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审批时间缩短到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内 约三分之一项目实现即来即办 上海环评改革助力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解放日报· 2025-09-05 01:52
环评改革措施 - 环评审批时间从平均一两个月缩短到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内 上海约三分之一的相关项目实现即来即办 [1] - 闵行区对同类型项目实行"打捆"审批 节省多次公示和审批时间 [3] - 青浦区两家同行业企业通过"打捆"审批节省一半环评材料编制费用 [3] - 符合条件的排污单位可免办环评直接办理排污许可 [4] - 宏茂微电子成为上海首家免于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和审批的企业 通过环评与排污许可"一次审批"改革试点 [5] 重点行业专项政策 - 上海发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中试等重点行业专项环保政策包 [9] - 生物医药专项政策将5类产品纳入环境准入清单 允许在非化工园区落地 泰霁生物因此落户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 [9] - 微知卓生物因新增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小于0.5吨/年 免于提交相关材料 大幅降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成本 [9] 产业园区改革 - 上海113个产业园区中的72个纳入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范围 90%入园项目享受环评降等、数据共享、告知承诺等改革政策 [10] - 宝山、临港等6个地区已发布8份区域环评报告 [10] - 临港新片区PDC1-0402单元成为上海首个发布区域环评报告的区域 [10] - 沛塬电子通过告知承诺仅1个工作日完成环评手续 [10] 区域化改革推进 - 上海推进区级层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符合要求的企业可豁免部分报告表和全部登记表项目 [11] - 预计相关区域可豁免超过50%的报告表项目 登记表可全部豁免 [11] 重大项目建设 - 瑞金医院闵行院区预计2028年竣工 将补齐闵行南部没有市级三甲医院的短板 [1] - 中建材航空复合材料基地计划年产C929机身段22套 产值约21亿元 [1] - 长电汽车芯片成品制造封测一期扩建项目获批复 专注于功率模组芯片国际市场竞争 [1]
晶泰控股获批新商标 可用于生物芯片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3:45
公司动态 - 晶泰控股关联公司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注册AIFCHEM商标 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1] - 商标申请于2024年12月 于2025年5月进行初审公告[1] 业务布局 - 商标申请商品/服务包括生物特征识别卡、实验室机器人、生物芯片等科学仪器领域[1] 知识产权 - 公司通过商标注册强化在科学仪器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布局[1]
赛微电子上半年营收5.7亿元 MEMS业务收入增长14.09%
巨潮资讯· 2025-08-26 13:4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3.4% [2] - 归母净利润为-65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大幅收窄 [2] - MEMS业务实现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14.09%,其中MEMS晶圆制造收入3.10亿元基本持平,MEMS工艺开发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39.01% [2] - MEMS业务综合毛利率为39.47%,其中晶圆制造毛利率37.12%,工艺开发毛利率42.73%较上年同期上升5.18个百分点 [2] 业务运营 - 北京FAB3产线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晶圆产品类别持续增加但受折旧摊销及高研发投入影响仍处于亏损状态 [2] - 瑞典产线订单生产销售状况良好,MEMS-OCS晶圆生产销售大幅增长并保持良好盈利能力 [2] - 公司于2025年7月完成出售瑞典Silex控制权,使其从全资子公司变为重要参股子公司 [3] - 公司拥有北京产线、粤港澳大湾区及怀柔科学城中试产线布局,不同产线在产能和市场方面可实现协同互补 [4] 研发投入与技术进展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1.99亿元,同比增长9.85%,占营业收入比例达34.97% [3] - 北京产线突破传感、射频、光学、生物等技术平台各类MEMS器件生产诀窍,推动客户微振镜、BAW滤波器、高频通信器件、生物芯片等试产及量产导入 [3] - 公司服务于通信计算、生物医疗、工业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覆盖硅光子、激光雷达、运动捕捉、光刻机、DNA/RNA测序、高频通信、AI计算等细分领域领先企业 [3] 战略布局 - 出售瑞典Silex控制权是为审慎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缓解地缘政治环境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3] - 公司通过多地产线布局保持不同定位的合格产能,有望在纯MEMS代工领域维持重要地位 [4]
生物芯片,大有可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0 01:52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源需求 - 训练和运行大型语言模型消耗大量电力 预计未来五年人工智能能源需求将翻一番 占全球总电力消耗的3% [1][2] - 当前AI芯片的能源效率问题促使科学家探索类器官智能作为解决方案 以模拟人脑的低能耗高效处理能力 [1][2][3] 类器官智能技术 - 类器官智能通过实验室培养的神经元三维簇(类器官)与机器学习结合 创造新型计算形式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提出概念 [2][3] - 生物芯片将活体脑细胞整合到硬件中 在效率和适应性方面可能超越传统硅基处理器 商业化后或降低AI系统能耗并增强学习能力 [2][3][6] - 生物芯片模拟大脑三维结构 支持多达20万个连接的神经元 突破传统二维芯片的互联限制 实现多轴信号传输 [5][6] 生物芯片研发进展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开发3D脑电图外壳 包裹类器官实现更丰富的电活动刺激与记录 已维持芯片存活并正常运行长达一个月 [6][7] - 采用强化学习训练类器官 通过多巴胺奖励机制建立神经模式 已实现控制微型机器人汽车等物理动作 展示神经调节能力 [6] - 应用扩展至疾病建模和药物测试 如模拟帕金森病类器官 可在培养皿中测试新疗法 揭示认知障碍机制 [7] 商业化挑战与前景 - 当前生物芯片依赖实验室设备 存在神经延迟、信号噪声等问题 需开发生物相容性材料以实现小型化和自主生命支持 [9] - 瑞士初创公司FinalSpark尝试将数据存储于活体神经元 目标十年内开发出节能型生物服务器 但需突破神经元编程技术 [9] - 技术产业化面临资金缺口 需硅谷等资本支持 格拉西亚斯预测市场落地速度可能快于预期 [9][10] 行业竞争格局 - 3D芯片架构成为传统芯片制造商提升处理能力的新方向 与生物芯片的三维设计形成技术竞争 [5] - 生物芯片在机器人、假肢及生物植入物领域展现应用潜力 可能重塑AI硬件生态 [6][9]
烟台毓璜顶医院:深化院校企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齐鲁晚报网· 2025-07-04 14:37
合作背景与目标 - 烟台毓璜顶医院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举行三方合作洽谈会,旨在深化医工交叉和精准医疗领域的协同联动 [1] - 医院自2011年起与博奥生物合作成为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烟台分中心,在疾病早期筛查、个体化诊疗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科研转化奠定基础 [3] - 合作目标包括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成果在烟台落地转化,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8] 医院科研实力与布局 - 烟台毓璜顶医院前瞻性布局医工交叉、精准医疗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与高校企业合作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 [3] - 医院依托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等高端平台,强化科研创新能力与技术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3] - 医院拥有泰山学者实验室、专科实验室、生物芯片实验室等先进科研平台,配备顶尖团队和前瞻性研究项目 [8] 清华大学学科优势 -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生物医学影像、神经工程、微纳医学与组织工程、生物医学仪器装备、智能医学工程五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 - 学院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发与会人员高度关注 [4] 企业技术规划 - 博奥晶典推出SMART计划,以中西医并重、产学研融合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精准医学中心 [4] - 计划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临床资源优势,推动疾病早筛、个性化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升级 [4] 合作领域与方向 - 三方将在科研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合作,探索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闭环体系 [6] - 重点合作领域包括头颈鳞癌早期诊断、脑机接口技术临床应用、干细胞多组学研究等前沿技术联合攻关 [6]
亚泰集团与玄风科技签署战略合作 将围绕核心业务和产品产业链开展合作
证券时报网· 2025-06-06 13:15
战略合作签约 - 亚泰集团与玄风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董事长及高管出席签约仪式 [1] - 玄风科技是全球垂直轴微风发电领域领跑者 业务遍及10余个国家 在中美德设立3大研发中心 中国设有1000多个服务点 [1] - 合作原则为"立足长远 互惠互利 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 将围绕业务链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1] 合作业务方向 - 共同发展风光电储充全链条新能源业务 改造亚泰建材生产基地实现低碳运营降本增效 协同推广新能源产品与服务 [2] - 深化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合作 打造电源电子半导体创新科技赛道 [2] - 结合亚泰医药资源开发生物芯片科技项目 推动精准医疗检测应用 [2] - 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2] 公司产业布局 - 亚泰集团形成建材 地产 医药为主 涉足能源 商贸 金融投资的产业格局 [2] - 建材产业涵盖6大业态 推进循环经济和数智化发展 "亚泰建材商城"上线百余品种 [2] - 地产产业形成开发 建筑 物业一体化产业链 布局全国并探索数字化转型 [3] - 医药产业构建完整大健康产业链 拥有7家智能生产企业 近百个在产品种 两大零售终端和近百家医疗机构 [3] 合作背景与展望 - 玄风科技拥有20余年微风发电技术积累 在美实现德国技术迭代 [3] - 亚泰集团具备属地资源和渠道优势 双方可在建材 医药 商业等多领域深度合作 [3] - 亚泰集团5月30日成立新能源投资公司 注册资本2000万元 聚焦新兴能源技术研发 [4]
安序源科技赴港IPO:连续两年亏损,阿斯利康中金、云锋基金等参投
搜狐财经· 2025-05-07 08:22
公司概况 - 安序源科技是一家集成电路生物科技企业,成立于2016年,主要产品包括分子诊断产品、新一代电化学长读长测序平台(EL-NGS)及生物芯片,以及相关延伸服务 [2] - 公司核心产品AxiLona EL-100是中国极少数能够执行基于电化学、多靶标、快速、低成本及整合式生物分子检测的分子诊断产品,于2025年获得江苏省药监局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4] - 公司由Hui Tian博士、Igor Ivanov博士创立,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Hui Tian持股30 44%,为单一最大股东,Igor Ivanov博士持股15 22% [7] 财务表现 - 2023年公司无营收,2024年营收为47 9万美元,主要来自研究用途的AxiLona AXP-100销售,另有小部分来自向第三方客户提供分子诊断解决方案 [4] - 2023年、2024年公司分别亏损2285 6万美元和2346 6万美元,全部亏损净额均来自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 [5][6] - 2023年及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15 3百万美元及11 4百万美元 [6] 产品管线 - 公司产品管线包括一款微阵列芯片分析仪、两款EL-NGS基因测序仪,以及多种配套检测试剂盒 [4] - 核心产品AxiLona EL-100已获得江苏省药监局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4] 融资与IPO计划 - 公司已获得阿斯利康中金、云锋基金、五源资本、松禾资本等机构的投资 [9] - 公司拟香港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和浦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本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核心产品AxiLona EL-100的进一步开发、商业化与生产;AxiLona AXP-100的进一步开发、商业化与生产;AxiLona AXP-1000及其他管线产品的开发;扩大并加强核心技术平台;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9]
新股消息 | 安序源科技递表港交所 融合了集成电路、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技术 为生命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打造先进的基础平台
智通财经网· 2025-04-30 13:03
公司概况 - 安序源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全球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的领导者,致力于开发新一代电化学检测平台以实现生命科学工具及诊断产业的革新 [1] - 公司融合了集成电路、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技术,为生命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打造先进的基础平台 [1] - 公司核心技术能力涵盖四大关键领域:集成电路芯片、合成生物学与化学工程、电化学与微流控,以及人工智能 [1] 技术平台与产品管线 - 公司开创性解决方案包括多靶点分子检测的微阵列芯片平台和用于多组学分析的新一代电化学长读长测序平台(EL-NGS)及生物芯片 [2] - 产品管线包括一款微阵列芯片分析仪、两款EL-NGS基因测序仪,以及多种配套检测试剂盒 [2] - 核心产品AxiLona EL-100是中国极少数能够执行基于电化学、多靶标、快速、低成本及整合式生物分子检测的分子诊断产品 [3] - AxiLona EL-100具备多重靶标检测、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周期及灵活易用等特点,补充了PCR仪器与基因测序仪之间的市场缺口 [3] - 2024年6月,AxiLona EL-100获江苏省药监局纳入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 [3] - 2025年3月,AxiLona EL-100完成临床试验,并于2025年4月取得江苏省药监局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3] 半导体Bio-CMOS芯片技术 - 公司突破性的半导体Bio-CMOS芯片技术为基因测序及分子诊断带来革命性变革,该芯片为全球首个采用先进CMOS原理的300毫米、65纳米制程工艺芯片 [4] - 芯片凭借每芯片超过一百万个并行纳米孔检测单元达到全球最高密度水平 [4] - 基于该技术开发的主要产品AxiLona AXP-100基因测序仪为全球第一款EL-NGS平台,在准确性、读长、成本与速度等四个关键指标上达到最佳平衡 [4] - 公司计划开发AxiLona AXP-1000,其特色是配备具有一千万个纳米孔通道的高通量测序芯片,通量约为AxiLona AXP-100的十倍 [4] 全球化战略与研发团队 - 公司在美国创立并于中国发展,已成立四大研发中心,分别位于硅谷、深圳、天津与无锡,各中心均配备尖端的实验设施 [5] - 公司核心研发人员已在全球范围内获授权专利近100项,另有数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5] - 研发团队成员具备优异的学术背景,曾于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普渡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接受专业教育 [5] - 研发团队由81位拥有半导体、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等跨领域背景及产业知识的成员组成,其中约60%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5]
世博会开幕在即,出海企业纷纷涌入这座「未来社会城市」
36氪· 2025-03-07 09:37
日本投资机遇 - 大阪作为日本第二大城市,GDP规模相当于沙特整个国家,经济多样性和区域重要性吸引全球资本关注[6] - 2025年大阪世博会预计接待全球约2820万人,中国馆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6] - 大阪在建大型项目包括Grand Green Osaka商业综合体、日本首个综合度假村"IR计划"和中之岛Qros医疗创新机构,将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6] 企业出海支持 - 大阪外国企业招商中心(O-BIC)提供法人登记、签证代理、商业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并协助申请政府补贴和税制优惠[7][8] - 中企国际服务中心打造"1+2+N"双向投资平台,整合政务服务与商务服务全链条赋能企业全球化[3] 科技领域机会 - 日本允许L4级无人驾驶上路,为无人驾驶企业创造出海契机[10] - 中国无人店铺、送餐机器人、人工智能、硬件等优势领域企业已在日本取得成功[11] - 生物芯片可满足日本大健康数据管理和神经肌肉康复需求,中国产业链能力可快速响应市场[13] 消费品牌出海 - 日本人均消费能力是中国的2倍,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高,能带来稳定现金流[20] - 日本眼镜市场年消费量大但缺乏DTC品牌,中国企业的平均获客成本低于美国且复购率高[22] - 进入日本市场需保证产品质量,依靠当地行业协会拓展线下渠道[23] 运营挑战与对策 - 日本市场存在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高品质产品需求,需发挥中国企业的创新和速度优势[16] - 需重视投资申报、数据合规、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建立长期信任关系[15] - 日本无现金支付比例仅50%,需优化支付解决方案以提升消费体验[28] 人才与品牌建设 - 日本融资成本低但操作复杂,招聘高级人才难度大,需专业机构协助[25] - 可通过LinkedIn等平台精准触达国际化人才,解决品牌认知度低的问题[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