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搜索文档
2030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或达70% 中外车企“双向奔赴”趋势正形成这场行业大会释放了这些信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8 08:30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健增长,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有序推进。要以能源转型、数智变革、低碳发展为契 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国内外汽车企业深化交流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合作融通、共同发展的汽车产业发展格 局。"在9月27日举办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呼吁,应积极培育新的产业价值增长极,让创新 科技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据悉,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展览面积达1万平方米,集结了50多家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不仅有多款热门新能 源汽车集中亮相,还有动力电池、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前沿技术成果展示。 实际上,在政策推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绩亮眼。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约893.1万辆,同比增长33.5%。 其中,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批发渗透率为52.2%,较2024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 2030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70% "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突破电池、芯片和软件等核心技术 ...
2030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或达70%,中外车企“双向奔赴”趋势正形成⋯⋯这场行业大会释放了这些信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8 08:20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与转型 -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健增长 汽车产业电动化 智能化 低碳化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有序推进[1] - 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展览面积达1万平方米 集结50多家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 展示多款热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 高级别自动驾驶 汽车芯片等前沿技术成果[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 - 2025年1~8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约893.1万辆 同比增长33.5%[2] - 2025年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批发渗透率为52.2% 较2024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2] 技术发展与基础设施布局 - 需突破电池 芯片和软件等核心技术 推进绿色智能工艺 健全回收利用体系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3] - 加快沿高速公路布局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和氢能补给 支撑商用车发展 通过V2G实现车网互动 促进绿电消纳与双向高效利用 探索社区智能充电和规模化应用[3] 未来市场渗透率预测 - 预计到2030年中国汽车能源结构中 BEV XEV ICE销量占比为4∶4∶2 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从2025年的25%提升至40%[4] - 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将提升至70% 混动 纯电 燃油三条技术路线形成433国内市场格局[6] 国际合作与组织成立 - 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正式成立 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在技术 成本 生态领域的相互交流 进行跨国合作[6] - 汽车产业需要全球化协同设计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未来全球化的协同仍然是大趋势 大格局[6] 中外车企合作与开放政策 - 中国全面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 支持外资车企与中资企业深化合作 建立APEC汽车对话 中欧和中日等多双边合作机制[7] - 中外车企互学共鉴 双向奔赴趋势正在形成 但面临贸易政策壁垒 标准法规差异 供应链韧性不足 基础设施不均衡等风险挑战[7] 中国车企海外本土化布局 - 未来五年广汽计划在多个国家加大投资 形成本地化生产能力 推进新能源生态出海 在泰国建设充电网络 与巴西合作参与汽车标准制定 与当地高校联合培养本地人才[8] - 广汽坚持在当地 为当地 融入当地 服务当地 贡献当地的发展理念 提供绿色智慧出行方案[8] 外资车企中国本土化战略 -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推出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明年实现上车 决策流程更快更灵活 本土化团队参与度提升[9] - 宝马灵活调整产品策略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积极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 计划未来几年推出量产车型 与Momenta 华为 腾讯等合作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载智能系统 2030年计划推出40款全新或更新车型 新能源车型占比达50%[11] - 奔驰加大在中国市场投入 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电动车型与智能服务 未来24个月内推出多款新产品 积极寻求与科技公司 初创企业跨界合作[11] - 丰田在中国建立完善的本土化研发体系 承担新车型本土化适配工作 发展独立研发能力 与本地供应商合作确保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环保生产 继续深化本土化战略 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12]
天有为:9月19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09:19
公司治理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路9号公司会议室以现场方式召开第二届第五次董事会会议[1] - 会议审议《关于修订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年报工作制度> 的议案》等文件[1] 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份公司营业收入构成中全液晶组合仪表占比45.83%[1] - 双联屏仪表业务占比36.78%[1] - 其他业务占比7.18%[1] - 电子式组合仪表业务占比5.28%[1] -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业务占比4.21%[1] 市值信息 - 截至发稿时公司市值为162亿元[1]
德赛西威股价小幅上扬 辅助驾驶产品覆盖多家车企
金融界· 2025-08-05 17:03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5日收盘价103.31元 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66% [1] - 当日成交量49160手 成交金额达5.07亿元 振幅1.95% [1] - 发生一笔大宗交易成交10.7万股 成交金额999.27万元 成交价较收盘价折价9.6% [1] 资金流向 - 8月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988.16万元 占流通市值比例0.05%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675.88万元 占流通市值比例0.05% [1] 主营业务 - 主营业务为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主要产品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空调控制器、驾驶信息显示系统等 [1] - 产品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等领域 [1] 客户合作 - 辅助驾驶域控产品已为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极氪汽车提供配套支持 [1] - 同时为长城汽车、广汽埃安、路特斯等客户车型提供配套支持 [1]
机构:大陆市场车载系统陆厂占据八成 比亚迪或增长最快
经济日报· 2025-06-11 23:36
全球信息娱乐系统市场格局 - 中国大陆、美国和欧洲共同占据全球信息娱乐系统市场的70% [1] - 大陆市场有近80%的系统由国内供应商提供 [1] - 2024年全球乘用车车机供应商销量预计年增3% [1] 行业发展趋势 - 供应商致力于提供更互动、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1] - 设计中必须兼顾安全因素,因信息娱乐系统开始驱动仪表盘等关键安全功能 [1] - 东南亚、北美其他地区及中东和非洲预计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 [2] 中国大陆供应商优势 - 凭藉规模效应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提供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案 [1] - 不仅服务本地车企,还为全球OEMs提供易于集成的系统 [1] - 积极投资软体平台,适应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偏好 [1] 主要品牌表现 - 大陆本土市场德赛西威占比34.8%,比亚迪15%,延锋8.7% [2] - 比亚迪电子成为全球前十大供应商中增长最快的企业 [2] - 大陆供应商随车企全球化进入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尼等市场 [2] - 在巴西、土耳其等地建设新工厂,加剧国际竞争 [2]
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时代的核心引擎与创新载体 市场、创新与竞争交织的产业图景
环球网· 2025-06-03 07:49
市场需求 - 消费电子领域需求持续升级,智能手机处理器性能、摄像头像素(多摄趋势)及屏幕分辨率(2K/4K)显著提升 [2] - 汽车电子需求旺盛,车载娱乐系统功能丰富化,ADAS依赖高精度传感器(如特斯拉Autopilot)及高性能芯片 [3] -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机器人控制芯片及传感器(如化工温度/压力监测)需求增长 [3] - 新兴科技领域如量子计算(低温量子芯片)和航天电子(耐高温抗辐射元器件)提出特殊需求 [3] 技术创新 - 芯片制程突破:14nm至7nm提升能效,5nm/3nm量产满足AI/大数据高计算需求 [4] - 存储技术革新:3D NAND实现高密度存储,PCM/MRAM等新型存储技术研发中 [4] - 人工智能算法应用拓展,如智能手机场景识别优化、工业互联网故障预测 [5] - 操作系统持续优化(安卓12界面/隐私升级,iOS强化性能与数据安全) [5] - 硬件与软件协同创新,如物联网(传感器+软件)、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硬件+算法)、云计算(服务器+虚拟化软件) [6] 产业竞争 - 行业巨头竞争:英特尔(PC/服务器芯片)、苹果(A系列芯片+生态)、三星/小米(差异化策略)主导市场 [7] - 区域产业布局:中国(华为/中兴通信设备、中芯国际芯片)、韩国(三星/LG显示技术)、日本(信越化学硅片/村田元器件)技术领先 [8] - 知识产权竞争:5G标准制定(华为/中兴参与)及核心专利成为企业竞争优势 [9] 行业定位 -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数字经济时代核心支柱,涵盖芯片、5G、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 [1][9]
模拟芯片需求复苏的重磅信号! 亚德诺(ADI.US)营收大增22% 业绩展望超预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5-22 13:00
业绩表现 - 公司第三财季营收预计达27.5亿美元,上下浮动1亿美元,高于华尔街预期的26.2亿美元 [1] - 第三财季调整后每股收益预计1.92美元,上下浮动0.10美元,高于华尔街预期的1.82美元 [1] - 第二财季总营收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2%,高于华尔街预期的25.1亿美元 [2] - 第二财季Non-GAAP每股收益1.85美元,比华尔街预期高出0.15美元 [2] 需求驱动因素 - 汽车和工业领域对模拟芯片需求趋于旺盛,释放行业复苏信号 [1] - 生成式AI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及工业应用融合推动需求增长 [1] - AI带动消费电子终端订单规模增加,行业全面回暖 [2] - 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变化推动个人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提前 [2] 业务部门表现 - 工业部门第二财季营收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 [3] - 汽车部门第二财季营收8.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4% [3]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是模拟芯片行业风向标,专注于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技术 [3] - 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及消费电子领域 [3] - 在工业和电动汽车等长周期稳定市场布局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4] 市场观点 - 花旗将公司列为"首选芯片股",予"增持"评级及260美元目标价 [4] - 摩根士丹利认为行业复苏呈"U型",公司因高质量业务组合被视为最具防御性 [5] 行业趋势 - 模拟芯片行业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需求持续增长 [1] - 竞争对手德州仪器、安森美半导体等业绩也反映需求加速增长 [2] - 行业此前受需求萎靡困扰,现可能进入新一轮复苏周期 [4]
怎么玩?新股上市5天跌4天,从140元跌到99元,马上破发!
搜狐财经· 2025-05-05 09:19
新股表现 - 天有为上市5天连续下跌4天 股价从最高140元跌至99元 接近破发价93 5元 [1][8] - 同一天上市的江顺科技5天内从84元跌至55元 接近腰斩 [11] - 宏工科技上市10天跌9天 股价从83元跌至51元 首日买入即被套 [14] - 近期新股普遍呈现首日冲高后持续阴跌走势 投资者面临较大亏损风险 [17] 公司业务 - 天有为专注于汽车仪表研发制造 产品涵盖电子组合仪表 全液晶仪表 双联屏等 [5] - 业务向智能座舱领域延伸 涉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空调控制器 无线充电器等 [5] 发行情况 - 天有为发行价93 5元 发行4000万股 实际募资37 4亿元 超募7 36亿元 [7] - 保荐机构中信建投收取1 75亿元费用 包含300万元保荐费及4 7%承销费 [7][8] - 询价区间跨度达48-177 5元/股 最终定价接近区间中位 [7] - 发行费用包含2179万元审计费 981万元律师费 均按进度分阶段支付 [7] 市场现象 - 新股呈现"上市即巅峰"特征 首日高开后持续阴跌成为普遍现象 [1][17] - 保荐机构通过超募获取高额佣金 与二级市场投资者亏损形成对比 [8] - 近期多只新股出现上市5日内跌幅超30%的极端走势 [11][14]
高通:三星 “补血” 难续力,苹果 “拆台” 藏暗雷
海豚投研· 2025-05-04 04:26
整体业绩 - 高通2025财年第二季度营收109.8亿美元,同比增长16.9%,超出市场预期的106.3亿美元,主要受QCT业务(手机、汽车及IoT)增长带动 [1][11] - 净利润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0.9%,高于市场预期的27.2亿美元,得益于收入增长和费用控制 [1][22] - 毛利率55%,同比下滑1.3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的55.5%,反映下游需求疲软 [14] - 经营费用29.2亿美元,同比减少0.7%,费用率控制在26.6% [18] 业务细分 QCT业务(半导体芯片) - 收入占比86.2%,同比增长18%,其中手机业务占比73.2%,汽车和IoT分别占比10.1%和16.7% [25][28][32][35] - 手机业务收入69.3亿美元,同比增长12.1%,主要因三星S25系列芯片份额从70%提升至100% [28][30] - 汽车业务收入9.6亿美元,同比增长59%,连续7个季度创新高,获30款新设计订单 [32] - IoT业务收入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工业领域和AI PC(85款设计开发中)为主要驱动力 [35] QTL业务(技术授权) - 收入占比12%,同比基本持平,受新兴市场手机销量影响 [25][26] 行业与市场表现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5%,安卓阵营出货量持平,中国补贴政策未显著拉动需求 [30] - 汽车业务受智能座舱需求推动,维持2029财年80亿美元营收目标 [32] - AI PC领域进展:骁龙X系列占欧美高端Windows笔记本市场9%份额,目标2026年前商业化超100款设计 [35] 业绩指引 - 2025财年第三季度收入指引99-107亿美元(市场预期103.3亿美元),环比下滑,反映需求疲软 [2][13] - 手机业务增速预期回落至10%,汽车和IoT业务分别增长20%和15% [34][36] 市场担忧 - 苹果iPhone16e采用自研5G基带芯片,威胁高通苹果端收入 [5] - 与中国客户(HW)的QTL协议续约谈判存在不确定性 [5] - 手机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若AI PC放量不及预期,收入增速或跌至个位数 [5][6] 估值与展望 - 当前市值1642亿美元,对应2025财年PE约15倍,若增长乏力则估值优势有限 [6] - 中长期关注手机需求回暖和AI PC放量,后者为关键成长性看点 [6]
59%的充电网络攻击可能涉及数百万台设备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5 04:46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挑战 -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面临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其安全性、弹性和可信度是电动汽车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4] - 汽车制造商不愿公开讨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问题,因担心暴露弱点并引发责任和消费者信任问题 [5][12] - 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起带来新漏洞,智能出行设备如充电桩和车队管理系统扩大了攻击面 [5] 网络安全事件数据与趋势 - 2024年针对汽车和智能移动目标的网络安全事件激增39%,达到409起,欧洲、美国和中国平均每月发生34起 [7] - 大规模事件(每次影响数百万辆汽车)数量从2023年的5%上升至2024年的19%,增长三倍 [7] -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攻击事件占比从2023年的4%上升至2024年的6%,其中59%可能影响数百万台设备 [9] 充电桩攻击的影响与风险 - 针对充电站的攻击中73%导致服务或业务中断,使充电桩无法使用 [10] - 充电桩易受物理和远程操控,可能导致欺诈、数据泄露和勒索软件攻击 [9] - 充电站对电网构成威胁,模拟攻击显示可能使电网不稳定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10] 汽车制造商的应对策略 - 汽车制造商更关注车载系统和远程信息技术安全,而非公开解决第三方充电网络风险 [12] - 宝马实施"设计安全"原则,进行网络渗透测试并通过OTA更新修复漏洞 [13][15] - 奔驰获得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认证,符合联合国R155标准并评估未来产品威胁 [15] 行业挑战与法规需求 - 充电网络快速普及导致分散生态系统,多个利益相关者引入可利用漏洞 [19] - 目前缺乏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全球网络安全标准,英国将其列为关键基础设施的模式值得推广 [22] - 欧盟《网络与信息安全指令2》要求关键基础设施(包括充电网络)具备网络安全保护 [24] 未来网络安全战略建议 - 需增强加密和认证技术保障通信安全,定期更新软件修复漏洞 [25] - 强化网络分段防止单个受攻击充电桩影响整个系统 [25] - 制定政府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遵循网络安全最佳实践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