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革命
icon
搜索文档
碳酸锂期货价格波动剧烈 固态电池引发“白色石油”争夺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3:58
碳酸锂期货价格波动 - 碳酸锂期货价格从6.5万元/吨飙升至9万元/吨,单周涨幅超30%,随后回落至7.5万元/吨 [1] - 与2022年60万元/吨历史高位相比,当前价格跌幅超八成 [2] - 价格反弹源于"反内卷"政策及宁德时代枧下窝项目停产等供应端事件 [4] 锂电行业供需与成本结构 - 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达776GWh,同比增长68%,其中储能电池增速高达128% [1] - 碳酸锂企业生产成本差异较大,盐湖提锂成本仅3.65万元/吨,显著低于锂辉石和云母提锂 [2] - 6.5万元/吨为外购矿石及南美盐湖提锂成本线,部分中小厂家因亏损面临挤出风险 [2] 企业盈利分化 - 盐湖股份凭借盐湖提锂成本优势,2025年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25.09亿元,同比增长16.24% [3] - 矿石提锂企业盛新锂能、赣锋锂业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1亿元和-5.31亿元 [3] 供应端事件与四季度展望 - 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年产能占全球锂供应约3%,其复产进度快于预期 [4] - 四季度碳酸锂行业维持去库趋势,价格受高库存压制,但旺季需求提供支撑 [1][4] - 江西锂矿采矿证合规问题若平稳落地,市场将回归过剩逻辑,锂价有回落压力 [4]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 - 固态电池被列为国家重点突破技术,对碳酸锂需求达液态电池的10倍(1Gwh消耗322-353吨) [5] - 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2028年装车,2030年后量产,产业化进程加速 [5][6] - 硫化物固态电池2026年启动装车示范,2030年目标能量密度500Wh/kg [7] 长期行业影响 - 固态电池规模化将推动高纯度锂产品需求增长,长期提升锂整体需求 [7] - 电池回收技术进步将促进锂资源循环利用,形成对原生锂的补充 [7] - 液态锂电池当前占动力电池95%以上份额,未来5-10年仍主导市场 [7]
永太科技15万吨/年电解液产能持续释放 锂电“打针复原”黑科技打开百亿市场空间
全景网· 2025-09-25 09:20
公司电解液产能与业绩表现 - 公司已投产电解液产能15万吨/年 产能逐步释放且产销规模同比增长[1] - 液态双氟磺酰亚胺锂产能6.7万吨/年 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1] - 2025半年度锂电材料板块收入8.71亿元 占总营收33.38% 同比增长105.74%[1] - 子公司永太新能源电解液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1.19% 净利润同比增长389.45%[1] - 公司形成锂盐原料至电解液一体化产业链 有效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1] 行业需求与市场前景 - 9月份锂电排产旺季到来 电解液价格呈现坚挺偏上运行态势[1] - 全球能源转型推动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爆发式增长[1] - 中国电解液产能超500万吨/年 全球占比90%以上[1] - 2025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2] - 储能领域受益于国内订单及美国关税延期利好 低空经济成为新能源电池需求新增长点[2] 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 - 公司与复旦团队合资推进锂电"打针复原"黑科技 巩固锂电池新材料市场地位[2] - 三氟甲基亚磺酸锂添加剂可延长电池寿命1-2个数量级 公司已实现小规模量产并送样头部企业[3] - 新型添加剂可直接应用于现有产线 兼容性良好[3] - 按2025年全球电解液需求200万吨测算 新型添加剂潜在需求约3-5万吨 市场空间超百亿元[3] 短期行业动态与预期 - 9月终端市场需求增长明确 储能领域需求持续攀升[2] - 动力领域受"金九银十"销售旺季预期拉动 电芯企业提前备货[2] - 动储两大板块协同带动需求显著增长 预计10-11月出现产量峰值[2] - 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价格开始上涨 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上行[2]
巴菲特的天神之眼究竟是什么
36氪· 2025-09-25 04:11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背景与特点 - 巴菲特2008年打破不投科技股、不投汽车股、不投中国企业的惯例投资比亚迪[1][2][4] - 投资时比亚迪规模有限且新能源业务处于早期阶段 估值远低于同期特斯拉的2亿美元[1][4][8] - 伯克希尔投资后获得约38倍回报 实现多方共赢[1][20] 全球新能源政策环境 - 2008年中国出台《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等政策 将新能源汽车列入鼓励类产业[5] - 2009年中国财政部发布新能源车补贴通知 直接推动市场快速发展[5] - 美国2008年要求提升燃油效率标准并拨款3000万美元支持插电式混合动力研发[6] - 欧盟主要国家在2008-2009年间推出大量新能源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7] 比亚迪技术发展与行业地位 - 公司掌握刀片电池、DM-i混动等颠覆性技术 构建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壁垒[17] - 2023年实现第9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成为全球首个达成该里程碑的车企[18] -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 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18] - 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暴涨77.6%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金额均突破万亿元[18] 全球市场数据表现 -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766万辆同比增长23.33%[19]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951.99万辆同比增长30.40%[19] - 中国市场2024年销量1220.47万辆同比增长36.09% 2025年上半年销量645.42万辆同比增长37.48%[19] - 欧洲市场2025年上半年销量170.98万辆同比增长19.98%[19] 投资决策的深层因素 - 巴菲特与芒格公开称赞王传福为"爱迪生与韦尔奇的混合体" 认可其技术和管理能力[13] - 马斯克曾表示2008年特斯拉估值2亿美元时被芒格回绝投资 若投资10%股权可带来巨大收益[8][10] - 巴菲特投资组合从1994年15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3000亿美元[10] - 2024年巴菲特明确将投资重点转向美国本土及传统能源资产[14] 产业格局影响 - 比亚迪崛起延长中国汽车供应链账期 将财务风险转移给中小供应商[20] - 中国汽车产业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向"以技术创市场"的主动进攻模式[17] - 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自1992年启动 具有长期投入和全国执行的特点[21][22]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储能产业面临5大挑战
中国化工报· 2025-09-23 09:58
全球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型储能市场 去年新增装机量突破1亿千瓦 [1] - 中国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90%和70%以上 [1] - 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过去5年增加11倍 预计2030年电池储能累计装机需达1.2太瓦(较当前增长6倍)[1] 中国储能产业政策目标 - 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 [1] - 相关政策出台标志着中国储能产业进入全球全市场化新阶段 [1] 行业面临的五大挑战 - 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截至今年5月全球已发生167起储能起火爆炸事故 [2] - 价格竞争异常激烈 过去3年储能系统均价下跌约80% 集采项目中标价跌破0.4元/瓦时 [2] - 产品参数虚标严重 部分项目实际运行寿命不足承诺时间的四分之一 [2] - 技术同质化现象显著 企业倾向于抄袭复制而非自主创新 [2] - 无序扩张态势明显 累计注册储能企业超30万家 [3] 产业生态建设建议 - 需建立多级安全体系 将电芯安全失效率从PPM级降至PPB级 [4] - 构建实证可信市场环境 以张北储能项目15年安全运行为例 [4]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某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800亿元 拥有专利43000余项 [4] - 推动跨学科技术融合 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构网型储能/虚拟电厂等前沿领域 [4]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呼吁:储能产业须构建安全、真实、创新生态
中国化工报· 2025-09-23 02:08
全球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型储能市场 去年新增装机突破1亿千瓦[1] - 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过去5年增加11倍 2030年电池储能累计装机需达1.2太瓦(较当前增长6倍)[1] - 中国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90%和70%以上[1] 中国储能产业政策目标 - 国家明确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1] - 相关政策出台标志中国储能产业进入全球全市场化新阶段[1] 行业面临的五大挑战 - 安全隐患频发 截至今年5月全球已发生167起储能起火爆炸事故[2] - 价格竞争激烈 过去3年储能系统均价下跌约80% 近期集采中标价低于0.4元/瓦时[2] - 产品参数虚标 部分项目实际运行寿命不足承诺时间的四分之一[2] - 技术同质化严重 企业倾向抄袭复制而非自主创新[2] - 无序扩张 累计注册储能企业超30万家 预计3年内大批企业将被淘汰[3] 产业发展建议方向 - 构建多级安全体系 将电芯安全失效率从PPM级降至PPB级[4] - 建立实证可信市场环境 如张北储能项目已安全运行15年[4]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某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800亿元 拥有专利43000多项[4] - 推动技术融合 布局人工智能、构网型储能等前沿领域[4]
长期持有者巴菲特,最终“清仓”比亚迪,背后是怎样的考量?
搜狐财经· 2025-09-22 08:28
投资背景与历史 - 巴菲特旗下公司于2008年9月以每股8港元价格买入比亚迪2.25亿股H股 总投资额18亿港元[3] - 投资决策主要由查理·芒格推动 其称赞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为"爱迪生和比尔·盖茨的结合体"并看好新能源革命前景[3] - 2008年投资时比亚迪年营收不足200亿元人民币 主要从事电池和传统燃油车代工业务[3] - 持股周期长达17年 期间无论股价如何波动均坚定持有 直至2025年9月21日确认清仓[1][5] 投资收益与退出过程 - 该项投资最终回收超过600亿港元 较初始投资18亿港元增长约39倍[1] - 年均投资回报率超过22%[1] - 减持过程自2022年8月开始 通过分批减持方式避免对股价造成重大冲击[5] - 2022年8月至2024年7月期间港交所共披露16次减持 减持价格区间为169.87-277.1港元[5] - 伯克希尔·哈撒韦财务文件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该项投资价值已归零 表明清仓操作早已完成[1][5] 清仓原因分析 - 估值层面认为股价已不便宜[8] - 行业层面全球电动车渗透率显著提升 竞争加剧导致不确定性增加[8] - 投资组合调整需要 资金重新配置至更具吸引力的机会[8] - 巴菲特2023年曾表示将为资金"找到更好的配置用途"[8] - 清仓行为被解读为阶段性价值实现的确认 而非对企业前景的看空[8] 公司经营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712.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3.3%[9]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55.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3.79%[9] - 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214.6万辆 同比增长33%[9] - 2025年5月起在欧洲16国总销量超越特斯拉 在英法德意西等核心市场建立优势[9] - 在亚洲市场如新加坡泰国等地销量经常位居冠军或显著领先特斯拉[9] - 为应对出海挑战自主建设滚装船队并在匈牙利建立生产基地以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9] 内部信心与持股计划 - 2025年9月初公司高管及核心人员增持价值5232.78万元人民币股票[11] - 2025年推出总额近40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员工持股计划[11] - 32名核心人员合计增持488,200股 增持后总持股达2,451,200股[10] - 包括高级副总裁罗红斌增持21,000股 财务总监周亚琳增持59,100股等具体操作[10] 行业前景与公司定位 - 比亚迪被巴菲特评价为"非凡的公司"由"非凡的人"运营[8] - 在智能化成为新能源汽车新代名词的时代 公司继续讲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故事[13] - 清仓行为不代表新能源汽车市场故事结束 而是全新开始[13]
碳酸锂产业链供需格局改善
证券日报· 2025-09-18 00:49
"好的锂云母矿要120吨出一吨碳酸锂,差的要300吨才能提取出一吨电池级碳酸锂。"有业内人士告诉 《证券日报》记者。因此,如何推动锂云母矿的高效利用,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同样的,盐湖提锂由于水耗高、能耗高,在成本方面也有很大降低空间。据了解,为了提升锂的收率, 中国科学院过程所和上海意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型水反萃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主 要优势在于无酸碱消耗、无反渗透、电渗析和MVR浓缩,氯根梯度驱动提锂(熵增原理提锂),符合第一 性原理,是盐湖提锂的巨大创新。 "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例如,2021年成功改造了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万吨提 锂产线,也助力赣锋锂业阿根廷5000吨产线通过环评。"上海意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道勇表 示。 9月16日至17日,2025江西锂产业大会暨第三届碳酸锂供需策略会在江西南昌举行。多位专家在大会期 间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6月份以来,"反内卷"背景下,碳酸锂盘面价格大幅上涨, 企业利润逐步修复,近期碳酸锂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结构优化的特点,"金九银十"旺季特征已经显现且 好于预期。 提升资源利用率 当前,锂行业正加速走向" ...
攻坚碳达峰 储能产业“十五五”期间重要性凸显
上海证券报· 2025-09-17 19:28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 2030年超过2.4亿千瓦 2035年超过3亿千瓦 [5] - "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将与源网荷各环节深度融合 促进大规模新能源开发消纳 [2][4] - 新型储能投资规模超3000亿元 上半年累计装机约9500万千瓦 "十四五"期间装机规模增长近30倍 [4] 储能技术发展阶段与需求 - 电力系统调节进入第二阶段:风光装机超电网最大负荷 仅靠传统电源让路无法保持稳定 必须配备储能 [5] - 未来第三阶段风光发电占比超50% 需跨月跨季长周期调节 长时储能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5] - 储能规模将决定新能源发展质量 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和消费侧用能经济性 [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90%和70%以上 拥有最完整产业链 [7] - 行业存在安全隐患 价格竞争激烈导致减量减配 部分产品参数虚标 运行寿命低于承诺 [7] - 技术同质化问题突出 资本加持下出现抄袭复制 无序扩张可能导致企业淘汰和"孤儿电站" [7] 高质量发展路径 - 需构建"创新型"产业生态 坚守安全底线 构建实证可信市场环境 [8]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 面向零碳未来开发多元储能技术 [8] - 宁德时代深度布局人工智能 构网型储能 柔性控制 虚拟电厂等前沿领域 [3][8] 海外市场需求 - 海外电网转型催生储能需求 "光伏+储能"已在多个市场比新建化石能源项目更便宜 [9] - 全球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降至0.04美元/千瓦时 储能成本降至0.15美元/千瓦时且持续下降 [9] - 美国仍是最大海外市场 南美 欧洲 中东需求兴起 老旧电网必须兴建储能应对新能源波动 [10]
3亿千瓦!十五五储能发展新逻辑
行家说储能· 2025-09-17 11:27
行业规模与增长预期 - 截至2024年7月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668万千瓦/2.26亿千瓦时 较"十三五"末增长30倍 [6] - 2024年新型储能平均利用小时数达911小时 较2023年提升300小时 [6] - "十五五"期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3亿千瓦 以满足2030年13万亿千瓦时用电需求 [6] -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25% 需促进28-30亿新能源消纳 [6] - 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目标超1.8亿千瓦 2030年超2.4亿千瓦 2035年超3亿千瓦 [10]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 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较商业化初期提高近4倍 循环寿命提升15倍 [9] - 2024年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产量260GWh 能量密度200-400Wh/L 循环寿命5000-1万次 [9] - 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占比分别较2023年提升0.6%和0.5% [9] - 技术向更大容量、混合化、多元化发展 形成长时+短时、低成本+高成本技术混合应用态势 [9] - 重点发展电化学、电磁、机械、储热蓄冷、氢储能五类技术 涉及18类重点产品/33种关键材料/88个关键指标 [9] 应用场景与市场机制 - 电源侧储能通过系统优化电站及柔性光储/风储一体化技术接近传统电源特性水平 [7] - "十五五"期间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清洁能源占比提高不低于60% 新型储能规模进一步扩大 [7] - 电网侧以独立储能为主 可缓解电网阻塞、替代输配电设施需求 [7] - 负荷侧储能支撑虚拟电厂、绿电直连、数能融合等创新场景 [7] - 将构建"电能量+电容量为主、其他市场收益为辅"的收益模式 [8] 产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90%和70%以上 [11] - 三年间储能系统价格降至原价20% 近期集采中标价低于0.4元/瓦时 [13] - 2024年价格战蔓延至海外 企业毛利率大幅缩水 [13] - 注册储能企业超30万家 行业面临洗牌风险 [17] - 部分项目实际运行寿命不足承诺时间的25% 存在参数虚标问题 [17] 政策与战略方向 - 需设立国家储能目标并将储能纳入电网顶层设计规划 [14] - 完善电力市场规则以实现储能多重价值 开发金融创新产品降低初始投资成本 [14] - 建立健全储能并网安全标准体系和实证平台 [14] - 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避免技术同质化和无序扩张 [13][17] - 2030年全球需实现储能累计装机1.5TW 其中电池储能1.2TW(较现有增6倍) [11]
新材料不语,只是一味猛涨!如何把握电池与半导体上游材料的投资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9-17 07:07
指数表现 - 科创50指数年内涨幅35.3% [1] - 科创材料指数年内涨幅44.1% [1] 指数编制与成分 - 上证科创板新材料指数代码000689 选取50只市值较大的先进钢铁、先进有色金属、先进化工、先进无机非金属等基础材料以及关键战略材料等领域上市公司证券 [3] - 主要成分股覆盖半导体材料、电池材料等硬科技前沿赛道 [3] 电池材料市场 - 固态电池全球市场规模从2024年54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25年超45亿美元 占全球市场40.2% [4] - 固态电池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 [4] - 全球电池材料市场受新能源车、储能系统和新兴应用驱动处于高速扩张期 [4] 新能源车需求 - 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预计突破2000万辆 同比增长超过20% [5] -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冲刺阶段 [5] 储能市场 - 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预计达到500GWh以上 同比增长30% [6]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液态电池2-3倍 无漏液风险适用于大规模电网储能和分布式能源系统 [6] 政策支持 - 中国2025年出台多项政策促进汽车消费和电池技术创新 包括支持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和动力电池更新 [8] - 《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明确产业化进入冲刺阶段 鼓励上游材料国产化 [8] - 欧盟和美国电池法规推动供应链本土化 刺激材料需求 [8] 供给端优化 - 2025年上半年锂盐价格、正极和添加剂盈利能力逐步修复 [8] - 固态电池上游增量材料如硫化物电解质和硅碳负极国产化率快速提升 预计2025年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8] 半导体材料市场 - 2025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预计达677亿美元 同比增长6% [9] - 2034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约5% [9] AI驱动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4050亿美元 同比增长20.4% [9] - AI算力需求激增推动高带宽存储器和Chiplet先进封装需求快速增长 硅片和电子特气用量翻倍 [9] - 2028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预计达1110万片 年复合增长率7% 其中7nm以下先进制程年复合增长率14% [9] 细分材料需求 - 光刻胶市场规模预计达68亿元人民币 [9] - 湿电子化学品需求量468.5万吨 同比增长3.9% [9] 国产化进程 - 2025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达1740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17.4% [10] - 国产化率从23%提升至更高水平 [10] - 政府政策如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推动高频高速覆铜板和特色硅片等材料国产替代 [10] 新兴应用 - AI相关芯片全年市场规模预计6970亿美元 [10] - 机器人市场规模2029年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 中国占半壁江山 [10] 指数产品 - 科创新材料ETF汇添富589180跟踪科创材料指数 覆盖电池材料与半导体材料上游投资机会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