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功率器件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女富豪斥资22.18亿元,溢价超270%纯现金买下这家IPO失败企业
搜狐财经· 2025-09-18 08:53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22.18亿元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1]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且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关联股东需回避表决 [5] - 交易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5] 标的公司估值与业绩承诺 - 标的公司评估价值22.2亿元 较母公司账面价值增值16.21亿元 增值率270.46% [5] - 较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增值16.40亿元 增值率282.89% [5] - 业绩承诺方承诺2025-2027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 [5] - 若实际净利润不足承诺值90% 业绩承诺方需支付最高11.08亿元补偿 [5] - 设立不超过4000万元的业绩超额奖励条款 [5] 标的公司业务背景 - 贝特电子专注于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研发 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光伏/储能领域 [8] - 客户包括美的/格力/比亚迪等头部企业 [8] - 曾于2023年6月申报创业板IPO 2024年8月主动撤回申请 [8] - 深交所曾问询其收购东莞博钺是否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业绩增长合理性等问题 [8] 战略协同效应 - 标的公司与公司现有过压保护产品同属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大类 [8] - 业务与公司功率器件产品形成功能互补 可共同提供电流电压处理服务 [8] - 收购符合公司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具有终端应用场景协同效应 [8]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4.55亿元 同比增长20.58% [11][1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01亿元 同比增长41.55% [11][12] - 扣非归母净利润5.59亿元 同比增长32.33% [11][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57亿元 同比增长43.43% [11][12] - 截至报告期末货币资金余额45.66亿元 短期借款15.89亿元 [1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00年 2006年由贸易转型为生产制造企业 [9] - 已成为国内少数具备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销售服务的IDM厂商 [9] - 2014年1月在深交所上市 2022年营收54.04亿元/净利润10.6亿元 [9]
扬州女首富,操刀一笔并购
投资界· 2025-09-18 08:13
并购交易概况 - 扬杰科技以22.18亿元现金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交易完成后贝特电子成为全资子公司[5][7] - 贝特电子2024年营业收入8.37亿元 净利润1.48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18亿元 净利润4113.37万元[7] - 交易设定业绩承诺 2025-2027年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7] 贝特电子背景 - 公司2003年成立于广东东莞 主营电力电子保护元件 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光伏、储能领域 客户包括美的、格力、比亚迪等企业[7] - 曾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 2018年退市 2023年申报创业板IPO未成功[8] - 股东阵容包括深圳高新投、达晨财智、同创伟业、架桥资本等67个投资方 本次并购使投资方实现退出[8] - 2022年6月最后一轮增资股东整体收益率达48% 年化收益率约16%[8] 扬杰科技战略布局 - 收购旨在实现产品协同效应 贝特电子产品与公司过压保护产品同属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大类 可共同为用电场景提供电流电压处理服务[8] - 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发展 此前曾收购国宇电子14.95%股权、美国MCC等三家半导体销售公司、成都青洋60%股权[12] - 现已成为国内少数具备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终端销售服务的IDM厂商 成功进入小米供应链为SU7 Ultra提供IGBT功率模块[12] 行业并购趋势 - 2024年上半年A股市场披露2000单并购重组事项 累计金额超1.4万亿元 其中93单构成重大重组事项 数量同比增长165%[15] - 多家曾IPO失败企业转向并购 包括喜马拉雅200亿被腾讯音乐收购、虎扑5亿牵手迅雷、立功科技7.09亿并入商络电子等[14] - 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政策推动并购市场活跃 上市公司将拟IPO企业视为优质资产 通过并购快速提升质量[15] 公司发展历程 - 扬杰科技由梁勤2000年创立 从半导体代理起步 第二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 后转型制造领域[11]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逆势投资4寸晶圆生产线 实现晶圆、封装、营销全产业链能力[11] - 2009年获毅达资本500万投资 2011年再获7000万元投资 2014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当前市值约360亿元[11][12]
江苏女富豪斥资22.18亿,溢价超270%纯现金买下这家IPO失败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22:32
收购交易概述 - 扬杰科技拟以现金22.18亿元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交易完成后贝特电子成为全资子公司 [1] - 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构成关联交易 需股东大会审议且关联股东需回避表决 [5] - 交易评估基准日股东权益评估值22.2亿元 较母公司账面价值增值16.21亿元(增值率270.46%)较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权益增值16.40亿元(增值率282.89%) [5] 业绩承诺条款 - 业绩承诺方保证2025-2027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 [5] - 若实际净利润不足承诺值90% 业绩承诺方需支付最高11.08亿元补偿 同时设置不超过4000万元超额奖励 [5] - 若未按时支付补偿 公司有权处置质押股票通过拍卖、变卖或减持方式追偿 [5] 战略协同与标的公司背景 - 贝特电子与公司过压保护产品同属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大类 与现有功率器件形成功能互补 具有终端应用场景协同效应 [8] - 贝特电子成立于2003年 专注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研发 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光伏、储能领域 客户包括美的、格力、比亚迪等头部企业 [8] - 贝特电子曾于2023年6月创业板IPO获受理 但2024年8月撤回申请 深交所问询焦点包括收购东莞博钺是否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业绩增长合理性等问题 [8] 收购历程与公司背景 - 扬杰科技最早成立于2000年 2006年从贸易转型制造 现为半导体分立器件IDM厂商 2014年深交所上市 [9] - 2022年公司营收54.04亿元 净利润10.6亿元 实控人梁勤2023年以135亿元身家成为扬州女首富 [9] - 公司2024年3月曾拟发行股份收购贝特电子 7月终止后改为现金收购方式 [8] 财务表现与资金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4.55亿元(同比增长20.58%) 归母净利润6.01亿元(同比增长41.55%) 扣非净利润5.59亿元(同比增长32.33%) [11][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57亿元(同比增长43.43%) 基本每股收益1.12元(同比增长43.59%) [11][12] - 截至报告期末货币资金45.66亿元(同比增长1.77%) 短期借款15.89亿元(同比增长2.83%) 长期借款6.12亿元(同比增长0.27%) [12]
溢价超270%!扬杰科技拟22.18亿收购IPO折戟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5:33
收购交易概况 - 扬杰科技拟以现金22.18亿元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贝特电子将成为全资子公司 [1] - 贝特电子专注于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研发 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光伏及储能领域 客户包括美的、格力和比亚迪等头部企业 曾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资质 [1] - 交易估值较贝特电子母公司股东权益账面价值增值270.46% 较合并报表股东权益增值282.89% [2] 贝特电子财务及经营状况 - 2024年营收8.37亿元 净利润1.48亿元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达4113万元 [1] - 截至2025年3月末总资产10.24亿元 所有者权益5.9亿元 [1] - 股东韩露等五人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持有39.35%股份 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1] - 贝特电子曾于2023年冲刺创业板IPO 原拟募资5.5亿元 但于2024年8月主动撤回申请 [1] 业绩承诺与协同效应 - 交易设置业绩承诺 贝特电子2025-2027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5.55亿元 [2] - 超额净利润的30%将奖励经营管理团队 [2] - 扬杰科技认为并购可形成产品品类、技术研发、客户渠道的协同效应 强化公司在电力电子领域的行业地位 [2] 扬杰科技经营表现 - 公司为半导体分立器件IDM厂商 产品覆盖汽车电子、清洁能源、工控及AI等领域 [3] - 2024年营收60.33亿元(同比增长11.53%) 归母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增长8.50%) [3]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4.55亿元(同比增长20.58%) 归母净利润6.01亿元(同比增长41.55%) [3] - 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达51.23% [3] 交易历史与市场反应 - 扬杰科技曾于2025年3月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贝特电子 但于7月终止 后改为现金收购 [3] - 公告后首日股价开盘大涨9.79% 午间收盘涨幅收窄至4.83% 报68.42元/股 [1]
斥资22亿元,扬杰科技拟溢价283%收购贝特电子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9-12 05:30
收购交易概况 - 扬杰科技拟以现金22.18亿元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交易完成后贝特电子成为全资子公司 [1] - 贝特电子曾于2023年6月创业板IPO获受理 2024年8月主动撤回申请 通过本次收购实现曲线上市 [1]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贝特电子专注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研发生产 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 光伏 储能等领域 [1] - 2024年度营业收入8.37亿元 归母净利润1.13亿元 2025年1-3月营业收入2.18亿元 归母净利润4170.73万元 [1] - 交易方承诺2025-2027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 [1] - 截至2025年3月末资产总额10.24亿元 股东权益账面价值5.99亿元 评估价值22.2亿元 较账面增值16.40亿元 增值率282.89% [2] 协同效应与战略意义 - 收购将在产品品类 技术研发 下游客户 销售渠道方面形成协同互补 提升主营业务综合竞争力 [1] - 扬杰科技核心产品为功率器件 与贝特电子同属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大类 [2] - 新能源汽车 储能等行业快速发展将带动电子元器件产业链增长 [2] 收购方经营状况 - 扬杰科技已形成IDM一体化功率半导体产业链 MOSFET IGBT SiC产品批量导入新能源汽车 AI服务器 光伏储能头部客户 [2] - 越南工厂一期满产 二期处于产能爬坡状态 [2]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34.55亿元 同比增长20.58% 归母净利润6.01亿元 同比增长41.55% 扣非净利润5.59亿元 同比增长32.33% [2] - 本次交易预计将显著提升公司营业收入及盈利指标 [2]
扬杰科技重磅溢价收购,标的公司曾冲击IPO失败
中国基金报· 2025-09-12 00:17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22.18亿元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1] - 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构成关联交易 [2] - 交易尚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关联股东将回避表决 [3] 业绩承诺与保障机制 - 业绩承诺方承诺2025年至2027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 [3] - 业绩承诺方通过持股平台受让不低于7.16亿元公司股票并质押给子公司作为履约保障 [3] - 超额净利润部分的30%将奖励标的公司经营管理团队 [3] 标的公司财务与估值 - 标的公司评估价值22.20亿元 较母公司账面价值增值16.21亿元(增值率270.46%) [4] - 较合并报表归母权益账面价值增值16.41亿元(增值率282.89%) [4] - 2024年营业收入8.37亿元 净利润1.48亿元 [5] - 2025年1-3月营业收入2.18亿元 净利润4113.37万元 [5] - 截至2025年3月末资产总额10.24亿元 所有者权益5.9亿元 [5] 标的公司背景与协同效应 - 标的公司为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企业 获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资质 [5] - 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光伏、储能、家电及消费电子领域 [5] - 与公司产品具有终端应用场景协同效应 属战略发展方向 [5] - 交易有助于完善产品矩阵 强化电力电子领域行业地位 [6] - 下游客户市场协同性高 可提供全面电子电路保护解决方案 [6] - 共享研发成果推动技术整合 提升研发能力与技术积累 [6] 标的公司历史情况 - 曾于2023年6月申报创业板IPO但于2024年8月撤回 [4] - 深交所曾问询其核心产品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及业绩可持续性问题 [4] - 无控股股东 五名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9.35% [4] 市场表现 - 公司股价截至9月11日收盘报65.27元/股 当日上涨3.36% [7] - 总市值达354.6亿元 [7]
扬杰科技(300373.SZ)拟22.18亿元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智通财经网· 2025-09-11 13:48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22.18亿元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1] - 交易完成后贝特电子将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 [1] - 交易定价参考符合证券法规定的评估机构出具的权益评估价值 [1] 业绩承诺 - 业绩承诺方承诺2025-2027年标的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合计不低于5.55亿元 [1] 业务协同 - 标的公司主要产品为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 包括过流和过温保护元器件 [1] - 标的公司正逐步开拓过压保护元器件 与公司现有产品同属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大类 [1] - 标的公司产品与公司功率器件产品具有功能交叉 能共同为用电场景和设备提供电流电压处理服务 [1] - 交易有利于拓宽公司产品与技术布局 形成更完备的产品矩阵 [2] - 标的公司与公司在下游客户方面具有高度市场协同性 [2] - 交易有利于为客户提供多品类产品和全面的电子电路保护解决方案 [2] 战略发展 - 标的公司业务是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1] - 交易将强化公司在电力电子领域的行业地位 [2] - 通过与标的公司共享研发成果 推动技术整合 [2] - 交易将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及技术积累 [2]
扬杰科技拟22.18亿元购买贝特电子100%股权
北京商报· 2025-09-11 13:30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拟以22.18亿元现金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 [1] - 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属于关联交易 [1] - 交易完成后贝特电子将成为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 [1] 战略协同效应 - 贝特电子主营电力电子保护元器件 包括过流和过温保护产品 [1] - 标的公司正逐步开拓过压保护元器件 与公司现有产品同属电力电子保护大类 [1] - 双方产品具备功能交叉性 可共同为用电场景提供电流电压处理服务 [1] - 收购符合公司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具有显著终端应用场景协同效应 [1] 市场表现 - 公司9月11日股价收涨3.36%至65.27元/股 [2] - 公司当前总市值达354.6亿元 [2]
新产品门类持续增长 芯朋微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6.02%
证券时报网· 2025-08-18 11:4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40.32%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49.35万元,同比增长106.02% [1] - 非AC-DC品类营业收入同比大幅提升73% [1] - 工业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大幅提升57% [1] 业务战略 - 新产品门类增长驱动业绩,"功率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战略有效落地 [1] - DC-DC、Driver、Discrete、PowerModule等产品线新品持续推出 [1] - 新市场有力拓展,工业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1] - 开发近1800个型号产品,高低压集成半导体技术行业领先 [2] 产品与技术 - 设有六个产品线:ACDC电源、DCDC电源、Digital PMIC电源、驱动、功率器件和功率模块 [2] - 高耐压高可靠AC-DC在工业客户取得大面积突破和量产 [1] - 推出48V输入数模混合高集成电源芯片系列、内置算法数模混合电机驱动芯片、超大电流EFUSE芯片、超大功率理想二极管芯片等大功率工控芯片 [1] - 累计获得341项知识产权有效授权,2025年上半年新增授权专利7项,新增集成电路布图登记8项 [2] - 新增知识产权中,新器件工艺封装技术类占比44%,驱动技术类占比13%,电源技术类占比43% [2] 研发投入 - 上半年研发费用投入1.25亿元,占营收比例19.69% [2] - 研发人员272人,占公司员工比例71.77% [2] 未来展望 - 多项新技术领域和新市场取得关键突破和丰硕成果 [2] - 未来两年应用于新能源、机器人和AI计算新兴领域的新产品将推动公司实现阶梯式显著增长 [2]
小米、宁德时代入股!芯迈半导体累亏28亿,超6成收入来自单一大客户
是说芯语· 2025-08-04 02:22
公司概况与IPO动态 - 芯迈半导体递表港交所两周后新增4家整体协调人(华泰金控、汇丰银行、海通国际、星展亚洲融资、兴证国际融资),组成庞大IPO阵容[4] - IPO前公司估值达200亿元,获小米基金、宁德时代、高瓴、上汽等知名资本投资[4] - 2025年4月末公司流动资金达27.49亿元(现金及等价物16.67亿元+短期定期存款3.49亿元+金融资产7.33亿元),无短期借款[26] 财务表现与经营压力 - 2022-2024年收入连续下滑:16.88亿元→16.40亿元→15.74亿元,累计亏损13.75亿元[7][12] - 核心产品电源管理IC收入占比超90%,但2024年出货量同比减少6000万个至4.43亿个,收入跌破15亿元至14.28亿元[8][9] -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2-2024年累计9.88亿元(2.46亿→3.36亿→4.06亿),占收入比例从14.6%升至25.8%[11] - 截至2024年末累计亏损达28.20亿元,2024年经调整利润由盈转亏(2023年盈利7692万元→2024年亏损5333万元)[12][15] 市场与客户结构 - 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从2020年4115亿元增长至2024年5953亿元,但公司收入逆势下降[6][7] - 客户高度集中: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77.6%-87.8%,最大客户(疑似三星电子)贡献61.4%-66.7%收入[19][20] - 供应商集中度达63.7%-86.8%,至少3家韩国供应商与收购标的SMI合作超10年[21] 资本运作与股东结构 - 2020年以3.55亿美元收购韩国SMI 99.996%股权,获得其技术、客户资源及核心团队(创始人Huh任副董事长)[17][19] - 2022年B轮融资投前估值200亿元,投资者成本最高超42元/股,但近3年无新融资[23][24][30] - 股东协议约定若2025年前未上市需赎回投资,2024年6月补充协议终止该条款[28][29] 行业与产品分析 - 功率半导体用于调节电压/电流/频率,应用覆盖汽车、AI服务器、人形机器人及消费电子[6] - 公司解释收入下滑主因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及产品迭代淘汰过时型号[10] - 产品高度定制化导致技术路线受制于大客户,抗风险能力弱[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