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创造

搜索文档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新华日报· 2025-09-24 23:50
□ 徐 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文化产业高质 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 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应聚焦区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将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效 益,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顶层设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指导,政府应统筹规划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平台搭建、规则制定、 环境营造,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 完善政策及保障体系。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优秀城市及地区的经验,系统分析其文化产业定位与发展布 局,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工作重心及预期效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 组,统筹协调国土、财政、文旅、规划等部门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供 启动资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文化金融产 品,对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创意方案等进行科学评估,降低文化企业融资门槛。利用旧厂房、老街区进 行文化创意改造,满足文化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调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对区域文化资源、产业结构、 ...
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陕西日报· 2025-08-26 00:06
文旅产业表现 - 陕西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4.6亿人次 [1] - 文旅产业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1] - 实景演出《长恨歌》《延安保育院》《赳赳大秦》市场反响热烈 [1] 文化消费新趋势 - 文化IP与沉浸式体验场景结合引领消费新趋势 [1] - 唐风主题演出和汉服体验营造盛唐文化沉浸式场景 [1] - 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从2021年1.4次提升至2024年3.47次,增长147.86% [4] 数字化文物保护 - 西安城墙布设3000多个变形监测点和1300多个智能传感器 [2] - 数字方舱管理平台实现从抢救式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2] - 通过AI深度学习算法提升结构病害预测准确率 [2] 文化品牌建设 - 文学陕军与西部影视合作推出《主角》等改编作品 [4] - 长安画派、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文化品牌持续焕发活力 [4] - 培育40个省级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包括乡村戏曲大舞台和阅读文化节 [4] 政策支持体系 -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原则打造文化阵地 [5] - 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4] - 通过文艺创作生产服务机制优化文化产品供给 [4]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经济日报· 2025-08-11 00:08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暑期博物馆参观人数激增,各类演出和历史文化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形成独特的"中国风"文化消费热潮 [1] - 截至2023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2022年举办展览4万余个,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2] - 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71292亿元,同比增长7.4% [5] 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稳居全球领先,西夏陵最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 - 国家博物馆以文物九龙九凤冠设计的凤冠冰箱贴成为文创销冠,《黑神话:悟空》游戏刷新国产游戏销售纪录 [4] - 非遗与老字号跨界融合成效显著,如崇明土布与回力鞋合作推出潮流单品 [5] 文化新业态发展 - 文化新业态16个行业小类2023年上半年营收31564亿元,同比增长13.6%,对行业增长贡献率达76.8% [6] - "文化+科技"推动短视频、直播、数字艺术爆发式增长,"文化+旅游"丰富消费场景 [6] - 北京冬奥会等国际赛事融入文物元素,展现"中国式浪漫" [7] 文化输出与国际影响 - 中国4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位居世界第一,春节文化成为全球认同的中华文化符号 [7] - 《哪吒之魔童闹海》进入全球影史票房前五,潮玩LABUBU引发全球热潮 [7] - 非遗体验吸引外国游客,浙江贝雕博物馆年接待外国游客超1万人次 [8]
创意普惠化 生产数智化 场景多样化 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6-22 22:09
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 -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为千行百业赋能并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 [1] - 人工智能催生文化生产与消费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造多元文化体验,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1] - 技术工具与文化价值的科学把握是抓住数智化浪潮战略机遇的关键,为文化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1] 创意普惠化与文化创新 - AI绘图和音乐创作工具降低创作门槛,推动文化创新大众化,促进平等开放的文化生态形成 [1] - 需完善文化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构建分布合理、逻辑关联、高效搜索的文化大数据体系以支撑资源转化 [2] - 算法模型需优化以实现文化资源精准匹配,规避信息茧房和算法歧视问题 [2] 生产数智化与内容创作变革 - 人工智能从效率和质量双维度赋能文化创作,将"数字构建"转化为"数智生产",改变内容创作范式 [3] - AI辅助内容制作缩减成本与周期,使创作者聚焦创意策划等核心环节,实现降本增效 [3] - 需加强高校"人文+AI"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升级的复合型人才 [3] 文化新场景与业态发展 - 人工智能在内容策划、个性化推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可挖掘文化产业新增长点 [4] - 沉浸式演出、线上博物馆等新兴场景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消费向双向互动转变 [4][5] - 需开展AI技术应用培训,提升文化人才专业素养以应对技术快速发展需求 [4] 中华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 湖北省博物馆通过AI驱动的文物精灵实现跨时空对话,增强文化体验与民族自豪感 [5] - 需提取中华文化元素符号,为AI技术梳理文化资源、呈现文化全景奠定基础 [5] - 智慧图书馆、博物馆等数字化载体可突破地域时间限制,提升文化资源触达率 [5]
匠心独运创新创造(现场评论) ——写好人文经济学的大文章②
人民日报· 2025-06-10 21:59
文旅融合创新 - 徽州古城景区通过融合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旅新业态(旅拍店、文创店、沉浸式演出剧场)形成"反差感"吸引游客 [1] - 当地文创店转型成功案例:放弃同质化蓝染产品,开发基于百年鱼灯文化的"大鱼神灯"IP系列(马克杯、冰箱贴等),成为景区热门商铺 [1] - 西递古村创新运用徽文化元素打造"西递传奇"灯光秀,采用瓦楞灯等与建筑融合的技术手段(色温控制、弧形设计),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交融 [2] 文化IP商业化 - 文创行业需避免产品同质化,成功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年轻化表达(如鱼灯文化衍生品开发) [1] - 餐饮业创新案例:南溪南村"卓文的小食堂"通过中西融合(臭鳜鱼比萨、毛豆腐比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结合中西方设计元素提升体验 [2] 产业升级路径 - 历史文化名城需通过文化创新创造焕发活力,典型案例包括灯光秀技术应用(声光电)与古建筑保护相结合 [2] - 文旅产业需把握创新尺度,避免过度开发(如西递村灯光设备采用"隐形画笔"理念),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扫描
新华网· 2025-05-27 22:21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核心议题,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路径[1]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提高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质量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1] - 市县主流媒体如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采用"顶层-中层-底层"三层协同式推进模式实施系统性变革,绘制"数智大厦建设图"[2]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指出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1]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品牌建设经验展示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实践成果[1] - 出版行业专家强调推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时代必答题,需加强总体设计并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2]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艺创作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指出文物建筑保护面临多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体制机制创新应对[2]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双向奔赴有助于形成中国独特叙事体系[2]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案例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其海外发行证明优质内容具有跨越文化壁垒的力量[3] 文化贸易与城市文明建设 -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提出文化贸易根本在于创新,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及贸易方式手段的创新[3] - 华南农业大学李凤亮教授认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能实现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3] - 大湾区正以科技革命重塑新质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文化共生生态,形成跃升中的文化共同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