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擎天柱
icon
搜索文档
“人形态”机器人遭遇梦醒时分? iRobot创始人预言:最终的机器人赢家或许“不像人类”
智通财经· 2025-09-29 04:21
核心观点 - iRobot联合创始人罗德尼·布鲁克斯质疑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可行性 认为当前技术无法复刻人类灵巧操作和高效行走能力 大量投资可能面临损失 未来成功机器人形态将采用轮子、多臂和专用传感器而非人形设计 [1][2][4][5] 技术挑战 - 人类手部拥有约17,000个触觉感受器 空间细节敏感度精细至单条指纹脊线尺度 当前人形机器人无法匹配这种灵巧度 [1][4] - 现有人形机器人依赖高增益控制维持直立 需持续注入能量 耗能高且易失稳跌倒 对人类近身工作场景构成安全风险 [2][4] - 人类行走利用弹性弹簧系统和被动动力学回收能量 而机器人难以复制这种高效运动方式 [2][4] 投资风险 - 数十亿美元资金正投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但该形态大概率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 可能造成投入产出的严重错配 [2][4][5] - 大量资本耗费在尝试提升现有人形机器人性能 但这些投资可能最终被市场快速遗忘 [3][4] 未来发展方向 - 成功机器人将配备车轮、多个手臂和专业传感器 通过专用形态匹配任务需求与安全成本 而非强行复刻人类外形 [2][4][5] - 行业需聚焦特定任务导向的非人形设计 重点发展高端传感、触觉材料、力控与规划软件等底层能力 [4][6] - 机器人发展将从"炫技视频"转向可靠性和经济性指标 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跌倒安全性和场景覆盖能力 [6] 行业前景 - 机器人仍是全球高景气赛道 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机器人技术和具身AI是数万亿美元规模的最大增长市场 [7][8] - 英伟达聚焦具身AI算力平台供应 通过云端训练、边缘推理和物理仿真工具三线协同 为全行业提供AI GPU集群和开发平台 [8] - 公司预测未来将出现数十亿台机器人和数亿辆全自动驾驶汽车 其软硬件生态技术将驱动超级机器人工厂发展 [8]
王兴兴对手,估值2700亿
虎嗅· 2025-09-18 08:3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吴琼,题图来自:AI生成 投资人开始找上门。 2023年5月,Figure完成7000万美金的A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跟投方包括Aliya Capital、Bold Ventures、Tamarack Global、FJ Labs和库卡机器人前CEO Till Reuter。两个月后,又获得 了来自Big Sky Partners和Intel Capital的900万美元投资。 全球最贵人形机器人公司诞生了。 最新消息,Figure宣布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打破全球 人形机器人公司估值纪录。 其实过去一段时间里,国内投资人聊到宇树时也会常常提起Figure——2022年成立,估值千亿,令人惊 讶。相比之下,国内具身智能创业公司估值显得保守多了。 鲜为人知的是,Figure目前产品的零部件,不少来自中国制造业公司。更有意思的是,Figure创始人 Brett Adcock曾公开聊到王兴兴的宇树科技,坦言感受到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压力。 一、全球最贵人形机器人 ...
究竟用什么 迎接AI的“军备”之旅
搜狐财经· 2025-09-11 17:55
行业趋势 - OpenAI巨额资本支出推动科技行业增长 引发AI军备竞赛[1] - 甲骨文公司剩余履约义务猛增至4550亿美元 股价单日飙升36%[1] - 博通 谷歌等科技巨头站上增长风口[1] 公司转型 - 特斯拉从电动车公司转型为物理世界AI驱动的科创公司[1] - 公司推出Optimus机器人V3版本 FSD AI5和AI6等产品[1] - 马斯克提出基于物理第一性原理创建擎天柱供应链体系[1] 技术特征 - AI发展属于科技跃迁而非连续函数 伴随经济生态重构[3] - AI与Web3.0结合将具备穿墙透壁能力 实现无孔不入[4] - 股票代币化和美元稳定币对资本项目管制产生冲击[4] 竞争要素 - 竞争核心从算力算法转向对需求的清晰描述和定义[5] - 需要制度呵护企业家自由创见和首创精神[5] - 构建无事不扰 有求必应的竞争秩序是关键竞争优势[6] 创新机制 - 科技创新需通过猜想和反驳精确表达需求[3] - 市场试错伴随泡沫 但这是科学发现的必然路径[2] - 需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维护公平竞争秩序[4]
刚刚,马斯克「金色擎天柱」首曝!这双真人手刷屏,50万年薪岗危了
猿大侠· 2025-09-07 04:11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更新 - 全新金色外观设计更精简 可能为第三代Optimus原型[9] - 手部设计与人类几乎完全一致 引发全网关注[10] - 腰部关节和膝盖部位构造与7月版本存在可见差异[15][17] - 马斯克曾预告V3版本将具备与人类无异的灵活性[19] 机器人性能演示 - 在50秒演示中需要预留充足空间才能开始执行指令[3][4][5] - 被定位为可替代20万-50万美元人类工作的生产力突破[7] - 2024年目标产量5000台 2026年目标提升至5万台[27][28] - 目标定价约2万美元 但大规模量产面临成本控制挑战[29] 行业价值与定位 - 特斯拉80%估值被认为来自Optimus机器人业务[21] - 被行业领袖视为首个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技术成熟机器人产品[30] - 预计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别产业[31] - 设计初衷是承担重复性/危险性工作而非完全取代人类[22][23] Figure机器人技术突破 - Figure 02机器人实现自主将碗盘放入洗碗机的复杂操作[34] - 使用同一VLA模型Helix 仅通过新数据训练就实现功能升级[35] - 模型已证明能通过数据扩展适应叠衣服/整理包裹等多样化任务[37] - 洗碗任务涉及高精度操作要求 容错空间仅厘米级[41] 通用机器人技术路径 - 单一系统能处理装洗碗机/处理快递/叠毛巾等异构任务[45] - 无需为每个任务重新设计系统 仅需持续数据输入就能学习新技能[47] - 在高维度人形机器人上运行神经网络完成复杂任务[49] - 技术路线被视为通向真正通用型机器人的发展路径[49]
刚刚,马斯克「金色擎天柱」首曝,这双真人手刷屏,50万年薪岗危了
36氪· 2025-09-04 07:45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进展 - 全新金色外观设计更精简 可能为Optimus 3版本[3][16] - 手部设计接近人类 引发广泛关注但被质疑可能为无功能假手[9][11] - 腰部与膝盖关节构造相比7月版本有所改进[14][17] - 接收指令后需预留行动空间 体现谨慎行为模式[1] 产品规划与市场预期 - 2024年目标产量5000台 2026年目标提升至5万台[21] - 目标定价约2万美元 但大规模量产与控制成本存在挑战[21] - 公司认为80%未来价值将来自Optimus业务[18] - 被行业领袖视为生产力突破 可替代20万-50万美元人类劳动力[1] 技术能力展示 - 物理智能革命开启 具备自主导航能力[1] - 行走模式更接近人类 包含手臂摆动 膝盖伸直及脚跟到脚趾步态[19] - 马斯克宣称V3版本灵活性将与人类无异[16] 行业竞争动态 - Figure公司同日发布人形机器人新视频 展示洗碗机装载能力[23] - 采用Helix模型仅通过新数据训练即实现复杂操作 包括餐具分离 方向调整和错误恢复[24][25] - 同一系统可处理多类任务(叠衣服 整理包裹 装载洗碗机)体现通用化潜力[23][25] - 行业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形成万亿美元规模产业[21]
征收“机器人税”,时机成熟了吗?
环球时报· 2025-08-25 23:49
机器人税政策构想背景 - 随着人工智能及人形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机器替代人力"担忧日益显著,引发美国、德国、韩国等多国探讨"机器人税"政策 [1]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美元,超10亿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技术替代浪潮影响力不亚于互联网普及 [2] -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预测未来每人拥有3-5个机器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2017年公开支持对机器人征收与人类同等税额 [2] 征税逻辑与社会经济目标 - 核心逻辑并非惩罚技术进步,而是建立机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红利进行社会化再平衡 [3] - 自动化大规模替代人工将侵蚀以劳动收入为基础的税收体系,社会保障资金池面临压力,征税可开辟新财政来源支持劳动力再培训、职业转型及全民基本收入(UBI)等新型福利模式 [3] - 通过征收自动化企业税收、增值税及福利资金重新分配,可为成年人提供与基本生活费用相当的UBI款项,并根据地区差异调整 [3] - UBI资金可来源于对取代人类劳动的机器人征税,以及对自动化额外利润征税,使受益实体承担相应社会影响 [4] 全球政策讨论现状 -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主张征收机器人税支持社会保障或教育系统,但遭工商界反对,认为数字化是经济增长驱动力,征税会抑制创新 [5][6] - 韩国总统李在明2022年提出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征税,2024年再次强调需通过税收确保经济可持续性,保障全民购买力并为再分配政策筹资 [6] - 韩国专家指出机器人核心技术依赖进口,2011-2015年支付美国企业专利费达24万亿韩元,建议优先解决自主技术不足问题 [6] - 国际组织及多国审慎考虑征税设计,担心不当税种扼杀生产力进步,使本国产业处于全球竞争不利地位 [7] 税制设计关键因素 - 需明确征税范围,确定针对行业及人工智能功能类型 [7] - 需厘清税收责任归属,由机器人制造商或使用机器人的雇主承担 [7] - 推动国际合作避免率先推行国家陷入竞争不利地位 [7] 产业发展阶段与征税时机 - 中国信通院预计2045年后中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超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达10万亿元级别 [8] - 宇树科技创始人预测机器人"真正能干活"的技术突破需2-10年 [8] - 当前产业处于商业化极早期阶段,技术、市场和生态具高度不确定性,特斯拉擎天柱等产品存在高昂制造成本、有限续航负载能力、软件系统稳定性不足等瓶颈 [9] - 全球实际部署商业运营人形机器人数量有限,对劳动力市场未形成规模效应,仓促征税可能扼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机遇 [9] 替代政策建议 - 当前阶段政策重心应放在鼓励创新、建立标准和加强监测 [10] - 探索为开发"人机协作"应用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在局部地区或特定行业开展小范围政策试点 [10] - 协同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全球治理与政策观察体系比急于构建税收体系更紧迫 [9][10]
财经观察:征收“机器人税”,时机成熟了吗?
环球时报· 2025-08-25 23:00
机器人税政策构想 - 机器人税是对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提出的前瞻性应对方案 核心逻辑是建立机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红利进行社会化再平衡而非惩罚技术进步 [3] - 征收机器人税可开辟新财政来源 用于支持被替代劳动力的技能再培训 职业转型和探索全民基本收入等新型社会福利模式 [3] - 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审慎考虑该税种 担心设计不当会扼杀生产力进步引擎并使本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7] 全球市场预测与技术发展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总规模突破5万亿美元 超过10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 [2]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2045年后中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 整机市场规模达约10万亿元级别 [8] - 宇树科技创始人预测机器人"真正能干活"的技术突破快则2-3年 慢则3-5年 大概率不超过10年 [8] 支持征税观点与理论依据 - 比尔·盖茨2017年公开支持机器人应缴纳与人类同事同等税收 [2] - 迈克尔·J·安认为机器人税是提高技术进步公平性的深思熟虑策略 [2] - 李向明主张通过征收自动化企业税收和增值税为全民基本收入提供资金 使从自动化中受益最多的实体为其社会影响作出贡献 [3][4] 国际讨论与分歧 -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主席曾提议征收机器人税用于支持社会保障或教育系统 但遭到商业界明确反对 认为将抑制创新阻碍技术进步 [5] - 韩国总统李在明2024年9月表示应通过机器人税确保经济可持续性 使AI带来的生产力不只让少数人受益 [6] - 韩国专家指出自主技术不足是更紧迫议题 2011-2015年间支付给美国企业的专利费高达24万亿韩元 [6] 税制设计挑战 - 需明确征税范围 确定应对哪些行业及何种人工智能功能征税 [7] - 需厘清税收责任归属 是由机器人制造商承担还是由最终使用机器人的雇主承担 [7] - 推动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以避免率先推行该税种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陷入不利地位 [7] 当前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应用极早期阶段 技术 市场和产业生态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9] - 特斯拉擎天柱和Figure AI产品存在高昂制造成本 有限续航与负载能力 软件系统稳定性和通用性不足等关键瓶颈 [9] - 全球实际部署投入商业运营的人形机器人数量极为有限 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冲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9] 替代政策建议 - 政策重心应放在鼓励创新 建立标准和加强监测上 而非直接征税 [10] - 可为开发人机协作型应用的企业提供研发补贴 [10] - 在条件成熟的局部地区或特定行业开展小范围政策试点和模拟研究 [10]
中国机器人的八月狂欢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8-18 11:18
中国机器人产业活动与成就 - 智元人形机器人A2完成24小时自主行走 实现热插拔换电 全程无遥控干预 具备避障和路径规划能力 [1][3] -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举办 127个品牌参与 涵盖26个赛项487场比赛 包括赛跑和跳远等项目 [1][3] - 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169家全球企业参与 展示百余款新品 覆盖工业及物流等应用场景 [1][3] 产业链与企业发展动态 - 越疆推出新一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 Ⅱ 具备双脑决策和双臂协同能力 公差精度达0.1毫米 [3] - 均普智能开发人形机器人贾维斯 小米集团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 企业从传统制造业转型至高阶机器人系统 [4] - 新成立机器人上下游公司超200家 行业工程师规模约20万人 人才来自互联网和手机等跨行业领域 [5][6] 技术优势与竞争格局 - 中国具备硬件供应链优势 配合效率远超海外 算法虽暂落后但追赶迅速 [7][8] - 美国特斯拉计划2025年生产数千台擎天柱机器人 Figure AI同年加大出货量 但中国在特定品类(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已领先 [7] - 工业机器人装机量逆势增长 2024年中国装机量增5% 全球市场份额从51%升至54% 主要应用于汽车和消费电子产业 [11][12] 市场前景与资本投入 - 2025年前5个月机器人融资额232亿元 超过2024全年209亿元 资本密集涌入领域 [12] - 人形机器人将优先落地低速高频场景(搬运/巡检) 家庭机器人市场潜力达亿万级规模 [10][11] - 行业预计10年内家庭机器人普及率达家电水平 当前核心挑战为具身智能技术成熟度不足 [11][12]
马斯克要用机器人永生,华为美团们却想走出不同路
搜狐财经· 2025-08-15 16:39
马斯克的永生设想 - 马斯克提出通过将人类性格和记忆下载到机器人身上实现永生[1]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原型产品将在2022年底完成 2023年底达到中等规模量产[1] - 现阶段特斯拉机器人主要功能为日常生活辅助如做家务[1] - 马斯克不赞同追求肉体长寿 认为会影响社会进步[1] 华为的转型战略 - 华为在制裁压力下保持活力 已度过最困难时期[3] - 公司转型方向为数字化 智能化 低碳化 持续高研发投入[3] - 通过软件优化弥补硬件限制 如开发鸿蒙和欧拉操作系统[3] - 成立煤矿军团等组织 投入数十亿进行工业场景数字化改造[3] 美团的机器人布局 - 美团聚焦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技术 包括机器人技术[4][6] - 2021年投资多家机器人公司 金额达数十亿[4] - 自研无人机已在深圳完成3.5万+真实订单配送[4] - 自动配送车魔袋20在北京完成150万+订单配送[6] - 在智能客服 仓储 烹饪等领域均有机器人技术突破[6] 中美科技公司差异 - 中国公司更注重机器人技术快速落地应用[6] - 美团机器人已在社区配送 疫情防控等场景产生实际价值[4][6] - 相比永生探索 中国公司更关注解决现实问题[6]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深市规模最大机器人ETF(159770)近5日“吸金”超4亿元,规模续创历史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02:13
机器人板块市场表现 - 机器人ETF(159770)8月15日早盘上涨0.72%,成交额超5000万元 [1] - 成分股均普智能涨超13%,博众精工、科沃斯、石头科技等多股跟涨 [1] - 该ETF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超4亿元,最新规模70.62亿元创历史新高 [1] 机器人ETF产品特征 - 紧密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行业覆盖制造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 - 重仓股包含汇川技术、科大讯飞、石头科技等 [1] - 配备2只场外联接基金(A类:014880;C类:014881) [1]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8月15日开幕,覆盖127个品牌、500余台机器人 [1] - 参赛企业包括天工、宇树科技、加速进化等国内头部整机厂商及15国国际队伍 [1] - SpaceX计划2028-2030年由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驾驶"星舰"飞船 [2] 行业研究观点 -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进入"百花齐放"阶段,工业场景应用趋势明确 [2] - 商业化落地可期,建议关注国内零部件厂商及本体厂商成果发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