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湾区伶仃号
icon
搜索文档
向海而兴!解码广东重塑海洋经济版图的三大新动能|海上新广东系列报道①
南方农村报· 2025-08-27 11:02
文章核心观点 广东正通过海工装备制造、海上风电与石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三大新动能重塑海洋经济版图,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5][12][14] 海工装备制造 - 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下水,抗风能力达12级台风,静态养殖100%使用清洁能源 [18][20][21] - 全球最大江海两用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在江门下水,当地形成完整产业链,2024年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59.7% [22][24][25] - 广州制造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实现核心装备全国产化,创下主船体搭载成型仅41天的速度纪录 [30][32][34] - 广船国际实现半潜船交付量世界第一、灵便型液货船交付纪录中国第一、破冰运输船建造纪录中国第一 [41][42] - 2024年广东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99.9亿元(同比增长22.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153.2亿元(同比增长6.8%) [45][131] 海上风电与石化产业 - 阳江建成和在建海上风电项目装机13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明阳天成号"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可抗17级狂风 [51][57][4] - 珠海桂山岛建成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累计并网发电量突破450万千瓦时 [59][60][61] - 全球规模最大抗台风型风渔融合平台"伏羲一号"实现能源100%绿色自给,开创"海上风电+渔业养殖"立体用海新模式 [63][64][71] - 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全国每三台风机中有一台为"广东制造" [80][81] - 揭阳惠来港形成"风渔结合"与"石油转化"双轮驱动,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带动高端化产业链落地 [84][86][87] - 广东形成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五大石化基地,2024年海洋原油产量达2068.1万吨(同比增长3.5%) [92][95][133] 海洋生物医药 - 中山大学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新型抗血栓候选药物ISE,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可满足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求 [98][101][102] - 南方医科大学研发"自粘性心肌贴片"实现微创植入心脏,避免传统开胸手术创伤 [106]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从3500米深海底分离放线菌,经改造后产量提升36倍,为抗结核新药提供候选物质 [107][108] - 广东医科大学从麒麟菜中提取抗肺纤维化十六肽EZY-1,以500万元专利转让实现产业化,惠及全球超5000万肺纤维化患者 [110][111][112] - 广东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2024年海洋药物及生物产业专利公开数达1211项(同比增长21.3%) [115][117][137]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广东省财政连续7年安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近20亿元,支持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产业 [10][11][138] - 资金支持带动产业产值252亿元,攻克超260项关键技术,超2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超20项技术国际领先 [138] -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支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发展 [7][8][9]
海上新广东·新动能图集
南方农村报· 2025-08-27 11:0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 世界首艘水体自然交换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成功下水 具备抗12级台风能力 [3][4][9] - 国际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支持船在深圳交付 广州黄埔研发的"白鹤滩"号风电安装平台展现高精度制造能力 [10][11] - 全省海工装备产业呈现持续向好发展态势 船舶制造龙头企业集聚江门 [10][11][12] 海上风电产业 - 阳江沙扒海域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领跑全国 上百台风机将风能转化为绿色电能 [5][13] - 从"三峡引领号"到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 形成完整产业链 [13][17] - 揭阳惠来港风电叶片与原油码头并肩 实现传统产业与新能源共生 [6][13] 绿色石化产业 - 惠州大亚湾、湛江、揭阳等石化基地集群发展 加速形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14][15] - 30万吨级原油码头在揭阳惠来港投入运营 体现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升级 [6][15] 海洋生物医药 - 科研人员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抗血栓新药 研发可微创植入的"自粘性心肌贴片" [16][18][21] - 超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突破深远海科研核心技术瓶颈 [18][19]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 2024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 [22] - 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5 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22][23]
逐浪深蓝!江门以海洋牧场撬动蓝色经济新未来
南方农村报· 2025-08-25 12:35
文章核心观点 - 江门市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推动蓝色经济发展 成为广东海洋经济大市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区域 [5][7][10] 海洋资源禀赋 - 江门拥有409公里大陆海岸线 489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352座海岛 海洋资源丰富 [5][6] - 2024年渔业总产值达290.97亿元 位居广东省第2位 [12][13] 机制建设与规划 - 市县级成立现代化海洋牧场工作领导小组 多部门协同解决融资和用海问题 [17][18] - 出台《江门市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3-2030年)》 明确"陆海接力 岸海联动"发展路径 [19][20] - 以四大渔港为支点 形成向海养殖旅游和向陆种业加工的产业闭环 [20][21] 海域资源管理 - 实施"标准海"供应 台山海洋发展集团等企业收储海域超11万亩 [24] - 完成海域使用权证办理 实现"拿海即开工" [24][25] 种苗繁育发展 - 出台《江门市种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 2024年新增渔业种业企业40家 累计达110家 数量居全省前列 [26][27] - 台山海马基地年产种苗30万条 台山华珅养殖公司与中科院合作培育牡蛎苗年产值预计达1700万元 [28][29] - 台山海洋发展集团与中山大学联合研发鮸鱼良种首茬试养成活率达100% [29][30] 养殖装备升级 - 2025年上半年新增76个新型模块式鱼蚝混养重力型网箱 新型深水网箱累计达389个 [35] - 85%的新型深远海养殖装备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 [36] - 采用多层级生态复合养殖技术 实现"一水多养" [37][38] 科技创新应用 -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下水 [39][40] - "台山1号"配备潜鮫P200pro水下机器人 动态监测网箱状态 替代人工潜水作业 [42][43] 饲料产业支撑 - 2024年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总产量573.66万吨 总产值216.08亿元 领跑全省 [54][55] - 其中水产饲料产量154.6万吨 为养殖提供坚实保障 [55] 加工与流通体系 - 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形成"一区三园"格局 斗山园区集聚多家加工企业 [56] - 汶村基地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 [56] - 广海渔港渔获交易中心试运营 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 [57][58] 文旅融合发展 - "蠔情广海"五一嘉年华活动吸引8.5万人次 实现"渔港+文旅"融合增值 [60][61][63][64] 海工装备制造 - 依托18家规上海工企业 承建"台山1号"半潜养殖平台和全球首座绿色移动浮岛等标杆项目 [67][68] - 形成"牧场建设需求—装备研发—产业升级"良性循环 技术和产品辐射全国主要沿海省份 [68][69] 金融保险支持 - 2024年政策性保险承保保额2.97亿元 [70] - 推出"鳗鱼贷""鲳鱼贷""石斑贷"等特色贷款产品 [71] 全产业链布局 - 从种苗繁育到装备制造 从加工流通到金融服务 构建多业态融合的蓝色经济综合体 [72][73][74] - 在广东打造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中发挥重要作用 [74][75]
“一键”养鱼,拎苗入住!珠海上新海洋牧场“样板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2:40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广东省2023年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39个 初步形成种苗培育 装备制造 饲料加工 设施养殖 精深加工 公共服务 文旅休闲等全产业链 [1] - 珠海万山隘洲岛海域建成"标准海"样板区 采用"1+N"集群式养殖模式 总养殖水体达24.5万立方米 实现"一键养鱼"和"拎苗入住" [1] - 珠海年内将拥有12座深海养殖平台 居广东首位 海洋牧场养殖总水体超150万立方米 [3] 智能养殖技术应用 - 珠海上半年新增养殖平台2座 养殖工船1艘 新增养殖水体17.4万立方米 包括全国首个"标准海"样板区和全球首艘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3] - 智能系统实现自动投喂 远程诊疗和数字化管控 中央控制室集成1000多个监测点位 可实时监控鱼群行为和水质参数 [4] - 独创双浮箱柱式结构配合8点锚泊系统 可抵御50年一遇海况 台风前可启动迁移预案 [4] 产业运营模式创新 - 珠海建立"三海联动"机制 整合海工建造力量实行市场化运营 破解"九龙治海"困局 [3] - 采用"1+N"装备化养殖体系 水面发展休闲渔业 中层规模养鱼 底层培育藻贝 形成立体化用海空间 [3] - 创新"标准海"模式通过装备标准化 管理数字化和产业模块化 实现海洋牧场快速复制与智能运营 [5] 产品结构与产能规划 - 养殖品种采用梯度化布局 经济类占60% 中高端占30% 尖端类占10% 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 年产值9000多万元 [5] - 重点发展金鲳鱼 海鲈鱼等大宗经济鱼类 同时培育章红鱼 鮸鱼等中高端品类 试水红瓜子斑 黄鳍金枪鱼等高附加值品种 [5] - 计划2025年底前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功能饲料基地 智能养殖工船等配套 实现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 [7] 行业发展瓶颈与突破 - 面临种苗 疫苗 饲料供给端瓶颈和市场端价格接受度挑战 需整合产业链形成利益共同体 [7][8] - "标准海"模式从"项目制"向"产业化"跃迁 目标建成类似"安卓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实现经济性 安全性与可复制性统一 [6] - 计划3年内夯实本地经济模型 向全国输出深水装备养殖方案 最终开拓海外市场 [6]
珠海上新海洋牧场“样板间”:AI一键能养鱼、拎苗入住全托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3:06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广东省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39个 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包括种苗培育 装备制造 饲料加工 设施养殖 精深加工 公共服务 文旅休闲 [1] - 珠海万山隘洲岛海域建成"标准海"样板区 采用"1+N"集群式养殖模式 以伶仃牧场1号为中控平台 配备30个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 总养殖水体达24.5万立方米 [1] 智能装备与产能规模 - 珠海市年内将拥有12座深海养殖平台 居广东首位 海洋牧场养殖总水体超150万立方米 [2] - 上半年新增养殖平台2座 养殖工船1艘 新增养殖水体17.4万立方米 包括全国首个"标准海"样板区投产和全球首艘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下水 [2] 技术创新与运营模式 - 智能系统实现自动投喂 远程诊疗和数字化管控 中央控制室集成1000多个监测点位 双浮箱柱式结构可抵御台风 [3] - 采用"三海联动"机制整合海工建造力量 实行市场化运营 破解"九龙治海"困局 [2] - 立体化用海空间设计:水面发展休闲渔业 中层规模养鱼 底层培育藻贝 通过"节拍式养殖"实现全年稳产 [2] 养殖结构与经济效益 - 养殖品种梯度化布局:经济类占比60% 中高端占比30% 尖端类占比10% [3] - 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 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 主要品种包括金鲳鱼 海鲈鱼 石斑鱼 章红鱼等高附加值鱼类 [3] 标准化模式与产业推广 - "标准海"模式通过装备标准化 管理数字化和产业模块化实现快速复制 目标建成类似"安卓系统"的开放养殖架构 [4][5] - 计划3年内夯实本地经济模型 向全国输出深水装备养殖方案 并通过活鱼运输船等配套装备开拓海外市场 [5] 产业链配套与发展规划 - 珠海规划建设"四通一联"海洋基础设施体系 包括种苗繁育基地 功能饲料基地 智能养殖工船和数字交易平台 [6] - 2025年底目标实现海洋牧场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 需突破种苗 疫苗 饲料供给瓶颈和市场端价格接受度问题 [6]
“全域协同”向新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3 09:45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江门以9535.2平方千米陆地和4880.5平方千米海域为基础,全力打造大湾区"海鲜铺子"和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 [1] - 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决心,江门迎来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 [3] - 江门部署"海洋强市"战略,密集出台涉海规划政策,推动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工装备等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3]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 江门海洋集团成立,聚焦种苗培育、深海养殖、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核心动力 [3] - 2023年6月启动首批重力式网箱下海锚定安装,2024年投放广东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的大型养殖装备"台山1号",2025年初首获渔获 [3] - 以"种业—养殖—预制菜"为主线布局水产种质资源库和精深加工产业园,广东最大渔获物集散交易市场已启用,鳗鱼年出口量占全国2/3 [3] 种业振兴成果 - 105家渔业种业企业扎根江门,高价值品种养殖技术标准逐步完善,形成"育繁推一体"产业链条 [4] 海工装备制造业 - 威立雅、南洋船舶等近百家企业集聚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成为制造业核心板块 [6] - 2023年交付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2024年推出中国首座绿色功能型移动浮岛"圆周号"(2250平方米,抗17级台风),2025年下水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6] 清洁能源布局 - 截至2024年底电力装机容量超1500万千瓦,成为大湾区外送电量最多城市 [6] - 台山核电3、4号机组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川岛海上风电、氢火联动中试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中法(台山)清洁能源及装备产业园揭牌 [6] 开放合作与区域协同 - "深圳研发+江门制造"模式深化,66平方千米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主攻高端海工装备,20平方千米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聚焦临港新材料 [9] - 2024年江门港外贸货物吞吐量达1523.2万吨,跻身"亿吨港"行列,252千米高等级航道与8条"组合港"航线联动提升物流效率 [9]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江门红树林面积1284.69公顷(珠三角最大),台山镇海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中,镇海湾红树林碳汇拍卖成为全国首单 [10] - 2025年累计5处红树林湿地入选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 [10]
经济大省半年报:广东为何越来越好?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15:06
外贸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3] - 广东省作为外贸第一大省,上半年顶住国际环境压力稳住外贸基本盘[5] - 东莞市金鸿盛电器移动空调订单同比增长10%,旺季日产能达8000套,主要销往南半球及欧美市场[7] - 东莞中旺玩具通过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实现订单结构优化,日韩欧洲订单占比提升至40%[9] 科技创新 -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5年第二[11] - 上半年全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6%,其中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37.4%,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26.3%,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增长21.5%[11] - 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含24家独角兽和1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23] 机器人产业 - 广东企业研发的双足机器人具备强抗干扰能力,半人形机器人可完成电梯操作和物品递送[13][15] - 清洁机器人能精准识别杂物并分类处理,轮足机器人可实现复杂地形移动和半坡驻停[17][19] - 大湾区机器人供应链支撑产业快速发展,逐际动力90%供应商集中在大湾区[21] 新兴产业布局 - 广东省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25] -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251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年发电量约300亿度[33] - 深远海养殖取得突破,"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投入使用,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31] 大湾区建设 - 狮子洋通道2023年开建,叠加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完善交通网络[27] - "一号通道"实现深港人员车辆白名单通行,单程时间缩短至45分钟[29] - "湾区通"工程加速规则衔接,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29]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成功下水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 "湾区伶仃"号是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标志着深远海养殖进入"科技牧海"新纪元 [1] - 该船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建造,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20米 [1] - 水下部分采用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水下宫殿",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 [1] 养殖规模与技术特点 - 整船养殖空间近8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水量,可年产5000吨鱼 [1] - 采用高强钢作为主材料,能抵御12级台风,保障养殖安全 [1] - 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配备2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减少碳排放 [2] 动力系统与环保性能 - 采用全电推进系统,配备两台3600千瓦舵桨机,桨叶直径3.8米 [2] - 设计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 [2] 运营规划 - 将赴粤港澳大湾区深处开展养殖作业,解决该区域台风频发、风浪大对养殖的影响 [1]
探访深远海养殖重器“湾区伶仃”号
新华社· 2025-06-11 08:39
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技术参数 - 船体尺寸达155.8米长×44米宽×24米深,最大吃水深度20米,形成近8万立方米养殖空间,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水量[1] - 水下部分采用15根方形立柱拼砌的开放式结构,挂设渔网形成12个独立养殖舱室,支持多鱼种混养[1] - 预计年产5000吨高品质海产,主要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品种[1] 船舶建造工艺创新 - 采用高强钢板作为主材料,通过预设反变形量、调整焊接顺序等工艺将结构变形量控制在许可范围内[2] - 技术团队经过多次试验解决高强钢板塑形调节难题,确保船舶整体强度满足台风频发海域作业要求[2] 智能化养殖系统 - 配备高精度GPS和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船舶位置实时监控[2] - 具备动态游弋功能,可根据海洋环境数据和鱼群分布智能调整航速航向,优化养殖水域选择[2] 多功能运营模式 - 静态养殖期间可提供海上休闲服务,包括垂钓、主题食宿等增值业务[1] - 主要作业区域为珠海万山群岛海域,该海域具有台风频发、风浪大的特点[1][2]
全球首创移动“深海粮仓” “湾区伶仃”号船底养鱼船上观光
广州日报· 2025-03-25 20:03
船舶创新技术 - 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采用船舶与深远海钢制网箱融合构型 实现自然海水零污染循环[1][2] - 独创水体自然交换技术结合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大幅降低运营能源成本并实现锚泊零碳养殖[2][3] - 配置电力推进系统具备2000海里续航能力 采用DP定位系统确保12级台风下自航安全[2] 养殖生产能力 - 养殖工船年产量达3000-5000吨 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产量[1] - 在距海岸线40多海里无污染海域开展养殖 重点培育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等高品质海产品[4] - 通过AI智慧洞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远程投喂 专利吸鱼泵与智能机器狗提升生产效率[4] 渔旅融合模式 - 最大登船人数199人 配套垂钓研学旅游功能实现船下养鱼船上游玩[1][4] - 创新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联动海岛旅游推动海洋经济多元化[4] 区域产业规划 - 珠海去年养殖产量超4万吨增长15% 已建成115万立方米深远海养殖水体[5] - 今年养殖水体有望突破200万立方米 通过养殖保险已赔付超两亿元[5] - 未来将重点探索立体用海 推动海洋牧场在品种规模及综合开发全面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