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

搜索文档
我国已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超1500个
新华社· 2025-09-25 08:31
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于1990年创办。本届展会以"数实融合新引擎 智启未来新动能"为主题, 于9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将举办各类活动十余场,集中发布研究报告、行动计划、技术标准等二 十余项。(记者周圆) 据悉,当前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5G和千兆网络快速增长,万兆光 网试点稳步推进,国家一体化算力体系深入构建,算力互联网启动实施;电信业务线上办理占比达 91%,5G移动电话用户超11亿,电信和互联网经营主体近19万家,其中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超2700家; 5G广泛融入千行百业,已覆盖国民经济的86个行业大类。 钟志红表示,下一步,信息通信行业要紧扣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紧密围绕促进数实深度 融合,着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加快推进5G-A、万兆光网试点部署,有序 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 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分类分级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育一批工业智能体,推动"人工智能+制 造"行动走深走实;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钟志红日前 ...
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在京开幕,全面展示数实融合成果
环球网· 2025-09-25 08:16
展会概况与主题 - 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于9月2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主题为“数实融合新引擎 智启未来新动能” 聚焦信息通信行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及培育新型生产力的最新成就 [1] 行业战略与政策导向 - 信息通信业需紧扣实现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 围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以行业发展规划为抓手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5] - 全行业需紧抓技术突破与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 加快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 [8] - 各领域正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行业需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并抓住战略机遇 [5] 技术前沿与创新成果 - 展会展示5G-A通感一体、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空间治理中的应用、低空智联网、卫星互联网融合、自智网络、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应急通信等最新技术成果 [6] -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量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 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8] - AI被视为数实融合新阶段的核心变量 上云是关键支撑 需以数据要素为抓手借力AI破解融合难题 [8] 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 - 国际电信联盟(ITU)高度评价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活力及全球技术标准制定中的贡献 [5] - 展会同期举办“2025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与贸易投资论坛” 拓展国际合作维度并助力构建开放共赢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 [8] - 来自巴林、爱沙尼亚、芬兰、匈牙利、纳米比亚、尼日利亚、波兰、俄罗斯、韩国等国的驻华使节出席开幕式 [5] 企业参与与行业活动 -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中国铁塔等基础电信企业高层出席并致辞 [5] -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钟志红参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通用技术集团、中国广电、中国铁塔、华为等企业展台 [6] - 展会期间举办十余场发布、对接与颁奖活动 集中推出二十余项研究报告、行动计划与技术标准 包括“新绿杯”全国总决赛颁奖典礼和《量子计算发展态势研究报告(2025年)》 [8]
“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即将印发实施
第一财经· 2025-09-23 08:44
当前,交通运输行业正积极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壮大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产业。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综合处处长邢凡胜23日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面向"十五五",交通运输部正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 输"行动,将把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作为主攻方向 。《"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这个文件正在各部委联合印发中,随后将实 施。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抓紧编制新时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支持车用人工智能、汽 车操作系统、智能线控底盘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健全完善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工作,扎实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郭守刚介绍,工信部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技术攻关、标准研制、应用推广,推动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关键技 术取得突破。我国已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批量上车,感知设备、C-V2X等均达到国际领 先水平。 目前,全国已建 ...
十二年,从跟跑到领跑!中关村用创新实践作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08:31
核心观点 - 中关村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示范区 在制度改革 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2013-2024年园区总收入从3万亿元增长至8.74万亿元 年均增速超10% 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首位 [1][2][3] 制度改革创新 - 开展"新四条""新新四条""工商19条""食药12条"等多轮改革 累计30余项试点政策全国推广 率先探索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创新措施 [2] - 新一轮先行先试24条改革措施全面落地 部市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 财税人才等改革措施已在全国推广 [2] 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 - 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及医药健康 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合成生物制造 具身智能 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加速发展 [2] - 涌现人工智能大模型 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 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等世界级原创成果 实现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2] - 2023年发布全球首个区块链开源存储引擎"泓" 小米牵头组建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 使国产手机核心零部件自给率提升至75% [3] 创新创业生态 - 构建"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实现知识 人才 资本 技术等要素的密集流动与协同 [3] - 国家实验室与新型研发机构承担"从0到1"原始创新 科技企业聚焦"从1到N"产业化应用 [3] - 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 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3][4]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大量子信息 类脑智能 深海空天等前沿领域布局力度 [4] - 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机制改革 构建新模式 [4] - 推动中关村标准与方案走向世界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4]
更安全、更绿色、更智能 从煤博会看煤炭行业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9-16 04:29
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核心内容 - 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与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于陕西榆林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900多家能源企业和制造厂家展示技术和装备 共同勾勒更安全、更绿色、更智能的煤炭行业新图景 [1] 更安全:新技术提高煤矿生产安全系数 - 林州重机集团自主研发三伸缩立柱掩护式液压支架 支护高度范围覆盖2.5米至7.0米 无需频繁更换设备适应不同高度煤层 立柱千斤顶采用内外壁激光熔覆提高安全性能 [2] - 英杰达技术有限公司展示工业无人车 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加AI算法 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运行 通过雷达和摄像头识别障碍物实现自动避障或停车 用于解决高危环境下样品配送问题 [3] -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坚持机械换人理念 梳理重体力作业126项 累计研发应用39种329台机器人 成功替代85项重体力作业 实现采煤、掘进、安控和救援等5类机器人应用全覆盖 [3] - 无人采煤设备和各类机器人应用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极大提高煤矿生产安全系数 [5] 更绿色:变废为宝成为行业共识 - 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展示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技术 建立完善瓦斯抽采利用工艺技术体系 探索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 [5] - 延长石油集团展示煤矸石充填技术 将煤矸石制成泥浆充填到岩层裂隙中实现变废为宝 正在一处煤矿筹建煤矸石充填项目加快技术推广应用 [5] - 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 其中煤制氢产能约2800万吨/年 产量约2070万吨 [6] - 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展示氢燃料电池通勤车、氢能重卡、50标方电解水制氢撬装产品 榆林零碳产业园氢能示范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生产绿氢10万吨 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00万吨 未来绿氢将大规模应用于煤化工项目 [7] - 煤炭开发到生产、储运、使用全流程清洁化已成为行业共识 [9] 更智能:为行业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变革 - 林州重机集团创新推出虹膜识别智能储物柜 识别时间不到1秒 错误率仅为万分之一 柜中增加通风、除菌功能 已在多个大型煤矿推广应用 [9][10]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展示煤科卫士人工智能大模型 专门针对煤矿应用处理采煤、掘进、运输等专业问题 集成财务结算、产量跟踪等系统数据 大幅提升设备利用效率 [11]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 全国建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建成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907处 煤矿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50% 超1.6万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13] - 智能设备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变革 从单一设备智能化到整个生产系统智能化 煤炭产业经历深刻数字变革 [10][13]
激活绿色动能 共筑能源未来——2025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观察
新华社· 2025-09-10 11:01
全球能源转型趋势 - 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 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 全球能源互联网代表清洁主导 电为中心 互联互通 智慧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趋势 [1] - 协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需大力推进水电 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以清洁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并探索发展数智能源与智慧能源 [1] 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成就 - 三峡集团总装机容量超1.6亿千瓦 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达96% [1] - 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跨越1800公里 装机容量7200万千瓦 年均生产清洁电能3000亿千瓦时 可满足3亿人年度用电需求 [1]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 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左右 [1] - 在特高压输电和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 - 与周边多个国家实现电力互联跨国贸易 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实践样板 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输电工程等标志性项目落地 [2] 能源消费电气化进程 - 全球能源消费正由煤油气等向以电为中心转变 电制氢等电能替代技术加快发展 [3] - 2024年全球电气化率达约20% 增长2% 能源系统加速向以电为中心转型 [3] - 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10年来提高9个百分点 达30%左右 服务新能源汽车增长80倍以上 [3] - 区域绿电消费规模呈倍数级跃升 2024年绿电绿证交易量达2156亿千瓦时 超过前三年的总和 实现港澳台绿证交易全覆盖 [3] - 欧洲和北美洲2050年电能占比预计将分别达69%和67% [3] 数智技术赋能能源转型 - 人工智能在海量新能源并网背景下逐渐成为生存要件 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 [4][5] - 国家电网建成千亿级多模态光明电力大模型 南方电网发布网络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 [5] - 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功率预测 调度求解等场景发挥独特作用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可助力实现分钟级电力交易与千家万户削峰填谷 [6] 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行动 - 提出加快清洁能源可靠替代 加快新型电气化进程 加快能源电力互联互通 加快技术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能源电力国际合作五项行动 [6] - 促进各国政策沟通协同 深化能源贸易和产能合作 构建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6]
服贸会13场主题论坛汇聚全球智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30 01:07
论坛核心内容与定位 - 2025年服贸会集中呈现13场高水平主题论坛 聚焦制度型开放和全球合作 [1] - 论坛发布《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4》《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2025》等重磅报告 提供中国视角和中国方案 [1] - 第九届中国服务贸易标准化论坛通过发布系列标准及国际合作备忘录 助力中国企业应对国际合规挑战 [1] 数字技术与创新合作 - 雄安新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大会签约落地卫星通信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国际合作项目 [2] - 电子商务大会探讨AI赋能消费与产业互联网路径 [2] - 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促成10余项科技项目签约 去年生物质制绿氢项目已落地投产 [2] - 生态环保产业院士论坛将发布ESG体系 [2] 国际参与与跨国合作 - 来自意大利 希腊 英国 法国 沙特 新加坡等多国高级别官员和行业领袖参与论坛 [2] - 中法共议医疗创新与老龄化应对 中英聚焦医疗科创 中国与沙特新加坡企业在雄安开展数字项目合作 [2] - 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通过市长对话促进中外城市文旅资源精准对接 [2] 民生服务与产业发展 - 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围绕全民健康覆盖 患者安全 健康老龄化等议题开展跨国研讨 [3] - 电子商务大会设置银发经济 数智家政等热点话题 探讨数字化提升消费品质与生活便利性 [3] - 人力资源服务业大会关注青年人才交流与国际青年全球就业 [3] 论坛特色与影响 - 论坛集战略研讨 前沿发布 国际合作 务实对接于一体 展示中国服务贸易韧性与潜力 [3] - 体现高端引领 全球视野 专业深度和跨界融合特色 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智慧支持和实践路径 [3]
国家发改委:未来1-2年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03:35
人工智能+行动政策框架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聚焦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 开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 [3] - 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等8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 [3] -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联合42个相关部门及地方共同推进 形成政策联动 [5] 阶段性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过70% 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1][11] - 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智能终端普及率超90% 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 [11] - 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 [11] 重点应用领域 -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终端快速普及 构建全场景智能交互环境 [1][18] - 拓展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新场景 [1][18] - 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 [1][18] 实施保障机制 - 坚持协同联动、因地制宜、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四大原则 [2][5] - 凝聚政府与市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国企民企、企业与用户五方面合力 [5] - 通过政策指引、标准建设、资金支持三方面强化配套保障 [14] 国际合作布局 - 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推动成果共享、能力共建、技术共进、治理共商、生态共筑 [9] - 发布《中国智·惠世界》案例集 展示人工智能成果在亚非欧地区的赋能实践 [9] - 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 搭建国际供需对接平台 [9] 产业投资数据 - 1-7月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3.9%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16% 信息服务业增长32.8% [8] - 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人工智能算力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 降低创新主体研发成本 [14] - 工程建设领域1-7月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 同比增长11.9% [16] 与传统技术对比 - "人工智能+"实现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跃升 推动生产要素重组和价值创造方式升级 [6] - 较"互联网+"具备更强变革性力量 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全面系统深刻的变革 [6]
尹志超:发挥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独特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8-28 00:24
核心观点 - 民营企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 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1] - 民营企业凭借市场导向 灵活机制和创新文化 处于科技创新前沿 是催生新业态的主力军 [2] - 民营企业创新成果显著 在高新技术企业占比 进出口主体地位及技术突破方面表现突出 [3] - 需通过政策支持 融资体系优化和创新生态建设 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 [4][5] 民营企业优势特征 - 具有明确市场导向和灵活决策机制 能快速应对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变化 [2] - 通过股权激励 员工持股等方式激发科技人才创造力 具备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2] - 民营企业家具备强烈创业精神和创新意愿 是前沿技术落地和商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2] 创新成果与产业贡献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从2012年62.4%提升至92%以上 [3]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80% [3] - 2024年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最大进出口主体 [3] - 在人工智能 机器人 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突破 如深度求索算法优化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 [3] - 推动移动支付 直播带货 跨境电商等新模式 深刻改变产业运行和消费习惯 [3] 区域创新生态建设 - 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关村集聚高新技术企业且创新生态优化 [3] - 杭州依托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培育世界级科技企业 带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 [3] 政策与制度支持方向 - 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释放投资活力 [4] - 鼓励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4] - 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推动科创板创业板服务民营企业 [4][5] - 建立信用评价和风险分担机制 降低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顾虑 [5] -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 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5] -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破除市场竞争障碍 完善企业创新容错机制 [5]
发挥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独特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8-27 22:39
文章核心观点 - 民营企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1][2][3] 民营企业优势与特征 - 民营企业市场导向明确 对技术迭代和消费趋势感知敏锐 决策机制灵活 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2] - 激励机制有效 通过股权激励和项目分红等方式激发科技人才创造力 具备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2] - 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新意愿强烈 在AI医疗、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推动技术商业化 [2] 民营企业创新成果与数据表现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从2012年62.4%提升至92%以上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民营企业占比超80% [3] - 2024年民营企业首次成为高技术产品最大进出口主体 [3] - 深度求索公司通过开源模式加速AI大模型发展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引发产业关注 国产动漫电影展现文化科技融合突破 [3] - 移动支付、无人零售、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改变产业运行和消费习惯 [3] 区域创新生态建设 - 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关村集聚高新技术企业优化创新生态 [3] - 杭州依托数字经济优势培育世界级科技企业 带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 [3] 政策支持方向 - 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鼓励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 [4] - 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推动科创板创业板服务民营企业 鼓励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4] -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 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实验室 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5]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破除市场竞争障碍 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和个人破产制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