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加速度计
icon
搜索文档
这颗芯片又缺又贵!ADI、TDK、华邦等热门芯片料号鉴定
芯世相· 2025-09-26 06:54
我是芯片超人花姐,入行20年,有50W+芯片行业粉丝。 有很多不方便公开发公众号的, 关于芯片买卖、关 于资源链接等, 我会分享在朋友圈 。 扫码加我本人微信 9月热门料号 有 新变化, 多个品牌 加速度计/传感器相关产品热度飙升, 或许与 特定应用热度 走高 有关。 我们整理了近期询价增多、热度较高的几款芯片型号,供大家参考 (不 作为交 易推 荐) : 1. 霸榜 的NOR Flash「W25Q128JVSIQ」 2. 从Marvell 变英飞凌「88EA1512B2-NNP2A000」 3. 国产芯片崛起「AT7456E」 4. 火热的加速度计 「ADXL357BEZ」 NO.1 霸榜的N OR Flash 5. 六轴运动跟踪器IMU「ICM-42688-P」 6. 微型数字气压传感器 「DPS368XTSA1」 7. 高性能电子罗盘模块「LSM303AGRTR」 W25Q128JVSIQ :热度 有所下滑 W25Q128JVSI Q本 月热度排名依然位居前列,但热度走势较 8 月有明显下滑,价格则稳定在 3.5至4元左右 ,变化不大。 W25Q128JV (128M-bit) 串行闪存为空间、引脚和功 ...
TI、芯科、华邦...这些料最近有涨价、缺货
芯世相· 2025-09-01 04:06
文章核心观点 - 8月半导体现货市场整体平淡但部分芯片型号热度升高甚至出现缺货迹象 [3] - 华邦NOR Flash W25Q128JVSIQ价格小幅上涨且持续占据热搜榜前列 [3][6] - ADI加速度计ADXL355BEZ因汽车和无人机需求再次涨价至300元以上 [11][13] - 多款电源管理芯片(如TI的TPS5430DDAR和ADI的LTM4644IYPBF)受关税或市场供需影响价格波动 [17][23] - 博通以太网收发器BCM84891LB0KFEBG价格暴涨后回落但仍高于涨价前水平 [29] - 芯科MCU EFM8BB51F16G-C-QFN20R因缺货导致价格涨至6元且搜索量激增 [34][36] 具体芯片型号分析 NOR Flash芯片 - 华邦128 Mbit NOR Flash W25Q128JVSIQ价格从7月3元涨至8月4元涨幅约33% [6] - 该芯片支持1.8V/3V电压最高133MHz频率应用于穿戴设备、工业与汽车领域 [7] - 华邦64 Mbit型号W25Q64JVSSIQ热搜但价格稳定在1.5元 [10] - 华邦电子为2024年全球NOR Flash销售额第一厂商 [10] 加速度计芯片 - ADI的ADXL355BEZ价格从6月220元涨至8月300元以上涨幅超36% [11][13] - 该芯片为低噪声3轴MEMS加速度计用于汽车导航和无人机IMU系统 [13] - 2023年底曾从140元涨至240元2024年6月再次启动涨价周期 [13] 电源管理芯片 - TI的TPS5430DDAR(36V输入降压转换器)8月价格小幅涨至0.95元 [15][17] - 受4月关税影响价格曾涨至1.5元但迅速回落目前波动较小 [17] - ADI的LTM4644IYPBF(四通道稳压器)价格从4月450元峰值回落至8月250-300元 [19][23] - 该芯片集成度高但价格昂贵市场有超30个品牌竞争 [23] 以太网收发器芯片 - 英飞凌收购Marvell后88EA1512B2-NNP2A000(汽车以太网PHY芯片)热度升高价格稳定在24元 [24][26] - 博通BCM84891LB0KFEBG(10GbE收发器)价格从3月55元暴涨至6月200元后回落至170元仍为涨价前3倍 [29] 放大器和MCU芯片 - TI的THS6222IRHFR(差分放大器)价格从2元涨至4元涨幅100%用于电力线通信 [30][32] - 芯科EFM8BB51F16G-C-QFN20R(8位MCU)因缺货价格从5月4元涨至6元搜索量激增 [34][36]
敏芯股份(688286):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多元化布局驱动增长新引擎
新浪财经· 2025-08-31 00:40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H1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 同比增长47.82% 归母净利润0.25亿元 同比增长171.65% 扣非归母净利润0.22亿元 同比增长158.13% [1] - 2Q25单季度营收1.69亿元 同比增长43.89% 环比增长25.19% 归母净利润0.22亿元 同比增长207.88% 环比增长633.33% [1] - 综合毛利率达31.64% 同比提升10.21个百分点 创近四年同期新高 [1] 产品线发展态势 - 压力产品线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 同比增长67.05% 成为营收占比最高的传感器产品 [1][2] - 惯性传感器产品线实现销售收入0.20亿元 同比增长98.82% 加速度计产品性能提升并向ODM平板及手机出货 [1][2] - 成功从单一产品模式转变为多增长极均衡发展模式 验证MEMS技术平台型公司定位 [2] 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 - 研发投入3863.03万元 布局高信噪比低功耗数字麦克风 部分型号已小批量出货 [3] - 针对AI眼镜开发骨传导声学传感器 MEMS芯片六维力传感器 下一代磁传感器(TMR)及车载/机器人场景IMU新产品 [3] - MEMS陀螺仪和ASIC芯片处于测试迭代阶段 未来将形成完整惯性产品矩阵 [2] 市场拓展与竞争壁垒 - 防水气压计通过知名品牌合作成功拓展至手机应用领域 [2] - 微差压产品通过技术迭代构建"技术+市场"双重竞争壁垒 [2] - 控股子公司中宏微宇IMU产品已实现客户突破 [2]
净利率55%比肩茅台!国产MEMS惯性传感器龙头不仅独占高端局,还要开辟第二战场
市值风云· 2025-08-26 10:09
公司订单情况 - 公司在手短期订单规模超过2024年全年营收 [1] 惯性传感器技术原理 - 惯性传感器通过微机械芯片(MEMS)和专用控制电路芯片(ASIC)感知物体运动姿态和轨迹 [3] - 技术特点为不依赖外部信息且不向外辐射能量 [3] - 陀螺仪感知角速率 加速度计感知线加速度 结合时间维度运算可得出物体相对初始位置的偏离 [5] 产业链与应用领域 - 下游模组与集成为终端用户实现导航定位 姿态感知 状态监测 平台稳定等功能 [4] - 应用场景覆盖卫星雷达 航空航天航海等战略领域 以及消费电子 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 智能驾驶 无人机 石油勘测等工商业领域 [5] - 典型应用案例:汽车进入隧道GPS信号丢失时 惯性传感器可持续感知维持导航功能 [5]
芯动联科2025年中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盈利能力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19 23:00
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84.34%,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173.37% [1] - 第二季度单季度营业总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43.83%,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89.4% [1] - 毛利率达86.54%,同比提升6.61个百分点,净利率60.96%,同比提升48.3个百分点 [1] - 三费总额1801.37万元,占营收比例7.12%,同比下降24.12% [1] - 每股收益0.39元,同比增长178.57%,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47元,同比增长110.18% [1] 资产与负债变动 - 货币资金减少32.89%,主因现金管理资金规模增加 [2] - 交易性金融资产增长101.87%,主因结构性存款等理财产品增加 [2] - 预付款项增长46.33%,系预付原材料款增加所致 [2] - 应付账款增长34.64%,反映应付材料款增加 [2] - 合同负债增长35.96%,因预收货款增加 [2] - 应交税费下降84.04%,与6月销售收入环比减少导致增值税减少相关 [2] 现金流变动分析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增长110.55%,主因销售商品收款同比显著增加 [3]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11.13%,系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增加所致 [4]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60.08%,因本期支付现金股利同比增加 [5] 业务与研发进展 - 营业收入增长84.34%得益于产品性能领先、应用领域拓展及下游订单充足 [3] - 研发费用增长8.17%,公司持续投入陀螺仪、加速度计性能提升,并拓展压力传感器、车规级MEMS IMU等新品类 [3] - 在研项目涵盖L3+自动驾驶高性能MEMS IMU、汽车级功能安全6轴MEMS IMU及高精度水下组合导航系统 [3] 投资回报与资本效率 - 公司去年ROIC为9.35%,净利率54.93%显示产品附加值极高 [6] - 上市以来ROIC中位数达16.6%,2024年最低值9.35%仍属较好水平 [6] - 现金资产状况非常健康,偿债能力稳健 [6] 基金持仓动态 - 明星基金经理董季周(管理规模30.30亿元)持仓并加仓,其管理的泰信中小盘精选混合持有271万股 [7][8] - 泰信鑫选灵活配置混合A增持至178万股,新华优选分红混合新进持仓87.32万股 [8] - 泰信中小盘精选混合基金规模18.36亿元,近一年净值上涨120.5% [8] 财务健康度提示 - 应收账款/利润比率达116.26%,需关注应收账款质量 [7] - 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全年业绩3.4亿元,每股收益0.85元 [7]
半导体公司,各寻出路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3 01:38
半导体行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正经历多重压力考验,包括IPO通道收紧、资本退出路径受限、竞争白热化及市场下行,腰部中小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2] - 2022年下半年起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企业业绩承压、上市难度攀升,一级市场投资不确定性加剧,步入"资本寒冬" [2] - 中低端芯片市场沦为恶性竞争红海,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小型企业逐渐"暴雷" [2] 企业突围策略 - 腰部企业通过开源节流储备资金,并探索"抱团取暖",与上市公司或跨界企业开展资本合作 [3] - 被并购、跨界合作、"借壳上市"成为行业新趋势,矽睿科技、万通发展、绿通科技等案例凸显转型路径 [4][13][22] 矽睿科技借壳上市案例 - 多次IPO未果后,通过收购安车检测6.43%股份并获13.57%表决权委托,以3.22亿元成本控股市值60亿元上市公司 [4][5][7][8] - 公司为MEMS智能传感器企业,产品覆盖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赛道,但未盈利且两度IPO失败 [9] - 此前以6.83亿元转让子公司股份缓解资金压力,此次借壳旨在解决投资人退出诉求并抢占车规MEMS市场先机 [10][12] - 安车检测2024年营收4.48亿元(同比降3.05%)、净亏2.27亿元(同比降幅超200%),为矽睿科技提供低价入主机会 [10] 万通发展跨界布局芯片 - 拟投资8.54亿元控股数渡科技62.98%,切入高速互联芯片赛道,标的公司PCIe5.0交换芯片填补国内空白 [13][17] - 数渡科技2024年营收3238万元、净亏1.3788亿元,但所处全球PCIe交换芯片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35.3亿美元 [18] - 万通发展2024年净亏4.57亿元,传统地产业务承压,此次交易为其向数字科技转型关键一步 [19][20] 绿通科技收购大摩半导体 - 以5.3亿元收购大摩半导体51%股权,切入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领域,标的2024年营收2.78亿元、净利6491万元 [22][26] - 大摩半导体客户包括中芯国际、台积电等,产品支持14nm制程,契合国产替代需求 [26][27] - 绿通科技2024年营收8.31亿元(同比降23.15%),收购旨在突破主业困局,交易含三年累计净利不低于2.4亿元业绩承诺 [26][28] 行业整合趋势与挑战 - 跨界收购兴起反映半导体技术应用拓展,催生多行业融合创新,但同行整合屡屡失败(如英集芯收购辉芒微等) [31][32] - 同行整合折戟主因估值分歧(如辉芒微高估值要求)、行业周期风险及技术协同难题 [34] - 跨界整合需平衡估值、周期风险与协同价值,技术融合与资源整合成关键挑战 [35][37]
又一芯片巨头矽睿科技拟“曲线上市”,买壳细节曝光
新浪财经· 2025-08-07 04:15
交易方案 - 矽睿科技通过"股权受让(6.43%)+表决权委托(13.57%)"方式合计获得安车检测20%表决权,成为控股股东 [3] - 交易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以3.22亿元收购6.43%股份(1472.24万股,每股21.84元,较停牌前26.01元折价17%),第二阶段通过表决权委托获得13.57%控制权 [4] - 交易完成后安车检测实际控制人由贺宪宁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5] 交易特点 - 控制权转让价格出现17%折价,打破A股传统30%-100%溢价惯例,反映新旧产业转型背景下壳资源价值重估 [7] - 本次收购主体为矽睿科技(资产方)而非其创始人,打破传统"创始人买壳后注入资产"模式,可能增加后续资产下沉难度 [9][10] - 矽睿科技为MEMS传感器领域领先企业,产品涵盖六轴IMU、加速度计等,应用于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2023年启动IPO辅导但进展缓慢 [11][12] 后续操作难点 - 资产注入可能面临会计反向收购风险:若矽睿科技财务指标远超安车检测(目前营收4亿级),财报需以矽睿科技为延续主体 [15][16] - 未来三年内若注入资产规模达上市公司100%以上可能触发借壳上市认定,需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监管要求 [17] - 2024年矽睿科技曾以6.83亿元出售磁传感器子公司麦歌恩给纳芯微,显示其资本运作活跃 [13]
重大事件!9.5亿美元,ST收购恩智浦重要业务
是说芯语· 2025-07-25 08:13
收购交易概述 - 意法半导体以9.5亿美元现金收购恩智浦旗下MEMS传感器业务,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 [1] - 被收购业务2024年营收约3亿美元,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表现突出 [1] - 收购聚焦于汽车安全传感器(如安全气囊、胎压监测系统TPMS、车辆动态控制)和工业级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等 [1] 战略动因与协同效应 - 收购实现技术互补,ST现有产品线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和工业领域,恩智浦在汽车安全传感器领域拥有深厚技术积累 [2] - 整合后将形成覆盖消费、汽车、工业三大市场的完整传感器矩阵 [2] - 预计使ST的MEMS传感器业务重回全球TOP 2,仅次于博世 [2] - 收购符合ST的战略方向,将巩固其在汽车、工业和消费应用等关键领域传感器市场的地位 [4] 财务与市场影响 - 尽管ST在2025年第二季度出现1.33亿美元营业亏损,但选择以现有流动资金完成交易 [5] - 恩智浦MEMS业务的高利润率预计将立即增厚ST的EPS [5] - 汽车MEMS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约5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超100亿美元 [5] - 交易结构包含5000万美元技术里程碑付款,降低前期资金压力 [5] 技术发展趋势 - MEMS传感器正从单一功能向集成化、智能化演进 [6] - ST计划将恩智浦的传感器技术与自身NPU结合,推出"传感器+AI"解决方案 [6] - 在汽车领域,集成AI的传感器可实时分析车辆动态数据,辅助ADAS系统 [6] - 在工业领域,智能传感器可实现设备健康监测和预测性维护 [6] 恩智浦的战略调整 - 剥离非核心传感器业务是恩智浦聚焦车用MCU、雷达芯片和无线连接技术等核心领域的战略调整 [6] - 符合其"软件定义汽车"战略,例如近期收购TTTech Auto以强化车载系统集成能力 [6] 监管与整合考量 - 交易规模较小且业务互补性强,预计获批难度较低 [7] - 未来若ST在汽车MEMS市场形成垄断可能引发监管关注 [7] - ST的IDM模式将加速产品迭代,恩智浦的汽车传感器技术可借助ST的12英寸MEMS产线实现规模化生产 [8] - 双方在汽车一级供应商中的客户关系网络将为新产品市场渗透提供支持 [8]
芯动联科(688582):再签大额订单 业绩有望加速兑现
新浪财经· 2025-04-29 02:40
核心观点 - 公司与客户P签订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产品销售合同合计1 64亿元 预计25年实施完毕 加上此前签订的2 7亿元陀螺仪合同 25年已公告明确收入合同达4 34亿元 超过24年全年收入4 0亿元 显示大客户复购水平和产品种类持续提升 [1] - 随着加速度计 IMU 压力传感器等更多品类芯片推出 下游验证导入后有望推动收入规模增长 25/26/27年净利润预期上调15/15/14% 目标价79 28元 [1] 1Q25业绩回顾 - 1Q25营收0 88亿元 同比+291 8% 环比-33 9% 归母净利润0 44亿元 同比+2869 2% 环比-47 2% 符合业绩预告 主要因客户数量和订单规模增加 订货模式转变 排产周期更均匀 季节性波动减弱 [2] - 1Q25毛利率83 9% 同比+3 3pct 环比-3 3pct 整体稳定 反映订单交付质量和盈利水平良好 [2] 25年展望 - 公司收入接近100%来自国内客户 供应链以集团内非美供应商为主 中长期或受益于自主可控需求从美国企业转向公司产品 关税影响有限 [3] - 24年以来FM谐振式加速度计 单片双轴/三轴加速度计 压力传感器实现批量出货 25年有望推出民用市场单片六轴IMU芯片 产品组合健全将推动高性能高可靠领域及商业航天 自动驾驶 低空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客户拓展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25/26/27年收入预期上调10/10/6%至6 7/9 4/12 6亿元 归母净利润上调15/15/14%至3 6/4 5/5 8亿元 因费用管控加强且毛利率稳健 [4] - 基于25年88 5X PE(较可比公司73 7X PE溢价20%) 目标价上调至79 28元(前值69 52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