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红鱼

搜索文档
资金流信用赋能“海洋牧场”建设
金融时报· 2025-09-16 02:23
此次落地的"资金流平台+现代化海洋牧场"授信拓展了资金流平台应用场景,大力支持了"工业不上 岛"的南澳县切实享受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发展红利。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带动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 设,推动了水产养殖行业从"粗放养殖"向"智能+生态"跃迁,更是让海洋渔业的发展与海洋的可持续发 展紧密相连,为南澳海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分行全面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聚焦县域发展融资需求,不断 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分行联合汕头市财政局等 多部门召开"汕头市财政金融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现场会",首次运用资金流平台对6家"海洋牧场"企业 授信合计4000万元,并指导工行汕头分行、农行汕头分行分别与南澳县云澳镇、深澳镇政府签订现代化 海洋牧场"整域授信"协议,授信金额合计4亿元。 汕头南澳某水产公司是集科研、生产、商贸为一体的现代海洋渔业综合性企业,也是渔民转产转业先行 示范企业。据了解,该企业所投资的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实现了"传统粗放养殖"向"现代化规模养殖"的重 要转变。相比传统近海养殖,深水网箱所在的外海水域水深流速大,饵料资源 ...
歌起深蓝 广铸粮仓:广东书写“向海要粮”史诗 | 海上新广东系列报道⑤
南方农村报· 2025-09-04 06:33
行业核心观点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占全国总量1/5,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 [9][10] - 通过深远海养殖平台、种业创新及全产业链建设,破解传统渔业"看天吃饭"困境,构建"蓝色粮仓" [4][5][6][46][47] - 2024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718.25亿元,海水养殖产量376.83万吨(同比增5.47%),渔民人均收入27381.84元(同比增8.65%) [48][49][52][148] 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技术 - 湛农1号采用桁架结构+座底桩柱设计,18根钢管桩通过液压系统实现自主升降,可抵御17级台风,规划年产优质海鱼超600吨 [3][56][59][60][63][75][76] - 格盛1号为半潜桁架式平台,配备智能渔业系统,2024年试养章红鱼总产量超10万斤,单体均重8斤以上 [7][31][32][36][37] - 海威2号设计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单周期收获超100万斤优质鱼类 [16] - 全省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517个(全国第一)、桁架类智能网箱15个(全国第三) [28][29] 种业创新突破 - 阳西县海水种苗年产量超400亿尾(占全省80%),总产值超10亿元 [88][89] - 2023年以来突破南海大黄鱼、黄金鲹、章红鱼等人工繁育技术,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 [100][101][102] - 黄唇鱼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苗种出膜成活率达60% [103][104][105] - 2024年海水鱼苗产量67.96亿尾,占全国51.14%,连续7年领跑 [110] 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建设 - 布局超百个海洋牧场项目,覆盖种业研发、装备制造、精深加工等全链条环节 [45][46] - 在湛江、珠海布局金鲳鱼产业集群,阳江、江门布局生蚝产业集群,珠海建设海鲈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两百亿级规模发展 [137][138][139] - 发展预制菜精深加工,突破传统渔业600公里运输半径限制 [116][117][120][121] 政策与资金支持 - 2023年出台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17条措施,2024年设立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创新与装备研发 [43][44] - 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新增3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规划2025年前再增至少6个省级经济区 [134][135][136] 新兴模式探索 - 阳江青洲岛风电融合海域牧场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2023年首投1万尾鱼苗收获近万斤,2024年投10万尾收鱼8万斤 [77][78][79][80] - 建立"广东鲜品"农产品公用品牌,组织海鲜走进重庆、四川等地,推动高端鱼种远销 [144][145][146]
海上新广东·新粮仓图集
南方农村报· 2025-09-04 06:33
海洋牧场建设与装备 - 全国首个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投资3300万元,配备18根桩柱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 [2][3][7] - 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2号"拥有三万立方米水体,养殖鳘鱼、军曹鱼等高端鱼种 [3][4][10] - 广东建成6517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15座桁架类智能网箱,形成全国最大深远海养殖矩阵 [11] 养殖规模与产出 - "格盛1号"完成首批章红鱼收获,产量达10万斤优质海鱼 [4][5][8] - 阳西县沙扒镇育苗基地拥有7200平方米工厂化车间,年产鱼苗520亿尾 [16][17] - 2024年广东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占全国总产量50% [17][18] 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 - 阳江青洲岛首创"风机导管架+养殖网箱"一体化模式,实现水上发电与水下养殖协同 [12][14] - 湛江湾实验室成功培育30万尾硇洲族大黄鱼苗,突破种业技术瓶颈 [13] - 工厂化育苗实现四季产卵,改变传统"看天吃饭"养殖模式 [16][17]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珠海预制菜产业园采用液氮速冻技术延长海产品保质期,打通从海洋到家庭的供应链 [19][20] - 惠州双月湾通过电商直播销售金鮸鱼加工品,带动销售额大幅增长 [21] - "广东鲜品"区域品牌提升水产品溢价能力,推动粤字号渔鲜走向全国市场 [21][22] 产业规模与经济贡献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4][25] - 4100公里海岸线布局超百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形成全产业链生态 [25][26] - 深远海养殖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地,开创"向海要粮"新路径 [26][29]
一场七夕盛会,如何让“广东鲜品”找到沪上知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4:30
行业动态 - 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发展总体规划并印发17条支持措施[1] - 广东海水养殖产量2024年达376.83万吨 同比增长5.47% 增速创10年新高[5] - 广东海水鱼苗产量和虾苗产量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 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和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5] 产品发布 - 广东首次以"广东鲜品"区域公用品牌集体亮相南海大黄鱼、金鲳鱼、海鲈鱼、章红鱼等现代化海洋牧场臻品[1][6] - 推出"广东鲜品"主题盲盒和文创产品 包括湛江徐闻北纬20°13′14″海域生蚝等特色商品[6] 市场拓展 - 美团、顺丰、京东等平台加入"广东开渔季"营销活动 推动粤海臻品进入全国市场[2] - 活动现场达成系列采购意向 上海采购商积极洽谈合作[2] - 媒体开展"南品北上"系列活动 助力广东海鲜进入上海市场并拓展国际影响力[4] 品牌建设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着力推进"广东鲜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品出海[6] - 通过七夕主题创意活动提升品牌热度 社交平台掀起"爱ta就请ta吃广东海鲜"热潮[3] 技术优势 - 广东实施全国首创"标准海"供应 涉及海域超16万公顷[5] - 依托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优势 推动渔业向深远海要空间要效益[5]
广东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臻品亮相上海外滩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07:29
行业战略与定位 - 广东依托陆海兼备、山海互济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全力打造"海上新广东" [2] - 广东推动渔业向深远海要空间、要效益,依托全国领先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 [7] 产量与市场份额 - 2024年广东海水鱼养殖产量近1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意味着全国每两条海水鱼里就有一条来自广东 [2] - 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10年新高 [7] 产品与技术突破 - 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臻品包括南海(硇洲族)大黄鱼、金鲳、海鲈、章红鱼、海鮸等 [6] - 广东率先突破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巴浪鱼等人工繁育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黄鳍金枪鱼陆基循环水池塘驯养,在省内首次完成红瓜子斑和海鲈全流程人工繁育 [7] - 全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517个,数量全国第一 [7] 品牌与市场推广 - 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臻品首次以"广东鲜品"区域公用品牌集体亮相 [1] - 活动通过名厨烹饪秀、创意融合菜展示、品鉴互动等形式实现沪粤风味与文化的情感链接,推出"醉梦琥珀""爷叔熏鱼""海皇小笼包"等融合菜式 [4]
揭阳:深耕蓝色沃土,现代化海洋牧场按下“加速键”
南方农村报· 2025-08-24 11:31
项目启动与规划 - 揭阳市投控集团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在惠来县启动,首批鱼苗已投放[2][10] - 项目落实省委"1310"部署与"百千万工程",通过集约化养殖设施打造渔业增殖型海洋牧场[3][4] -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产出大量海水养殖产品,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重效益提升[5][6] 资源基础与空间规划 - 揭阳拥有142.17公里海岸线和9300平方千米海域,2024年底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20亿元[13][14] - 划定渔业用海区面积768.979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总面积56.89%[22][23] - 规划近岸3.2平方公里接力养殖区和深远海149.8平方公里养殖区,包含惠来鲍鱼养殖区及风渔融合养殖区[24][26][27] 产能建设目标 - 2025年计划投入使用1个桁架式网箱和50个重力式网箱,养殖水体30万立方米[30] - 预计2025年实现海水养殖产量1.2万吨、产值8亿元,加工量5000吨、产值5亿元[31] - 2027年重力式网箱增至100个,养殖水体50万立方米,产量达2.2万吨、产值15亿元[32][33] 项目进展与投资 - 国家电投揭阳前詹风电公司投资1.28亿元建设养殖平台,养殖水体6.5万立方米,可抵御17级台风[41][42] - 广东海源达和惠前水产投资3100万元建设18个重力式网箱,海源达已建成20个网箱[44][45] - 市投控集团投资1700万元建设25个重力式网箱,其中8个已完工并试养龙胆鱼[46] 产业链配套建设 - 江苏蓝水集团投资14亿元建设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已建造养殖水体6万立方米的"恒燚一号"养殖平台[51][52] - 总投资1.7亿元的海洋牧场产业园申请用海215.5公顷,将分两期建设重力式网箱和养殖区块[48][49] - 水产种业、冷链物流、预制菜加工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形成全产业链[53][54] 发展挑战 - 惠来外海水流湍急、浪大、台风多发,对网箱抗风浪要求极高[61] - 海域濒临国际航道且受生态保护红线等限制,可供养殖海域面积有限[62][63] - 缺乏深远海养殖实践经验,项目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科研平台和人才投入不足[64][66]
广东规模最大在养平台首批渔获起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1 23:07
深海养殖平台运营成果 - 广东最大在养平台"恒燚1号"首批收获章红鱼120吨和金鲳鱼近200吨 [1] - 平台采用网箱养殖方式,章红鱼最大个体达18斤,金鲳鱼单条最重近3斤 [1] - 运输船将总计320吨海产运往各地市场 [1] 养殖平台抗风险能力 - 平台成功抵御"摩羯""韦帕"等强台风侵袭 [1] - 台风期间网箱内鱼类几乎未受损伤 [1] - 平台已稳定运行一年以上 [1]
新质生产力入海,广东正奏响蓝色狂飙曲
南方农村报· 2025-06-30 09:32
核心观点 - 广东省通过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将"新质生产力"理念深度融入海洋经济,推动种业创新和产业升级[10][11] - 广东省在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和水产苗种产量方面位居全国首位,海水产品养殖产量创近10年新高[33][34][35] - 广东省探索出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市场化运营的创新模式,实现科研反哺民生[38][39] 种业创新与技术突破 - 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取得显著成果,包括硇洲族大黄鱼野生群体驯养成功、章红鱼实现全人工繁育等[20][21][22] - 项目带动下,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得到丰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基础更加坚实[23][24] -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种业对接帮扶机制,将科研成果与沿海地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25][26] 产业布局与发展 - 广东省水产苗种年产量超1.3万亿尾,稳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水鱼苗占全国超四成,虾苗约占全国1/3[34] - 2024年广东省海水产品养殖产量再创近10年新高,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占全国产量近一半[35] - 粤东粤西沿海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取得系列突破[43]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广东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增殖放流科学化、规范化[47][48] -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对恢复渔业资源、净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积极作用[45][46] -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蓝色引擎[49][50]
探访深远海养殖重器“湾区伶仃”号
新华社· 2025-06-11 08:39
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技术参数 - 船体尺寸达155.8米长×44米宽×24米深,最大吃水深度20米,形成近8万立方米养殖空间,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水量[1] - 水下部分采用15根方形立柱拼砌的开放式结构,挂设渔网形成12个独立养殖舱室,支持多鱼种混养[1] - 预计年产5000吨高品质海产,主要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品种[1] 船舶建造工艺创新 - 采用高强钢板作为主材料,通过预设反变形量、调整焊接顺序等工艺将结构变形量控制在许可范围内[2] - 技术团队经过多次试验解决高强钢板塑形调节难题,确保船舶整体强度满足台风频发海域作业要求[2] 智能化养殖系统 - 配备高精度GPS和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船舶位置实时监控[2] - 具备动态游弋功能,可根据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分布智能调整航速航向,优化养殖水域选择[2] 多功能运营模式 - 静态养殖期间可提供海上休闲服务,包括垂钓、主题食宿等增值业务[1] - 主要作业区域为珠海万山群岛海域,该海域具有台风频发、风浪大的特点[1][2]
珠海一季度GDP增速4.0%:服务业和外贸强势拉动,家电“以旧换新”激增84.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07:06
宏观经济表现 - 一季度珠海市GDP达1120 89亿元 同比增长4 0% 经济总体平稳开局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655 13亿元 同比增长7 1% 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其中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 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8 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 9% [1] - 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70 68亿元 同比增长10 4% 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114 5%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2 2% [1] 消费与外贸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 63亿元 同比增长5 7% 家电零售额飙升84 7% 但汽车类零售额26 94亿元 同比下降3 5% [2] - 进出口总额811 21亿元 同比增长15 7% 其中进口增长26 5% 出口增长11 2% 机电产品出口374 8亿元 占出口总值68 6% [2] - 对欧盟进出口增长21 8% 对东盟增长6 1% 对中东增长39 4% 电脑零部件出口增长70 1% 锂电池出口增长122 3% [2] 产业发展动态 - 第一产业增加值16 39亿元 同比增长4 0% 渔业产值占比近八成 海洋牧场项目如"格盛1号"章红鱼试养收获超10万斤 [3] - 第二产业增加值449 37亿元 同比下降0 6% 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 8% 其中精密机械制造增长41 7% 电子信息增长10 1% [3] - 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下降11 4% 家电电气下降2 3%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0 5% 但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 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