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搜索文档
8月份银行间市场发行8035亿元债务融资工具
新华财经· 2025-09-23 13:55
| 单位: 1 | | --- | | (乙元 5 | 新华财经北京9月23日电交易商协会23日公布的2025年8月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统计数据显示,银行间市场 8月份共发行1139只债务融资工具,金额为8035亿元;其中,超短期融资券发行2523亿元,短期融资券 发行466亿元,中期票据发行3985亿元,定向债务融资工具499亿元,资产支持票据发行493亿元。 截至2025年8月末,银行间市场熊猫债发行规模累计8149亿元,年内发行1125亿元,包括国际开发机构 325亿元和境外非金融企业1125亿元。 此外,创新产品发行情况显示,8月份,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乡村振兴票据、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可持 续发展挂钩债券和科创票据/科创债分别发行138亿元、59亿元、160亿元、70亿元和772亿元。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 时间 | | 日数 | | | --- | --- | --- | --- | | 2025.1 | 673 | 1,059 | 9,221 | | 2 | 500 | 757 | 6,031 | | 3 | 703 | 1,124 | 9,009 | | 4 | ୧୧3 | 1,115 | 10 ...
7月份银行间市场发行9175亿元债务融资工具
新华财经· 2025-08-29 08:35
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 - 银行间市场7月份共发行1019只债务融资工具 发行金额达9175亿元 [1] - 超短期融资券发行3285亿元 短期融资券发行427亿元 中期票据发行4548亿元 [1] - 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发行455亿元 资产支持票据发行390亿元 [1] 月度发行趋势分析 - 超短期融资券1月发行3403亿元 7月环比增长16.3%至3285亿元 [2] - 中期票据1月发行4523亿元 7月小幅增长至4548亿元 [2] - 资产支持票据1月发行283亿元 7月增长37.8%至390亿元 [2] 熊猫债市场发展 - 银行间市场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达8032亿元 [3] - 2025年内发行1008亿元 其中国际开发机构发行255亿元 境外非金融企业发行753亿元 [3] 创新产品发行情况 - 7月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201亿元 乡村振兴票据发行156亿元 [3] - 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发行72亿元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24亿元 [3] - 科创票据/科创债单月发行1034亿元 成为规模最大的创新品种 [3]
渣打银行支持发布《中国可持续债务市场报告2024》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8 07:21
中国可持续债务市场发展状况 - 截至2024年底中国符合CBI定义的GSS+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555亿美元)跻身全球四大市场 [1] - 绿色债券2024年发行规模位列全球第三社会责任债券发行同比激增316%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市场跃居全球第二 [1] - 2025年2月财政部发布主权绿色债券框架首笔主权绿债在伦敦获8倍超额认购 [1] - 粤港澳大湾区近三年GSS+债券发行规模近500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 渣打银行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的突破 - 支持光明食品集团成功发行5年期8亿欧元可持续发展债券为亚洲食品行业企业首笔欧元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 [2] - 该交易获得超6倍认购来自162个投资者账户的订单 [2] - 协助光明食品集团搭建首个可持续融资框架获穆迪评级SQS2(优秀)为亚洲食品行业企业最好结果 [2]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 需扩大主权债券与市政债券覆盖范围加强国际投资者融入提升市场诚信与透明度 [2] - 建议扩展并统一绿色分类目录构建气候韧性金融体系 [2] - 可持续债务市场持续向更规范透明与国际化方向迈进有望为全球绿色金融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3] - 渣打等机构深度参与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与国际市场融合 [3]
人民银行研究局:我国经济增长底气足韧性强 促消费和投资增长大有可为
新华网· 2025-08-12 06:26
经济增长与政策建议 - 我国经济增长底气足韧性强潜力大 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大有可为 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有助于应对国内外挑战[1] -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锻长板增后劲 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补短板强弱项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基建投资中的作用[1]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 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1] - 综合利用税费手段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金融支持力度 健全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1] - 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 支持和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和投资[1] 绿色消费发展 - 绿色消费是我国经济新增长点 对推动商品服务供给侧绿色低碳升级具有深远意义[2] - 加快推进统一绿色产品标识体系建设 出台统一绿色商品标识目录 开展绿色消费贴标服务[2] - 选择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通过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联动丰富绿色消费产品和服务[2] - 鼓励地方政府对发放绿色消费信贷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 加强政府绿色产品和服务采购[2] 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 强化绿色金融基础性制度安排 强化金融领域环境信息依法披露[2] - 继续推动建立统一国内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探索形成适用于全国大部分银行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规范[2] - 逐步建立国内统一转型金融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主动参与制定全球统一可持续披露标准[2] - 实施绿色债券认证补贴制度鼓励绿色债券市场发展 为培育提升第三方认证机构能力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降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2] - 大力开展金融领域碳核算 完善银行同业信息交互机制[2] 碳定价与金融创新 - 逐步建立可靠高效碳定价体系 稳妥推动碳市场强制控排行业扩容[3] - 积极研究发展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各种金融产品 根据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有序扩大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3] - 创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 推动发行碳中和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3] - 综合利用信贷债券股权投资信托等多样化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低碳经济活动[3] - 鼓励发展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风险包容性较大金融产品 针对性解决高碳企业杠杆率过高和抵押物不足问题[3]
“两山”转化 绿富共兴 访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玉苓
金融时报· 2025-08-12 01:01
绿色金融政策与制度创新 - 浙江2014年启动省级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获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1] - 出台20项重点支持举措强化绿色金融总量保障和能力建设 建立"再贷款+绿色信贷"联动机制和"财政+金融"混合融资模式 [2] - 绿色贷款余额达4.43万亿元 占各项贷款比重17.5% [2] 标准体系建设与认证 - 湖州 衢州发布30余项绿色企业 绿色银行认定评价地方规范 [2] - 浙江省金融学会发布13项团体标准 其中2项获金融行业标准立项 [2] - 在国内率先发布《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等多项制度标准 牵头研制纺织业转型金融行业标准 [4] 数字化平台与碳账户应用 - 搭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投融资对接 [3] - 湖州建设"数智绿金"系统 衢州构建"碳账户金融"5e闭环系统 [3] - 牵头建设全国首个跨区域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长三角数据互联互通 [3] 转型金融实践成果 - 落地纺织业转型贷款65.5亿元 [4] - 试点地区落地农业转型项目15个 累计发放转型贷款4.58亿元 [5] - 指导湖州 衢州 丽水开展农业转型金融行业标准试用 [4] 可持续信息披露进展 - 湖州 衢州2021年率先实现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全覆盖 [6] - 截至2024年末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信息披露全覆盖 包含168家法人银行和29家非法人分支机构 [6] - 86.9%法人银行开展定量披露 87.5%法人银行实现自主编制披露报告 非法人银行100%自主编制 [6] 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 - 湖州建立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举办亚洲首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活动 [3] - 获得20多个国家和地区170名代表高度评价 [3] - 组织金融机构实务操作培训 建立披露考核评价引导机制 [6] 未来发展规划 - 保持绿色贷款规模稳步增长 促进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7] - 推动绿色金融债 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扩面增量 [7] - 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试用 加强碳核算 转型金融 绿色消费等领域团体标准研制 [7] - 深化纺织业 农业转型金融实践 推动转型贷款扩面增量 [8] - 探索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 数字金融融合发展模式 [9]
【财经分析】可持续直接融资外溢效应显著 我国GSS+债券发行规模超4万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7-22 13:35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球GSS+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40万亿元人民币(5.6万亿美元),中国以4万亿元人民币(5555亿美元)位列全球前三,成为突破五千亿美元门槛的四大市场之一[1] - 2024年中国新发行债券中约六成符合CBI方法学要求,显示市场对发行质量和透明度的要求提升[1] - 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可信度自2020年以来持续提升[1] 绿色债券市场结构 - 中国GSS+债券市场中绿色债券占比80%(3.2万亿元人民币/4424亿美元),与全球趋势一致(全球占比81%)[2] - 2024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达4933亿元人民币(689亿美元),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847亿美元)和德国(737亿美元)[2] - 募集资金主要流向低碳能源(52%)和低碳交通(30%),合计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略超50%)[2] - 适应与韧性(A&R)项目资金使用显著增长,从2023年11.7亿元人民币增至2024年37.2亿元人民币(占总发行量1%)[2] 市场期限结构与透明度 - 2024年中国89.9%绿色债券期限在5年及以下,仅6笔交易超过20年,显示长期工具需求待提升[3] - 61%绿色债券带有第二方意见(SPO),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中SPO占比达73%(按发行规模计)[3] 政策与国际合作进展 - 2024年出台《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并更新资金管理要求,4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碳数据披露要求[5] - 2024年新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纳入氢能等产业链环节[5] - 中国人民银行在钢铁、电力等高排放行业试点制定转型金融标准[5] - 绿色熊猫债简化流程措施提升境外机构参与度,2025年财政部主权绿色债券框架助推人民币绿色资产全球化[6] - 与欧盟和新加坡联合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推动全球标准互通[6] 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表现 - 2022-2024年大湾区539家主体发行7.9万亿元人民币债务工具,其中52家发行163笔GSS+债券(4971.7亿元人民币/695亿美元),占发债主体10%[4] - 香港特区政府以1496.1亿元人民币(209亿美元)发行量成为区域内最大发行主体[4] 行业专家观点 - CBI首席执行官指出中国首次发行绿色主权债券、推动绿色熊猫债及参与多边标准制定提升市场可信度[3] - 渣打银行认为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可持续金融工具融资提升透明度[4] - 兴业银行专家强调中国在绿色主权债券和《多边分类目录》等领域的进展推动市场双向开放[7]
香港可持续债券规模增涨超四成,总规模超431亿美元
新华财经· 2025-07-17 11:53
香港GSS+债券市场表现 - 2024年香港发行的可持续债券(GSS+债券)总规模超过4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2%,占亚洲国际GSS+债券市场的45% [1] - 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在香港GSS+债券中占比87%,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s)分别占比12%和1% [2] - 香港GSS+债券以美元(58%)、人民币(33%)和港币(6%)为主要计价货币 [2] 香港绿色债券市场地位 - 香港证券交易所是离岸人民币绿色债券上市的主要目的地,2024年占据43%的发行份额,与2023年持平 [2] -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起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2016-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全球占比为15% [2] - 香港政府GSS+债券累计发行282亿美元,占亚太地区政府发行GSS+债券总额的26% [3] 香港GSS+债券市场动态 - 2024年香港本土GSS+债券发行额回落至108亿美元,主要因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缩减约54%至72亿美元 [3] - 社会债券发行量增长19.8%至31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债券暴涨400%至5亿美元 [3] - 香港政府计划在2030年前每年发行约1500亿至1950亿港币的绿色债券和基础设施债券 [3] 香港可持续金融制度建设 - 香港于2024年5月发布《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与国际框架保持一致,界定了四个领域的12项活动 [3] - 《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与内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及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行业相对应,有助于香港与内地及国际标准同步 [4] - 2024年香港推出航运业转型债券和氢能项目专项债券等创新品种,展现市场活力 [4]
《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指数报告》披露四大投资趋势丨绿色金融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4 10:21
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趋势 - 《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指数报告》揭示四大投资趋势:全球可持续发展加速且亚太地区突出、环境质量拖累可持续发展承载能力下降、能源结构转型显著、技术赋能生产力与创新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2] -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证明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可并行不悖,为其他国家提供经验 [2][3] 国内ESG债券市场动态 - 2025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250只规模4920.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3%和97.67%,6月单月发行63只规模1289.33亿元 [4] -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27只规模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和219.76%,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发行13只规模73.50亿元 [4] - 77.78%的ESG债券发行成本低于同类债,利差范围0.97bp-135.00bp [4][5] 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 - 北京密云区推出气候投融资激励措施,包括按贷款余额增量2‰奖励金融机构(上限50万元)、按保费2‰补贴气候保险产品首发机构(上限50万元) [6] - 政策支持项目入库贴息、标准制定奖励及从业人员技能补贴,明确导向金融机构创新气候投融资业务 [6][7]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 上周碳价最高74.78元/吨最低73.11元/吨,周收盘价跌1.17%,总成交量196.80万吨总成交额1.48亿元 [8][9] - 2025年累计成交量4261.74万吨成交额31.93亿元,历史累计成交量6.73亿吨成交额462.26亿元 [10] 转型金融与绿色债券创新案例 - 广东河源落地全省首笔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5000万元,支持企业废钢循环利用及节能改造,单位产值能耗年降超15% [11] - 农发行江苏省分行发行40亿元"绿美江苏"绿色债券,资金投向耕地保护、农村清洁能源及生态修复 [12] - 建设银行发行首单300亿元"固息+浮息"绿色金融债,固息品种200亿元票面1.57%、浮息品种100亿元挂钩DR007均值 [13][14] - 光大银行发行50亿元AAA级3年期绿色金融债,九江银行40亿元绿色债票面1.84%获1.78倍超额认购 [15]
资本市场丨完善资本市场生态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搜狐财经· 2025-06-23 04:17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5] - 资本市场通过多层次体系、注册制改革、科技创新债券等机制推动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 [6] -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结构、制度弹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6][7]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50%,专利持有量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以上 [7] - 市值超千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比从10年前的12%升至27% [7] - 截至2024年末,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突破90万亿元,居全球资本市场第二位 [7] 资本市场结构优化方向 - 需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构建全链条、多层次、差异化生态体系 [10][12] - 提高上市包容度,优化IPO审核流程,扩大北交所、创业板服务覆盖面 [10] - 完善股权市场转板制度,畅通"区域性市场—新三板—交易所市场"晋升通道 [10] - 丰富科创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构建立体化融资渠道 [10]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支持科技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券、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品种 [11] - 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构建无形资产评估交易体系 [11] - 放宽中长期资金入市限制,简化流程,考虑差异化税收待遇 [11] - 开发长期投资工具如REITs、ESG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11] 配套机制与制度建设 - 构建适配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监管框架,强化信息披露 [11] - 完善科技企业股权激励服务体系,利用AI优化股权定价和风险评估 [11] - 建立科学合理的退市标准,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指标 [11] - 培育长期资本生态,解决资本期限错配问题 [12] 国际化与全球资源配置 - 提升市场包容性和开放度,吸引国内外优质科技企业和投资者 [13] - 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跨境投资、并购重组 [13] - 深化发行上市制度改革,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 [13] - 完善并购重组制度体系,推动科技企业资源整合 [13]
国内资本市场绿色功能显著增强
科技日报· 2025-06-18 00:42
国内资本市场绿色功能发展 - 截至2024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较各项贷款高14.5个百分点 [1] - 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发行规模超4万亿元,创新推出碳中和债、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产品 [1]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1.1万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 [1] 气候投融资项目进展 - 截至2024年底,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库入库和储备项目5400多个,涉及总投资超3万亿元 [1] - 项目库累计授信总额超5000亿元,显示气候投融资导向性作用和激励保障作用初步显现 [1] 央企气候投融资创新实践 -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发起50亿元国投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 [2]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并发行绿色债券,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提供资金保障 [2] - 央企通过绿色基金、碳交易市场等创新融资渠道,引导资金流向气候变化领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