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化
icon
搜索文档
特朗普金主警告:向中国禁运乙烷,只能击中自己
观察者网· 2025-07-29 04:26
行业动态 - 美国商务部本月恢复乙烷等产品对华出口 此前5月底至6月初曾以"中国限制稀土产品出口"为由实施限制 [1] - 6月25日美国商务部修改政策 允许相关产品装载但禁止在中国卸货 [1] - 中国是美国乙烷最大进口国 美国是唯一主要乙烷出口国 约50%美国乙烷出口流向中国 [1] - 6月美国对华乙烷出口量降至每日5.7万桶 创历史新低 [1] 公司表态 - 美国能源巨头EPD联合CEO警告政府将能源出口"武器化"会适得其反 伤害美国行业 [1][3] - EPD执行副总裁表示政府限制令导致公司失去至少一位非中国客户 [3] - EPD高管认为政府行为损害了美国在可靠供应和能源安全方面的品牌形象 [3] 市场影响 - 分析机构预测中国可能寻求中东和欧洲替代供应源以实现多元化 [4] - 美国乙烷曾因价格低廉、供应充足被视为不受地缘政治影响 但这一假设已被打破 [4] - 目前全球尚无能大规模替代美国乙烷的产品 [4] 政策进展 - 中美双方确认落实元首通话共识的具体细节 正在加紧落实伦敦框架成果 [4] - 美方已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并向中方通报相关情况 [4]
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投产
中国化工报· 2025-07-29 02:13
项目投产 - 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在福建省江阴港城经济区建成投产 [2] - 二期项目实现达产满产,形成年产280万吨丙烯、380万吨聚丙烯的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产能 [2] - 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年产值达600亿元,可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 [5] 技术突破 - 基地布局3套丙烷脱氢(PDH)装置和4套聚丙烯装置,单套装置规模和单体工厂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5] - 拥有全球最大年产100万吨丙烷脱氢装置,设备国产化率达99.5%,为行业最高 [5] - 创下10项全球首台套设备、8项全国首台套设备纪录,包括全球最大PDH装置和共聚聚丙烯装置 [5] 绿色高效 - 通过循环经济模式,能源利用率提升40%,碳排放降低30% [5] - 丙烯丙烷分离塔高度达138米,能耗水平领先国内同类装置 [5] 战略规划 - 公司计划通过集约化生产、数字化管理降低综合成本,增强全球市场话语权 [5] - 目标成为千亿级BOPP全产业链企业 [5] 行业地位 - 项目被定位为中国高端石化产业自主创新的"国家名片" [2] - 实现从工程设计到智能制造的全程国产化跨越 [5]
福建海辰化学数字化交付平台建设与实施项目启动
中国化工报· 2025-07-29 01:38
项目启动与实施 - 中国化学天辰公司总承包的福建海辰化学年产40万吨己二腈及原料配套项目数字化交付平台建设与实施项目正式启动 [1] - 项目启动会就总体目标、实施范围、关键节点计划、职责分工及管理要求达成高度共识 [1] - 会议标志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彰显天辰公司"T+EPC"全链条服务能力深化 [1] 技术能力与战略 - 天辰公司数智中心团队将发挥工程数字化领域专业优势 确保高质量交付 [1] - 公司通过工程数字化交付及工厂智能化运营一体化建设 为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2] - 公司将严格落实集团公司"135"发展战略和"123456"工作思路 推进项目落地 [1] 行业地位与合作 - 项目凸显天辰公司在石化行业工程数字化交付管理与实施领域的卓越实力和领先水平 [1] - 海辰化学项目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 数字化交付平台是该项目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业主方强调数字化建设需深度融合实际业务需求 实现工厂智能化运营目标 [1]
《财富》中国500强出炉 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凸显
南京日报· 2025-07-28 23:36
中国500强榜单江苏企业表现 - 《财富》中国500强2024年总营业收入14.2万亿美元 同比下降2.7% 净利润7564亿美元 同比增长7% [1] - 江苏共26家企业入榜 南京和苏州各8家 无锡3家 常州和连云港各2家 徐州南通宿迁各1家 [1] - 南京上榜企业行业多元化 金融企业占比突出 制造业及新兴网络企业并存 凸显区域金融中心地位 [1] 江苏制造业企业分析 - 恒力集团(第22名)和盛虹控股(第42名)展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 主营石化/钢铁/新材料领域 [1] - 沙钢集团(第100名) 亨通集团 阿特斯电力 东山精密等覆盖高端制造与新能源赛道 形成"传统+新兴"制造业矩阵 [1][5] - 制造业在26家苏企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恒瑞医药(连云港) 药明康德(无锡) 天合光能(常州)等代表不同细分领域 [4][5] 南京金融业布局 - 南京8家上榜企业中 江苏银行(第162名) 南京银行(第201名) 华泰证券(第304名)等金融机构占半数 [2] - 江苏国信(第379名)和苏豪控股(第181名)涉及金融业务 进一步强化金融产业集聚效应 [2] - 金融业稳健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 [3] 其他地区企业分布 - 苏州除恒力/盛虹外 还有东华能源(石化) 江苏国泰(国际贸易)等多元化企业 [5] - 无锡以药明康德(医药研发) 长电科技(半导体)为代表 常州聚焦新能源(中创新航) [5] - 宿迁洋河股份(白酒) 南通中天科技(通信设备) 徐州徐工集团(工程机械)体现区域特色产业 [5]
利润修复的“起点”? ——6月工业企业效益数据点评(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7-28 15:52
核心观点 - 6月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回升4.6个百分点至-4.4%,主要源于成本压力好转和营收拉动增加 [3][8] - 成本压力缓解对利润同比的拖累收窄5.8个百分点至-3.9%,实际营收对利润同比的拉动增加1个百分点至4.4% [3][8] - 石化链成本率同比下行37.5个基点至-0.1%,煤炭冶金链成本率同比+4.1个基点至0.6%,下游消费制造业成本率同比+82.1个基点至0.9% [3][13] 行业表现 - 消费制造链营收当月同比回升1个百分点至8.8%,主要受出口支撑 [4][20] - 煤炭冶金链实际营收当月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至-0.9%,受设备更新退坡和地产基建走弱拖累 [4][20] - 石化产业链实际营收当月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至1.5% [4][20] - 汽车、食品、医药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3.6、22.7、14.1个百分点至96.5%、15.7%、4.0% [32] 利润率与营收 - 6月工业企业营业利润率当月同比回升3.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同比回升1.0个百分点至6.8%,PPI回落0.3个百分点至-3.6% [26] - 工企营业收入当月同比回升0.8个百分点至1.6%,仪器仪表、汽车、石油煤炭加工营收同比分别回升7.2、4.2、3.6个百分点至10.4%、12%、-11.8% [34] 库存情况 - 6月工企名义库存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至3.1%,实际库存同比回升0.3个百分点至7.3% [42] - 上游实际库存增速回升3.9个百分点至21.5%,中下游库存增速持平 [42] 所有制差异 - 国有企业、外商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分别上行12.5、17.9个百分点至-8.4%、10.9% [36] - 股份制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回升1.0个百分点至-9.1% [36] - 国有企业与外商企业营收当月同比分别上行3.6、0.6个百分点至0.6%、0% [36] 后续展望 - "反内卷"政策加码有助于缓解PPI下行压力和提高产能利用率,带动企业盈利改善 [24] - 内需持续修复支撑企业盈利回升的长期趋势,但需关注上游价格"超涨"对下游盈利的负面效果 [24][56]
石化行业周报:供给侧预期带动石化走强-20250728
中邮证券· 2025-07-28 03:40
行业投资评级 - 强大于市|维持 [1] 核心观点 - 持续关注反内卷进展,石化行业中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的进展 [2] - 供给侧预期带动石化走强,重点关注上游和炼化标的 [2] 行业表现 - 本周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石油石化指数报收2331.15点,较上周上涨2.58% [5] - 中信三级行业指数中,其他石化表现最佳,涨幅6.83% [5] 原油市场 - 能源价格稳中有跌,布伦特原油期货和TTF天然气期货分别报收68.78美元/桶和32.29欧元/兆瓦时,较上周分别下跌0.8%和4.2% [8] - 美原油库存下跌,原油和石油产品库存(不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减少5153千桶,库欣原油库存增加433千桶 [13] - 美成品油库存表现分化,汽油、航煤、馏分燃料油库存分别变化-1197、690、2931千桶 [13] 聚酯市场 - 涤纶长丝价格上涨,POY、DTY、FDY价格分别为6680、7930、6930元/吨,价差分别较上周增加133元/吨 [16] - 江浙织机涤纶长丝库存天数下跌,FDY、DTY、POY库存天数分别为20.3、38.1、15.5天 [21] - 涤纶长丝开工率和下游织机开工率分别为92.1%和55.6%,分别较上期减少0.8%和0.2% [21] 烯烃市场 - 样本聚烯烃现货价格平稳,PE、PP价格分别为7700、8140元/吨,较上周分别上涨0%和-0.73% [25] - 聚烯烃石化库存73万吨,较上周减少4万吨 [25] 投资标的 - 上游:地缘若未来再次给出原油溢价,则利好上游标的 [2] - 炼化:若需求好转,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有所进展,则利好中游炼化 [2]
全球化工行业未有明显起色——2025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榜单浅析
中国化工报· 2025-07-28 03:17
全球化工行业现状 - 2025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榜单显示行业增长停滞,处于供过于求、需求疲软的下行周期艰难触底阶段[1] - 50强企业2024年化工业务总销售额1.014万亿美元,同比微降0.07%,连续两年近乎持平,较2023年10.7%的大幅下滑有所缓和[1] - 50强中有37家公布化工业务利润,合计568亿美元,同比增长8.1%,扭转2023年44.1%的暴跌趋势[1] 头部企业排名与财务表现 - 巴斯夫以706.12亿美元化工销售额蝉联榜首,中国石化581.31亿美元第二,陶氏429.64亿美元第三[1] - 石化巨头利润分化:利安德巴赛尔(-35.8%)、陶氏(-9.3%)利润下滑,埃克森美孚(26.2%)、SABIC(58.2%)、北欧化工(5796.6%)显著增长[3] - 中国化工企业利润增长普遍停滞,仅桐昆集团利润增幅超20%,万华化学、中国石油等小幅增长[3] 研发与资本支出动向 - 50强企业资本支出同比增长3.5%至730亿美元,研发支出增长3.0%至123亿美元,显示高管信心回升[2] - 特种化工企业复苏明显:赢创、帝斯曼-芬美意扭亏为盈,旭化成利润增幅超100%,日本主要化工企业盈利全面改善[3] 区域战略调整与业务重组 - 欧洲企业受能源成本冲击最严重:利安德巴赛尔剥离4家欧洲工厂,陶氏关闭硅氧烷等产线并寻求聚氨酯业务出路,SABIC关闭两座乙烯装置[2] - 亚洲企业加速重组:日本Resonac分拆石化业务,三菱化学出售制药业务聚焦特种化学品[2]
中晟高科控制权变更之际,中景石化全球最大烷烃基地投产,产业互补脉络渐清晰
证券之星· 2025-07-28 03:15
中景石化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投产 - 总投资300亿元的全球最大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年产280万吨丙烯和380万吨高性能聚丙烯,成为全球单体工厂丙烯和聚丙烯产量双冠王 [1] - 构建全球唯一贯通"丙烷码头—低温罐区—丙烯生产—聚丙烯制造—薄膜加工"的四级碳三产业链,年产值达600亿元,拉动上下游产业链超500亿元 [2] - 集结英国庄信万丰、美国鲁姆斯、荷兰利安德巴塞尔等国际技术力量,突破10项全球首台套设备和8项全国首台套设备纪录,实现全程国产化跨越 [2] - 通过循环经济模式提升能源利用率40%,降低碳排放30%,实现绿色生产 [3] 中晟高科控股权变更与产业协同 - 中景石化实控人翁声锦夫妇通过福州千景以5.59亿元收购中晟高科22.35%股份,成为控股股东,收购价折合每股20.04元,较市价溢价4.8%,公告后股价涨停 [1][3] - 中晟高科主营环保服务业务,与中景石化碳三产业链形成互补,其工业环保和污水处理技术可直接服务石化基地的绿色生产需求 [3] - 原控股股东吴中金控2019年入主成本约16元/股,此次转让实现合理回报,符合地方国资改革方向 [4] 战略布局与市场前景 - 中景石化与中晟高科的协同效应可能延伸至可降解塑料和环保包装材料等新兴领域,符合国家"双碳"战略和全球绿色需求 [5] - 丙烯产品应用于聚丙烯、丙烯酸、环氧丙烷等化工领域,聚丙烯产品覆盖医疗用品、汽车配件、建筑材料等,满足全球产业链需求 [2] - 产业资本深度融合形成"石化主业+环保配套"生态闭环,为中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5]
总投资300亿元!全球最大的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在闽建成投产
搜狐财经· 2025-07-28 02:13
项目投资与产值 - 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年产值达600亿元,可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 [2] - 利用副产品氢气生产化工新材料BDO的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年产值超600亿元,计划三年内全部建成投产 [4] 产品与应用领域 - 丙烯被誉为"现代有机合成工业之母",主要应用于聚丙烯、丙烯酸、环氧丙烷、丁辛醇等 [2] - 聚丙烯号称"绿色塑料、百折胶",广泛应用于改性塑料、医疗用品、工程塑料、熔喷布、汽车配件、无纺布、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领域 [2] - 副产品氢气将用于生产化工新材料BDO,可用于生产锂电池、高端面料氨纶、全降解塑料等 [4] 公司地位与产能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生产企业,享有"世界膜王"称号 [2] - 在全国建有五个软包装生产基地,引进世界顶尖水平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生产线18条 [2] - 打造了目前全球唯一贯通全链条的烷烃一体化生产基地 [2] - 项目创造了全球最大聚丙烯装置产能与最小占地的双重记录 [3]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 - 集结国际顶尖技术力量,突破"卡脖子"瓶颈,创下10项全球首台套设备、8项全国首台套设备的行业纪录 [3] - 实现从工程设计到智能制造的全程国产化 [3] - 构建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2] - 通过产业链布局、装置规模化、原料互供、能源循环利用,将能源利用率提升40%,碳排放降低30% [3] 副产品利用与成本优化 - 充分利用16万吨副产品氢气,投建"碳四"和"氢能利用"等产业链集群 [3] - 一年可降低产业链成本约25亿元 [4]
中国思考-反内卷,药引与根治
2025-07-28 01:42
纪要涉及的行业 新能源汽车、外卖、有色金属、石化、建筑材料、煤炭、钢铁、化学品、炼油、民航、光伏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政策信号增强但改革信号平淡**:市场持续关注“反内卷”并类比供给侧改革1.0,近期各行业监管机构和自律协会有相关动作,但干部评价、税收制度改革和社会福利改革等结构性改革无时间表,反内卷措施多局限于供给侧整合,再平衡力度不足,如全国生育补贴低于预期[2][10] - **反内卷不会一蹴而就**:当前通缩更根深蒂固,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GDP平减指数连续九个季度为负(平均为 -0.8%),PPI通缩构成不同,超过70%由非大宗商品推动;过剩产能多在新兴行业,50 - 90%产能由私营部门拥有,行政去产能空间小;与2015 - 18年相比,当前需更市场化方式进行供给侧整合,进展更曲折[11] - **短期部分行业或有温和举措**:未来几个月,国企集中度高且有2015 - 18年供给侧改革经验的上游行业可能适度整合,但调整必要性和紧迫性低;下游行业下达正式执行方案可能有3个月左右时滞;“十五五”规划可能明确反内卷所需的结构性改革[17][20] - **反内卷节奏渐进曲折**:决策层避免激进执行的负面影响;产能过剩和解决方案更复杂;需求增长前景不明朗;结构性改革受路径依赖制约;最优政策组合是积极的需求再平衡措施和快速的结构性改革,否则运动式清退产能且需求支持不足可能导致经济陷入更深通缩[22][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近期具体反内卷行动**:7月16日国务院强调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7月1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主要外卖平台;上周末工信部表示在10个重点行业实施供给侧改革;7月22日国家能源局要求前八大产煤省份减少过度生产[7] - **不同行业情况**:多晶硅行业市场预期大型企业成立收购基金整合产能,但执行有不确定性;化学品和石油冶炼行业关闭或升级老旧产能有一定空间,遏制新增投资对化工企业至关重要;Umetrip推出“民航官方直销平台”可能遏制OTA过度竞争;煤炭生产调整主要降低产能利用率;钢铁减产相对温和,逐步淘汰旧产能[12][18][19] - **政策路径和再通胀路径**:有四种潜在政策路径和再通胀路径,实施模式决定副作用大小和结果持久性,需求政策决定供给侧整合副作用能否控制及再通胀可持续性和节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