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态”机器人遭遇梦醒时分? iRobot创始人预言:最终的机器人赢家或许“不像人类

人形机器人技术挑战 - 人形机器人难以在数年内实现人类高效率工作能力 是纯粹幻想[1] - 人类手部拥有约17,000个专业触觉感受器 当前机器人技术无法匹配这种精细触觉灵敏度[1][4] - 现有机器人缺乏高保真触觉训练数据和触觉与分层任务规划耦合的算法路径[4] 运动控制系统缺陷 - 现有人形机器人依赖高增益控制和持续能量输入维持直立 耗能高且易失稳重摔[2] - 人类行走利用弹性弹簧系统和被动动力学回收能量 而机器人难以复制这种非线性优势[2][4] -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保持直立需注入巨大能量 跌倒时对近身工作场景构成安全风险[2][4] 未来机器人形态演进 - 成功机器人将配备车轮/多臂/专业传感器 形态不再酷似人类[1][2][5] - 15年后规模落地机器人将采用轮式底盘 多臂结构和非人类频段主动光传感[5] - 行业更可能发展特定任务导向的非人形形态 配备高端传感/触觉材料/力控软件[6] 投资与产业化错配 - 数十亿美元资金正投入难以量产的人形机器人形态[2][4] - 当前对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押注可能导致投入产出大规模错配[5] - 大量投资资金将消失 现有人形机器人可能被市场快速遗忘[1][3] 产业生态与发展前景 - 机器人产业仍是全球高景气赛道 长期前景被结构性看好[7] - 英伟达将机器人技术视为最大规模增长市场 总体规模达数万亿美元[7] - 英伟达聚焦具身AI算力平台供应 通过GPU集群/边缘计算/仿真工具链服务全行业[8] - Isaac/Omniverse平台有望成为机器人工业标配 带来高粘性经常性营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