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司他

搜索文档
*ST惠程(002168) - 002168*ST惠程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25
2025-09-25 10:26
财务与债务状况 - 公司已偿还中航信托全部并购贷款8.3亿元 [1][6] - 2025年上半年合并营业收入1.80亿元 [2] - 寇汉尚需支付业绩补偿款3.12亿元(已付1.35亿元) [6] - 林嘉喜尚需支付业绩补偿款0.23亿元(已付0.21亿元) [6] 重整进展与投资协议 - 2025年9月与植恩生物签署重整投资协议 [2][8][9][10] - 植恩生物拟以1.735元/股价格出资4.03亿元获取2.32亿股(占比20.04%) [4] - 计划每10股转增约4.8股 合计转增3.73亿股 [13] - 预重整备案登记已完成 但正式重整程序仍存重大不确定性 [2][3][5][8] 业务与经营规划 - 员工总数383人(不含2025年1月收购的锐恩医药) [2] - 主营业务涵盖输配电设备/新能源充电桩/光伏风电EPC/生物医药 [8][9] - 哆可梦游戏业务自2023年下半年起已暂停运营 [7] - 植恩生物核心产品奥利司他为国内首款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同类制剂 [7] 风险控制与退市应对 - 全力追讨业绩补偿款以改善净资产 [9][12] - 通过业务拓展与资产注入提升持续经营能力 [9][10][12] - 锐恩医药纳入合并报表对2025年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12] - 除权处理需根据重整最终方案及财务顾问意见确定 [13] 股东与控制权变更 - 重整完成后控股股东可能变更为植恩生物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黄山 [2][9][11] - 现有第一大股东重庆绿发城建持股成本约7.8元/股 [10] - 股东人数需凭持股证明及身份证件向公司邮箱查询 [11]
减肥药巨头出手!*ST惠程官宣重整投资人 医药收入已占半壁江山
凤凰网· 2025-09-02 07:32
公司重整进展 - 植恩生物被确定为中选重整投资人 但尚未签订重整投资协议 后续将开展协议磋商工作[1][2] - 预重整为法院正式受理前程序 是否进入正式重整程序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 - 公司8月9日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 共3家意向投资人提交材料并缴纳2000万元保证金[1] 股价表现 - 8月28日、29日及9月1日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 累计涨幅达15.83%[1] - 公告日午间收盘股价4.80元 单日跌幅4.95%[1] - 公司确认除预重整进展外无其他应披露未披露重大事项[1] 植恩生物业务概况 - 成立于2001年4月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 - 拥有50多种已上市制剂和原料药产品 涵盖减重、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领域[2] - 奥利司他胶囊为国内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 是全球最大原料药和制剂供应商[3] 双方合作历史 - 今年1月公司以4700万元收购植恩生物持有的锐恩医药51%股权[4] - 锐恩医药聚焦精神神经、疼痛、睡眠类疾病领域 已商业化5个高端仿制化药品种[4] - 生物医药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 上半年营收占比57.41% 锐恩医药实现营收1.22亿元 净利润2343.90万元[4]
碧生源2025上半年收入2.589亿元,同比增长1.8%,减肥药品收入增长15.0%,全面收益增长45.9%
金融界· 2025-08-06 01:25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2.589亿元人民币 同比上升1.8% [1] - 全面收益总额1240万元 较去年同期850万元增长45.9% [1] - 2024年股东应占溢利1480.4万元 相比2023年亏损2.9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3] - 毛利率从2023年46.91%提升至2024年67.28% [3] 产品结构 - 传统"四茶"业务收入1.291亿元 同比下降4.7% [1] - 减肥药品收入9440万元 同比增长15.0% [1] - 奥利司他产品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自2015年收购广州润良药业后持续发展 [4] 业务转型 - 通过合营公司承接产品经销代理 实现线下OTC业务平稳过渡 [3] - 线上代运营业务更加成熟高效 [3] - 总营业额从2021年11.01亿元持续下降至2024年4.84亿元 反映传统业务压力 [4] 渠道建设 - 线下销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29万家OTC药房及医药第三终端 [3] - 线上业务在18个电商平台开设63个店铺 拓展抖音快手等新零售领域 [3] 财务状况 - 流动比率从2021年1.58提升至2024年2.96 [6] - 速动比率从2021年1.23提升至2024年2.63 [6] - 资产负债率从2021年35.73%降至2024年15.22% [6] 发展战略 - 把握"体重管理年"活动契机 聚焦保健茶主营业务 [6] - 整合线上线下渠道 深耕"减肥与体重管理"及"胃肠道健康"领域 [6] - 通过屏媒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媒介扩大品牌传播 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4][6]
鲁南制药:多项单品全球产销第一
齐鲁晚报网· 2025-07-23 10:40
公司核心优势与行业地位 - 公司为山东医药产业高地代表品牌 以创新活力和卓越品质成为山东好品牌旗帜 [1] - 公司72个制剂在129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实现全球市场布局 [1][12] - 克拉维酸钾年产能达1500吨 占全球用量近三分之一 产能位居世界第一 [2] - 米格列醇原料药产能居世界第一 在日本市场占据70%份额 [4] - 全球每卖出6瓶吸入用七氟烷就有1瓶产自该公司 [4] - 公司为全球超大奥利司他原料生产基地 [4] - 荣登2025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第13位 [5] 研发创新投入与成果 - 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0亿元 [4] - 组建专门研究团队持续服务克拉维酸钾药物 已取得40次研发突破 [2] - 最近一次生产工艺优化每年节省约400万元成本 [2] - 投入大量资源打造5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创新研发平台 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5] - 研发平台覆盖化学药 中药 生物药三大领域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5] - 新产品投产进入爆发期 今年预计有四五十个产品批产 [5] - 四十几款创新药处于临床阶段 其中二十几款已进入一二三期临床 [5] 生物药领域突破 - 益立达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 为山东首个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的生物类似药 [6] - 利妥昔项目投入5000万元购买细胞培养设备 摆脱对进口培养基依赖 [8] - 历经上千次失败优化细胞培养条件 确定培养基精确配比方案并降低成本 [8] 国际化发展 - 国际业务销售额从2014年2亿元跃升至2024年20亿元 实现十倍增长 [12] - 制剂产品附加值较原料药出口提升5至7倍 [11] - 七氟烷制剂生产线同时通过美国FDA认证和欧盟GMP认证 [11] - 原料药产品通过欧洲CEP认证和美国FDA技术审核 [11] - 与全球2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稳固合作关系 [12] - 借助一带一路机遇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 [12] - 在亚洲 非洲 东欧等新兴市场实现商业覆盖 并计划在非洲建设生产基地 [12] 产业链建设 - 实现从药品生产向全产业链转型 [6] - 推动proteinA亲和填料国产化替代 价格从18万元每升降至6万元每升 [8] - 临沂现代医药产业形成原料供应至流通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9] - 聚焦现代中药 化学制药 生物制药 高端医疗器械四大核心领域和15个细分赛道 [9] - 通过链主企业画像引链和薄弱领域填空补链策略完善产业生态 [9]
司美格鲁肽停药后体重反弹?因为你没有这样做
GLP1减重宝典· 2025-07-12 05:03
中国肥胖现状 - 中国是全球肥胖和超重人数最多的国家 2021年数据显示超过一半成年人口超重或肥胖 其中16.4%为肥胖 34.3%为超重 总人数达5.32亿 肥胖人数近1亿 [2] - 预测到2030年中国成年超重人数将达5.4亿 肥胖人数增至1.5亿 较2000年分别增长2.8倍和7.5倍 [2] - 预计2035年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将被归为肥胖人群 2020年该比例仅为14% [2] GLP-1类药物市场表现 - 司美格鲁肽在减肥药物中依从性最高 三个月后用药比例为63% 六个月为56% 一年为40% 显著高于其他减肥药 [5] - 被开具减肥药的肥胖患者中 三个月后仍在用药比例为44% 六个月为33% 一年后仅19% [5] - 司美格鲁肽自2022年以来一直供不应求 [9] - 用于减肥时通常不在医保范围内 需自费购买 [10] 司美格鲁肽临床效果 - 20周治疗期间结合生活方式干预 参与者平均减重10.6% [6] - 停药48周后体重平均回升6.9% 持续用药组进一步减重7.9% [6] - 68周持续用药并坚持生活方式干预 平均减重17.3% [6] - 停药近一年后减掉体重的三分之二被重新增回 [6] - 持续2年用药配合生活方式干预 平均减重15.2% 77.1%患者减重至少5% [19] - 连续4年用药平均减重约10% 体重减轻持续65周未见反弹 腰围减少7.7厘米 [19] 停药原因与副作用 -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17%低剂量)、腹泻(12.2%)、呕吐(6.4%) 随剂量增加发生率上升 [8] - 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4%因副作用停药 [8] - 停药可能因达到目标体重或进入减肥平台期 [11] - 体重减轻进入平台期是正常现象 误以为药物失效 [14] 用药与停药建议 - 建议从最低剂量开始 几个月内逐步增加剂量 减少副作用 [12] - 突然停药不会引发戒断反应 但可能饥饿感增强 [14] - 逐步减少剂量比突然停药更合适 减少饥饿感反弹 [14] - 停药后应监测食欲和体重变化 必要时重新使用低剂量 [14] - 肥胖被视为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管理 类似高血压或心脏病 [19] 生活方式干预重要性 - 单靠药物很难实现有效减重 生活方式改变至关重要 [15] - 应避免高脂肪、反式脂肪、高糖、高钠和精制碳水化合物食物 [16] - 规律运动有助于防止体重反弹 提升心肺功能和免疫力 [18]
2025全民营养周:揭示中国肥胖现状与防控要点(China Obesity Fact List)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
GLP1减重宝典· 2025-05-30 08:26
中国肥胖疾病负担 - 2020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 [9] - 2021年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率约30% [9] - 2021年全国25岁及以上超重肥胖人群达4.02亿,全球第一 [9] - 2019年成年男性超重率41.1%高于女性27.7%,男性肥胖率18.2%高于女性9.4% [9] - 2020年农村超重率36.9%首次超过城市35.3% [9] - 2023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升至57%,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9] - 预计2030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学龄儿童31.8%,学龄前儿童15.6% [9] 肥胖诊断标准 - 成年人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属腹型肥胖 [10] - 6-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 [10] - 6岁以下儿童采用WHO身高别体重Z评分或BMIZ评分标准 [10] 肥胖健康危害 - 增加200多种疾病风险,90%肥胖者至少患1种并发症,60%患2种及以上 [12] - 超重者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2.5倍,肥胖者达3.3倍,腹型肥胖者高2.3倍 [12] - 肥胖者糖尿病风险是正常体重3倍,腹型肥胖者达10.3倍 [12] - 23%冠心病病例和11.98%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超重肥胖 [12] - 儿童肥胖增加性早熟、胰岛素抵抗及成年心血管疾病风险 [12] 肥胖社会经济影响 - 预计2030年超重肥胖相关医疗费用达4180亿元,占全国医疗支出22% [14] - 肥胖导致劳动能力下降、缺勤率上升,影响职业发展 [13][14] 肥胖危险因素 - 儿童主要风险:母亲孕前超重、母乳喂养不足、高糖饮料摄入、屏幕时间过长 [15] - 成人主要风险:高脂饮食、蔬果摄入不足、缺乏运动、睡眠不足 [15] 肥胖防控策略 - 每日能量摄入建议:男性18-29岁2150千卡,30-49岁2050千卡;女性1700千卡 [16] - 运动建议: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 [16] - 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16] - 限制屏幕时间:学龄前儿童<1小时/天,学龄儿童<2小时/天 [16] 肥胖治疗方法 - 建议每月减重2-4公斤,每日减少300-500千卡能量摄入 [19] - 推荐每日60-9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7天 [19] - 国内已批准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药物辅助治疗 [19] - 重度肥胖可考虑袖状胃切除术或胃旁路手术 [19]
“轻断食”“戒晚餐”“断碳水”真能减肥?官方最新版减重指南权威发布!
GLP1减重宝典· 2025-05-20 08:52
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 - 超重和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及部分癌症 [7] - 体重指数(BMI)是衡量胖瘦的常用标准,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² [7] -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至24,BMI在24到28之间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则定义为肥胖 [8][13] 减肥误区分析 - 过度节食不科学,轻断食不等于完全不吃饭,需保证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摄入 [9] - 不吃晚餐无法有效减肥,长期不吃晚餐可能导致热量优先转化为脂肪,恢复晚餐后体重易反弹 [9] - 完全断碳水短期内体重下降明显,但难以长期坚持且可能伤害身体,如影响大脑供能 [10] - 单靠增加运动量不控制热量摄入难以减重,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肌肉损伤或四肢变粗 [10] 科学运动建议 - 低至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步行、慢跑、游泳等)适合大多数肥胖人群及儿童、中老年人 [11] -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爬山、跳绳、舞蹈等)适合体力较好的年轻人,膝关节不好者需慎选 [11] - 抗阻运动适合体力较佳的年轻人及轻中度骨质疏松患者,柔韧和平衡训练(太极、瑜伽等)适合大部分人群 [11] 国内审批减肥药物 - 我国仅有5种获批减肥药物: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 [12] - 药物减肥适用标准:BMI超过28且生活方式干预后体重下降不足5%,或BMI超过24合并并发症 [12] - 药物减肥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停药后体重易反弹 [12]
用司美格鲁肽减重后停药,44%的人都后悔了!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2 04:32
中国肥胖现状 - 中国是全球肥胖和超重人数最多的国家 2021年数据显示超重率34.3% 肥胖率16.4% 总人数达5.32亿 其中肥胖人群近1亿 [1] - 2030年预测成年超重人数将达5.4亿 肥胖人数增至1.5亿 较2000年分别增长2.8倍和7.5倍 [1] GLP-1类药物市场表现 - 司美格鲁肽在减肥药物中依从性最高 三个月用药留存率63% 六个月56% 一年40% 显著高于其他减肥药平均留存率 [4] - 临床试验显示持续用药20周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可使体重平均减轻10.6% 停药48周后体重平均反弹6.9% 而继续用药组可再减重7.9% [5] - 观察性研究表明停药1年后18%患者体重完全反弹 26%恢复25%以上减重成果 56%能维持或继续减重 [5] 停药原因分析 - 胃肠道副作用为主要停药因素 低剂量司美格鲁肽导致17%患者出现恶心 12.2%腹泻 6.4%呕吐 2型糖尿病患者中4%因副作用停药 [6] - 药物供应短缺问题自2022年持续存在 部分患者因断药被迫停药 [7] - 减肥适应症未纳入医保导致自费成本高 [8] - 减重进入平台期后患者误判药物失效 [9] 部分患者达到目标体重后主动停药 [10] 用药与停药策略 - 建议从最低剂量开始逐步递增 突然停药无生理危害但可能引发饥饿感反弹 [11][14] - 专家推荐逐步减量而非骤停 停药后需监测食欲和体重变化 必要时可重启低剂量治疗 [14] - 体重维持关键为健康生活方式 间歇性用药方案可能成为未来维持治疗选择 [14] 生活方式干预效果 - 限能量饮食等短期干预可使体重下降1%-16.1% 但6-12个月后普遍反弹 [18] - 单纯运动仅实现2.4%减重 但对长期体重维持和代谢改善至关重要 [19] - 结构化行为治疗前6个月平均减重7-10公斤 需高强度干预支持 [21] 长期用药临床证据 - STEP 5试验显示持续2年用药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可使体重降低15.2% 77.1%患者减重超5% [22] - SELECT试验证实连续4年使用司美格鲁肽平均减重10% 且65周内无反弹 腰围减少7.7厘米 [22] - 肥胖被定义为慢性疾病 需长期管理 类似高血压需持续治疗 [22]
国家喊你减肥!万亿市场大爆发!
格隆汇APP· 2025-03-16 08:47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推进“体重管理年”计划,长期来看有利于遏制肥胖率上升、降低慢性病负担和减少医疗支出,该计划或使减肥药市场再次兴起、体育运动市场扩容;短期减肥药市场受资本追捧但风险大,长期消费者会转向大健康产业链,融合AI科技与传统健康管理的企业或更受资本市场青睐 [2][3][4][13][14] 分组1:“体重管理年”计划背景及意义 - 2025年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提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计划,去年6月16个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国企员工成首批“受益者” [2] - 肥胖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因素,中国超一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预计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达70.5%、儿童达31.8%,2021年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02亿,到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或达4180亿元,占全国医疗费用21.5%,青少年肥胖威胁未来人口质量 [3][4] - “体重管理年”目标是营造环境、宣传知识、防治结合设体重门诊,可遏制肥胖率、降低慢性病负担、减少医疗支出、提升劳动力健康素质 [4] 分组2:减肥药市场情况 - 肥胖未纳入医保但已纳入慢病管理,减肥药市场受关注,GLP - 1药物是热门赛道,巴克莱银行预计2030年全球减重药物市场规模增至1500亿美元 [4] - 诺和诺德凭借司美格鲁肽销售额使市值超越路易威登成欧洲市值最高公司,国内有五种药物获批用于减重治疗,但海外药企原研药占主导,诺和诺德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获批推动相关概念股上涨,歌礼制药股价累计涨近10倍,其产品使肥胖症患者体重平均降6.3% [4][5] - 国内20多家企业布局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部分仿制药进入临床III期或申报上市阶段,2026年3月原研药核心专利到期后竞争将更激烈 [6] - 减肥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部分企业有研发失败或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激烈,司美格鲁肽有复胖争议且副作用不明,中药减肥或成关注重点,政策倾向体医融合和生活方式干预 [8] 分组3:体育运动市场情况 -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5万亿元等目标,体育市场收入随肥胖率攀升扩容,“体重管理年”推进或使体育产业爆发 [10][11] - 国内运动服饰头部企业加码“科技 + 健康”赛道,运动用品消费受提振,运动服饰需求改善、库存清理后价格或回升,智能穿戴设备因国补销量增长,1月线上监测智能手表手环市场销量达204.2万台,同比增31.6%,环比增23.5% [11] - 上海社区医院试点“运动处方门诊”,或带动智能手表手环和健身APP活跃用户增长,家庭健身场景普及带动家用器械销售,2024年Keep平台智能健身设备销量同比增长超40% [12] 分组4:健康食品市场情况 - 体重管理政策推动企业研发符合“三减”标准的健康食品,安利等推出减重组合方案,汤臣倍健产品线覆盖健康食品,代餐品牌市场份额扩大,2024年国内代餐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3% [12]
人不能一生「困」在减肥里
36氪· 2025-03-04 10:38
肥胖现状与认知误区 - 中国5-19岁人群中高BMI(≥25 kg/m²)人群近1亿,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超50% [3] - 国内标准:BMI 24-27.9 kg/m²为超重,≥28 kg/m²为肥胖,但多数人未将肥胖视为疾病 [2][3] - 肥胖患者就医意愿低,平均犹豫期达8个月,部分拖延17年才接受治疗 [6][7] 减重治疗手段演变 - GLP-1类药物成为近年热点,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和饱腹感实现减重,部分患者月减10斤 [14][16] - 传统减重手段局限:手术接受度低,生活方式干预2年后体重反弹50%,5年反弹80% [10] - 2023年前国内临床可用减肥药仅奥利司他等少数,GLP-1类药物填补市场空白 [16][17] 医疗体系与行业趋势 - 仅20%公立医院设减重中心,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被指南推荐 [27][28] - GLP-1类药物覆盖人群广,全球减重手术年实施量仅百万例,药物有望快速普及 [17] - 2024年指南强调长期体重管理,需结合定期复诊、营养方案调整等 [21][22] 患者行为与市场特征 - GLP-1早期使用者多为医疗从业者或高教育背景人群,注重健康减重 [15][16] - 不合理用药现象存在,如自行停药、未遵医嘱导致副作用 [19][21] - 专业减重门诊流程严格,需BMI≥27且通过检测才可处方GLP-1类药物 [14][22] 社会影响与未来方向 - 肥胖引发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9%-32%,及时干预可降低并发症 [25][26] - 诊疗体制改革需整合资源,加强医患互动提高治疗依从性 [28][29] - 减重成功案例改善就业、家庭关系等,推动行业社会价值认可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