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

搜索文档
中环新能源(1735.HK)联手蚂蚁集团布局碳金融与通证化新生态
格隆汇· 2025-09-22 02:18
战略合作框架 - 中环新能源与蚂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布局新能源资产通证化(RWA)、智能运营及碳资产服务 [1] - 合作旨在打通"实业运营-碳资产管理"全链条 构建融合绿色能源实体、数字化技术、全球金融资本的闭环生态系统 [1] 资产数字化与资本协同 - 通过蚂蚁链技术将光伏电站、零碳园区等绿色实体资产转化为通证化数字资产 以提升流动性和降低融资成本 [1] - 合作将吸引全球ESG资金 公司参与蚂蚁海外新能源产业基金 协同遴选全球绿色能源资产 [1] - 公司从合作方升级为资本与产业协同方 提升生态话语权 [1] 智能化运营与效率提升 - 蚂蚁能源AI将赋能发电预测、虚拟电厂调度与运维优化 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1] 碳资产商业化创新 - 双方构建科技赋能的"AI核算-智能交易-金融化"闭环 推动绿证和碳减排量成为可交易、可融资的数字资产 [1] - 该合作将为公司开辟除电费外的第二收入曲线 [1]
中环新能源高开逾15% 携手蚂蚁布局RWA 以数字化激活碳资产价值
智通财经· 2025-09-22 01:38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高开逾15% 截至发稿涨15%报11.04港元 成交额1534.56万港元 [1] 战略合作 - 公司与蚂蚁区块链科技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拟在新能源数字资产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生态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 合作旨在推动新能源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及高质量发展 [1] - 合作将打造融合绿色能源实体 数字化技术 全球金融资本的闭环生态系统 [2] 行业前景 - 2025年全球RWA市场中新能源资产通证化规模较2024年增长120% 占比达到35% 成为非金融资产中通证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1] 公司优势 - 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低负债水平和稳健的财务基础 为资产通证化提供有力支撑 [1] - 公司光伏电站 零碳园区 综合能源站等绿色实体资产成为蚂蚁链上通证化的核心底层资产 [1] - 公司角色将从重资产的建造者和运营商升级为轻资产的管理者和价值整合者 [2] 战略定位 - 通过合作在新能源行业下半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战略位置 [2] - 此次合作是公司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建设 [2]
港股异动 | 中环新能源(01735)高开逾15% 携手蚂蚁布局RWA 以数字化激活碳资产价值
智通财经网· 2025-09-22 01:35
股价表现 - 中环新能源股价高开逾15% 截至发稿涨15%报11.04港元 成交额1534.56万港元 [1] 战略合作 - 公司与蚂蚁区块链科技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拟在新能源数字资产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生态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 合作将结合双方在研发、技术、产品、品牌及资源方面的优势 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及高质量发展 [1] - 合作旨在打造融合绿色能源实体、数字化技术、全球金融资本的闭环生态系统 [2] 行业前景 - 2025年全球RWA市场中新能源资产通证化规模较2024年增长120% 占比达到35% 成为非金融资产中通证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1] 公司资产与战略定位 - 公司光伏电站、零碳园区、综合能源站等绿色实体资产成为蚂蚁链上通证化的核心底层资产之一 [1] - 公司凭借行业领先的低负债水平和稳健财务基础为资产通证化提供有力支撑 [1] - 公司角色将从重资产的建造者和运营商升级为轻资产的管理者和价值整合者 [2] - 该战略使公司在新能源行业下半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位置 [2]
中环新能源(01735)携手蚂蚁布局RWA 打通“实业运营-碳资产管理”全链条迎价值重估
智通财经· 2025-09-19 10:41
核心观点 - 中环新能源与蚂蚁集团战略合作 推动新能源资产通证化、智能运营及碳资产服务转型 从重资产运营商升级为数字能源资产管理者 [1][2][6] - 全球RWA市场中新能源资产通证化规模预计2025年较2024年增长120% 占比达35% 成为非金融资产中通证化程度最高领域 [2] - 公司通过数字化和金融化手段提升资产价值 估值逻辑将向科技平台和资产管理公司靠拢 [6] 生态共建 - 蚂蚁链将中环新能源的光伏电站、零碳园区、综合能源站等绿色实体资产作为通证化核心底层资产 [2] - 公司直接参与投资蚂蚁发起或支持的海外新能源产业基金 协同遴选全球绿色能源资产 从合作方转变为资本与产业协同方 [2] - 构建绿色实体资产-链上通证-全球资本闭环 升级为数字化绿色资产提供者与管理方 [2] 运营提效 - 蚂蚁能源AI技术提升发电与负荷预测精度 优化电网调度 降低弃风弃光率 预计提升电站收益率 [3] - 最大化虚拟电厂价值 智能协调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和可控负荷 使资产从被动供电转变为主动盈利智能节点 [3] - 降低运维成本 延长设备寿命 转化为更高EBITDA利润率 构建数据智能为核心竞争力的能源资产管理模式 [3] 碳值变现 - 通过物联网和AI实现自动化碳核算 大幅降低开发成本 [4] - 智能化碳交易实时监控全球碳市场价格 最大化收益 [4] - 打造碳金融化平台 将绿证、碳减排量通证化 形成标准化高流动性绿色数字资产 开辟除电费外第二收入曲线 [4][5] 战略转型 - 商业模式从卖电者向绿色能源资产管理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 [6] - 应用端精细化管理聚焦多元化场景解决方案 海外布局与欧盟、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十几国企业达成合作 积极推进海外建厂 [6] - 角色从重资产建造者和运营商升级为轻资产管理者和价值整合者 打造融合绿色能源实体、数字化技术、全球金融资本的闭环生态系统 [6]
中环新能源携手蚂蚁布局RWA 打通“实业运营-碳资产管理”全链条迎价值重估
智通财经· 2025-09-19 10:30
全球通证经济与新能源产业融合 - 实体经济是RWA的价值根基 通过绿色实体资产数字化打通传统资产与全球资本的连接 提升资产流动性 降低交易成本 增强信任机制 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实体经济价值释放 [1] - 新能源资产通证化规模2025年较2024年增长120% 占比达到35% 成为非金融资产中通证化程度最高领域 [2] 中环新能源与蚂蚁集团战略合作 - 围绕新能源资产通证化 智能运营及绿证碳资产服务三大领域展开深度协作 [1] - 合作推动公司从重资产运营模式向数字资产管理者战略转型 [1] - 公司直接参与投资由蚂蚁发起或支持的海外新能源产业基金 协同遴选全球绿色能源资产 成为蚂蚁全球通证化战略中的资本与产业协同方 [2] 生态共建与资产数字化 - 光伏电站 零碳园区 综合能源站等绿色实体资产成为蚂蚁链上通证化的核心底层资产 [2] - 构建绿色实体资产-链上通证-全球资本的闭环 公司升级为数字化绿色资产提供者与管理方 [2] - 凭借行业领先低负债水平和稳健财务基础为资产通证化提供有力支撑 [2] 智能运营与效率提升 - 蚂蚁能源AI技术大幅提升发电与负荷预测精度 优化电网调度 降低弃风弃光率 预计提升电站收益率 [3] - 最大化虚拟电厂价值 智能协调分布式电源 储能系统和可控负荷 使资产从被动供电转变为主动盈利的智能节点 [3] - 显著降低运维成本 延长设备寿命 转化为更高EBITDA利润率 运营管理模式从人工经验升级为AI智能体驱动的精准决策体系 [3] 碳资产价值变现 - 通过物联网和AI实现自动化碳核算 大幅降低开发成本 [4] - 智能化碳交易实时监控全球碳市场价格 最大化收益 [5] - 打造碳金融化平台 将绿证 碳减排量通证化 形成标准化高流动性绿色数字资产 开辟除电费外的第二收入曲线 [4] 商业模式战略转型 - 公司从卖电者向绿色能源资产管理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 估值逻辑向科技平台和资产管理公司靠拢 [5] - 应用端精细化管理聚焦多元化场景解决方案 深入挖掘市场机遇 [5] - 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 与欧盟 中东 非洲 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企业达成合作 海外建厂工作积极推进 [5] 未来发展战略定位 - 打造融合绿色能源实体 数字化技术 全球金融资本的闭环生态系统 [6] - 公司角色从重资产的建造者和运营商升级为轻资产的管理者和价值整合者 [6] - 通过RWA打通全球资本通道 AI实现运营效能跃升 数字化激活碳资产价值 向轻资产 高价值 数字驱动的绿色能源资产管理者蜕变 [6]
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涨超10% 已收到逾2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智通财经· 2025-09-08 02:55
公司股价表现 - 中国光大绿色环保股价上涨10.31%至1.07港元 成交额616.33万港元 [1] 政府补助资金 - 公司下属33间公司收到国家电网附加补助资金结算金额总计20.64亿元人民币 已全数收讫 [1] - 补助资金涉及生物质综合利用 光伏发电及风电项目 [1] - 资金回收将改善项目现金流 降低负债 对未来运营产生积极影响 [1] 业务发展状况 - 热电联产成为补贴到期后最主要发展方向 供热规模达218万吨/年 [1] - 预计2025年末供热规模将达到250万吨/年 [1] - 虚拟电厂签约厂家达到136家 积极拓展零碳园区业务 [1] 盈利前景 - 供热业务已实现规模化盈利贡献 [1] - 中金看好全年生物质发电盈利回升 [1]
港股异动 | 中国光大绿色环保(01257)涨超10% 已收到逾2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智通财经网· 2025-09-08 02:55
股价表现 - 中国光大绿色环保股价上涨10.31%至1.07港元 成交额616.33万港元 [1] 补贴资金回收 - 公司下属33家公司收到国家电网附加补助资金结算金额总计20.64亿元人民币 资金已全数收讫 [1] - 补贴资金涉及生物质综合利用 光伏发电及风电项目 资金回收将改善项目现金流并降低负债 [1] - 补贴资金已在电量销售时确认至对应年度电费收入 [1] 业务发展 - 热电联产被确立为补贴到期后最主要发展方向 供热规模达218万吨/年 预计2025年末达250万吨/年 [1] - 虚拟电厂签约厂家达136家 同时积极拓展零碳园区业务 [1] - 供热业务已实现规模化盈利贡献 生物质发电盈利有望回升 [1]
两部门:推动人工智能在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V2G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应用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9-08 02:23
核心观点 - 国家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到2027年构建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 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深度应用和十个以上重点示范项目[3][11] - 到2030年实现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世界领先水平 形成算力电力协同机制和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平台[12] - 重点加快人工智能在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八大领域的应用场景赋能[13][17][20][23][26][29][32][36] 人工智能+电网 - 开展电力供需预测、电网智能诊断分析和规划方案智能生成等电网规划设计应用 提升源网荷储全要素安全可靠低碳运行水平[13] - 构建新能源功率预测、负荷预测、调度辅助决策和市场出清运筹优化等智能化应用 完善新一代智能调控技术支持体系[16] - 推进配电网实时感知、风险分析和智能决策技术应用 加强配电网层面源网荷储协同调控[16] 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和电动汽车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中的应用 提升负荷侧群控优化和动态响应能力[17] - 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生产工艺智能寻优 实现可再生能源功率波动与电解装置柔性负荷的毫秒级匹配[19] - 构建园区智能降碳协同控制系统 形成碳-能-费智能协同模式 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充电桩功率及设备启停时序[19] 人工智能+新能源 - 加快高精度功率预测、电力市场和场站智慧运营等方向的人工智能应用 推动复杂场景及转折性天气下功率预测大模型发展[20] - 构建多时空尺度气象预报为核心的气象服务体系 建立气象-功率非线性关系精准挖掘的多场景多周期算法大模型[22] - 利用大模型、声纹检测和遥感等技术装备 实现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和多系统智能联动 提升偏远地区场站设备巡检效率[22] 人工智能+水电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提升水电工程智能化设计施工管理水平[23] - 基于流域气象水文双向耦合预测大模型 构建洪旱极端事件风险量化工具 提升气象水文预报精度和预见期[25] - 推动水电关键设备实现状态全息监测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实现运维知识结构化管理与智能辅助决策系统[25] 人工智能+火电 - 在燃料管控、生产运行优化与智能控制等业务场景协同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及技术创新[26] - 基于燃料市场价格波动、库存量和煤质分析等多维度数据 实现燃料数量、质量等智能检测和智能管控[28] - 通过对汽轮机、发电机和锅炉等关键设备多类型数据进行实时状态监测 实现设备健康量化评估和隐患识别与故障预警[29] 人工智能+核电 - 构建核电安全预警、电站运行事件智能溯源分析和应急响应的智能辅助支持系统[29]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核电系统智能监测、预警、诊断和预测中的应用 提升关键设备、系统及机组的一键启停能力[31]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实现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稳态运行的智能化控制[31] 人工智能+煤炭 - 实现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与自主决策 助力少人无人化作业常态化运行 稳步推进减人、增安、提效[32] - 通过多模态感知和设备群协同控制 驱动采煤与掘进工作面设备群智能截割和自主决策 大幅提升采掘效率和安全水平[34] - 实时动态预测煤炭灰分、硫分和挥发分等关键指标 优化调节选煤生产工艺参数 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合格率和稳定率[35] 人工智能+油气 - 推动勘探地质目标智能评价、开发方案智能优化和钻井压裂等作业参数智能调整[36] - 研发油气开发数据与知识智能化技术和专业大模型 打造大模型驱动的协同研究与生产管理决策平台[38] - 推进市场洞察预测、管网实时仿真及动态优化和高效智能站库运行 实现黑屏智能调控[38] 技术支撑体系 - 推动开展数据、算力、算法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包括数据智能标注、智能增强和数据合成等技术应用[40] - 开展多元异构算力统一调度、任务智能编排和存算网一体化融合等关键技术攻关 提升智算服务水平[40] - 加大多智能体协同、可解释性和模型轻量化推理等技术的研究 深化机器视觉、多模态和时序预测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应用[41] 实施保障机制 - 推动建设一批行业研发创新平台 鼓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建设人工智能+能源创新联盟[43] - 加快编制能源数据治理、多元异构算力融合和典型场景设计等技术标准规范 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43] -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应用[44]
从制造到智造:合肥西南中心崛起,科创引领区域经济新纪元
财联社· 2025-09-05 07:56
核心观点 - 合肥市凭借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创新产业崛起,成为全球科创领域的现象级存在,其西南板块作为城市副中心之一,正通过新兴产业布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28][31] - 安徽省从传统农业大省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地,肥西县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标杆,2024年GDP增速达4.5%,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年增幅12% [7] - 新兴产业需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生态构建与资本精准投入实现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绿色能源等赛道潜力巨大 [16][21][24] 宏观视野——安徽转型与西南经济新动能 - 肥西县连续十五年位居安徽省县域经济榜首,2024年GDP增速4.5%,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年增幅12% [7] - 安徽省新兴产业协会通过"平台+资源+生态"模式推动阳光电源、联宝电子等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8] - 财联社构建"媒体+数据+服务"生态体系,覆盖超12万家企业,累计服务产业项目超300个 [10] 企业转型——从物理空间到智慧生态的建设者 - 名邦置业从开发商转型为城市服务商,打造"景观公园艺术"项目,融合生态、智慧与人文生活方式 [13] - 集团推进建筑智能化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构建与现代产业相匹配的生态圈 [13] 未来产业——新赛道布局与第二曲线崛起 - 低空经济产业链规模短期有望突破万亿,生物制造在医疗、农业领域呈现爆发态势 [16] - 企业需通过研发投入强化、创新平台搭建与成果转化机制优化三大策略布局第二曲线业务 [16] 绿色实践——"双碳"目标下的产业解决方案 - 协鑫集成构建全产业链闭环,合肥基地组件量产效率从十年前的13%~14%提升至25%以上,布局钙钛矿叠层技术 [19] - 阳光电源对6000多种物料及195家供应商开展碳盘查,在蜀山运河新城建设零碳园区 [19] - 零重力飞机工业团队从2022年初30人扩展至300余人,本地化供应链支撑超60%,90%需求在长三角满足 [20] - 房地产与建筑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超50%,需从设计源头整合光伏、地源热泵等减碳技术 [20] - 安徽国信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达70%,建筑机器人成本降至市场同类一半以下 [21] - 长城证券指出安徽凭借政策、技术及区位优势成为绿色产业高潜力区域,资本需聚焦光伏、储能、氢能等赛道 [21] 创新共振——科技赋能传统行业与区域协同 - 大名集团通过数据平台分析海外需求,联合配件企业投资机器人项目实现中国配件供应全球 [24] - 高岩科技构建餐饮大数据平台,菜品风味生命周期预测模型服务联合利华、雀巢等企业,年闭店率高达40% [24] - 迈科技将创新管理拆解为600个模块,以数字化工具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5] - 国盾量子量子保密通信应用于合肥重点单位,量子计算探索金融、药物物流和气象场景,量子精密测量产品供应地震局 [25][26] 西南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 - 合肥西南通过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制造、产学研一体化大健康三大产业布局,成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中心 [28][31] - 区域历经4次战略进阶,包括"滨湖科学城西南高端制造组团"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定位 [29] - 名邦地产在西南片区打造名邦公园一品项目,集成创新设计与人居标准,包括超5米层高、全楼栋保姆梯及360°空中院等配置 [31][33]
从概念设想到战略部署,政策、产业与资本如何协同加速零碳园区红利转化
第一财经· 2025-08-30 13:20
零碳园区政策与战略地位 - 零碳园区建设从概念设想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 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1] - 国家层面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总体安排 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1] 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性与挑战 - 全国碳排放量每年约140亿吨 产业园区总碳排占比超过1/3达50亿吨 零碳园区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举措 [2] - 建设面临技术适配、成本平衡、政策衔接、协同管理等多重挑战 [2] - 申报要求严苛 单位综合能耗碳排放须低于0.2吨强度 需实现90%以上绿电直连供给 [2] 绿电直连实施难题 - 多半申报企业绿电直连方案无法保障电力平衡 技术难以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问题 依靠储能成本过高 [3] - 绿电直连后需缴纳交叉补贴、输配电价等额外开支 前期基建投入大摊销时间过长 经济性难以核算 [3] - 东部地区如上海建设绿电直连专线10多公里投资可能上亿元 操作限制多 海上风电和光伏受政策与成本制约推高用电成本 [3] 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 - 长三角部分城市绿电率仅15% 云贵川部分地区高达85% 各地资源禀赋差异显著 [4] - 需结合地方实际 综合考虑能源基础、当地产业结构等要素 科学制定发展路径 [4] 零碳园区投资与运营模式 - 零碳园区需追求长期价值 吸引长期有耐心资本 匹配精益运营与管理能力 [4] - 普洛斯管理中国约450个园区 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光伏设施覆盖(新项目绿电覆盖率超90%)、新能源物流车配套、旧建材复用等多维度降本 提升园区价值与客户吸引力 [4] 规模化推广与综合解决方案 - 需寻求绿色金融、超长期国债等金融支持 [5] - 打造以绿电直连为主、园区内分布式新能源供给为辅的多能互补系统 [5] - 关注循环经济、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电力供应以外的方面 打包成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追求整体经济效益 [5] 多方协同发展需求 - 需要政府、园区、企业、资本等多方协同 在政策细化、技术创新、模式优化、资金保障上持续发力 [5] - 实现从试点到规模化落地的跨越 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