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D芯片

搜索文档
国产人形机器人,用的哪家处理器?
36氪· 2025-09-19 10:47
人形机器人市场增长与潜力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90亿元增长至2029年15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75% [2] - 工业搬运与医疗场景成为核心增长引擎,短期以试点补位为主,中期逐步规模化应用于制造与服务领域,长期有望普及至家庭场景 [5] 处理器技术架构与分工 - 人形机器人依赖"大脑-小脑-肢体"协同体系:大脑负责语音识别、环境感知等认知功能,小脑承担运动控制,肢体执行指令任务 [5] - 大脑功能主要由英伟达GPU承担(如环境感知、任务规划),小脑功能普遍采用英特尔CPU(如平衡维持、轨迹规划) [8] - 英特尔Core i5/i7作为标配电控芯片,满足基础控制与数据处理需求,i7在核心频率与线程数上优于i5 [8] 主流处理器供应商与产品应用 - 英伟达Jetson Orin系列提供最高275TOPS算力,性能为上一代芯片的8倍,支持生成式AI与边缘应用开发 [9] - Jetson Orin NX主打高性价比,提供100TOPS算力,适用于中高端机器人 [9] - 英伟达2025年8月发布Jetson AGX Thor开发者套件,起售价3499美元,提供2070 FP4 TFLOPS算力,为前代Jetson Orin的7.5倍 [9][10] - 特斯拉具备自研芯片能力(Dojo用于训练,FSD用于端侧运算),其他厂商多依赖外购英特尔或英伟达芯片 [6] - 优必选Walker X采用Intel i7-8665U(双路1.9GHz)与NVIDIA GT1030显卡(384核心) [6][7] - 宇树科技H1-2标配Intel Core i5/i7,可选配Nvidia Jetson Orin NX(最多三块) [6][7] 国产芯片研发进展与优势 - 瑞芯微RK3588/RK3588S芯片被智元、逐际动力等采用,集成四核Cortex-A76与四核Cortex-A55,NPU算力达6TOPS,支持8K编解码 [11] - 地平线地瓜机器人推出RDK S100开发套件,集成CPU+BPU+MCU架构,提供80TOPS或128TOPS算力,定价2799元,为英伟达同等方案一半价格 [12][14] - 黑芝麻智能与中科院合作提供"华山A2000"(大脑)与"武当C1236"(小脑)双芯片方案,A2000算力对标4颗英伟达OrinX [13] - 云天励飞开发DeepXBot系列芯片,加速感知与认知推理任务 [13] - 国产芯片优势包括高性价比与定制化服务,可针对工业、家庭、教育等场景调整功能 [14] 技术发展趋势:大小脑融合架构 - 当前大小脑分离架构存在算力需求激增、通信延迟、开发成本高、传感器融合困难等瓶颈 [16] - 大小脑融合通过单芯片或一体化设计实现感知-决策-执行无缝衔接,成为主流发展方向 [15][17] - 英伟达与英特尔宣布合作,未来可能推出融合X86与CUDA生态的SoC芯片 [17] 行业挑战与瓶颈 - 数据积累不足限制具身智能模型训练 [18] - 硬件架构需优化算力密度、功耗控制与散热性能 [19] - 高端芯片、伺服电机与传感器导致整机成本过高,难以普及消费级市场 [20] - 安全性需求包括运动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 [20] - 系统架构非一致性、解决方案泛化能力不足与场景适配复杂性高需产业链协同创新 [20]
马斯克:自研芯片将成“史诗级”产品
财联社· 2025-09-07 01:14
特斯拉AI芯片战略调整 - 公司整合数千片AI5晶片用于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训练 内部评估取得不错结果 [1] - 公司CEO称AI5芯片设计评审非常出色 该芯片将成为史诗级产品 AI6有望成为最出色AI芯片 [1] - AI5针对参数数量低于2500亿的模型 硅片成本最低且性能功耗比最高 AI6将进一步优化 [1][2] 芯片架构战略转变 - 公司8月叫停Dojo芯片设计项目 负责人Peter Bannon将离开 因资源分散用于两种不同AI芯片设计不合理 [2] - 从开发两种芯片架构转变为专注于一种架构 所有芯片人才集中打造单一卓越芯片 [3] - 该战略调整被认定为显而易见且正确的决定 公司正在招募芯片团队人员 [3] 芯片产品规划与代工 - AI5作为过渡性或特定场景主力芯片 由台积电代工生产 专注于车辆推理计算集群训练 预计2026年底量产 [3] - AI6作为未来AI生态统一心脏 由三星电子代工 首先应用于机器人出租车Cybercab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 后续可能扩展至AI数据中心 [3] - AI6首批样品在三星韩国代工和封装工厂生产 量产将在三星得克萨斯州工厂进行 该工厂预计2025年投入运营 [3] 芯片战略与公司发展 - 自研芯片是宏图计划第四篇章的关键步骤 为未来核心产品带来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 [4] - 软硬件一体化整合减少对外部供应商依赖 为自动驾驶技术和机器人产品快速迭代提供算力基础 [4]
Dojo的死亡,特斯拉万亿AI帝国梦的破碎与重生
虎嗅· 2025-08-17 11:58
特斯拉Dojo项目终止分析 核心观点 - 特斯拉宣布终止Dojo超级计算机项目 转向AI6融合架构芯片战略 从垂直整合转向外部合作 [1][27] - Dojo项目失败源于技术缺陷 内存不足与软件生态薄弱 以及核心团队集体离职 [12][16][20] - 事件凸显英伟达在AI硬件领域的统治地位 其CUDA生态构成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22][25] 技术缺陷 - **内存设计失误**:D1芯片354个核心仅配1.25MB SRAM 远低于现代AI模型需求 被迫追加PCIe内存卡补救 [12][13] - **软件生态薄弱**:需自建封闭指令集与软件栈 开发成本远超预期 无法匹敌CUDA生态成熟度 [14][15] - **架构局限性**:专为视觉训练优化的设计无法适应Transformer等新模型演进 陷入"进化死胡同" [17] 管理危机 - **人才流失**:2025年8月项目负责人Peter Bannon及20名核心工程师集体跳槽至前负责人创立的DensityAI [20] - **战略矛盾**:财报会议后三周即终止项目 暴露决策层对技术路线判断失误 被动调整而非主动升级 [21] 行业竞争格局 - **英伟达优势**:H100采用4nm工艺领先Dojo的7nm 且特斯拉实际算力75%依赖英伟达GPU [23][24] - **生态壁垒**:CUDA拥有20年积累的开发者社区与工具链 替代成本极高 [25] - **财务压力**:2025Q2特斯拉汽车收入降16% 迫使削减Dojo等高投入长周期项目 [26] 新战略转向 - **AI6芯片定位**:主打推理优化 兼顾训练功能 但技术专家质疑其训练效率将显著低于专用芯片 [29][31] - **供应链调整**:与三星签165亿美元代工协议 增加对AMD等外部供应商依赖 [34][35] - **战略妥协**:放弃全栈自研幻想 回归行业分工模式 集中资源于Robotaxi等商业化项目 [36] 行业启示 - **垂直整合风险**:即便特斯拉级别的公司也难以突破硬件+软件双重创新壁垒 [38] - **专业化vs通用化**:Dojo极端专用化路线失败 显示当前阶段通用GPU仍具适应性优势 [39] - **生态价值**:CUDA案例证明软件生态构建比单纯硬件性能更重要 [25][38]
特斯拉智驾芯片“风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30 02:18
特斯拉智驾芯片发展历程 - 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在懂车帝智驾测试中以显著优势登顶双榜 马斯克亲自转发并强调在中国市场取得最高成绩无需本地训练数据[1] - 特斯拉智驾芯片从外购转向自研 成为支撑其自动驾驶能力持续领先的核心动力[1] - 2014年与Mobileye合作采用EyeQ3芯片推出HW1.0 算力仅0.256TOPS 实现基础辅助驾驶功能[3][6][7] - 2016年因技术限制和安全事故终止与Mobileye合作 转向英伟达Drive PX2平台 算力提升至12TOPS[8][9][10][11] - 2019年推出首款自研FSD芯片HW3.0 采用14nm工艺 总算力144TOPS 实现全栈自研[21][23][25] - 2023年推出HW4.0 采用7nm工艺 算力提升至500TOPS以上 强化城市复杂场景处理能力[29][30][31][32] 技术路线演进 - 传感器配置从HW1.0的1摄像头+1毫米波雷达增至HW4.0的12摄像头+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27][31][38] - 摄像头像素从120万升级至500万 同时取消超声波雷达转向纯视觉方案[38][39] - 处理器从Mobileye EyeQ3单核演进至自研FSD芯片20核 算力提升420倍[27][39] - 纯视觉方案基于"第一性原理" 优势在于成本节约和全球统一部署 但面临极端天气等挑战[40][41][44] 未来发展规划 - AI5芯片采用3nm工艺 算力达2000-2500TOPS 计划2025年小规模交付 2026年量产[42][43][46] - 下一代AI6芯片将由三星得州工厂专门生产 显示其战略重要性[45] - HW5.0将重新定义智能驾驶技术天花板 推动L4级自动驾驶实现[46] 竞争优势分析 - 自研芯片实现算法与硬件深度协同 相比外购方案效率提升显著[17][25][49] - 上海工厂本土化率95% 单车成本较美国低21% 支撑芯片规模化应用[48][50][52] - 通过"硬件先行+OTA更新"策略保持技术领先 2023年HW4.0渗透率超60%[36][52] - 2023年研发投入超500亿元 智能驾驶占比超60% FSD软件选装率达19%[50]
股价大涨!三星收获特斯拉芯片大单
证券时报· 2025-07-28 11:29
三星与特斯拉芯片合作 - 三星电子与特斯拉达成价值22.8万亿韩元(约165亿美元)的芯片代工协议,合约占公司2024年营收的7.6%,有效期从2024年7月24日至2033年12月31日 [2] - 特斯拉CEO确认订单为FSD(完全自动驾驶)芯片,三星将生产AI6芯片(当前生产AI4芯片),AI5芯片由台积电代工 [3] - 马斯克强调交易战略重要性,称165亿美元为最低估值,实际产出可能高出数倍,并将亲自参与三星生产线优化 [4]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三星股价单日上涨6.8%,创2023年9月以来新高,供应商Soulbrain股价涨幅达16%,特斯拉美股盘前涨1% [2][5] - 三星芯片代工业务长期亏损且产能利用率不足,该订单有望改善财务状况并吸引其他客户 [5][6] - 台积电Q1全球芯片代工市占率达67.6%,三星份额从8.1%下滑至7.7%,两者均在推进2纳米制程技术 [10][11] 战略与技术意义 - 分析师认为合同短期收入占比有限,但长期将推动三星技术改进与创新,增强市场对其2纳米技术的信心 [11][12] - 此为三星会长李在镕免于法律指控后的首份重大合同,公司此前因订单不足推迟美国得州工厂产能提升至2026年 [5]
国泰海通|电子:特斯拉Robotaxi上线,AI应用初落地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6-25 15:12
特斯拉Robotaxi试点启动 - 2025年6月22日特斯拉在美国德州奥斯汀启动首批Robotaxi服务试点规模约10-20辆Model Y仅限受邀用户试乘运营时间为每日6:00-24:00在地理围栏内运营单次固定收费4.20美元车内配备前排安全监控员 [1] - 试点启动标志着Robotaxi初落地特斯拉迈出成为AI公司的重要一步 [1] 特斯拉与Waymo技术路线对比 - 特斯拉采用"视觉+AI"策略仅依赖摄像头与自研FSD芯片强调以低成本硬件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实现自动驾驶目标 [1] - Waymo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策略包括LiDAR雷达与摄像头同时构建高精度地图(HD map)作为路径规划基础 [1] Robotaxi的AI应用意义 - Robotaxi试运营标志着AI应用首次在复杂真实环境中落地并产生商业行为完全依赖摄像头搭配深度神经网络的视觉识别系统运行特斯拉自主研发的FSD模型通过AI算法实时处理路况交通信号行人及车辆距离等 [2] - 当前仍处于"可控试点"和"受限场景"阶段未来能否实现全天候无人工干预的全面落地取决于AI模型安全性法规适配及运营体系成熟度 [2] 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 特斯拉Robotaxi事件加剧产业竞争将推动本土智能驾驶技术和商业模式快速迭代 [2] - 中国智能驾驶行业可能凭借供应链成本混传感系统本地数据积累和国家政策等优势进一步巩固领先位置同时面临来自特斯拉的持续挑战 [2]
特斯拉终于着急了
芯世相· 2025-06-06 11:21
特斯拉业绩与转型挑战 - 2024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净利润暴跌71%,汽车收入同比骤降20%,陷入实质亏损状态[4] - 公司市值从高峰蒸发5000亿美元,汽车交付量出现下滑[6] - 特斯拉正处于从汽车制造商向人工智能公司转型的过渡期,但面临"阵痛"[8][9] 估值逻辑与市场预期 - 马斯克2015年预测特斯拉十年后市值将达到7000亿美元,实际2021年曾突破1万亿美元[10][11][18] - 资本市场已普遍认可特斯拉的人工智能属性,但汽车业务疲软与AI落地困难考验耐心[25] - 方舟投资给出两种估值:实现自动驾驶目标价2600美元,否则仅350美元[56][58] 产品线问题 - Model Y 2024年销量同比减少13万辆至109万辆,显露疲态[31] - Cybertruck预订量超200万但转化率仅2%,2024年Q1销量骤降至6406辆[36][37] - 平价车型Model 2/Q多次跳票,错过最佳上市时机[44][47] 人工智能业务进展 - 自动驾驶是进展最稳定的板块,已实现芯片到算法自主可控[63] - 人形机器人Optimus被寄予厚望,但市场规模预测要到2050年[60][61] - 2023年AI投入达100亿美元,但业务落地仍需时间[59] 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是特斯拉唯一正增长市场,但份额从2021年Q1的15.8%降至5.6%[49] - 同期比亚迪市占率连续三年超过30%[49] 战略方向 - 特斯拉战略可总结为"在今天就开始做明天的事情"[65] - 汽车业务仍是实现高科技梦想的"提款机",但马斯克精力分散引发质疑[27][51] - 从硬件公司转向"出行即服务"公司的愿景面临现实挑战[15][16]
机器人系列报告之二十七:控制器提供具身智能基座,数据飞轮驱动模型迭代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15 15: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目前人形机器人硬件成熟度高于软件,软件是走向商业化的关键,研究相对空白 [3][5] - 算法是具身智能的核心,数据是算法学习的基础,控制系统是具身智能的基座 [3][5] - 软件是机器人下一步商业化落地的投入重心,相关产业链标的值得关注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算法:具身智能的核心 - 算法框架分为上层“大脑”与下层“小脑”两大层级,上层聚焦任务级规划与决策,下层负责实时运动规划与关节控制 [3] - 下层控制算法从传统向现代算法渗透,未来需解决多模态集成等瓶颈 [3] - 上层控制重点讨论VLA架构,其具备端到端和泛化等特点,在自动驾驶场景广泛应用,但面临数据稀缺等挑战 [36][40][71] 数据:算法学习的基础 - 数据来源分为真实数据、合成数据及网络数据,真实数据是主要来源,合成数据可解决数据短缺问题 [3] - 真实数据采集方式包括遥操作、动作捕捉技术等,合成数据通过仿真平台生成 [3] 控制系统:具身智能的基座 - 产业界对人形机器人“大小脑”未形成统一共识,通常人为区分,大脑负责复杂任务,小脑负责运动控制 [110] - 硬件主要由SoC芯片构成,软件部分包括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和上层软件,芯片是核心,多数公司采用英伟达方案 [3] - 未来产业格局走势有望类比于自动驾驶,出现产业分工趋势 [5] 结论和风险 - 相关产业链标的包括控制器环节、运控技术同源、芯片、数据采集装备等企业 [3][4]
特斯拉最新芯片,重要升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2 02:43
文章核心观点 特斯拉股价连续下跌超一个月,主要因埃隆·马斯克政治影响力扩大和销售势头放缓,尤其在欧盟;但公司仍在推进发展,与台积电合作生产芯片、在中国推出软件更新、朝着推出无人监管FSD服务目标迈进并寻求在加州推出叫车服务 [1][2] 分组1:股价下跌原因 - 特斯拉股价连续下跌超一个月,下跌主因是埃隆·马斯克政治影响力扩大以及销售势头放缓,特别是在欧盟 [1] - 停产老款Model Y并推出新款车型致销售停滞在意料之中,但近期销售势头大幅下降,部分分析师归咎于政治化及品牌形象恶化 [1] 分组2:芯片合作情况 - 特斯拉与台积电合作,采用3nm - 4nm工艺生产最新的FSD芯片,三星继续生产旧版本自动驾驶移动芯片 [1][2] - 特斯拉的Dojo超级计算机用于训练神经网络,已利用基于台积电7nm工艺制造的芯片 [1][2] 分组3:软件更新情况 - 特斯拉在中国推出软件更新,增强城市道路驾驶辅助、自动变道、交通标志识别和更新本地地图包,但需HW4汽车和升级到Autopilot订阅包 [1][2] 分组4:服务推进情况 - 特斯拉目标是在2025年6月前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无人监管的FSD服务,不久后在加利福尼亚州推出 [2] - 彭博社报道特斯拉已寻求批准在加州推出叫车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