入实体产品与服务 目标为实现可持续的富足 [2] - 原则一:资源短缺可通过技术创新解决 经济增长不必然牺牲其他领域 以半导体和互联网为例说明机会扩大 [2] - 原则二:通过电池技术突破推动交通行业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 [2] - 原则三: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储能、自动驾驶车辆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等技术解决能源、交通、劳动等实际问题 [3] - 原则四:自动驾驶等技术以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和安全性为核心目标 [4] - 原则五:通过规模化、低成本产品与服务提升社会公平与生活质量 让每个人最大化利用时间 [5] 发展路径与历史对比 - 发展路径从小步迭代到系统整合 从Roadster跑车开始 逐步推出Model S/X、Model 3/Y等平价产品 形成正向循环 [7] - 2006年MP1:造跑车→造买得起的车→提供零排放发电选择 [10] - 2016年MP2:太阳能屋顶与电池存储集成 扩大电动汽车产品线 开发自动驾驶能力 车辆闲置时赚钱 [10] - 2023年MP3:可再生能源电网、电动汽车普及、热泵应用、氢能电气化、可持续飞机船舶燃料 [15] - MP4相比前三个篇章愿景更宏大但更抽象 突出AI和机器人转型方向 [15] 市场反应与业务现状 - 网友评论两极分化 部分认为愿景缺乏细节和具体计划 部分支持公司使命 [15] - 科技媒体TechCrunch批评MP4内容模糊 类似LLM生成内容 或因公司未完成前两版规划全部目标 [17] - 公司绝大多数收入仍来自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业务 [18] - 内部AI芯片项目Dojo已解散 该项目曾被认为具有数千亿美元价值 [18] - 马斯克声称人形机器人Optimus未来将占公司价值的80% [17]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数万亿美元产业机会 与特斯拉合作推进技术 [17] 发布细节与外部评价 - 规划于联邦假日突然发布在X平台 未同步至公司官网 马斯克仅转发未详细解读 [18][19] - 与2023年MP4发布时4小时高管深入探讨相比 本次重视程度显不足 [18] - 彭博社评论认为 发布表明公司无法快速实现原有未来 需重新定义愿景 [18]
特斯拉“宏图计划4”发布:大规模地将AI融入物理世界,未来80%的价值在于机器人
36氪· 2025-09-03 00:10
公司战略转型 - 特斯拉发布"大师计划第四篇章" 将发展重心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1] - 公司目标是通过大规模AI融入物理世界 实现"可持续富足"的社会[1][5] - 未来约80%的公司价值将来自人形机器人Optimus[1] 核心指导原则 - 增长是无限原则 技术创新可解决资源短缺并创造经济机会[3][10] - 创新消除限制原则 通过持续创新克服技术瓶颈[4][12][13] -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原则 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旨在提升交通安全性及替代危险性劳动[4][15] - 自动驾驶必须惠及全人类原则 以提升人类福祉为核心发展目标[4][18] - 更广泛普及推动增长原则 以可负担价格大规模提供先进技术产品[4][19] 技术产品布局 - 自动驾驶汽车有能力显著提高交通可负担性 可用性和安全性[15] - 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改变劳动力可用性和能力 替代单调或危险工作[15] - 太阳能发电和大规模电池储能提高清洁电力可用性 价格更低且更可持续[15] - 建立完全集成的可持续产品生态系统 涵盖交通 能源生成 电池存储和机器人技术[23] 市场评价与争议 - 部分观点认为该计划缺乏具体执行路径 是"空谈AI"的承诺大杂烩[1][2][28] - 批评指出人形机器人目前连爆米花都端不好 缺乏实际能力证明[2][28] - 相较于前两个具有清晰步骤的宏图计划 第四篇章被形容为"给股东的鸦片"[29] - 网友质疑公司能否在AI领域成功 认为人才招募面临激烈竞争[30] - 公司被指尚未完成前三个宏图计划的多项关键目标[31][32][33]
马斯克曝终极AI计划!特斯拉堵上80%身家:500亿机器人打工,人类坐等拿钱
搜狐财经· 2025-09-02 10:43
公司战略规划 - 特斯拉发布秘密宏图第四篇章 核心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富足的世界[2] - 新战略将AI作为核心引擎 深度融入物理世界产品与服务[29] - 扩展FSD全自动驾驶和擎天柱人形机器人是实现新战略最核心部分[3] 业务重点转型 - 公司未来80%价值将来自人形机器人Optimus[4] - 特斯拉汽车被定义为机器人生态的分支——轮式机器人[31] - 正在大规模统一软硬件体系 创造安全清洁愉悦的世界[14] 宏图计划演进 - 2006年第一篇章:交通电气化三步走策略 从Roadster到亲民电动车[20] - 2016年第二篇章:整合清洁能源生成与存储[12] - 2023年第三篇章:加速可持续能源经济 规划全球绿色电网需10万亿美元投资[12][28] 技术发展路径 - 构建全面整合可持续产品生态系统 涵盖交通能源存储机器人技术[16] - 开发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改变劳动认知 解放人类从事热爱之事[16][18] - 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产业 可达大规模量产和技术规模[18] 市场规模预期 - 马斯克预测未来可能有300-500亿台人形机器人 远超人类数量[30] - 第三篇章估算全球交通工具全电化所需电池产能[27] - 实现全球可持续能源经济需要100%可再生能源[25]
特斯拉,重大转向!
证券时报· 2025-09-02 10:42
公司战略转向 - 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第四篇章 标志着发展重心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1][3][4] - 公司提出五项核心原则 包括增长是无限的 创新消除限制 用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自动化必须造福全人类 更大的普及带来更大的增长[4] - 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表示未来公司约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 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将成为最重要事项[1][4] 业务发展规划 - 人形机器人Optimus计划2026年开始批量生产 五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的目标[9] - 自动驾驶业务已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启动Robotaxi试点服务 正式迈入商业化阶段[9] - 公司计划年底前为一半美国人口提供Robotaxi服务 并正在旧金山湾区 佛罗里达州和内华达州等地推进测试[9] 历史战略对比 - 宏图计划1.0(2006年)核心是打造并推广电动车 通过Roadster Model S/X和Model 3/Y实现产品梯队化[6] - 宏图计划2.0(2016年)重点构建可持续能源生态系统 包括太阳能屋顶 储能系统及扩充SUV/皮卡/卡车产品线[6] - 宏图计划3.0(2023年)聚焦全球能源转型 提出240TWh储能 30TW可再生发电能力和10万亿美元制造设施投资[7] 当前经营状况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降12% 净利润11.72亿美元同比减少20.7%[8] - 欧洲市场销量持续下滑:法国注册量下降47.3% 瑞典下降84% 丹麦下降42% 荷兰下降50% 意大利下降4.4%[8] - 美国加州作为核心市场 第二季度电动汽车注册量下降21.1% 出现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8]
特斯拉,重大转向!
证券时报· 2025-09-02 10:30
宏图计划4.0战略转向 - 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第四篇章 标志着公司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 [1][3][9] - 公司未来将遵循五项原则 包括增长无限、创新消除限制、技术解决现实问题、自动化造福人类、普及带动增长 [4] - 通过自动驾驶改善交通状况并减少环境污染 以人形机器人Optimus帮助人们摆脱枯燥或危险的工作 [5] 业务重心与价值预期 - 马斯克表示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 [1][5] - 自动驾驶和机器人Optimus被列为公司最重要的事项 [5] - 宏图计划4.0提出打造"将人工智能融入现实世界的产品与服务" 致力于创造可持续的富足未来 [3] 历史宏图计划对比 - 宏图计划1.0(2006年)核心为打造推广电动车 通过Roadster、Model S/X、Model 3/Y三阶段实现大规模市场化 [7] - 宏图计划2.0(2016年)重点构建可持续能源生态系统 开发太阳能屋顶和储能系统 扩充产品线并发展自动驾驶 [7] - 宏图计划3.0(2023年)描绘全球能源转型蓝图 提出实现240TWh储能、30TW可再生发电能力 投资10万亿美元消灭化石能源 [8] 当前业务表现与规划 - 特斯拉电动车销量在多市场连续下滑 欧洲部分国家8月注册量暴跌:法国降47.3% 瑞典降84% 丹麦降42% 荷兰降50% 意大利降4.4% [1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 净利润11.72亿美元同比减少20.7% [12] - 自动驾驶业务于6月在得州启动Robotaxi试点 计划年底覆盖半数美国人口 人形机器人Optimus预计2026年量产 五年内年产100万台 [12]
特斯拉“宏图计划4”发布:大规模地将AI融入物理世界,未来80%的价值在于机器人
华尔街见闻· 2025-09-02 10:29
公司战略转型 - 特斯拉发布"大师计划第四篇章" 将发展重心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3] - 公司目标是通过大规模AI融入物理世界实现"可持续富足"社会 建立在近二十年电动汽车 能源产品和机器人技术积累基础上[3][8] - 马斯克宣称未来公司约80%价值将来自人形机器人Optimus[4] 核心指导原则 - 提出五大原则:增长无限 创新消除限制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自动驾驶惠及全人类 普及推动增长[9][10][11][12][13] - 强调技术创新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创造更多经济机会[9][21] - 通过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技术解决交通安全 效率及危险性劳动等现实问题[11][27][28] 具体技术布局 - 将制造能力与自动驾驶技术结合 提供加速全球繁荣的新产品和服务[18] - 人形机器人Optimus旨在改变劳动力可用性 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喜欢的工作[28] - 太阳能发电和大规模电池储能提高清洁电力可用性 且价格更低更可持续[26] 市场争议与质疑 - 被批评为"模糊AI承诺的大杂烩" 缺乏具体执行路径[5][43] - 媒体指出人形机器人目前连基本任务如"端爆米花"都未能完成[5][43] - 网友质疑公司未完成前三个宏图计划:2006年计划4步骤中失败2个 2016年计划4步骤中失败3个 2023年计划6步骤中尚未开始5个[48][49][50] 竞争环境分析 - 市场认为特斯拉在招募顶尖AI人才方面面临挑战 竞争力不及OpenAI 微软 苹果和亚马逊等巨头[45][47] - 批评指出马斯克威权管理风格可能阻碍AI领域成功[46] - 公司被指为维持股价而搭乘AI泡沫 而非真正具备技术交付能力[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