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

搜索文档
A股开户环比大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0:40
核心观点 - 当前A股市场呈现显著上涨行情但投资者开户热度不及去年"9·24行情" 头部券商策略转向激活存量客户和拓展高净值人群 ETF及指数产品成为个人投资者参与市场的重要工具 [1][5][13] 市场行情与开户情况 - 上证指数报收3771.1点涨0.13% 连续突破3500点、3600点、3700点整数关口 [1][3] - 近一个月开户量环比增长超300%-400% 但整体开户量未达去年"9·24行情"水平 [1][3] - 当前两融新增开户数仅为"9·24行情"时期的半数左右 头部券商单月新增两融开户从1万多降至不足一半 [5] - 新增开户同比增速在50%以内 不及今年一季度高点 与去年9月底10月初存在显著差距 [3][5] 券商业务策略调整 - 头部券商降低新增开户考核比重 重点转向激活睡眠客户 因睡眠客户中不乏资金实力充沛的老股民 [7][8] - 券商聚焦中高净值客户 通过算法交易和量化投资提供定制化服务 仅面向极少数高净值客户开放 [9][10] - 部分券商通过降低融资利率等方式为中高净值投资者提供特别优惠 [10] - 营业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设立无线下办公点的网上营业部 培养网红投顾通过直播吸引流量 [11] 投资者行为与工具选择 - 个人投资者更倾向借助ETF和指数产品参与市场 以规避选股难题并捕捉板块机会 [1][13] - ETF客户数量自去年"9·24行情"后明显增多 科技类行业ETF被视为投资优选但短期存在回调可能 [13][14] - 沪深300等大盘指数产品被视作中长期投资良选 有投资者在3000点以下加仓沪深300ETF并获得最高收益 [14][15] 重点投资方向 - 安全边际较高的低估值高股息资产 契合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 [16] - 科技成长板块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赛道 [16] - 政策提振下的大消费板块 尤其是消费复苏与新消费领域 [16] - "反内卷"趋势下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企业 红利板块因上市公司分红水平提升具备配置价值 [16]
商业航天行业点评:我国卫星进入高峰发射期,关注商业航天下半年投资机会
民生证券· 2025-08-21 08:48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 核心观点 - 我国商业航天进入密集发射期,21天内完成5次发射任务,共发射38颗卫星,发射效率显著提升(过去7个月发射34颗)[1] - 可回收火箭商业化进程加速,2025年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成本预计下降30%-50%,民企首次中标巨型星座发射服务[2] - 卫星C端应用取得突破:SpaceX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分阶段上线(7月支持短信、10月支持数据流量),华为低轨卫星众测将于下半年推出[3] - 火箭运力提升类比AI算力,将推动卫星组网加速与商业应用拐点[4] 产业链投资建议 - **卫星产业链**:推荐信科移动、震有科技、上海瀚讯、海格通信,建议关注广电计量、ST铖昌等[4] - **火箭产业链**:建议关注超捷股份、航天动力、高华科技等[4] - **地面基建&终端**:建议关注通宇通讯、信维通信、蓝盾光电[4] - **天基算力**:建议关注顺灏股份、普天科技[4] 技术进展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十实现"一箭7星"发射[1]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均计划2025年下半年首飞[2] - SpaceX与T-Mobile合作的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已实现短信功能,10月将升级至数据流量[3]
中国银河证券:政策推动应用不断加速 建议关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机遇
智通财经网· 2025-08-21 08:44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广东省政府发布2025-2028年商业航天政策措施 提出打造卫星互联网应用"首场景"并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国产卫星数据应用 [1] - 政策鼓励采购国产卫星数据及产品 推动卫星应用在航空航海、网联汽车、石油电力等商业领域发展 并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卫星应用市场 [2] - 低空经济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商业航天定位在202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进一步深化 [3] - 除广东省外 四川省、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等省市均出台商业航天相关文件或行动计划 覆盖"十四五"及"十五五"规划周期 [3] 技术发展与成本优化 - 可回收火箭技术预计在3年内成熟 运输成本将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1][4] - 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卫星及星间链路等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 卫星载荷能力与火箭运力成本持续优化 [4] - 供给端卫星发射数量预计呈现高增长态势 [4] 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 - 广东省计划在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移动通信、物流运输、太空挖矿、太空旅游及应急救援等领域落地示范项目 [2] - 低空经济在城市空中交通、工业应用及农林生产方面取得较好突破 太空旅游需求增长推动产业空间提升 [4] - 卫星互联网建设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及生态构建持续推动迎来发展机遇 [3] 产业规模与竞争格局 - 鼓励企业扩大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并购买算力服务 相关地市按规定给予奖励 [2] - 中国在规划大型星座以星网及千帆星座为主 低轨空间资源布局紧迫性逐步提升 [3] - 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已形成产业集群化效应 [4]
星梭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财经网· 2025-08-21 06:38
据星梭科技相关人员透露,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首型全流量补燃发动机的关键部位点火试验。 8月21日,星梭科技宣布成功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将应用于核心产品——下一代液氧甲烷重 型可回收运载火箭"冰川一号"及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犸一号"的研发进程。 公开资料显示,星梭科技成立于2025年,是一家以全流量补燃型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重型液体运载 火箭的设计、制造、发射等全链条能力为核心的商业航天企业,核心创始成员多出自清华大学,公司首 席技术官姜路野投身航天领域超10年。 ...
星梭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推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的商业应用
IPO早知道· 2025-08-21 05:47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用于加速液氧甲烷重型可回收运载火箭及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研发 [2] 核心技术路线 - 全流量补燃循环技术被公认为下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不二选择 具有高效率、高推力和优异燃烧稳定性特点 [2] - 公司自主研制200吨级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犸一号" 海平面推力240吨 比冲达330秒 [3] - 针对技术复杂度高和子系统强耦合难点 已形成系列工程化解决方案 有望国内率先推动商业应用 [4] - "猛犸一号"系统方案上半年通过评审 计划年内推进部件试验和挤压点火工作 [4] 运载火箭能力 - 基于200吨级发动机研制5米直径重型液体运载火箭"冰川一号" 采用不锈钢箭体结构和一子级回收设计 [7] - 一次性使用运载能力达40吨 运载系数提升至4% 单公斤发射成本降至万元级别 [7] - 目标打造国内运力最大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 [7] 团队与技术实力 - 核心创始成员出自清华大学 首席技术官拥有超10年航天领域经验 [9] - 构建"老法师+中生代+小天才"团队体系 覆盖设计研发到发射全流程 [9] - 研发制造测试队伍超60人 硕士及以上学历超90% 平均拥有10余年航天工程经验 [11] - 坚持快速迭代和极致执行理念 采用"三七定律"和"最短路径"原则推进研制 [11] 行业认知与战略定位 - 商业航天下半场焦点在于商业化 关键是从火箭动力环节破除运力瓶颈 [12] - 以200吨级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为牵引 致力于实现火箭运载能力显著提升 [12] - 新一代商业航天企业需要技术突破与商业精神相结合 探索商业化闭环最短路径 [12]
25天9次发射!中国商业航天冲刺“中国版星链”
第一财经· 2025-08-21 05:19
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密集期 - 过去25天内中国完成9次火箭发射 占上半年35次发射任务的25%以上 [3] - 至少5次发射服务于国网星座(GW星座) 该项目是中国版星链 需通过大规模组网实现全球覆盖 [3] - 发射涉及多种火箭型号 包括力箭一号 长征六号改 朱雀二号等 由中科宇航 蓝箭航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研发 [4] 发射成本与发动机技术瓶颈 - 当前国内卫星发射成本高达每公斤15万元 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可达7500万元 发射费用可能超过卫星制造成本 [6] - 发动机性能直接决定火箭运力和回收潜力 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环节 [7] - 液氧煤油发动机面临高温结焦技术难题 液氧甲烷被认为更适合火箭复用 [8] - 星梭科技约30%创新投入集中于发动机技术研发 [8] 技术路径与国际对标 - SpaceX猛禽发动机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 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 比冲更高 大幅提升运力 [9] - 国内多家机构正在研发全流量补燃技术 包括蓝箭航天和体制内机构 [9] - 星梭科技研制200吨级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犸一号" 海平面推力240吨 比冲330秒 可推动超1000吨火箭起飞 [9] 回收技术与运力提升 - SpaceX通过重复使用技术使猎鹰9号单次发射成本从9000万美元降至3000万美元 降幅超60% [12] - 星梭设计新一代火箭起飞重量超1000吨 是猎鹰9号两倍 运力提升至40吨可使整体发射成本降低50%以上 [12] - 大推力火箭需探索新回收方式 传统支撑腿方案可能无法保证结构安全 [13] 研发挑战与实验方法 - 大运力火箭研发需大量仿真实验支撑 以降低实际实验风险与成本 [14] - 采用数字孪生与地面仿真实验相互验证方式 数字孪生可模拟燃烧细节 地面实验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 [14] - 星梭科技团队计划从60人扩至200人 一半专注可回收火箭整箭研发 一半聚焦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 [15] 行业风险与资本动向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火箭飞行异常 任务失利 涉及商业低轨卫星组网 [17] - SpaceX星链服务曾中断超两小时 全球超6万用户报告网络连接问题 [17] - 星梭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计划第四季度完成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关键部位点火试验 [18] -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 资金用于低轨星座组网卫星研发和在轨技术验证 [18] 市场前景与商业化路径 - 未来三年最大市场订单将来自卫星组网 满足低轨卫星星座建设需求 [19] - 低成本大运力是商业航天发展关键地基 为太空旅游 洲际航行等延伸应用奠定基础 [19] - SpaceX转型为太空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 星链拥有460万用户 其中440万为住宅用户 单用户平均收入约2000美元 [18]
25天9次发射!中国商业航天冲刺“中国版星链”
第一财经· 2025-08-21 05:07
中国商业航天发射活动 - 过去25天内中国进行了9次火箭发射 超过上半年35次发射次数的四分之一 [1] - 至少五次发射服务于国网星座 该星座是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主导的宽带互联网卫星项目 被视为中国版星链 [1] - 发射记录显示8月19日至7月27日期间涉及力箭号、长征系列、朱雀二号等火箭 涵盖一箭七星至一箭十一星等多种任务 [2] 发射成本与运力瓶颈 - 国内卫星发射费用约每公斤15万元 一颗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可能高达7500万元 发射费用可能超过卫星制造成本 [4] - 火箭发射成本需依靠技术进步压降 关键环节是发动机研发与复用 [4] - 发动机性能决定火箭运力和回收潜力 直接关系发射成本 [5] - 液氧煤油发动机面临高温结焦技术难题 积碳会增加清洗成本和复用难度 液氧甲烷被认为是更适合复用的燃料 [5] 发动机技术进展 - 星梭科技约30%创新投入集中在发动机技术 [5] - 国内多家机构正在研发全流量补燃技术 包括蓝箭航天和体制内机构 [6] - 星梭科技研制200吨级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犸一号" 海平面推力240吨 比冲330秒 可推动超1000吨起飞重量火箭 [6] 回收技术与运力提升 - SpaceX通过重复使用技术使猎鹰9号单次发射成本从9000万美元降至3000万美元 下降超过60% [8] - 星梭科技设计新一代火箭起飞重量1000吨以上 是猎鹰九号两倍 单次运力提升可使整体发射成本降低50%或更多 [9] - 大火箭回收需新方案 因着陆惯性冲击强 简单支撑腿方案可能无法保证结构安全 [11] 研发挑战与实验方法 - 大运力火箭研发需大量仿真实验 线下实验耗费数月时间和大量资源 [12] - 采用数字孪生与地面仿真实验相互验证 数字孪生输入流量、速度、压力、温度等参数观察燃烧细节 地面实验用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 [12] 团队与融资情况 - 星梭科技团队60人 均来自清华等高校和国内各大院所 年底将扩至200人 一半专注可回收火箭整箭研发 一半聚焦发动机关键技术 [13] - 星梭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计划第四季度完成首型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关键部位点火试验 [14] -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 由国开科创主投 资金用于低轨星座组网卫星研发和在轨技术验证 [14] 市场竞争与商业模式 - 低轨卫星组网竞争中 率先发射卫星可占据有限轨道与频谱资源 [3] - SpaceX从发射服务提供商转型为太空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 星链拥有460万用户 其中440万住宅用户 每个用户平均收入约2000美元 [14] - 未来三年最大市场订单来自卫星组网 低成本、大运力是商业航天发展关键地基 [15] 行业前景与应用方向 - 商业航天需建立运力长期壁垒 率先实现低成本与大运力闭环的玩家将掌握太空经济话语权 [16] - 前沿应用场景包括太空旅游和洲际航行 本质是提升运载效率与规模的延伸应用 [16]
通信行业点评报告:政策推动不断加速 商业航天发展大有可为
新浪财经· 2025-08-21 04:37
政策支持 -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支持卫星星座建设及应用产业规模扩展,打造商业航天应用"首场景" [1] - 政策提出加快推动卫星互联网服务在低空经济、移动通信、物流运输、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落地示范项目,通过政府首购和优先采购支持创新产品 [1] - 鼓励采购国产卫星数据及产品,推动卫星应用在航空航海、网联汽车、石油电力等商业领域发展,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卫星应用市场 [1] - 2023年中央经济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深化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的产业定位 [2] - 除广东省外,四川省、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等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或行动计划,覆盖"十四五"及"十五五"规划 [2] 产业发展 - 随着马斯克"星链"发星数量提升,低轨空间资源布局紧迫性增加,我国星网及千帆星座规划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2] - 可回收火箭逐步成熟,单星造价逐步降低,卫星智能化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生态构建持续推动产业发展 [2] - 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已出现集群化效应,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卫星及星间链路等关键技术逐步突破 [3] - 蓝箭航天预测未来3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光时刻,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3] - 卫星载荷能力及火箭运力成本逐步优化,供给端发行数量预计将呈现高增态势 [3] 应用场景 - 广东省政策将低空经济、太空旅游纳入首批示范场景,技术发展与应用端布局同步推进 [3] - 低空经济在城市空中交通、工业应用及农林生产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突破 [3] - 太空旅游需求增长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空间 [3] - 卫星互联网服务将应用于低空经济、移动通信、物流运输、智慧城市、太空挖矿、应急救援等领域 [1] 投资机会 - 建议关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机遇,相关个股包括普天科技、通宇通讯、震有科技、金信诺、纵横通信、振芯科技等 [3]
国泰海通晨报-20250821
海通证券· 2025-08-21 03:42
宏观专题 - 2025年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1%,7月当月增速2.6%为年内新高,税收收入增速明显回升[2] -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4%,卫生健康和社保就业支出增速领先,基建类支出放缓[3] - 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0.7%,中央财政发力带动支出同比增长31.7%,其中中央层面增长4.5倍[3][4] - 7月财政收支呈现积极变化,税收改善缓解基层财政压力,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和重大项目托底经济[4] 家电行业(安孚科技) - 安孚科技预计2026年收购南孚电池权益比例至43%,对业绩增厚效应显著[5][8] - 干电池行业受益智能家居普及和老龄化趋势,全球锌锰电池零售额2025年将突破120亿美元[9] - 南孚电池在国内碱性电池市场占有率超85%,连续32年销量第一,净利率保持在15%以上[10] - 安孚科技给予2026年20xPE估值,目标价45元,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1.84/2.25/2.38元[8] 海外科技(联想集团) - 联想集团2026财年Q1总收入188亿美元同比+22%,净利润3.89亿美元同比+22%,经营现金流12亿美元创11季度新高[11] - IDG业务收入135亿美元同比+18%,PC全球市场份额升至24.6%,AI PC渗透率超30%[12] - ISG业务收入43亿美元同比+36%,AI基础设施收入翻倍,液冷方案收入+30%[12] - 上调FY2026E营收预测至775亿美元,目标价13.8港币,基于12.5x PE估值[11] 美妆行业(若羽臣) - 2025H1营收13.19亿元同比+67.55%,自有品牌收入同比+242%占比提升至46%[15][16] - 保健品品牌斐萃上线不到一年即斩获"口服麦角硫因全网销量第一"认证,毛利率达86.81%[16] - 上调2025-2027年EPS预测至0.81/1.20/1.62元,给予2026年55xPE,目标价66元[14] 农业(诺普信) - 公司通过云南布局和促早技术打造蓝莓业务壁垒,种植园建设成本达每亩7-10万元[18][19] - 2021-2024年生鲜消费业务营收从1亿元增至21.4亿元,CAGR达175%,收入占比提升至40.5%[20] - 给予2025年23xPE估值,目标价19.8元,预计2025-2027年EPS为0.86/1.26/1.56元[18] 医疗器械 - 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达400亿美元,2040年突破1450亿美元[24] - 2025年7月工信部要求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培育2-3家领军企业[25] - 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为脑机接口设立专项收费立项,已有三省出台医保定价[26] 铁路设备 - 2025年第二批复兴号动车组招标210组,全年累计招标278组同比增长13.5%[27] - 1-7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4330亿元同比+5.6%,旅客发送量26.91亿人同比+6.7%[28] - 中国中车5-7月新签订单329.2亿元,中国通号中标14.31亿元轨交项目[29] 商业航天 - 长征五号乙两周内完成4组卫星发射,星网组网进度加速[68] - 星河动力完成谷神星二号关键试验,蓝箭航天等三家公司入围"一箭18星"招标[69] - 8月第2周商业航天指数下跌0.64%,Wind指数涵盖66家上市公司[71]
哈尔滨自贸片区:科创变量催生新质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1 00:15
双自联动与国际创新 - 自贸自创双自联动2.0版工作方案推动跨国科技孵化育成体系 在莫斯科设立离岸孵化器并鼓励全球产业创新创业孵化联络站建设 [2] - 制定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 提供永久居留推荐绿色通道服务 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2] - 高新技术企业达1323户占全省26.3%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占全省14.8% 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8家占全省24.5% [2] - 数字经济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 研发创新机构突破200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1.7% [2]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科技经理人工作室联合高校常驻20余个实验室 挖掘1000余项可转化成果 促成哈工大先研院28个项目落地且转化率达87.5% [3] - 通过新材料路演大会吸引超50家投资机构 推动40余个高精尖项目落地 填补集成电路材料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空白 [3] - 打造一园一链产业生态 共建国家级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 形成船舶新材料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产业联盟 [3] - 2024年转化科技创新成果367项占全市34% 设立10个产教联合体吸引高端人才团队 [3] 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 构建15个特色园区包括智能机器人和高端卫星 工大卫星智造基地年产180颗商业卫星领跑国内商业航天 [4] - 实施科技企业森林计划 对国家高企省级专精特新和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分别追加50%省级奖补奖励 [4] - 投入14.7亿元实施47个技改项目 推动哈电集团哈药集团等龙头企业数智转型 [4] - 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30% 特色产业园区落地30余个项目 在谈项目58个合计投资额超13亿元 [4] - 一岛一谷吸引20余家头部企业 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 [4] 未来发展目标 - 深化政企学研金服融合科创生态 力争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 成果转化1500项 [5] - 推动商业航天智能机器人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规模突破百亿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