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

搜索文档
央行: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
财联社· 2025-07-22 08:20
金融机构贷款总体情况 - 2025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 同比增长7.1% 上半年增加12.92万亿元 [2] 企事业单位贷款 - 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82.47万亿元 同比增长8.6% 上半年增加11.5万亿元 [3] - 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62.04万亿元 同比增长9.4% 上半年增加4.25万亿元 [3] - 中长期贷款余额116.79万亿元 同比增长8.3% 上半年增加7.08万亿元 [3] - 固定资产贷款余额76.82万亿元 同比增长7.8% 上半年增加4.33万亿元 [3] - 经营性贷款余额75.12万亿元 同比增长8% 上半年增加5.84万亿元 [3] 工业和基础设施相关行业贷款 - 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6.27万亿元 同比增长10.7%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3.9个百分点 上半年增加1.74万亿元 [4] - 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2.35万亿元 同比增长10.2% [4] - 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92万亿元 同比增长13.6% [4] - 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71.62万亿元 同比增长6.8% 上半年增加3.99万亿元 [4] - 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7.3% [4] - 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9% [4] - 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3.11万亿元 同比增长7.4%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0.6个百分点 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 [4] 普惠小微贷款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5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3%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5.2个百分点 上半年增加2.63万亿元 [6] - 农户经营性贷款余额9.92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3516亿元 [6] - 助学贷款余额2677亿元 同比增长28.4% [6] 绿色贷款 - 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 比年初增长14.4% 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 [7] -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8.75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2.11万亿元 [7]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余额8.25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5889亿元 [7] - 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4.95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5622亿元 [7] - 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8.66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6742亿元 [7] -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7.64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6397亿元 [7] 涉农贷款 - 涉农贷款余额53.19万亿元 同比增长7.4%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0.6个百分点 上半年增加3.07万亿元 [8] - 农村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 同比增长7.4% 上半年增加2.15万亿元 [8] - 农户贷款余额18.59万亿元 同比增长3.7% 上半年增加3934亿元 [8] - 农业贷款余额6.9万亿元 同比增长8.1% 上半年增加5451亿元 [8] 房地产贷款 - 房地产贷款余额53.33万亿元 同比增长0.4% 增速比上年末高0.6个百分点 上半年增加4166亿元 [9] - 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81万亿元 同比增长0.3% 上半年增加2926亿元 [9] -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4万亿元 同比下降0.1% 增速比上年末高1.2个百分点 上半年增加510亿元 [9] 科创企业贷款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46万亿元 同比增长22.9%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16.1个百分点 [10] - 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8.78万亿元 同比增长8.2%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1.4个百分点 [11] 住户消费贷款 - 住户贷款余额84.01万亿元 同比增长3% 上半年增加1.17万亿元 [12] - 经营性贷款余额25.09万亿元 同比增长5.4% 上半年增加9238亿元 [12] - 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18万亿元 同比增长6% 上半年增加1950亿元 [12]
8万亿网贷“金主”变局摸底
华尔街见闻· 2025-07-21 07:51
国有大行退出网贷业务 - 金融监管总局4月发布助贷新规,要求银行对合作平台实施名单制管理,10月生效后国有大行官网公示栏仍为空,被视为退出信号 [1][2] - 2023年起国有大行已主动收缩网贷业务,工行缩减高风险平台合作,分支行申请合作被总行和监管口头拒绝 [6][7][4] - 严监管叠加内部审批趋严,网贷在国有大行近乎绝迹,但因其资金占比已大幅降低(近三年非主要资金源),退出对市场影响有限 [3][8] 中小银行与网贷业务 - 中小银行积极布局网贷,广州银行、承德银行、徽商银行等已公示合作名单,涵盖蚂蚁、京东、抖音等平台 [9] - 中小银行净息差降幅显著(农商行2020-2025Q1降91基点),业务单一使其依赖高收益网贷产品维持利润 [9] - 中小银行资金报价约7.5%,扣除2.2%存款成本后收益5%,但头部平台议价权强势,获客成本件均可达千元 [11][15] 非银金融机构机会 - 消金公司2024年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16.66%),融资成本创新低(金融债利率普遍低于2.2%,ABS利率降至2%) [17][18] - 信托公司通过集合资金计划参与网贷,如爱建信托与信也科技合作,山西信托与嘉银金科合作,部分ABS化后或扩大资金供给 [19][20] 网贷市场结构性变化 - 头部平台依托流量和小贷牌照主导市场,筛选优质客户定价24%,次级客户转介下沉平台并收取流量费 [13][14] - 助贷新规或加速尾部平台淘汰,头部集中份额,但中小银行能否联合抵制流量成本内卷仍存疑 [15] - 网贷利率与LPR脱钩,五年期LPR由5%降至3.5%,但网贷利率仍维持24%法定上限 [10]
监管摸底助贷权益类产品:拆解“服务费”障眼法
北京商报· 2025-07-20 03:06
监管动态 - 监管正在对助贷平台的会员权益类产品进行摸底调研 重点关注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质价不符等违规行为 [1] - 调研内容细致全面 包括收费方式、会计处理、合作模式及对借款人的影响 显示监管层对行业乱象"一查到底"的决心 [4] - 此次调研与10月1日生效的助贷新规相关 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 严控年化利率24%红线 [7] 行业现状 - "24%+权益"模式被广泛采用 分为30-80元/月的小权益和199-1999元/次的大权益 通过自动续费方式收费 [8] - 超过80%平台采用该模式替代原有的"双融担"模式 权益产品收入最高90%归平台 用于弥补利率受限后的利润缺口 [11] - 部分平台存在捆绑销售、强制扣费行为 消费者反映贷款后被扣除会员费 实际综合融资成本超过24% [12][13] 企业案例 - 天美贷平台向消费者发放贷款时 未明确告知会员费 但每月额外扣除75-93元会员费 导致实际利率超24% [13] - 该平台借款页面仅标注12%-24%年化利率 未披露会员服务内容 消费者表示不清楚会员权益具体内容 [14] - 相关企业包括崇天小贷、北银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等 截至发稿未对会员费问题作出回应 [15] 行业影响 - 监管规范将最大力度冲击中小助贷平台 合规头部平台或迎来更多机会 中小平台面临转型或淘汰 [11] - 行业收费向透明化转型 但部分平台坦言严格实现24%利率有难度 因合规成本、资金成本上升 [18] - 建议监管明确"会员制+助贷"边界规则 给予过渡期 同时金融机构需加强对合作机构的培训与指导 [18][19]
监管摸查“24%+会员权益”业务 消费金融机构:此前曾进行报备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7:29
监管调研与政策背景 - 监管正在对消费金融公司"24%+会员权益"业务模式进行调研,重点关注会员权益服务收费情况、合作助贷平台是否存在捆绑销售或虚假宣传等问题[1] - 调研内容涵盖四大方面:消费金融公司会员权益业务模式、合作助贷平台收费合规性、对借款人的影响分析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1] -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将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调整为LPR4倍,2021年多地监管部门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将产品利率降至24%以内[2] - 助贷新规明确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并确认综合融资成本超过24%不受司法保护[3] 业务模式与市场现状 - 部分助贷平台通过会员名义费用突破24%利率红线,形成"24%年化利率+权益"模式[2] - 消费金融公司将无法服务的24%-36%利率流量转卖给银行或小贷公司[3] - 行业获客成本从人均1000余元突破至2000元,按20%年化利率计算难以覆盖成本[5] - 头部助贷平台复借率常年维持在80%左右水平[5]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用户除借款还款外极少在消费金融APP停留,行业正尝试通过丰富生态提升用户黏性[5] - 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物超所值"会员权益,如30余元可获得头部视频平台半年会员[5] - 流量竞争激烈,需与电商、直播等多领域竞价,部分机构选择避开大促节日投流[6] - 非持牌机构若无法开展会员权益业务,可能转向服务符合36%定价的客户群体[6]
消费金融存在哪些风险?
搜狐财经· 2025-07-18 23:30
消费金融的核心作用 - 消费金融为个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助力消费升级 [1] 消费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 - 金融机构依赖消费者信用信息评估还款能力 但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1] - 消费者可能隐瞒真实财务状况或提供虚假资料获取贷款 [1] - 金融机构信用评估体系可能存在局限 难以全面精准评估借款人风险 [1] - 消费者因失业或经济困难无法按时还款会导致违约 金融机构面临资金损失 [1] 市场风险 - 利率波动会改变消费者借贷成本和还款负担 利率上升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违约 [1] - 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 经济下行时贷款需求下降且违约概率上升 [1] 操作风险 - 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 员工操作不规范 内部控制不完善可能引发风险 [2] - 员工贷款审批未严格遵循标准或合同签订存在疏漏可能导致后续纠纷 [2] - 外部欺诈行为如伪造身份信息或虚假交易骗取贷款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 [2] 流动性风险 - 金融机构需保证足够流动性满足消费者提款和贷款需求 [2] - 资金来源不稳定如存款流失或融资受阻时 面临贷款兑付或集中提款可能导致流动性危机 [2] 信息来源 - 以上信息由金融界利用AI助手整理发布 依托专业团队和资源网络提供金融资讯 [2]
消费金融公司积极落地名单制管理
金融时报· 2025-07-18 00:59
监管动态 -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收回7家助贷机构涉金融事项经营资质 包括银川信融管理咨询合伙企业等机构 [1] - 2024年起公安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手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通过清理违规机构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2] - 3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和金融监管总局稽查局联合部署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打击工作 聚焦贷款/保险/信用卡等重点领域 [2] - 深圳10余家银行声明未与鑫心惠邻(深圳)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 提醒消费者警惕贷款中介虚假宣传 [2] 行业整顿 - 宁夏清理对象主要为地方线下助贷机构 服务对象为区域内民营企业/个人及非法人组织 [1] - 部分被清理机构实控人存在严重信用问题 如宁夏上善助贷中心实控人周辉被立案执行并收限制消费令 [1] - 宁夏共卓略企业管理咨询实控人李建博4次被列为失信执行人 名下有多条限制消费令 [1] 合规发展 - 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 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公开披露 [3] - 14家持牌金融机构已发布助贷业务合作白名单 涉及180家合作机构 [3] - 6家消费金融机构公布助贷合作方名单 包括平安/尚诚/南银法巴/宁银/北银/金美信消费金融 [3] - 互联网助贷市场呈现头部聚集特征 蚂蚁/美团/抖音/京东等平台在多家机构合作名单中高频出现 [3] 行业趋势 - 名单制管理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同时保障持牌机构自身权益与同业合作 [4] - 消费金融公司需持续提升合规经营水平 更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 [4]
“阳光信贷”合规经营,中邮消费金融启动“阳光信贷”活动周
搜狐财经· 2025-07-18 00:04
公司举措 - 中邮消费金融全面启动"阳光信贷"活动周,旨在持续推进"阳光信贷"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 [1] - 公司将合规经营理念深度融入日常业务全流程各环节,坚决遏制不法贷款中介乱象 [1] - 活动聚焦巩固"2024阳光信贷年"成效,着力营造公开透明、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的信贷文化氛围 [1] 内部管理 - 深化内部教育,通过案例警示教育、合规专题培训及业务制度强化学习,深化从业人员对"阳光信贷"行为禁令的理解 [2] - 强化行为管理,重点加强从业人员行为管理与廉洁合规履职监督,深入开展员工道德风险排查 [2] - 组织"阳光信贷"承诺书签署活动,完成率100%,切实筑牢合规履职防线 [2] 外部宣导 - 在直营中心等场所显著位置摆放《"阳光信贷"服务监督卡》,主动向公众宣传"阳光信贷"文化理念及基础金融知识 [2] - 增强服务透明度,助力金融消费者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 [2] - 持续依法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维护市场秩序 [2]
中邮消费金融智能反欺诈项目入选“智能金融十佳案例”
证券日报网· 2025-07-17 11:52
公司荣誉与技术创新 - 中邮消费金融凭借《智能风险反欺诈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实践》案例入选"智能金融十佳案例",该案例聚焦AI技术滥用引发的新型欺诈风险 [1] - 案例创新构建"视觉反欺诈+星网反欺诈+多模态反欺诈"三位一体智能防御体系,为行业风控升级提供新范式 [1] - 体系核心技术突破包括动态生物特征深度防御、智能关系图谱精准识别(采用NEI-GraphSage模型)、跨模态决策框架三大方向 [1] 技术应用与成效 - 反欺诈体系已覆盖贷前准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全流程,在营销薅羊毛检测、身份核验、团伙欺诈识别等场景实现突破 [2] - 2024年精准拦截不合规申请109万笔,阻断欺诈案件8479笔,挽回营销损失455万元 [2]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深化智能反欺诈体系应用,深耕前沿技术研发并迭代升级全流程风控体系 [2] - 目标是以科技实力守护金融安全,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
数字化转型进行时:消费金融机构如何用AI重构普惠金融服务?
经济观察报· 2025-07-17 08:29
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 金融监管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综合普惠金融体系[1] - 人民银行将开展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普惠小微贷款、民营经济贷款合理增长,全面推广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1] -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成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1] 数字化转型与科技投入 - 马上消费金融拥有超3200人科研团队,占员工总数70%以上,建设超1000个覆盖全业务流程的核心科技系统[2] - 招联消费金融推出开源大模型"招联智鹿"及其迭代版本"智鹿二代",广泛应用于业务场景[2] - 海尔消费金融已投入20亿元用于科技研发,科技团队占比超70%,自主研发400多个应用服务[3] - 建信消费金融建立"人工智能+"工作机制,依托建设银行总行人工智能中台技术能力推动AI应用[3] - 中邮消费金融累计申请专利146项(104项已授权),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1项[4] 风险管理与业务创新 - 中原消费金融建立"数据+模型+策略"三位一体风险管理模式,整合数万维风险特征变量实现全流程防控[4][5] - 行业通过AI技术实现客户风险识别数据化、反欺诈防控智能化、风险评级实时化[5] 普惠金融实践 - 建信消费金融推出"福贷"、"福分期"、"数币贷"等差异化产品,打造数字普惠金融生态[6] - 中原消费金融累计服务新市民用户300万人次,放款金额超47亿元,为23万信用白户建立首笔信贷记录[6] - 马上消费金融累计服务超2亿用户,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带动商品交易额过万亿元[7] 绿色金融与养老金融 - 蚂蚁消费金融提升绿色消费信贷资产识别效率,为绿色消费贷款提供优惠[8] - 建信消费金融设立"以旧换新"消费专区,提供绿色家电分期免息优惠[8] - 海尔消费金融发行行业首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推出智家分期服务[8] - 马上消费金融开发声纹活体识别系统推进智慧金融适老化[9] - 中银消费金融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揭露养老诈骗[9] 乡村振兴与涉农服务 - 中邮消费金融接入多维度涉农数据丰富客群画像,引入"中和农信"等合作机构定向获客[9]
盛银消金 25% 股权再被冻结!新董事长年初刚上任
搜狐财经· 2025-07-16 17:19
近日,盛银消费金融新增一条股权冻结信息,其第二大股东大连德旭经贸有限公司(本文称"德旭经贸")所持有的盛银消费金融全部股权被法院冻结。 对于顺峰实业退出原因,盛银消费金融彼时回应称,"本次股权变更是基于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目前顺峰实业的发展与消费金融业务关联度较低,希望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股东方能持续更好的赋能我司的主营业务,助力盛银消费金融更好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该公司注册资本为3亿元,不满足《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的10亿元注资门槛。 作为东北地区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31家消金公司中,盛银消费金融业绩表现较为靠后。2024年末,盛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79.02亿元,同比增幅为 19.97%;贷款余额72.87亿元,同比增长25.8%。 2024年,盛银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20.23%;净利润0.86亿元,同比增长4.88%。 | 执行法院 | 辽宁省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 | 执行事项 | 公示冻结股权、其他投资权益 | | --- | --- | --- | --- | | 执行裁定书文号 | (2023) 辽08刑初16-1号 | 案号 | (2023) 辽08刑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