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V光刻技术

搜索文档
Beyond-EUV,新方向!
半导体芯闻· 2025-09-18 10:40
光刻技术演进与Beyond-EUV (BEUV) 发展 - 当前最先进芯片制造依赖EUV光刻技术 工作波长13.5nm 可实现13nm(Low NA EUV)、8nm(High NA EUV)及4-5nm(Hyper NA EUV)特征尺寸 但系统复杂且成本达数亿美元[2] - 行业探索"Beyond-EUV"技术 使用波长6.5-6.7nm的软X射线激光 理论分辨率可达5nm及以下 但仍需数年开发实验性工具[2] 光刻技术原理与波长选择依据 - 光刻分辨率提升依赖增加数值孔径(NA)或缩短波长 光源波长从紫外光(436nm g线)逐步演进至深紫外光(248nm KrF/193nm ArF)再到极紫外光(13.5nm EUV)[3] - EUV选择13.5nm波长因Mo/Si多层镜反射率达70% 而6.7nm波长反射率仅61% 且光路需11次反射导致透射效率降至13.5nm波长的四分之一[5] - 较短波长对光源稳定性要求更高 6.7nm反射曲线更尖锐 需精确匹配波长与镜子周期[6] BEUV技术挑战与当前局限 - 6.5-6.7nm光子能量达185-190eV 与传统光刻胶材料相互作用差 且尚未开发出高效多层反射镜[6] - 缺乏完整生态系统支持 需从零设计光刻工具 包括光源、投影镜、光刻胶及耗材[8] 新型光源技术突破 -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开发BAT激光器 目标将EUV光源效率提升至CO2激光器的10倍[11] - 初创公司Inversion采用LWFA技术 将电子加速至数GeV能量 产生可调波长光源(目标6.7nm) 使加速器尺寸从公里级缩小至桌面级[13] - xLight利用自由电子激光器(FEL) 产生功率较当前LPP光源高4倍的EUV光 单系统可支持20台ASML设备 降低每片晶圆成本50%并减少3倍以上资本支出[16] 光刻胶材料创新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发化学液相沉积(CLD)技术 生成aZIF薄膜(生长速度每秒1纳米) 锌金属在6.7nm波长下可吸收光子并发射电子 引发咪唑化合物反应实现精细蚀刻[18] - 至少10种金属与数百种有机物可组合适配不同波长 锌在13.5nm EUV表现不佳但在BEUV波长效率显著[19] 企业合作与联盟进展 - xLight加入Blue-X联盟(70个成员组织) 共同推进6.7nm EUV光刻技术研发[16] - Lace Lithography AS开发原子发射光刻技术 声称可提供领先当前15年的分辨率且成本更低[14]
超越EUV光刻,新进展
36氪· 2025-09-18 02:30
众所周知,当今几乎所有芯片都是使用光刻技术打造。而最先进的芯片则是基于 EUV 光刻,其工作波长为 13.5 nm,可以产生小至 13nm(0.33 数值孔径 的Low NA EUV)、8nm( 0.55 NA 的High NA EUV),甚至 4nm ~ 5nm( 0.7 – 0.75 NA 的Hyper NA EUV)的特征,但代价是光刻系统极其复杂,具有 非常先进的光学元件,耗资数亿美元。 于是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更好的方法,"Beyond-EUV"就成为了不少厂商研究的方向。 据《Cosmos》援引《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种新的芯片制造方法,该方法使用波长为 6.5nm ~ 6.7nm 的 激光(也称为Soft X ray),可以将光刻工具的分辨率提高到 5nm 及以下。 科学家将他们的方法称为"Beyond-EUV"(BEUV)——这表明他们的技术可以取代行业标准的 EUV 光刻技术——但研究人员承认,他们目前还需要数年 时间才能制造出哪怕是实验性的 B-EUV 工具。 一种"Beyond-EUV"的技术 熟悉光刻技术的读者都知道,为了获得更高的光刻分辨率,要么 ...
超越EUV光刻,新进展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18 02:09
光刻技术演进与Beyond-EUV (BEUV) 发展 - 当前最先进芯片制造依赖EUV光刻技术 工作波长13.5 nm 可实现13 nm(Low NA EUV)、8 nm(High NA EUV)及4-5 nm(Hyper NA EUV)特征尺寸 但系统复杂且成本达数亿美元 [2] - 行业探索"Beyond-EUV"技术 使用6.5-6.7 nm波长激光(软X射线) 理论分辨率可达5 nm及以下 但尚未进入实验工具阶段 [2][3] 波长与反射率的技术挑战 - 光刻分辨率提升依赖缩短波长或增加数值孔径 波长从436 nm(g-line)演进至13.5 nm(EUV)[3][7] - EUV选择13.5 nm因Mo/Si镜反射率达70% 而6.7 nm波长反射率仅61% 且需11次反射 实际透射效率仅为13.5 nm的四分之一 [5] - 6.7 nm波长反射曲线更尖锐(针状 vs 13.5 nm塔状) 对光源和镜面匹配精度要求极高 [6] BEUV技术瓶颈 - 光源尚未成熟 无行业标准方法产生6.7 nm辐射(如钆激光等离子体)[6] - 高光子能量(185-190 eV)与传统光刻胶相互作用差 [6][8] - 6.5-6.7 nm波长易被物质吸收 缺乏高效多层镀膜镜 [6] - 需全新设计光刻工具 缺乏生态系统支持(组件、耗材)[8] 新兴光源技术方案 -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开发BAT激光器 目标将EUV光源效率提升至CO2激光器的10倍 [10][11] - Inversion公司采用LWFA技术 将电子加速至GeV级 光源可调至13.5 nm或6.7 nm 设备尺寸缩小1000倍(从公里级至桌面级)[13] - xLight使用自由电子激光器(FEL) 功率比当前LPP光源高4倍 单系统支持20台ASML设备 降低每片晶圆成本50% 资本支出降3倍 [14][15] - Lace Lithography AS开发原子发射光刻技术 声称领先当前技术15年且成本更低 [14] 光刻胶材料突破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现锌等金属可吸收BEUV光并发射电子 引发咪唑化合物反应 实现精细图案蚀刻 [17] - 开发化学液相沉积(CLD)技术 生成aZIF薄膜 生长速度每秒1 nm 可快速测试金属-有机组合 [17] - 锌在13.5 nm EUV下表现不佳 但在6.7 nm波长下高效 至少10种金属和数百种有机物可适配不同波长 [18] 行业合作与未来方向 - xLight加入Blue-X联盟(70个成员组织) 推动6.7 nm波长EUV技术研发 [16] - ASML研发0.75 NA超数值孔径EUV 目标实现更小特征尺寸 [15] - CLD技术可应用于传感器、分离膜等非半导体领域 [18]
我国自主研发光刻机交付,突破10nm工艺
新浪财经· 2025-08-07 16:20
技术突破 -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PL-SR系列喷墨步进式纳米压印设备通过验收并交付客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 - 设备支持线宽小于10nm的纳米压印光刻工艺,超越国际巨头佳能同类产品FPA-1200NZ2C(支持14nm线宽)的水平 [1] - 配备自主研发的模板面型控制系统、纳米压印光刻胶喷墨算法系统等核心模块 [1] 应用领域 - 设备已完成存储芯片、硅基微显等多个领域的研发验证 [1] - 纳米压印技术特别适合存储芯片制造领域的重复性图形结构,为国内存储芯片厂商突破制程瓶颈提供新路径 [1] 成本优势 - 相比传统EUV光刻技术,纳米压印技术可降低60%的设备投资成本 [1] - 耗电量控制在EUV技术的10% [1]
EUV光刻迎来大难题
半导体芯闻· 2025-06-20 10:02
高NA EUV光刻技术挑战 - 高NA EUV光刻技术面临电路拼接或掩模版尺寸增大的选择 拼接电路需要精确对准 而改用6×11英寸掩模版可消除拼接但需更换大部分掩模制造基础设施 [2] - 高NA EUV的变形镜头将标准6×6英寸光罩曝光范围减半 导致吞吐量下降50% 需两次曝光拼接图案 [2][3] - 2nm掩模间套刻误差会导致图案关键尺寸至少10%误差 良率面临严峻挑战 [3] 拼接技术对良率的影响 - 拼接边界附近光刻胶线宽会变化 接触孔可能出现重复或椭圆形 边界区域需避免放置关键特征 [6] - 黑色边框与未图案化空白区域导致应力松弛 扭曲邻近多层结构 影响空间图像质量 [6] - 辅助特征需精心放置以防相互干扰 跨越边界的晶圆特征需考虑线端重叠与边界相互作用 [5] 拼接感知设计优化 - 完全排除边界区域电路特征可避免问题 但会导致线路绕行 增加3%功耗并降低3%最大频率 [8] - 优化措施包括防止逻辑块分裂 集群化I/O端口 避免边界附近放置标准单元 使拼接面积损失<0.5% 性能下降约0.2% [9] - 特定区域设计规则可改善边界特征打印 但会破坏整体设计一致性 [9] 大尺寸掩模版方案 - 6×11英寸掩模版可解决拼接和吞吐量问题 ASML现有EUV平台可支持该尺寸无需改动光学元件 [11] - 掩模尺寸增大将影响14类设备 部分设备成本可能翻倍 但能避免高NA工具生产效率下降 [11][12] - EUV掩模版面积翻倍加剧应力管理和缺陷控制挑战 但可提升现有0.33 NA光刻机效率 [12] - 1nm技术节点可能是引入大尺寸掩模版的合适时机 因多数设备需升级 [12]
EUV光刻,被忽略的难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4 03:46
EUV光刻技术挑战 - 随着EUV光刻技术向更小间距(如2nm节点)发展,电子模糊、随机性和偏振效应形成叠加障碍,显著影响图像质量[2][6] - 电子模糊导致约50%的对比度损失,加剧随机电子行为对图像的影响[2][6] - 偏振效应(非偏振光)造成14%对比度损失,在14nm间距下损失达23%,其影响随间距缩小而增强[2][6] 技术细节分析 - 在0.55 NA EUV系统中,18nm间距下电子模糊与偏振的综合效应使总对比度损失超过单一因素(电子模糊主导)[2] - 9nm半间距图像显示,20nm厚金属氧化物光刻胶条件下,随机电子密度分布受非偏振光(50% TE/TM)显著影响[5] - 间距缩小至14nm时,电子模糊导致的对比度损失达60%,远超偏振效应,但两者恶化趋势同步加速[6] 行业影响 - 边缘粗糙度因随机波动跨越印刷阈值而可能被判定为缺陷,该现象随技术节点升级持续恶化[3] - 行业需建立包含电子模糊模型的完整分析框架,以应对EUV特征可印刷性和随机波动的挑战[6]
EUV,前景光明
半导体芯闻· 2025-02-28 10:03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芯片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但EUV光刻技术的成本和复杂性限制了其普及,行业正通过技术改进和商业模式创新寻求突破[1][2][26] - EUV光刻面临设备瓶颈、掩模缺陷、光刻胶材料限制三大技术挑战,需在光源效率、工艺控制和材料科学方面取得突破[9][12][14][20] - 仅台积电、三星等5家巨头具备EUV量产能力,日本Rapidus计划2027年加入,行业集中度高[6][7] - AI工艺控制成为提升EUV产量的关键,Tignis等公司开发AI驱动计量工具实时优化参数[17][18] 技术进展 EUV设备与产能 - ASML作为唯一EUV设备商面临多年订单积压,NXE:3800E等高端设备已提前数年分配[9] - 政府支持的研究中心(如imec和EUV加速器)投入8.25亿美元推动掩模技术和光刻胶创新[9] - 混合光刻策略(EUV+DUV)和多重图案化技术被广泛采用以降低成本[10][11] 掩模技术 - EUV反射式掩模缺陷率直接影响产量,多光束写入器将生产效率提升数千倍[12] - 新型碳基薄膜使掩模传输率提升至90%以上,寿命延长3倍[12] - 单片掩模成本约10万美元,产量提升仍难抵消高昂投资[13] 光刻胶材料 - 传统化学放大光刻胶(CAR)面临酸扩散和随机缺陷问题,金属氧化物光刻胶(MOR)分辨率更高但工艺敏感[14][15] - Lam Research推出Aether干光刻胶技术,气相沉积使缺陷率降低40%[15] - Irresistible Materials开发多触发光刻胶(MTR),分子尺寸缩小10倍[15] 市场需求 - AI芯片市场规模未来5-7年将增长10倍,台积电2nm工艺订单已排至2026年[7] - Nvidia、AMD等AI芯片全面采用5/3nm EUV工艺,2nm GAA晶体管将增加EUV层数[4] - HBM生产中有选择地使用EUV,三星等厂商在逻辑层部署EUV而非存储阵列[4] 行业格局 - 当前仅台积电、三星、英特尔、SK海力士、美光具备EUV量产能力[6] - 日本Rapidus联合丰田等8家企业,计划2027年在北海道晶圆厂实现EUV量产[6] - ASML高NA EUV系统EXE:5000将支持1.8nm以下工艺[9] 创新方向 光源效率 - 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开发DPSSL激光器,效率比CO2激光器高5-10倍[21] - 冲绳研究所优化反射镜涂层,目标减少30%光学损耗[22] 商业模式 - 共享EUV基础设施(如CHIPS法案项目)可降低中小厂商进入门槛[25] - 专业化分工模式(如专注I/O芯片)可能成为二线厂商采用EUV的路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