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浚轮

搜索文档
走近大国重器 | 海底“挖掘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5 00:32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疏浚作业及耙头(右)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随着"嗡"的一声汽笛长鸣,礼炮轰鸣,彩烟腾空而起……8月26日,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亚洲最大 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 出坞前,建造工人拆除船体尾部支撑。受访单位供图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体量持续增长。国际贸易和港口吞吐量 的连年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港口航道基建疏浚市场,国内港口建设呈现大型化、深水化趋势。 这两艘疏浚船最大挖深为120米,相当于耙头可伸入水面下约40层楼的位置;泥舱容量35000立方米,一船吹 填量就能将一个标准足球场抬高5米。在海洋工程建设中,疏浚船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人工判断到"一键疏 浚",背后隐藏着哪些高精尖技术?请随记者走近疏浚"双子星"——"通浚"轮和"浚广"轮。 "挖掘—运输—投放"三步走,可根据工程目的调整作业功能 有江河湖海的地方,往往与"疏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吹填作业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亚洲最大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浚广"轮(左)和"通浚"轮 (右 ...
硬核!原来这些纵横天地间“大国重器”是天津制造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1 06: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为新时代天津发展掌舵领航。 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渤海之滨、海河之畔的天津,"十四五"期间,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 促开放、以改革促民生,开展了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港产城融合发 展"等"十项行动",奋力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改革浪潮奔涌向前,时光镌刻奋斗足迹。 天津研发制造装备了人工智能的无人机还正在起飞,自助巡检、消防应急等等领域,自此有了聪明的空 中保障。 天津出品的还有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在天津完成制造、总装和测试的它,"十四五"期间,先后承载 着同样在天津完成总装、测试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以及在天津完成测试的"梦天实验舱",来到 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太空,组成了我国首个太空家园。 责编:陈菲扬、卢思宇 "十四五"期间,天津还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了《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 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更好发挥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乘势而上,天津通过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全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十四五"期间, 一批" ...
上天→入地→下海!“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为经济发展再添“硬核”动力
央视网· 2025-08-27 03:21
长征八号甲火箭发射 - 长征八号甲火箭成功发射10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1] - 该火箭是新一代中型液体运载火箭 针对中低轨道巨型星座组网发射需求研制 2025年已执行三次发射任务 [3] -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起飞主动漂移控制 过冷液氧加注等技术创新 提升发射效率和飞行稳定性 [5][6] - 使用锂离子电池全面替代传统锌银电池 提高可靠性 [6] 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 - 位于地下700米深处的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 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 [7] - 核心探测器为2万吨液体闪烁体探测器 直径41.1米不锈钢网结构承载35.4米有机玻璃球和4.5万只光电倍增管 [9] - 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 [9] - 光电倍增管可探测手机屏幕百亿分之一亮度的微弱荧光 探测距离超过50公里 [12] - 4.5万只光电倍增管采用自主研制金属薄膜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 节省成本数亿元 [16] 超大型耙吸挖泥船 - 自主研制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成功下水 [17][18] - 船舶长度198米 型宽38.5米 型深18米 最大挖深120米 最大舱容35000立方米(相当于18个标准游泳池) [20] - 泥舱容量亚洲第一 装载效率世界领先 90分钟内可填满泥舱 [20] - 配备高压冲水破土系统 破土压力相当于成年人手掌承受5吨大象重量 [21] - 自主研发超大功率泥泵实现12公里远距离泥沙吹排 可调节双艏喷系统使喷排效率翻倍 [22] - 配备智能疏浚控制系统实现全自动控制 甲醇预留双燃料发动机提升动力效率30% [22] - 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 可在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 [22] - 计划2025年年底进行海试并交付使用 [24]
亚洲最大挖泥船下水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09:17
船舶技术突破 - 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亚洲最大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成功下水 [1] - 船舶设计长度198米 型宽38.5米 型深18米 最大挖深120米 最大舱容达35000立方米 泥舱容量亚洲第一 [1] - 配备自主研发"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智能疏浚控制系统 实现全自动控制 智控系统达国际领先水准 [1] 性能指标领先 - 可在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 船舶耙头最大可伸至约40层楼高海底吸挖泥沙 [1] - 正常施工环境下90分钟内将泥舱全部填满 装载效率世界领先 [1] - 具备强破土 大挖深 远运距 长吹距等优异性能 [1] 应用领域拓展 - 智能作业模式涵盖挖-运-吹全链条 [1] - 适用于港航疏浚 深远海取砂 吹填造陆 深海采矿 深海管道铺设等施工作业场景 [1] - 新一代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耙吸挖泥船具有智慧 高效 全能 环保四大特性 [1]
亚洲最大!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08:15
船舶技术突破 - 自主设计研发建造亚洲最大舱容等级35000立方米耙吸挖泥船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1] - 设备国产化率达95% 打破国外对大型耙吸船建造和智能疏浚技术的长期垄断 [2] - 配备智能疏浚系统 采用人工智能与疏浚机理结合 实现自主适应土质环境和自主学习进化 [3] 性能参数 - 船舶设计长度198米 型宽38.5米 型深18米 最大挖深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度) [2][3] - 具备12公里超长吹距能力 耙头高压冲水压力达24bar 配备50吨超重耙头 [3] - 可在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 正常施工环境下90分钟内可填满35000立方米泥舱 [3] 市场应用前景 - 适用于港航疏浚、深远海取砂、吹填造陆及深海采矿等多元作业场景 [1] - 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涵盖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地区的大型吹填造地项目 [5] - 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 增强参与国际高端疏浚市场竞争优势 [4][5] 行业地位提升 - 标志我国从疏浚装备进口国向技术输出国转变 提升国际高端疏浚市场话语权 [4] - 挖深能力达120米 使我国挖泥船挖深能力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6] - 优化国产疏浚船舶结构 推动中国疏浚船队系列化、专业化与国际化发展 [6] 建造参与方 - 由中交疏浚统筹统建 中交天航局、广航局投资并主导设计建造 [2] - 中船708所承担船舶设计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负责建造 [2] - 预计于今年12月交付使用 [1]
亚洲最大!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
证券时报· 2025-08-26 07:58
船舶技术突破 - 自主设计研发建造亚洲最大舱容等级35000立方米耙吸挖泥船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1] - 设备国产化率达95% 打破国外对大型耙吸船建造和智能疏浚技术的长期垄断 [9] - 配备人工智能智能疏浚系统 具备自主学习与自适应能力 实现一键自动操作 [10] 性能参数 - 船舶设计长度198米 型宽38.5米 型深18米 最大挖深120米(约40层楼高) [9] - 泥舱容量达35000立方米 居亚洲第一 正常施工环境下90分钟可填满泥舱 [9] - 具备12公里超长吹距 耙头高压冲水压力24bar 耙头重量50吨 可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 [9] 应用场景与市场前景 - 适用于港航疏浚 深远海取砂 吹填造陆 深海采矿等多元作业场景 [3] - 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基建需求 东南亚 中东 非洲等地存在巨大市场潜力 [12] - 旗舰挖泥船"浚洋1"曾在马尔代夫创造"10天造1岛"施工奇迹 印证技术实力 [12] 产业意义 - 标志我国从疏浚装备进口国向技术输出国转变 提升国际高端疏浚市场话语权 [12] - 优化国产疏浚船舶结构 推动船队系列化 专业化与国际化发展 [13] - 增强参与国际高端疏浚市场竞争能力 助推行业从大国走向强国 [12][13]
我国自主研制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将下水
央视新闻· 2025-08-26 03:28
船舶制造与疏浚行业 - 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正式下水 标志着疏浚装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 - 船舶设计长度均约198米 最大挖深达120米 泥舱容量亚洲第一 最大舱容相当于一次装满18个标准游泳池[1] - 装载效率世界领先 将广泛用于国内外港航疏浚 深远海取砂 吹填造陆 深海采矿等多元化作业场景[1] 项目进展与产能建设 - 船舶下水后需进行疏浚机具和智控系统安装 计划于今年年底开展海试并交付使用[1] - 项目研制周期超过3年 体现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施能力[1] - 船舶适用于管沟开挖回填 碎石基床及深海管道铺设等特种作业场景 扩展了传统疏浚装备的应用边界[1]
财经聚焦 | 总量突破10万亿元!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新华社· 2025-06-08 13:07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1] - 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7.8% [1][2] 蓝色产业崛起 - 海南龙栖湾海洋牧场规划海域350公顷,配备4个智能养殖旅游平台和50个智能养殖网箱,二期将扩展休闲渔业功能 [2] - 渤海垦利10-2油田开发项目完成3座海上平台陆地建造,进入海上安装阶段 [2] 海洋新兴产业突破 -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推进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临床二期试验,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 [3]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一季度新承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57.1%,交付订单金额增长114.3%,手持订单增长24.2% [5] 科技创新驱动 - 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通过智能化系统提升巡检效率 [5] - 超大型自航耙吸挖泥船"通浚"轮载泥量达38000立方米,配备智能疏浚系统实现水下可视化操作 [6] -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完成208天、4万海里航程,创中国单船极地考察最长纪录 [4] 区域发展战略 - 海南计划发展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目标十年再造"海上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集聚创新要素 [7] - 青岛提出打造"五区一中心"海洋战略布局,天津重点攻关海水淡化技术,广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海洋产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