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甲醇双燃料发动机
icon
搜索文档
每天读懂一家军工央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30 02:56
公司背景与规模 - 公司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10月成立的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历经多次体制调整后于1982年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2] - 公司拥有超万亿元资产和近20万员工,具备全球领先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造船新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 - 公司业务覆盖军工装备、民用船舶、高端船海装备及配套产品,并延伸至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2] 军工装备制造能力 - 公司承担中国海军全部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包括航空母舰(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核潜艇、075型两栖攻击舰、055驱逐舰等核心装备 [4][6][8][10][12][14] - 公司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的完全自主化 [8] - 公司生产的055驱逐舰推动海军驱逐舰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民用船舶与海洋工程 - 公司成功交付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总吨位13.55万吨,长323.6米,最多载客5246人),并完成第二艘邮轮"爱达·花城号"命名 [21] - 公司建造的24000箱级双燃料集装箱船可承载22万吨货物,采用绿色动力技术 [23] - 公司设计建造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深达11000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18] - 公司开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10909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5] - 公司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具备双向破冰能力,可连续破除1.5米冰层 [27] 新兴技术与产业拓展 - 公司发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单缸功率达64500千瓦,甲醇替代率超9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5% [30] - 公司建成18兆瓦海上风电机电传动系统研发试验平台,支撑大兆瓦海上风电发展 [32] - 公司开发国内最大单体产氢量3000Nm³/h水电解制氢装备,推动绿氢规模化生产 [34] - 公司实现4N5级高纯海绵钛量产,钛铸件在船舶领域市占率超90%,并突破600℃高温钛合金工业化量产技术 [36] 行业地位与战略方向 - 公司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培育了全球先进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3] - 公司集齐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三大造船工业"明珠",标志中国从造船大国向强国迈进 [21] - 公司以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为目标,聚焦主业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37]
中国动力2024年净利润大增78% 全球服务网络布局加速推进
全景网· 2025-05-21 00:2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16 97亿元 同比增长14 62% 归母净利润13 9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78 43% [1] - 船海产业贡献显著 低速柴油机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万马力 中速机接单量超1100台 [1] - 防务产业新接合同完成率超过120% 燃气动力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40MW级工业燃气轮机成功推向市场 包揽中海油全部6台套25MW燃气轮机订单 [1] 柴油机后服务市场布局 - 公司已初步搭建"1+8+20"的全球服务网络 包括1个上海服务中心 8个国内外服务站点 20家海外服务供应商 [2] - 2024年服务收入达15亿元 同比增长25% 计划新增北美 迪拜等站点 [2] - 预计到2027年后服务业务将成为公司除制造业外的主要收入来源 [2] 业务结构与技术发展 - 业务覆盖燃气动力 蒸汽动力 柴油机动力 综合电力 化学动力 热气机动力以及核动力(设备)七大关键领域 [2] - 完成对中船柴油机的股权收购 强化柴油机业务产业链协同效应 [3] - 成功研发甲醇双燃料 氨燃料等低碳发动机 应对IMO减排要求 [3] 行业地位与未来展望 - 在全球船用柴油机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2] - 全球造船业景气度持续上行 绿色船舶转型趋势加速 [3] - 公司将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布局 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监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4-06 18:25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召开相关会议审议多项议案,包括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评估“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执行情况、制定新行动方案及董事长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等,同时变更持续督导机构并签署募集资金专户存储监管协议 [2][50][53][34] 监事会会议 - 2025年4月3日上午9:30召开第八届监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应出席监事5名,实际出席4名,监事刘文斌因工作未出席,会议由徐万旭主持 [1] - 审议通过使用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流动资金议案,2025年计划补充总额不超398,554.25万元,子公司补充限额不超拨付募投项目建设资金50%,使用期限不超12个月 [2] - 监事会认为使用闲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符合法规,不影响募投项目,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无损害股东利益情形,表决同意该议案 [3][4] 董事会会议 - 2025年4月3日上午9:00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应出席董事11名,实际出席11名,8名通讯表决,会议由董事长李勇主持,监事和高管列席 [46][47] - 审议通过使用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流动资金议案,内容同监事会审议议案 [48] - 审议通过《关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执行情况的评估报告〉的议案》 [50] - 审议通过《关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议案》,方案涵盖深耕主业、创新驱动等多方面措施 [53] - 审议通过《关于董事长代行公司董事会秘书职责的议案》,自2025年4月8日起由董事长李勇代行该职责 [56] 闲置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 - 经证监会核准,2016年公司募集配套资金净额1,338,051.97万元,2024年3月曾使用不超398,554.25万元闲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5年3月24日已归还 [10][1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募集资金余额88,998.28万元,募投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有调整 [12][14] - 本次计划补充流动资金总额不超398,554.25万元,子公司补充限额不超拨付募投项目建设资金50%,使用期限不超12个月,到期归还,不影响募投项目,仅限主营业务使用 [15] - 监事会和中信建投证券认为该计划符合法规,不影响募投项目,无损害股东利益情形 [18][21] “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 - 公司2024年8月制定实施该方案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将长期持续开展 [23] - 措施包括深耕主责主业,聚焦军工、推动产业发展、推进重组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解决“卡脖子”难题;深化价值创造,提升分红和回报能力;畅通交流渠道,展示公司价值;健全治理机制,合规运营;优化考核分配,强化“关键少数”责任 [23][25][27] 变更持续督导机构 - 2016年和2020年公司两次募集配套资金,中信证券、华融证券分别担任独立财务顾问 [35][36] - 2024年公司筹划资产重组,聘请中信建投为独立财务顾问,持续督导期自重组实施完毕起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 [38] - 中信建投承接中信证券、华融证券延续的持续督导工作,公司终止与中信证券相关协议,与中信建投及银行重新签署《募集资金专户存储监管协议》,账户未变 [39][4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2016年项目募集资金余额88,998.28万元 [41] 董事长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 - 2025年1月7日董事会同意董事、总经理施俊代行董事会秘书及财务总监职责,截至目前施俊代行将满3个月 [56][58] - 自2025年4月8日起,由董事长李勇代行公司董事会秘书职责 [56]
中国动力: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
证券之星· 2025-04-03 11:35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于2024年8月制定实施《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将长期持续开展该行动,通过多方面措施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和投资价值,回馈投资者,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1][8] 各部分总结 深耕主责主业,提升经营效能 - 公司业务涵盖七类动力业务及相关配套机电业务,近年经营情况良好,财务指标向好,2024年获多项荣誉 [1][2] - 未来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聚焦军工首责,推动产业发展,抓好生产交付,推进国际化经营,深入推进"成本工程" [2] - 2024年11月启动收购控股子公司小股权的资产重组项目,优化产业链布局 [2] 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动能 -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多领域有自主研发成果并成功应用 [2] - 未来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解决"卡脖子"难题,在新兴产业发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3] 深化价值创造,强化股东回报 - 2024年公司实施年度利润分配和特别分红方案,合计派发现金股利超3亿元,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16.96亿元,实施股份回购并注销,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曾增持股份 [4] - 未来将实施稳健可持续分红策略,考虑提高分红率和股息率,探索市值管理举措 [4] 畅通交流渠道,增进价值认同 - 公司重视保护股东权益,打造投资者关系管理体系,2024年底市值同比增长近40%,入选相关指数 [4] - 未来将完善互动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公司价值,回应投资者关切,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 [5] 健全治理机制,筑牢合规根基 - 公司遵守法律法规和内部制度,优化治理机制,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发布ESG报告,做好风险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 [5] - 未来将严格执行制度,修订章程,推动董事会成员多元化,强化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坚持高质量信息披露和ESG管理 [6] 优化考核分配,强化"关键少数"责任 - 公司重视控股股东和董监高履职责任,安排培训,对经理层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动控股股东承诺履约 [6] - 未来将强化"关键少数"合规意识,加强独立董事履职支撑,优化股权结构和经理层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