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

搜索文档
处暑:润肺解暑,且慢进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2 03:35
节气特征与气候影响 - 处暑标志着暑气渐消 天气转向凉爽 呈现典型秋老虎特征 白天炎热早晚清凉 空气日渐干燥 [1] - 今年适逢农历闰六月 暑热天气有所延长 高温叠加湿气形成暑湿交困局面 [1] 健康调养重点 - 着重养护肺脏抵御秋燥 同时注意调理脾胃功能恢复 [1] - 饮食以滋阴润燥健脾和胃为主 兼顾清热解暑 [1] - 推荐食用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梨等滋阴润肺之物 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糖分摄入 [1] - 山药芡实薏米莲藕有助健运脾胃 消化功能较弱者宜煮至软烂食用 [1] - 绿豆苦瓜黄瓜鸭肉能清热解暑 高尿酸人群食用鸭肉需适量 [1] - 减少辣椒生姜花椒等辛辣刺激食物摄入 避免过度贪凉 控制高盐高脂食物 [1] - 处暑后进补不宜过早 建议白露节气前后暑热完全消退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开始适度进补 [1] 运动养生建议 - 运动选择轻松平缓适度出汗方式 时间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 [2] - 晨晚散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运动有助增强体质 [2] - 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觉疲劳为宜 [2] - 运动前15-20分钟饮用适量温开水 运动中每15分钟左右补充一次水分 避免猛喝冰水 [2] 情绪调节管理 - 处暑时节秋气通于肺易使人肺气旺盛滋生悲秋情绪 [2] - 推荐每日进行10-15分钟正念冥想专注于当下身心感受 [2] - 记录情绪波动识别触发因素 通过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方式表达情感 [2] - 保持适度社交互动避免自我孤立 [2] - 老年人需格外防范孤独感与悲秋情绪 保持规律社交活动适度接触阳光 [2] - 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助维护身心平衡 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凉 [2]
生育杀手出没!男士请自查冰箱
北京青年报· 2025-08-19 01:22
饮食对男性生育力的负面影响 - 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精子活力下降20%-30%且精子头部畸形率上升50% [2] - 方便食品中的防腐剂和化学添加剂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并导致精子质量下降 [3] - 隔夜菜储存不当导致亚硝酸盐超标和黄曲霉素上升并损伤睾丸生精上皮 [4] - 预制菜和速冻食品的高盐高脂肪高糖分特性引发肥胖和脂肪肝等问题 [5] - 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破坏DNA结构并对精子生成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6] 改善生育力的饮食建议 - 补充锌元素加速酒精代谢并推荐生蚝和南瓜子等食物 [2] - 食用方便面时选择非油炸面饼且调料包只放1/3并搭配鸡蛋和青菜 [3] - 日常饮食保证新鲜且冰箱存放食物不超过24小时并使用保鲜盒分装 [4] - 多吃黑豆黑芝麻核桃羊肉海参等食物以补肾益精 [7] - 少食辛辣油腻生冷及酒精咖啡等刺激物以免损伤脾胃 [7] 生活方式对生育力的影响 - 啤酒加辣食的饮食组合诱发前列腺炎症并导致尿频和会阴胀痛 [2] - 棕榈油高温油炸产生的反式脂肪酸降低精子膜流动性 [3] - 过量辣椒酱加久坐习惯加重前列腺充血并诱发尿频尿急 [6] - 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和太极拳可强筋骨通气血 [8] -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肝郁气滞影响肾精化生 [8] 健康管理与风险预防 - 定期体检关注生殖健康并戒除不良生活习惯 [9] - 每周饮酒量不超过两罐且优先选择无醇啤酒 [2] - 预制菜中过高磷酸盐添加剂干扰钙吸收并影响受精过程 [5] - 高糖酱料促进胰岛素抵抗并导致睾酮水平下降 [5] - 健脾和胃食材如山药薏米红枣小米可助气血充盈 [7]
潮热天气下,如何有效祛湿
科技日报· 2025-08-19 01:22
湿气成因与健康影响 - 湿气是人体内异常水液代谢产物 由脾胃虚弱导致运化水湿功能失常[1] - 不及时祛湿会出现腹胀 食欲不振 大便黏腻不成形等症状 可能发展为慢性胃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1] 祛湿调理方法 - 湿气较轻人群可选择拔罐及艾灸调理[1] - 湿气较重人群需中医辨证后进行针灸和中药综合调理[1] - 适当食用薏米 赤小豆 绿豆煮粥或荷叶 冬瓜煮水等健脾祛湿食材[2] - 坚持慢跑 八段锦 瑜伽等适度运动 以轻微出汗为宜 时间不超过半小时[2] - 夜间23点前入睡 维持6到8小时睡眠 利用身体排湿修复关键时期[2] 日常生活管理 - 优先选择棉 麻 真丝等天然透气面料衣物 避免化纤类服装[1] - 潮湿天气可穿速干衣或吸湿排汗功能运动服装[1] - 空调房需护住颈部 腹部 脚踝等关键部位防止寒湿入侵[1]
立秋养生贵在“收”
新华社· 2025-08-06 07:45
中医养生 - 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核心在于"收"字,需养阴润燥、收敛神气 [1] - 立秋三候为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人体阳气开始内收下藏,腠理紧实,毛孔关闭以防外邪 [1] - 昼夜温差增大、湿度下降,易导致气道干痒欲咳,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易病情加重 [1] 情志调养 - 秋应于肺,悲忧最易伤肺,需保持精神安宁,不急不躁,可听舒缓音乐并练习缓慢有节律的呼吸方法 [2] 运动调养 - 秋季宜结合跑步、打球等"动功"与八段锦、站桩等"静功",动静结合可达心身康泰之功效 [2] 饮食调养 - 入秋应少饮酒,因"辛主散",过食辛散之品易损肺气、伤津液,不宜过多摄入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 [2] - 立秋后燥气当令,可食用梨、莲藕、百合等甘凉食物补充津液,脾虚者宜食用薏米、山药、赤小豆等健脾祛湿 [2] - "贴秋膘"应先清后补,平补为要,护脾为本,可食用陈皮、山楂助消化以防滋腻伤胃 [2] 疾病防治 - 立秋后暑伏之气未散尽,贪凉易致咳嗽不止,需注意后背暖护以防病 [2] - 采用中医温透外治技术外敷背部腧穴可温肺止咳、化痰行气通络,对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节等有良好治疗效果 [2]
大暑:湿热交蒸,消暑祛湿(节气与健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1:23
大暑养生要点 -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的到来,具有"炎热之极"的特点,此时阳光猛烈且高温高湿交织[2] - 中医认为暑热湿邪易侵袭人体,可能导致中暑、消化道疾病及皮肤病,需注重消暑热、祛脾湿[2] - 大暑正值"三伏天"初伏,自然界阳气旺盛,是调理冬季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痹证等)的最佳时机[2] 起居调整建议 - 建议顺应夏季昼夜变化适当晚睡(不超过23点)早起,中午高温时段可午睡或闭目养神以缓解疲劳[2] 饮食调理方法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蔬菜水果,避免肥腻辛辣食物[3] - 室外工作者需及时补水,体质寒者应以热饮为主,推荐绿豆、薏米、赤小豆等药粥补气清暑[3] - 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荞麦)可清热健脾,预防湿热引发的皮肤病[3] 运动与情绪管理 - 户外运动应避开正午高温,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慢跑等温和项目,运动后补充电解质饮品[3] - 需戒躁戒怒,通过听舒缓音乐等方式预防"情绪中暑"[3]
小暑养生做好这三点 助你安然度夏
每日商报· 2025-07-08 03:13
小暑养生要点 - 小暑节气预示炎夏来临,高温湿热将持续[1] - 养生重点在于防暑降温、养心健脾、祛湿清热[1] - 外出需使用遮阳帽、防晒口罩、太阳镜等防护用品[1] - 室内应合理使用空调风扇,保持温度适宜和空气流通[1] - 及时补充水分,推荐饮用温开水和淡茶水[1] 饮食调理建议 - 推荐食用健脾食物如扁豆、山药[2] - 赤小豆和薏米是祛湿经典组合,可煮粥煲汤[2] - 清热解暑推荐西瓜、冬瓜、丝瓜等瓜类食物[2] - 冬瓜可祛湿消肿,苦瓜能清心火解暑热[2] - 盛夏可饮用绿豆汤、荷叶汤、莲子百合粥[2] 养心健脾方法 - 保证充足睡眠,建议午休30分钟左右[1] - 保持心情平和愉悦,避免情绪大起大落[1] - 可通过听音乐、冥想、静坐等方式静心[1]
小满湿热交织季 健脾祛湿护健康
新华网· 2025-05-21 01:10
中医养生 - 小满节气气候特点为气温升高、雨量充沛,易导致湿热困脾和暑热扰心,表现为食欲减退、心烦易怒等症状 [1] - 养生重点为健脾祛湿、清热解暑,饮食宜清淡利湿,推荐使用薏米、赤小豆等药食同源食材 [1] - 避免过食生冷油腻以防损伤脾阳,同时需注意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和过度贪凉饮冷 [1] 情志调养与外治方法 - 夏季对应心脏,暑热易扰心神,需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2] - 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监测晨起血压和心率变化,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2] - 中医外治方法如刮痧、拔罐、艾灸特定穴位可健脾化湿、祛病防病 [2] 饮食起居建议 - 午间暑热盛时减少外出,早晚天凉时适时添衣 [1] -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舒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 [1] - 通过中药熏蒸及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增强防病效果 [2]
专家: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效显著疗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6 01:22
中医药健康促进 - 冬病夏治是中医药疗法中的特效显著疗法,针对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在夏季进行治疗,可预防旧病复发并减轻症状 [1] - 夏季人体阳气旺盛,经脉气血充盈,毛孔扩张,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治疗寒性疾病可最大限度以热治寒,调整阴阳,减轻冬季病症或根治疾病 [1] 中医膳养原则 - 中医膳养强调"食助药力,药助食威",体现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药食同用的理念,通过辨证施膳调养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2] - 夏季饮食应关注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韭菜、生姜以温补阳气,因人体阳气浮于外而内里虚寒 [2] - 夏季需注重健脾利湿,食用薏米、白扁豆、红豆等维持脾胃运化功能,因暑热易伤脾胃 [2] - 夏季应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多饮水并选择水分充足、维生素丰富的果蔬类食品,因出汗多易导致水分丢失和电解质消耗 [2] 个性化饮食调养 - 饮食调养需因人而异,辨体质施膳,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饮食方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