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氨酯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前沿产业:硬科技企业如何破局技术转化与商业价值跨越
第一财经· 2025-09-26 09:56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创新范式加速迭代的当下,以硬科技为内核的" 高壁垒、原创性、引领 性" 前沿产业,正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跃迁的战略支点。从推理芯片到存储芯片、从 AI 算法到大模型、从新材料到新能源,硬科技前沿产业集群已构成我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增长极。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第一财经联合策划推出的《价值与投资》栏目, 2025 年第五期节目以"前沿产业 的价值跨越"为主题,邀请到了云天励飞、凯众股份、开普云等上市公司代表,以及中证指数公司专 家,共同探讨以硬科技为代表的中国前沿产业如何向场景化应用迈进,实现商业化提速与价值跃升。 云天励飞董事长兼 CEO 陈宁在节目中表示,云天励飞是中国最早一批聚焦在 AI 推理芯片赛道的企 业之一,具备技术布局、资本和市场的先发优势。同时,公司所在的推理芯片赛道在 AI 技术发展下 不断形成,高性价比国产 AI 推理芯片的需求涌现。 为了进一步提升推理芯片的性价比,陈宁介绍道:"公司用了 5 年多的时间,通过国产工艺、安全的 供应链、上下游联合创新,以及创新'算力积木'架构的方式,推出了更大算力的芯片。"比起单纯追 求物理制程的领先,公司选择 ...
聚焦前沿产业:硬科技企业如何破局技术转化与商业价值跨越
第一财经· 2025-09-26 07:27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创新范式加速迭代的当下,以硬科技为内核的"高壁垒、原创性、引领性"前沿产业,正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跃迁的 战略支点。从推理芯片到存储芯片、从AI算法到大模型、从新材料到新能源,硬科技前沿产业集群已构成我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 极。 上海证券交易所与第一财经联合策划推出的《价值与投资》栏目,2025年第五期节目以"前沿产业的价值跨越"为主题,邀请到了云天励飞、凯众股份、开普 云等上市公司代表,以及中证指数公司专家,共同探讨以硬科技为代表的中国前沿产业如何向场景化应用迈进,实现商业化提速与价值跃升。 从技术领先到商业落地 近年来,中国科技企业在半导体、无人机、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表现亮眼,越来越多企业凭借创新技术"硬核"突围,更通过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将具备核心 竞争力的"硬科技"产品输送至全球,不仅实现了国内的技术领跑,更实现了辐射到海外的规则领跑。这背后离不开,"硬科技"企业积极探索增长路径,不断 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夯实公司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此次活动中,多位硬科技企业创始人、高管代表分享了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与商 ...
凯众股份2025年中报简析:增收不增利,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证券之星· 2025-08-30 23:2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3.49亿元,同比增长0.89%,第二季度营收1.9亿元,同比下降10.73% [1] - 归母净利润3778.85万元,同比下降15.2%,第二季度净利润2526.61万元,同比下降22.33% [1] - 毛利率32.6%,同比下降5.67个百分点,净利率10.66%,同比下降17.36% [1] - 应收账款达3.35亿元,同比增长26.14%,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例高达370.63% [1] - 每股收益0.14元,同比下降17.65%,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3元,同比大幅增长93.1% [1] 业务发展 - 线控制动系统(EMB)产品适配智驾技术需求,已获得超10家头部主机厂定点 [2][3] - 聚氨酯材料在新能源电池防护领域获得订单并实现量产 [3] - 通过墨西哥、美国、德国、摩洛哥子公司及日本办事处实现全球化经营布局 [4] - 重点发展主动悬架系统、电子转向系统、线控制动系统等智能底盘领域 [3] 战略规划 - 采用自主培育与投资并购相结合方式发展新业务 [3] - 加强产品研发投入,提升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3] -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和国内重点客户,增加新产品市场份额 [3] - 欧洲市场被列为未来市场拓展的重要区域,摩洛哥子公司将覆盖欧洲及非洲业务 [4] 客户与合作 - 主要客户包括奇瑞汽车、上汽乘用车、比亚迪、长城汽车等知名车企 [4] - 回应与小米汽车合作时表示"产品应用及客户合作情况以公告为准" [4] - 头部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长期看有利于改善产业链现金流 [4]
昊华科技(600378) - 昊华科技2025年半年度主要经营数据公告
2025-08-29 10:13
业绩数据 - 2025年1 - 6月氟碳化学品产量61,683.00吨、销量56,760.34吨、销售金额248,415.85万元[2] - 2025年1 - 6月含氟锂电材料产量35,882.32吨、销量30,973.46吨、销售金额56,596.33万元[2] - 2025年1 - 6月氟碳化学品平均售价43,765.74元/吨,较2024年同期增长44.82%[5] - 2025年1 - 6月含氟锂电材料平均售价18,272.52元/吨,较2024年同期下降32.86%[5] - 2025年1 - 6月氟化锂平均采购价117,671.23元/吨,较2024年同期下降27.43%[5] - 2025年1 - 6月氢氟酸平均采购价9,810.26元/吨,较2024年同期增长8.68%[5] 市场情况 - 氟碳化学品受配额政策影响,价格持续上涨[3] - 含氟锂电材料受市场供需错配影响,价格走低[3] - 部分主要原材料受化工大宗原材料波动影响,价格波动较大[4] 企业合并 - 2024年完成中化蓝天集团100%股权、桂林蓝宇航空轮胎100%股权企业合并,重述上年同期财务数据[6]
化工新材料“元素周期表”:15大核心门类全景扫描|史上最全工业级终极清单
材料汇· 2025-08-18 16:01
化工新材料全景图谱 核心观点 - 文章构建了化工新材料领域的系统性分类框架,涵盖15大核心门类,旨在为行业提供全景式知识体系[2][3] - 强调材料分类的科学性与产业共识,列举数百种具体材料名称,形成可查询的"工业级材料字典"[3][6] - 突出材料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价值,揭示技术演进方向与交叉创新潜力[2][54] 分类体系与关键材料 1. 高性能聚合物及复合材料 - **定义**:具有耐高温/高强/耐化学腐蚀特性的合成高分子,包括特种工程塑料(PEEK、PI、PTFE等)、高性能热固性树脂(环氧、BMI)及复合材料(CFRP、MMC、CMC)[5][6][7] - **典型应用**:航空航天结构件(碳纤维增强PEEK)、电子封装(环氧树脂)、耐腐蚀设备(PTFE衬里)[6][7] 2.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 **核心功能**:分离(反渗透膜)、导电(PEDOT:PSS)、光电(OLED材料)、生物医用(PLA、PCL)及智能响应(温敏水凝胶)[11][12] - **技术突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有机电荷传输层材料效率提升至25%以上[12] 3. 有机硅与氟材料 - **有机硅**:硅橡胶(HTV/LSR)占全球有机硅消费量60%,应用于医疗器械与汽车密封[14] - **氟材料**:PTFE在5G基站高频PCB中作为介电材料,介电常数低至2.1[16][17] 4. 新能源关键材料 - **锂电池**:高镍NCM811正极能量密度达220mAh/g,硅碳负极理论容量超4200mAh/g[34] - **氢能**:全氟磺酸膜(Nafion)质子电导率>0.1S/cm,成本占燃料电池堆30%[34] 5. 电子信息材料 - **半导体制造**:EUV光刻胶分辨率达13nm,三氟化氮(NF3)纯度要求≥99.999%[30] - **封装**:高频覆铜板(PTFE基)介电损耗<0.002,满足毫米波通信需求[30] 6. 前沿探索材料 - **纳米材料**:石墨烯导热率5300W/mK,碳纳米管拉伸强度超50GPa[49] - **仿生材料**:贝壳结构仿生复合材料断裂韧性提升10倍[50] - **动态共价聚合物**:基于DA键的自修复材料修复效率>90%[51] 产业价值与动态更新 - 图谱定位为产业创新的底层支撑工具,将持续追踪新材料产业化进展(如钙钛矿材料、固态电解质)[58] - 强调材料体系交叉融合趋势,如生物基聚酰胺(Bio-PA)与可降解材料的环保属性升级[38][51]
废弃聚氨酯如何“重生”
中国化工报· 2025-08-04 06:05
聚氨酯材料处理现状 - 聚氨酯材料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如枕头、运动鞋中底和建筑保温层等[1] - 废弃聚氨酯材料的处理成为科学家面临的新课题[1] - 传统机械回收和化学回收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1] 生物酶法降解技术优势 - 生物酶法具有反应温和、特异性强、无限循环、碳排放低和可处理混杂塑料等优势[1] - 生物酶法可实现塑料的"闭环再生",分解为原始单体后能制备出高品质再生料[4] - 生物法再生料可突破传统回收料只能用于低端制品的局限[4] 聚氨酯生物解聚技术难点 - 聚氨酯含有酯键、氨基甲酸酯键和醚键等多种化学键,阻碍生物解聚效率[2] - 聚氨酯多为发泡材料且含多种助剂,解聚步骤复杂[2] - 聚氨酯解聚通常需要200℃高温,与生物酶法常温常压条件存在矛盾[2] 研究团队技术突破 - 团队筛选测试了百余个酶种,找到野生聚氨酯解聚酶并解析其晶体结构[3] - 通过结构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改造出"人工酶",降解效率比野生酶提高11倍[3] - 研究成果已在《Advanced Science》和《ACS Catalysis》期刊发表[3] 技术应用前景与挑战 - 生物酶法降解聚氨酯可实现材料高质量循环利用而非降级使用[4] - 目前聚氨酯解聚酶种类和数量有限,部分酶性能有待提高[4] - 需要继续推动酶制剂工业化应用并降低生产成本[4]
宝利国际股价上涨6.28% 石油石化行业资金净流入3547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7-30 10:03
股价表现 - 最新股价4.57元 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27元 [1] - 开盘价4.30元 最高价4.65元 最低价4.26元 [1] - 成交量110.25万手 成交金额4.97亿元 [1] 行业表现 - 所属石油石化行业当日涨幅排名申万行业第二 [1] - 行业47只个股中有20只获得资金净流入 [1]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入3767.55万元 [1] - 资金净流入规模在石油石化行业中排名第四 [1] 公司业务 - 主营业务为化工产品生产与销售 [1] - 主要产品包括聚氨酯材料和特种化学品 [1]
昊华科技(600378):制冷剂价格持续上行,特品业务逐步恢复,25Q2业绩超预期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21 08: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对昊华科技的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5H1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Q2单季度业绩超预期 [8] - 制冷剂产品量价齐升、特品业务订单恢复和民品领域拓展使25Q2业绩环比显著增长 [8] - 氟聚合物、锂电材料等业务承压,但一体化协同增强竞争优势,重点项目推进丰富产品体系 [8] - 下调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项目|2024|2025Q1|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13,966|3,157|15,666|16,998|18,642| |同比增长率(%)|-3.8|11.0|12.2|8.5|9.7|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1,054|185|1,606|2,032|2,376| |同比增长率(%)|-10.9|10.5|52.4|26.6|16.9| |每股收益(元/股)|0.95|0.14|1.24|1.58|1.84| |毛利率(%)|21.7|22.7|26.1|28.3|29.2| |ROE(%)|6.2|1.1|8.7|10.2|11.0| |市盈率|31|-|21|16|14| [7] 公司业绩情况 - 2025H1预计归母净利润5.90 - 6.50亿元,同比增长59 - 76%(重述前)、10 - 21%(重述后),扣非归母净利润5.75 - 6.35亿元,同比增长56 - 72% [8] - 25Q2单季度预计归母净利润4.05 - 4.65亿元,环比增长119 - 151%,扣非归母净利润4.04 - 4.64亿元,环比增长136 - 171% [8] 业务情况 - 制冷剂业务:25年以来内外贸价格持续上涨,内销主流制冷剂R32/R125/R134a均价环比提升,外贸均价也环比上涨,带动业绩增长 [8] - 特品业务:24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订单下滑,25Q2以来逐步恢复,预计25H2支撑业绩 [8] - 民品领域:高端制造化工材料产品向民品领域拓展,如海化院涂料、西北院密封型材等,有望成板块增长新动能 [8] - 氟聚合物、锂电材料业务:行业竞争加剧,盈利承压,25Q2产品价格底部运行,拖累利润 [8] 项目进展 - 2024年报披露9个项目建成投产,包括10万条/年高性能民用航空轮胎项目、1000吨/年全氟烯烃项目、2.6万吨/年高性能有机氟材料项目等,西南电子特气项目开工 [8]
中部(郑州)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化工新材料2030年自给率有望达9成
中国化工报· 2025-07-08 02:35
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多个领域有新突破 [1] - 相关企业持续发力,一批专业化工新材料园区迅速成长,外资企业加大在我国市场的布局 [1] - 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树脂、高性能纤维等化工新材料投资热情高 [1] - 行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供应不足,关键原辅料及特种装备存在瓶颈,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 [1] -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市场主体小而分散,市场门槛较高,新市场拓展困难,部分产品存在投资过热 [1] 化工新材料自给率预测 - 目前"结构性短缺"是市场供需主要矛盾,部分高技术含量高性能石化产品国内供应明显偏低 [1] - 预计到2030年总体自给率将达到90% [1] - 高端聚烯烃塑料自给率83%,工程塑料自给率89%,特种橡胶及弹性体自给率90%,高性能纤维自给率85%,功能性膜材料自给率88%,电子化学品自给率85% [1] - 聚氨酯材料、氟硅材料将实现净出口 [1] 化工新材料发展目标与策略 - 发展目标在于实现重点突破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优化提升一批化工新材料,突破关键配套原料供应瓶颈 [2] - 行业应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能源、医疗健康及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需求 [2] - 优先选择进口量大、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产品作为补短板专项工程实施重点 [2] - 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相关工作,重点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变革及政策引导的投资机会 [2] - 强化产业链优势,延伸产业链条,聚焦市场优势,做优做强做精,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2] 具体实施方向 - "锻长板":巩固和强化已有优势,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满足下游产业升级新需求 [2] - "补短板":塑造新优势,探索新方向和业务领域,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培育新增长点 [2] - "练内功、防风险":有效管控成本,合理利用研发资金,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 - 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障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2]
46页PPT详解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材料汇· 2025-07-03 14:54
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2023年化工新材料产能约4900万吨/年,产量超3600万吨,产值1.37万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但呈现量增价减趋势(锂电池材料产值从5400亿元降至4800亿元)[5] - 产业体系持续健全,形成10大重点领域包括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氟硅树脂、聚氨酯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锂电池材料等[4] - 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光伏级EVA、光学级PMM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强高模碳纤维、193纳米光刻胶等产品实现国产化[7][8] 重点技术突破领域 - 高端聚烯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光伏用EVA树脂、茂金属聚丙烯、聚丁烯-1等[10] - 工程塑料:聚碳酸酯、聚苯醚、尼龙56/12等[10] - 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10] - 高性能纤维:T1000级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10] - 电子化学品:193纳米光刻胶、电子级硅烷、高纯度电子气体等[10][61] 主要企业布局 - 央企:中石油聚焦高端聚烯烃/碳纤维,中石化发展高性能橡胶/纤维,中化控股布局工程塑料/有机硅[11] - 民企龙头:万华化学(聚氨酯/电子化学品)、巨化(氟化工)、兴发(有机硅)、泰和新材(芳纶)等[11] - 细分领域:盛虹(EVA)、东岳(氟化工)、合盛硅业(硅材料)、金发科技(改性塑料)等企业在各自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 区域产业集群 - 上海化工园区: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16] - 宁波石化经济区:高性能纤维/石墨烯[16] - 江苏常熟:氟硅材料[16] - 广东惠州: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16] - 山东淄博:聚氨酯/氟硅材料[16] - 全国形成20个特色新材料园区,覆盖所有重点领域[16] 供需结构分析 - 2023年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产品自给率普遍低于70%[22] - 预测2025年高端聚烯烃自给率70%、工程塑料70%、电子化学品70%[22] - 传统产品产能过剩,高性能产品如POE弹性体、EVOH等仍依赖进口[29] 电子化学品进展 - 半导体领域:6寸及以下晶圆湿电子化学品国产化率82%,8寸以上仅20%[56] - 显示面板:6代线以上湿电子化学品国产化率约10%[56] - 光刻胶:G线国产化率超60%,KrF部分量产,ArF尚在验证阶段[62] 锂电池材料发展 - 2023年正极材料总产量201.7万吨,其中磷酸铁锂119.6万吨占比59%[70] - 电解液产量89.1万吨,负极材料137万吨,隔膜133.7亿平方米[70] - 重点发展高镍正极、硅基负极、新型锂电隔膜、高电压电解液等[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