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达·魔都号

搜索文档
手持订单排到2029年!这家船企何以赢得全球客户青睐?|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 2025-09-23 10:47
公司产品结构转型 - 产品结构从早期散货船、油轮为主升级为覆盖大型邮轮、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海上钻采装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 [1][3] - 交付船舶总数达602艘 累计1亿215万载重吨 [1] -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于2023年11月交付 第二艘于2024年4月完成起浮 [3] 绿色与智能造船进展 - 船舶动力从单燃料柴油向双燃料(氨/甲醇)转换 新接订单绝大多数为环保型船舶 [5][6] - 自主研发"SWS-TIME"数字化平台 集成设计采购物流等全流程生产管理 [6] - 智能立库实现重型物资4分钟快速出入库 仓储面积提升200% 载重能力达30吨 [8][10][12] 国际市场与订单情况 - 外贸出口总额超400亿美元 2023-2025年预计年出口额达20亿美元 [7] - 手持订单排期至2029年 其中集装箱船占比约50% 另含油轮与汽车运输船 [7] - 已承接16艘汽车运输船订单 提前交付5艘 响应汽车出口需求 [7] 数字化管理创新 - "云开箱"模式通过智能安全帽摄像远程验货 突破时间地点限制 [11] - 智能立库运用数字孪生技术 自动匹配库位并实时监控物资状态 [10][12] - 数字化平台实现"千人千面"终端展示 员工可实时追踪工作进度 [6]
黄浦江畔,科技创新满弓劲发——跃升·“十四五”科技成就
科技日报· 2025-09-23 08:52
生物医药产业 - 英矽智能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模型将抗纤维化新药研发周期从靶点发现到候选药物设计缩短至18个月较传统周期减少70% [2] - 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7个一类创新药和15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分别占全国份额17.5%和32.6% [3] - 海外授权许可交易15个项目金额超过5亿美元总交易额达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位列全国榜首 [3] - 上海汇聚64位生物医药领域两院院士28万名从业人员并拥有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支撑研发创新 [3] 人工智能产业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7%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6] - 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6] - "模速空间"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近400家大模型企业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 [5] - 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全球领先脑电大模型并计划建设全球仅两家之一的斑马鱼全脑研发平台 [5] 高端装备制造 - 外高桥造船通过使用4-8毫米薄板及激光技术解决邮轮重量控制难题并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 [7][8] -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和"爱达·地中海号"累计服务近80万国内外宾客 [8] - 上海造船基地拥有4座大型船坞和17座舾装码头形成完整邮轮制造产业链 [7] 创新策源生态 - "上海硅巷"盘活10万平方米存量空间吸引500家科创企业入驻含42家专精特新企业 [9] - "大零号湾"汇聚1.3万家企业含4300余家硬科技企业融资总额超300亿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12] - 上海光源为8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服务支撑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并于2024年完成二期验收 [13] 研发资源布局 - "大零号湾"集聚2所985高校10余所科研院所及22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52家市级研发机构 [12] - 上海光源建成16年来为6万人次科研人员提供实验支持位居国际先进水平 [13]
上海创意设计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规模超1.6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2:24
中新网上海9月17日电 (记者 郑莹莹)上海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以来, 其"设计之都"建设成效显著,创意设计产业蓬勃发展。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17日在沪 称,相关产业规模已超1.6万亿元。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曾几何时,"上海制造"不仅在 中国市场"一枝独秀",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涌现了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 车、大白兔奶糖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上海品牌。 上海的设计创新成果支撑着"上海制造"的新一轮发展:C919大型客机荣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 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驰骋海洋,智元人形机器人展现未来趋势。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葛东波称,上海以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和绿色设计的应用,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据悉,9月25日至9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 会将在上海举行,将邀请海内外设计领域人士共话前沿设计与未来发展。 资料图:上海城市风景线。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 摄 张英表示,上海累计培育21家(中国)国家级工业 ...
智造未来可期 第二十五届工博会23日开幕
国际金融报· 2025-09-12 12:53
核心观点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 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 规模及国际参与度创历史新高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工业成果 展示包括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等国家重器 以及AI融合制造、核电技术等创新突破 吸引全球28个国家近3000家参展企业 首发首秀产品近500项 境外观众预约数同比翻倍[1][3][4][7][8] 展会规模与国际化 - 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 规模及专业观众、国际展商比例均创历史新高[1] - 吸引德国、日本、美国、法国等28个国家及地区近3000家参展企业 国际展商参展面积创新高[4] - 境外观众预约人数较去年同期翻一番 覆盖102个国家和地区 欧洲客商占比30%[8] 高端化成果展示 - 展示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国家重器[3] - 呈现1500个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攻坚项目成果和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成效[3] - 国家新型工业化成就展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 包含成就展、集群展和基础展三大展区[4][5] 智能化创新应用 - 重点展示AI与制造业融合成果 如智能体机床实现全球首个"零人工经验"加工路径自主生成[3] - 国产化口腔手术机器人结合AI手术规划 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效率[3] - 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及上海"四小龙"企业首次齐聚[7] 绿色技术突破 - 展示"国和一号"核电高端装备、先进小堆浮式发电平台、可控核聚变等自主首台套重大核电技术[3] - 上海电气以煤燃核、风光储、输配电、氢氨醇七大业务板块展示能源与工业高端装备[3] 前沿领域与创新框架 - 聚焦超导、原子级制造、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 展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子加密OTN行业专网等技术[4] - 采用"1+3+9+10"创新框架体系:1场开幕式、3大特展、9个行业主题展、10场重点行业峰会[4] 产品首发与技术创新 - 近300项全球首发、近200项中国首秀产品亮相[7] - 意大利萨瓦尼尼展出集成RVS人工视觉系统的P-Robot多边折弯中心与仿生机器人结合方案[7] - 日本天田全球首发可变脉冲切割高速带锯床 ABB推出速度达5.8米/秒的紧凑型协作机器人PoWa[7] - 发那科首发集成智能视觉系统的R-50iA系列机器人控制柜[7] - 柴孚机器人推出全球首款5000公斤负载重载机器人 中科新松展示21自由度双臂仿生人形机器人[7] 国际交流与活动 - 沙特展团展示沙特2030愿景中工业转型、工业4.0与智能制造成就[4] - 打造"感知中国制造体验日"活动 以每日主题形式开展中外对话 邀请"一带一路"CIIF海外推荐官及龙头企业互动[8]
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巨大!
券商中国· 2025-09-10 11:00
自然资源家底厚实化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黑龙江等5省区耕地超1亿亩[3] -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获重大突破[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5%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2.7万亿元[3] - 林地/草地/湿地/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达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25.09亿亩[4] - 森林覆盖率25.09% 较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 森林蓄积量209.88亿立方米[4] - 水资源总量3.11万亿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资源8679.2亿立方米[3] 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较"十三五"末增长34% 占GDP比重达7.8%[5] -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海空装备市场份额超全球50%[5] - 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290万吨/日 海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1/3[5] - 海洋药物自主研发品类占全球已上市28% 海洋旅游产业增加值1.6万亿元[5] - 建成全球首座10万吨级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 首艘万米钻探船"梦想号"入列[6] - 海运出口额达27.5万亿元 深远海养殖装备"深蓝一号"等交付使用[7][8] 找矿战略突破成果 - 累计投入4500亿元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9] - 鄂尔多斯盆地新增煤层气地质储量超3000亿方 接近过去10年总和[9] - 甘肃泾川/黑龙江嘉荫探获特大型铀矿 夯实5大铀矿基地资源基础[9] - 山西孝义铝土矿/山东胶东金矿/辽宁鞍本铁矿等老基地新增可观储量[10] - 辽宁大东沟金矿资源量近1500吨 有望建成世界级金矿基地[10] - 发现横跨4省区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 突破卤水提锂/云母提锂关键技术[10] - 实现氦气从天然气中提取的技术突破 国内产能可满足核心需求[10]
以深度体验和多元业态为关键词,山东深蓝之旅持续“上新”
大众日报· 2025-09-03 01:05
行业转型趋势 - 山东海洋旅游从传统"看海景、吃海鲜、洗海澡"模式向深度体验和多元业态转型 实现从"看海"到"玩海"、从"海岸线"到"立体海"的转变 [2] - 邮轮旅游成为新业态 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 推动海洋旅游从近岸向远洋跨越 [2] - 推出"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项目 包含黄渤海游 跳岛游 滨海观光慢游等多元产品 打破短途单点游困境 [4] 市场规模数据 - 去年山东沿海7市接待国内游客4.8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达5360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2.6% [2] - 青岛邮轮母港1-8月运营邮轮航次18个 同比增长64% 接待出入境旅客超6.8万人次 同比增长54% [2] - "好客山东·半岛1号"5条航线累计开行400多班次 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 实现直接旅游收入380余万元 [4] 产品创新与运营 - 邮轮航线覆盖日韩热门目的地 形成不同船型 不同主题 不同线路的产品体系 包括"爱达·魔都"号等国产大型邮轮和"蓝梦之歌"号等明星邮轮 [3] - 烟台"寻仙6号"航线推出定制跳岛游玩法 搭配潜水 海钓等20余种项目 40岁以下游客占比达60% [4] - 实施"船票+文旅"联动模式 凭船票可享受4市105家旅游景区优惠和80家饭店民宿300多项食宿优惠 [5] 经济效益 - 烟台"寻仙6号"航线开航25个航次 上座率90% 跨省客源占比75% 直接旅游收入120万元 带动岛内旅游收入1000万元 [3] - 航线带动海岛民宿入住率从40%提高至80% 渔民日均收入从200元跃至800元 砣矶岛渔俗馆客流量增长3倍 [4] - 日照19家旅游景区暑期接待游客1829.95万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3.09亿元 [6] 基础设施与资源 - 山东拥有3000多公里黄金海岸线 遍布优质沙滩 生态岛礁和独特人文景观 [2] - 青岛邮轮母港2025年计划引进5艘邮轮运营 航次近30个 [2] - 联动青烟威日四市海上交通资源 打造立体化海洋旅游网络 [4]
每天读懂一家军工央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30 02:56
公司背景与规模 - 公司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10月成立的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历经多次体制调整后于1982年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2] - 公司拥有超万亿元资产和近20万员工,具备全球领先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造船新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 - 公司业务覆盖军工装备、民用船舶、高端船海装备及配套产品,并延伸至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2] 军工装备制造能力 - 公司承担中国海军全部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包括航空母舰(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核潜艇、075型两栖攻击舰、055驱逐舰等核心装备 [4][6][8][10][12][14] - 公司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的完全自主化 [8] - 公司生产的055驱逐舰推动海军驱逐舰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民用船舶与海洋工程 - 公司成功交付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总吨位13.55万吨,长323.6米,最多载客5246人),并完成第二艘邮轮"爱达·花城号"命名 [21] - 公司建造的24000箱级双燃料集装箱船可承载22万吨货物,采用绿色动力技术 [23] - 公司设计建造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深达11000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18] - 公司开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10909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5] - 公司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具备双向破冰能力,可连续破除1.5米冰层 [27] 新兴技术与产业拓展 - 公司发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单缸功率达64500千瓦,甲醇替代率超9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5% [30] - 公司建成18兆瓦海上风电机电传动系统研发试验平台,支撑大兆瓦海上风电发展 [32] - 公司开发国内最大单体产氢量3000Nm³/h水电解制氢装备,推动绿氢规模化生产 [34] - 公司实现4N5级高纯海绵钛量产,钛铸件在船舶领域市占率超90%,并突破600℃高温钛合金工业化量产技术 [36] 行业地位与战略方向 - 公司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培育了全球先进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3] - 公司集齐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三大造船工业"明珠",标志中国从造船大国向强国迈进 [21] - 公司以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为目标,聚焦主业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37]
肖军正大使在以色列最大财经媒体《经济学家》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的发展可以引领中以合作新时代》
商务部网站· 2025-08-25 17:53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 经济总量实现较大增长 过去4年平均增速5.5% 2025年上半年增速5.3% 全年总量预计140万亿元人民币 "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量超35万亿元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30%左右[3] - 制造业年增加值超30万亿元 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制造体系 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3] - 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在机器人、新能源、环境、先进材料和量子技术等关键领域世界领先 实现大型邮轮、第四代核电站、空间站、月球采样和国产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3] 绿色发展与社会民生 - 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5%以上 新增森林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4] - 2024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 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国家之一 可再生能源产能超其后七个国家总和 引领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能供应链发展[4] - 建成全球最大教育、社保和医疗体系 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95%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200万人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 国家治理与创新体系 - 中长期规划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从"一五"到"十四五"坚持科学顶层设计 提供可预期制度保障 为全球形势注入确定性[5] - 拥有全球最大研发人员队伍 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占比全球第一) 超4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5]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1.2万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68% 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5] 对外开放与贸易合作 - 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 货物贸易规模连续8年全球第一[6] -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 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 签署23个自贸协定 与30个自贸伙伴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约43%[6] - 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 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6] 中以合作机遇 - 两国经济高度互补 以色列具备顶尖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拥有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和超强制造能力[7] - 有望形成"以色列研发+中国制造+全球市场"共赢模式 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深化合作[7][8] - 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园区 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 培育标杆项目 推动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7][8] 相关ETF产品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涨跌4.38% 市盈率47.28倍 份额64.1亿份(增加49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7250万元 估值分位69.39%[10]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涨跌6.04% 市盈率21.31倍 份额52.1亿份(增加78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75.6万元 估值分位23.33%[10]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涨跌7.80% 份额3.3亿份(减少20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5125.9万元[11]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涨跌10.38% 市盈率138.08倍 份额3.7亿份(减少9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1205.8万元 估值分位95.29%[12][13]
青岛邮轮母港迎复航以来首次“双邮轮同靠”
中国新闻网· 2025-08-19 18:40
邮轮运营动态 - 青岛邮轮母港首次实现双邮轮同靠 招商伊敦号与蓝梦之歌号同时停靠[1][3] - 2024年预计运营航次约30个 较2023年增长40%以上[1] 邮轮业务特征 - 招商伊敦号总吨位4.78万吨 载客量930人 2024年8月至11月计划8次到访青岛 其中6个航次以北美游客为主[3] - 蓝梦之歌号总吨位4.2万吨 载客量1580人 以日韩特色航线为主打[3] 市场表现 - 2024年青岛邮轮市场航次接待量和上客率同比显著增长[3] - 2024年3月欧罗巴2号搭载近500名欧洲游客 创山东年度最大欧洲入境团[3] - 2024年4月爱达·魔都号在青岛开启巡游 创母港单日出入境旅客数量新高[3] 运营保障措施 - 邮轮港区管理局协同口岸/公安/交通运输部门优化服务方案 提升通关效率和出行体验[3] - 山东港口邮轮发展集团统筹部署 确保旅客全天候通行顺畅[3]
便捷出行+场景创新 跟着大国重器感受暑期经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5 10:38
邮轮行业 -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投入运营带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出入境客流激增[1] 航空运输 - 中国东方航空C919客机暑期运营规模达11架次 通达全国12座城市[11] - C919机型部分航线客座率超90% 平均客座率达83%以上 日均飞行7.64小时[11] - 暑运期间选择国产大飞机C919出行的旅客数量显著增加[7] 铁路运输 - 2025年铁路暑运期间(7月1日至8月31日)上海站预计发送旅客2855万人次 日均超46万人次[5] - 发送量同比增长7.14% 虹桥站承担超过一半的旅客发送量[5] - 铁路部门加强车厢保洁作业保障暑运期间环境卫生[8] 口岸通关 - 上海口岸自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出入境客流持续攀升[3] - 海关及边检部门全力保障旅客通关顺畅[3] 自驾旅游 - 新疆自驾游市场持续升温 带动乌鲁木齐租车市场火热[10] - "异地运车+自驾游"创新模式出现 为新疆旅游消费注入新活力[10] - 独库公路、阿禾公路、伊昭公路、盘龙古道等网红公路成为自驾热门目的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