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化硅功率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比亚迪海外市场销量,已超去年全年
上海证券报· 2025-08-29 16:0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3712.81亿元,同比增长23.3% [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5.11亿元,同比增长13.79% [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18.33亿元,同比增长124.52% [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43%,同比下降2.24个百分点 [1] 业务分部表现 - 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收入3025.06亿元,同比增长32.49%,占总收入81.48% [4][6] - 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收入687.44亿元,同比下降5.54%,占总收入18.51% [4][6] - 境外收入1353.58亿元,同比增长50.49%,占总收入36.46% [6] 销量与市场地位 - 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214.6万辆,同比增长超33% [6] - 海外销售新能源车超47万辆,超2024年全年总量 [6] - 全市场市占率提升至13.7%,同比增加2.2个百分点 [7] - 位列上半年整车出口企业第二,出口量同比增长1.3倍 [7] 盈利能力分析 - 整体毛利率18.01%,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 [8] - 汽车业务毛利率20.35%,同比下降1.99个百分点 [8] - 二季度出现增收不增利情况,净利润63.55亿元 [9] 研发与技术创新 - 研发投入309亿元,同比增长53%,超出净利润一倍 [12] - 推出全域千伏高压架构"超级e平台"及10C闪充电池 [12] - 智驾车型累计销售超71万辆,日智驾数据生成4400万公里 [12] - 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完善新能源产业链 [12] 海外战略与展望 - 产品进入全球超112个国家地区,多国取得销量第一 [7] - 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80万辆以上 [14] - 7月出口新能源车80737辆,保持高增速 [16] - 推进高端品牌出海,腾势、仰望登陆海外市场 [17] 近期挑战 - 7月整体销量34.43万辆,环比下降10.01% [14] - 7月销量同比增幅仅0.6%,较6月11.98%大幅收窄 [14] - 7月产量31.79万辆,同比下滑0.93%,为年内首次下滑 [15]
“技术差距仅剩1-3年,中国挑战日本功率半导体主导权”
观察者网· 2025-08-20 01:15
行业竞争格局 - 日本功率半导体行业长期占据优势但面临中国企业快速追赶和价格竞争 [1] - 中国企业在硅和碳化硅基板制造建立完整生产能力 利用低廉能源成本和庞大市场快速成长 [1] - 日本五大功率芯片厂商(三菱电机/富士电机/东芝/罗姆/电装)全球市场份额均不足5% [3][9] 技术差距分析 - 日本与中国企业在硅芯片技术差距约1-2年 碳化硅技术差距不超过3年 [1][14] - 中国企业逐步积累复杂产品生产能力 能用常规单晶硅制造完整功率芯片器件 [8] - 中国新兴芯片厂商拥有全球最大电动车市场支撑 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并利用客户数据改善质量 [8] 企业合作动态 - 罗姆与东芝2023年底达成合作制造功率器件协议 分别对碳化硅和硅功率器件进行增效投资 [1] - 除共同制造项目外 双方深化合作讨论2024年初陷入停滞 [2][3] - 电装收购约5%罗姆股份寻求更深入合作 双方5月宣布推进"更广泛合作讨论" [12] 财务表现与经营压力 - 罗姆截至2025年3月财年录得500亿日元净亏损 为12年来首次全年亏损 [5] - 罗姆截至6月季度净利润29亿日元 同比下降14% [5] - 瑞萨电子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753亿日元 创同期最大亏损纪录 [6] 市场环境变化 - 电动车市场增长乏力导致碳化硅芯片盈利困难 中国新兴企业竞争侵蚀利润 [5][6] - 中国能源成本占基板制造总成本30%-40% 低成本能源带来价格竞争优势 [8] - 日本能源进口依赖度达90% 先进功率芯片对提高能效至关重要 [5] 产业模式变革 - 中国企业挑战垂直整合模式 按流程组织生产提高特定环节效率 [8] - 碳化硅基板市场基本被中国企业主导 导致垂直整合模式面临重大问题 [8] - 日本企业高估本土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和自身全球竞争力 [1][7] 重组障碍与政府支持 - 日本功率芯片厂商产品线广泛难以协调 且不愿向客户透露完整产品规格 [11] - 日本政府向富士电机和电装联盟提供705亿日元 向罗姆与东芝合作提供1294亿日元资金支持 [11] - 各厂商市占率接近且优势各异 缺乏明确行业领军者导致大规模整合困难 [11][14]
理想汽车纯电战略深度分析:认知型创业的颠覆与重构
混沌学园· 2025-08-14 12:07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从增程技术向纯电市场的战略转型是一次认知型创业实践,基于对智能汽车终局的前瞻性认知重新构建竞争优势 [2] - 转型面临内外部双重驱动,战略成败将直接影响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格局 [2] - 公司以"AI原生的家庭智能补能生态"为核心构建错位价值网,避开主流企业正面竞争 [2] - 战略成功取决于技术前瞻性与商业可行性平衡,以及量产落地速度 [2] 三大核心判断 技术路径 - VLA大模型代表对智能驾驶终局的深度洞察,具备重新定义行业标准潜力 [3] - 工程化落地和商业化是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3] - 前瞻性押注与挑战并存 [3] 市场定位 - 家庭全场景+纯电转换便利组合避开与特斯拉、比亚迪、蔚来正面竞争 [3] - 面临问界和零跑的"多维度竞争"压力 [3] - 精准错位与竞争压力并存 [3] 演进路径 - 三阶段战略清晰:从家庭细分到技术领导者再到生态运营商 [3] - 增程基本盘面临市场调整和财务压力增加 [3] - 系统设计与现实考验并存 [3] 战略转型背景 认知重构 - 产品认知:从增程技术"功能实现"转向纯电技术"体验重构" [4] - 用户认知:从单一家庭用户转向多场景智能出行生态 [4] - 竞争认知:从直接竞争转向重新定义竞争维度 [4] 产业变革 - 2025年7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54%,从新兴转向主流市场 [6] - 技术竞争从机械工程思维转向软件定义思维 [7] - 用户需求从基本出行转向智能生活体验 [8] - 竞争维度从产品功能转向生态系统 [8] 技术供给分析 VLA大模型 - 22亿参数端到端智能驾驶模型实现全链路智能化 [12] - 具备3D空间理解能力和博弈决策能力 [12] - 自研推理引擎实现跨芯片高效运行,INT4量化降低算力需求 [13] - 属于全局式端到端路径,性能上限优于分段式但部署成本高 [14] 5C超充技术 - 0-80%电量区间持续提供300kW以上充电功率 [21] - 1500次充放电循环后保持80%以上健康度 [21] - 截至2025年7月建成3000+座超充站覆盖256个城市 [15] - 形成"5C快充+自建超充网络+车辆深度适配"一体化布局 [15] 垂直整合 - 自研第三代SiC技术提升能效至百公里14.6kWh [16] - 建立关键芯片自主可控供应能力 [16] - 仅i8项目投入约25亿元研发费用 [24] 市场需求分析 用户特征 - 中高端家庭用户满意度806分(行业均值781分) [30] - 核心需求:安全性优先、空间品质要求、全场景适应性 [31] - 里程焦虑本质是对"不可控风险"的担忧 [32] - 30万+产品需体现"超值感"配置 [34] 市场变化 - 新能源车渗透率54%标志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36] - 用户从尝鲜心态转向实用主义 [36] - 需求从功能满足转向体验升级 [37] - 用户分化为理性消费、品牌忠诚和技术敏感三类 [39] 竞争格局 主要对手 - 特斯拉:技术+规模优势但个性化不足 [49] - 蔚来:服务+高端生态但成本结构偏重 [50] - 比亚迪:技术+成本规模但智能化保守 [53] - 鸿蒙智行:华为生态优势直接冲击理想增程市场 [55] - 零跑:全域自研成本优势被称为"半价理想" [62] 竞争压力 - 问界M9月销13,718台vs理想L9跌至4,893台 [55] - 零跑2025年上半年销量22.17万辆超过理想的20.39万辆 [62] - 面临"上有问界,下有零跑"的三方博弈 [65] - 品牌定位模糊化风险增加 [66] 错位竞争策略 定位逻辑 - 供给维度:AI原生×一体化补能生态 [70] - 需求维度:家庭全场景×纯电转换便利 [70] - 通过技术路径前瞻选择和用户场景聚焦构建独特竞争维度 [70] 技术差异化 - VLA大模型重新定义汽车"智能基因" [71] - 3D场景生成引擎重建速度提升7倍 [72] - 工程化能力形成竞争壁垒 [73] - 补能生态与华为生态、性价比生态形成差异化 [81] 市场分层 - 高端市场(40万+):VLA技术+极致安全 [82] - 中端市场(25-40万):家庭场景深度适配 [82] - 大众市场(15-25万):保持品牌区隔 [83] 演进路径 三阶段战略 - 第一阶段:深耕家庭纯电细分市场 [93] - 第二阶段:AI驾驶技术主流化引领 [95] - 第三阶段:行业价值网重构推动者 [97] 关键因素 - VLA技术路径验证和工程化能力强化 [99] - 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平衡 [100] - 多线程投入协调和财务健康维持 [102] - 2025年一季度现金储备1,128亿元但经营现金流减少 [102]
深圳出台专项政策设立50亿元基金,发力化合物半导体领域
搜狐财经· 2025-07-07 06:52
政策支持 - 深圳出台《深圳市关于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赛米产业私募基金",以"政策+资本"推动半导体产业链优化 [1] - 政策提出10条支持举措,重点任务包括加速化合物半导体成熟,聚焦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1] - 政策支持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制备、器件设计、芯片制造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鼓励企业开展碳化硅功率器件、氮化镓射频芯片等产品的量产化应用 [1] 基金投资 - "赛米产业私募基金"于2025年5月完成工商登记注册,首期出资36亿元,重点投向半导体产业链关键环节,包括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 [1] - 基金由深圳市引导基金、龙岗区引导基金等政府资本牵头,深创投担任管理人 [1] - 基金投资方向明确指向"构建自主可控的本地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先支持与深圳现有产业生态互补的项目,如碳化硅衬底材料、氮化镓外延片制造、车规级化合物半导体模块等 [3] 产业布局 - 深圳不同区域各有侧重:宝安区规划石岩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重点发展碳化硅功率器件,目标引进15家以上企业,形成200亿元年产值 [4] - 龙华区规划建设化合物半导体集聚区,聚焦材料、器件制造与封装测试环节 [4] - 龙岗区已形成四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覆盖设计、制造、封测,集聚企业超千家 [4] 企业动态 - 截至2025年6月,深圳已集聚化合物半导体相关企业超过80家,涵盖材料、器件、设备等全链条环节 [4] - 比亚迪半导体的碳化硅功率模块已实现大规模装车应用,自研量产全新碳化硅功率芯片电压高达1500V [4] - 重投天科的6英寸碳化硅衬底生产线产能逐步释放,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产业链协同 - 龙岗区正规划建设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重点承接化合物半导体制造项目 [5] - 市级产业联盟推动龙头企业与32家中小企业达成供应链合作 [5]
格力电器:SiC装机量突破100万台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4-23 10:23
格力电器碳化硅芯片布局 - 格力电器在珠海建设的碳化硅芯片工厂已实现家用空调装机量突破100万台[2] - 碳化硅芯片应用使空调工作温度降低10℃,运作效率提升超0.5%,电流参数提升10%[2] - 工厂建设仅用10个月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移入,388天内实现全面通线[2] -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计划年产24万片6英寸SiC芯片及封装测试能力[4] - 自2018年起公司已参与多个碳化硅布局[2] 家电行业碳化硅应用趋势 - 海信集团与天岳先进就碳化硅在白色家电应用进行深度交流[4] - 海尔集团通过旗下创投参投泰科天润、森国科、天域半导体等SiC企业[6] - 美的楼宇科技推出碳化硅电梯解决方案,效率从96%提升至99%,开关频率达40kHz[7] - TCL科技集团探索与大尺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及外延片工艺合作[8] 行业动态 - 英诺赛科、能华半导体等企业参与编制《2024-2025氮化镓产业调研白皮书》[1] - 天岳先进、天科合达等企业参与编制《2025碳化硅衬底与外延产业调研白皮书》[4]
比亚迪(002594):超级e平台发布:兆瓦闪充,油电同速,开启电动化新纪元
长江证券· 2025-03-18 03:1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3月17日比亚迪发布最新一代纯电“超级e平台”,首发搭载于全新旗舰车型汉L、唐L并开启预售;技术与规模构建超越行业竞争力,智能化、出海与高端发力迈向新巅峰;智能化战略下智驾车型密集落地,有望开启新一轮强势新车周期;超级e平台发布巩固电动化技术优势;随着出海与高端化放量,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2][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描述 - 2024年3月17日,比亚迪在深圳召开“超级e平台技术发布暨汉L、唐L预售发布会”,董事长王传福发布最新一代纯电“超级e平台”,首发搭载于汉L、唐L并开启预售 [4] 公司基础数据 - 2025年3月17日收盘价380.25元,总股本303,907万股,流通A股116,246万股,每股净资产53.44元,近12月最高/最低价388.66/201.17元 [7] 超级e平台技术亮点 - 采用全域千伏高压架构,支持1000V电压、1000A电流,实现1兆瓦充电功率、10C充电倍率,最高峰值充电速度1秒2公里,5分钟充电407公里 [9] - 发布全新一代碳化硅功率芯片,实现全球量产最高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电压等级,达1500V [9] - 推出新一代驱动电机,最高转速30511rpm,成为行业首个量产级3万转电机,最高驱动电机功率密度16.4kW/h,单模块单电机最高功率580kW,能实现2秒级零百加速,100 - 200km/h加速4s级,最高车速大于300km/h [9] - 全新闪充刀片电池采用创新超高速离子通道技术等,内阻降低50%,高温下电池寿命提升35%,产热降低50%,通过多项安全测试 [9] - 自研全球首款全液冷兆瓦闪充系统,具备功率高、占地小等优势,实现行业最大功率1360kW、占地面积仅1.5平、一桩双枪功率智能分配;规划建设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独创“双枪充电”“智能升压”技术 [9]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 预计2024 - 2026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7683.09亿元、10282.12亿元、12108.65亿元 [12] - 预计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3亿元、570亿元、692亿元,对应PE 28.7X、20.3X、16.7X [9] - 2023 - 2026年部分指标预测:毛利率20% - 22%,净利率5.0% - 5.7%,总资产收益率4.4% - 5.4%,净资产收益率21.6% - 24.2%,资产负债率77.9% - 74.6% [12]
比亚迪超级e平台发布:兆瓦闪充,油电同速,开启电动化新纪元
长江证券· 2025-03-18 00:1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5][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3月17日比亚迪发布“超级e平台”,首发搭载于全新旗舰车型汉L、唐L并开启预售 [1][3] - 技术与规模构建超越行业竞争力,智能化、出海与高端发力迈向新巅峰,有望开启新一轮强势新车周期,站稳主流市场 [1][8] - 超级e平台发布使纯电技术迎来重大革新,持续巩固电动化技术优势,随着出海与高端化放量,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1][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描述 - 2024年3月17日,比亚迪在深圳召开“超级e平台技术发布暨汉L、唐L预售发布会”,董事长王传福发布最新一代纯电“超级e平台”,首发搭载于汉L、唐L并开启预售 [1][3] 事件评论 - 全新一代超级e平台采用全域千伏高压架构,支持1000V电压、1000A电流,实现1兆瓦充电功率和10C充电倍率,最高峰值充电速度1秒2公里,5分钟充电407公里 [8] - 发布全新一代碳化硅功率芯片,实现全球量产最高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电压等级,达到1500V [8] - 推出新一代驱动电机,最高转速30511rpm,成为行业首个量产级3万转电机,最高驱动电机功率密度16.4kW/h,单模块单电机最高功率580kW,能实现2秒级零百加速,100 - 200km/h加速4s级,最高车速大于300km/h [8] - 全新闪充刀片电池采用创新超高速离子通道技术等,内阻降低50%,高温下电池寿命提升35%,产热降低50%,通过多项安全测试 [8] - 自研全球首款全液冷兆瓦闪充系统,具备功率高、占地小等优势,实现行业最大功率1360kW、占地面积仅1.5平、一桩双枪功率智能分配 [8] - 比亚迪将规划在全国各地建设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独创“双枪充电”技术和“智能升压”充电技术 [8] - 智能化大战略下,2月开始智驾车型密集落地,有望复制2024年DM5.0周期 [8] - 腾势、仰望与方程豹车型储备丰富,加速布局高端市场,出海持续发力,海外渠道与车型矩阵将进一步完善 [8] - 预计2024 - 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403、570、692亿元,对应PE 28.7X、20.3X、16.7X [8]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项目|2023A|2024E|2025E|2026E|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602315|768309|1028212|1210865| |营业成本(百万元)|480558|607470|809147|946692| |毛利(百万元)|121757|160839|219066|264173| |营业税金及附加(百万元)|10350|13061|17480|20585| |销售费用(百万元)|25211|33037|44213|52067| |管理费用(百万元)|13462|17671|23649|27850| |研发费用(百万元)|39575|47635|63749|78706| |财务费用(百万元)|-1475|0|0|0| |营业利润(百万元)|38103|49440|69981|84971| |利润总额(百万元)|37269|49440|69981|84971| |所得税费用(百万元)|5925|7416|10497|12746| |净利润(百万元)|31344|42024|59484|72225|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百万元)|30041|40255|56981|69186| |少数股东损益(百万元)|1303|1769|2503|3040| |EPS(元)|10.32|13.25|18.75|22.77|[11] |货币资金(百万元)|109094|264275|473890|662837| |交易性金融资产(百万元)|9563|9563|9563|9563| |应收账款(百万元)|61866|78916|105611|124372| |存货(百万元)|87677|110832|147627|172722| |预付账款(百万元)|2215|2800|3730|4364| |其他流动资产(百万元)|31706|37442|42181|45512| |流动资产合计(百万元)|302121|503827|/|/| |长期股权投资(百万元)|17647|17647|17647|17647| |投资性房地产(百万元)|83|83|83|83| |固定资产合计(百万元)|230904|191199|149994|107288| |无形资产(百万元)|37236|37236|37236|37236| |商誉(百万元)|4428|4428|4428|4428| |递延所得税资产(百万元)|6584|8039|8039|8039| |其他非流动资产(百万元)|80544|82617|82617|82617| |资产总计(百万元)|679548|/|/|/| |短期贷款(百万元)|18323|18323|18323|18323| |应付款项(百万元)|194430|245777|327374|383023| |预收账款(百万元)|0|0|0|0| |应付职工薪酬(百万元)|17139|21665|28858|33763| |应交税费(百万元)|7852|10016|13405|15786| |其他流动负债(百万元)|215922|272164|358072|416973| |流动负债合计(百万元)|453667|567946|746031|867868| |长期借款(百万元)|11975|11975|11975|11975| |应付债券(百万元)|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百万元)|3951|3312|3312|3312| |其他非流动负债(百万元)|59493|69836|69836|69836| |负债合计(百万元)|529086|653068|831154|952991|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百万元)|138810|178586|235566|304752| |少数股东权益(百万元)|11652|13421|15924|18963| |股东权益(百万元)|150462|192006|251490|323716| |负债及股东权益(百万元)|679548|/|/|/|[11]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169725|158058|219614|198947| |取得投资收益收回现金(百万元)|192|0|0|0| |长期股权投资(百万元)|-2162|0|0|0| |资本性支出(百万元)|-121623|-9695|-10000|-10000| |其他(百万元)|-2072|-5086|0|0|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125664|-14781|-10000|-10000| |债券融资(百万元)|0|0|0|0| |股权融资(百万元)|98|-80|0|0| |银行贷款增加(减少)(百万元)|17552|0|0|0| |筹资成本(百万元)|-4102|0|0|0| |其他(百万元)|-731|12347|0|0|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12817|12267|0|0| |现金净流量(不含汇率变动影响)(百万元)|56879|155544|209614|188947|[11] |每股收益(元)|10.32|13.25|18.75|22.77|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58.30|52.01|72.26|65.46| |市盈率|19.19|28.71|20.28|16.70| |市净率|4.15|6.47|4.91|3.79| |EV/EBITDA|6.58|9.48|6.03|3.93| |总资产收益率|4.4%|4.8%|5.3%|5.4%| |净资产收益率|21.6%|22.5%|24.2%|22.7%| |净利率|5.0%|5.2%|5.5%|5.7%| |资产负债率|77.9%|77.3%|76.8%|74.6%| |总资产周转率|1.03|1.01|1.07|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