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资本南下、项目北上:粤港澳大湾区文投会“乘风”入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0:01
与刘文卓一同出席上海推介会的近60家企业代表,也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于资源和资金的需求,希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文投会获得更多新的机会 和空间。 本次推介会,既为长三角文化企业了解大湾区投资机遇提供了窗口,也为两地在文化创意、金融资本、科技应用等方面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去年和《黑神话悟空》制作方图形科学在文投大会上认识后,现在我们已经开启了数字创意新业务板块,拿到了很多游戏公司的合作订单。"9月 25日,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以下简称"粤港澳大湾区文投会")上海推介会现场,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 事会秘书刘文卓颇有感触地回忆了参加2024年大会时的经历。 在她看来,参会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主办方对于"项目找资金,资金找项目"理念的实践,接触到了广州文投、广州城投等投资机构,这个是 最核心的亮点。 正如刘文卓所感受到的,参会企业不仅形成了实打实的合作,还获得了与大湾区头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深入交流的机会,并掌握了最新政策。"我 们在会上了解到广州南沙享受'双15%'税收优惠政策,所以把广州子公司迁到了南沙,在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方面都享受到了好处。" 据了解,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文 ...
三湘印象:股东黄卫枝解除质押3000万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08:39
股东股权变动 - 持股5%以上股东黄卫枝解除质押3000万股股份 [1] - 黄卫枝累计质押股数达1.22亿股 占其持股比例80.14% [1] 业务结构 - 房地产销售业务占比78.68% 为营业收入主要构成 [1] - 文化业务收入占比10.16% 房屋租赁占比5.58% [1] - 其他行业占比4.68% 建筑施工占比0.91% [1] 公司市值 - 当前市值43亿元 [1]
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今日在宁乡开幕
长沙晚报· 2025-09-26 03:38
秋天的长沙,叠翠流金,五彩斑斓。从刚刚过去的暑假,到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长沙都发挥顶流 效应,上榜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今年上半年,长沙接待入境游客23.82万人次,实现入境游客总花费1.4 亿美元,同比增长54.19%、49.25%。 通过承办首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望城切实放大了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铜官窑成 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承办第二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的浏阳,以打造全国文旅融合标杆为目标,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 强的新格局。浏阳市蝉联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高位再进位排名全国第3。"相约浏阳河 周末 看焰火"火爆出圈,"一河诗画,满城烟花"的魅力令人沉醉。 天心区成功举办第三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天心阁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光影公园让南来北往的客人 流连忘返,其抗战纪念设施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 如今,氤氲康养福韵的宁乡持续接力。今年以来,宁乡成功举办2次产业招商推介会,共推出43个特色 文旅项目;铺排了17个需加快建设运营的文旅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超32.86亿元,社会投资占比超过 98%。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自首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以来,一年一度的市旅发大会,已经成 ...
陕西以“万企兴万村”推动乡村振兴
陕西日报· 2025-09-26 00:32
"企业投资1.1亿元建成这个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不仅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起规模化养殖,每年还为 村集体带来200多万元收入。"9月25日,石羊集团董事长魏存成说,"过去是扶贫,现在是共赢——我们 要和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红火。" 作为"万企兴万村"行动的积极参与者,石羊集团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依 托全产业链优势,创新建立了"党支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等产业振兴模式,将群众牢牢 镶嵌在产业链上,真正实现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从"帮"到"兴",一字之变,意味着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帮扶到共同发展的深刻变革。如今,民营 企业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三秦大地上书写共同富裕的时代篇章。 从"结对子"到"蹚路子"的创新实践 "以前想扩大种植,最难的是资金。有了这个基金当后盾,银行放心了,我们发展的底气也足 了!"眉县猕猴桃种植大户李永红说。 在"中国猕猴桃之乡"眉县,龙头企业齐峰果业牵头,联合22家企业及合作社设立专项担保基金,通 过担保融资2.47亿元,助力"小果子"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蛋蛋"。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陕西的"万企兴万村"行动,改变了过去"给钱给物"的单向帮扶模式,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圆满落幕,用中国经验回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11:52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 吸引近800名中外嘉宾 设置6大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年度主题 [1] 文化科技融合机遇 - 人工智能被视为全球文化领域深刻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法国前总理指出AI将重塑文化创新与增长模式 [3] - 数字技术推动文明存续与跨国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肯定中国在数字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 包括三维数字扫描和5G网络应用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为智能时代提供和合共生范式 北京大学学者认为古老文明为AI时代贡献中国智慧 [5] 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 故宫博物院采用AI知识图谱技术 使"故宫名画记"扫描精度达10亿至60亿像素 超越实物观看体验 [6] -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图像全球共享 覆盖78个国家 访问量超2000万次 [6] - 国家图书馆建成中华古籍智慧化平台 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数字化古籍 [6]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项目吸引109万名公众参与数字化保护 [6] 文化产业化表现 - 文创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 国博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破百万件 古建博物馆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 [8] - 《黑神话:悟空》游戏总销售额破百亿元 直接拉动山西文物景点2024年国庆接待188.54万人次游客 [8] -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 周边销售额超3亿元 淘宝平台200万人下单购买相关产品 [8] 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 AI技术显著提升影视制作效率 中影研究院案例显示原需一周的镜头制作现仅需单人半天完成 [10] - 导演群体认为AI技术降低创作成本50%以上 提供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自由度 [10] -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发布多项科技成果与产业合作项目 推动金融与科技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10] 版权治理与创新生态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出AI生成内容版权治理需关注四大方向:训练数据规范、创作追溯、平台责任及跨境规则协调 [12] - 北京正在构建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 形成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12] - 学者提出人类与机器正在共同重构文化叙事体系 AI并非艺术终结者而是新美学语言创造者 [12]
产业投融资回暖提速 四大趋势驱动文化产业成支柱
中国经济网· 2025-09-25 04:5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在产业利好政策频出 技术创新持续赋能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文化出海不断升级的推动下[1] - 文化产业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包括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市场建设联动发力 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商旅体融合协同 文化出海战略持续深化[1][2] 投融资市场表现 - 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加速回暖 债券融资市场持续活跃 私募股权市场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1] - 投融资市场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 IP经济等新兴赛道的布局 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1] 当前市场挑战 - 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旅游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 影响市场价值评估效率[2] - 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存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不足 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2] - 多元退出机制有待落地 包括S基金细则未完善 REITs首单未破冰 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指引[2] 政策建议 - 应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 完善多层次综合投融资体系 提升资本要素保障能力与配给效率[2]
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从北京文化论坛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进展
新华社· 2025-09-25 00:33
文化论坛与政策导向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 吸引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参与[1] - 北京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实施《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6][8] - 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 推动遗产点恢复历史格局[8]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青铜器铭文为北京最早建城史文献[4][6] - 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 先农坛神仓等古建筑群对外开放[8] - 实施"微改造"替代大拆大建 恢复胡同肌理与三里河水街景观[6] 文化科技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文化新业态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13]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展示 如圆明园"武陵春色"数字复原及AI活化抗战纪念馆展陈[11][13] - 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在天坛应用 实现可持续旅游与遗产保护平衡[13] 文化消费与产业创新 - 文创产品融合传统与科技设计 如天宫藻井冰箱贴、颐和园盲盒等受市场欢迎[9] - 正乙祠戏楼等历史场馆通过"小而美"演出焕发新生 非遗主题线路采用打卡集章模式增强体验[8] - 首钢园工业遗存转型数字化展陈空间 体现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11] 国际文化交流与输出 - 举办世界古典学大会、国际音乐节等活动 吸引30多国专家学者及全球院团参与[18] - 京产网络文学、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 泡泡玛特等企业推动中国IP走向国际[18] - 中外诗人交流活动在北海公园举行 促进跨文化对话与传播[16] 城市建设与文化定位 -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与870多年建都史 形成开放包容城市品格[6] - 构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 加强农业与工业遗存保护[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北京技术创新与文化保护结合的标准[13]
景俊美:文化科技融合赋能城市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5 00:07
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的文化发展始终与城市命运紧密相连。9月23日,2025 北京文化论坛启幕,为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本届论坛呈现诸多突破性变化,不仅强调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而且注重文化对城市的浸润,标志着北京文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开拓了文化与城 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2025北京文化论坛最引人注目的创新在于形态转变。论坛举办形态的范式革新。从设立常设机构、 精选举办场地、加强统筹谋划、做好智力支持、加强国际传播五个维度,做到了有人做、有地方、有内 容、有智囊、有影响,打造了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开创性设立了"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将太 庙、天坛、钟鼓楼等17处历史文化场所转化为常态化的文化交流空间,实现了从阶段性活动向全年在线 平台的跨越。这些会客厅本身就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场所,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如今又成为连接传统 与现代的窗口,实现了对空间资源的活化利用,更体现了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呈现在学术探讨和文艺活动中,更贯穿在具体应用层面,成为推动城 市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清净宏恩观的转型生动诠释了这一时代发展趋势,这座始建于元朝的古老建 筑 ...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新华日报· 2025-09-24 23:50
□ 徐 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文化产业高质 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 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应聚焦区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将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效 益,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顶层设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指导,政府应统筹规划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平台搭建、规则制定、 环境营造,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 完善政策及保障体系。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优秀城市及地区的经验,系统分析其文化产业定位与发展布 局,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工作重心及预期效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 组,统筹协调国土、财政、文旅、规划等部门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供 启动资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文化金融产 品,对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创意方案等进行科学评估,降低文化企业融资门槛。利用旧厂房、老街区进 行文化创意改造,满足文化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调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对区域文化资源、产业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