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板空轨星链公司:坚定看好发展潜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9-02 22:54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 国内商业航天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民营火箭公司在火箭发动机和可回收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的跨越[2] -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 已布局天兵科技 蓝箭航天 九州云箭 星河动力等多家商业航天客户[2] - 铂力特金属3D打印技术在大尺寸 结构复杂 耐高温材料零部件加工具先天优势 已助力多个商业航天客户完成发射任务 多个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2] 企业产能扩张与技术投入 - 铂力特增材制造专用粉末材料产线建设项目预计建成后产能将增至3000吨/年 持续优化设计 技术研发 设备能力及产品交付质量[3] - 航宇科技将深化与全球主流厂商合作 拓展半导体设备 深海装备等高端领域多元化布局[3] - 交控科技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 重点投向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 轨道湿润环境下列车控制系统等领域[4] 轨道交通技术创新 - 铁科轨道成立研发中心从事轨道扣件系统 新材料新工艺和3D打印技术研发 加快推进黑灯工厂建设[4] - 哈铁科技中标马来西亚及塞拉利昂红外项目 哈萨克斯坦洗车机项目 核心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重要突破[4] - 哈铁科技与香港地铁达成推广项目合同意向 实现地铁转向架构架自动清洗项目首次中标[5] 低空经济业务拓展 - 交控科技2024年低空业务实现从0到1突破 2025年上半年确认收入322万元 成功中标3个项目 新增合同金额1172.50万元[5] - 公司下半年将聚焦非暴露空间无人机产品化与市场化 深化AI+低空融合提升平台智能化能力[5]
专场集体业绩说明会上话信心聊未来 科创板空轨星链公司:坚定看好发展潜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9-02 18:22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 国内商业航天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民营火箭公司在火箭发动机和可回收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的跨越 [2] - 金属3D打印技术在加工商业航天大尺寸 结构复杂 耐高温材料零部件时具有先天优势 已助力多个商业航天客户完成发射和飞行任务 多个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2] -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 已成功开拓天兵科技 蓝箭航天 九州云箭 星河动力等商业航天客户 [2] - 铂力特投资的增材制造专用粉末材料产线建设项目预计建成后产能将增至3000吨/年 将持续强化在优化设计 技术研发 设备能力和产品交付等方面的市场竞争力 [3] - 航宇科技将紧抓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向高效低碳转型及商业航天 燃气轮机等领域需求扩容的机遇 积极拓展半导体设备 深海装备等高端领域多元化布局 [3] 轨道交通技术创新 - 铁科轨道成立研发中心从事轨道扣件系统 轨道部件以及新材料 新工艺和3D打印技术等研发 持续深化设备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工作 加快推进黑灯工厂建设 [4] - 交控科技将研发资金重点投向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和轨道湿润环境下的列车控制系统等领域 持续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4] - 哈铁科技积极拓展海外和路外市场 中标马来西亚及塞拉利昂红外项目 哈萨克斯坦洗车机项目 核心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重要突破 [4] - 哈铁科技与香港地铁达成推广项目合同意向 实现地铁领域转向架构架自动清洗项目首次中标 路外和海外市场均取得新进展 [5] 低空经济业务拓展 - 交控科技低空业务在2024年实现从0到1的突破 2025年上半年确认收入322万元 成功中标3个项目 新增签订合同金额达1172.50万元 [5] - 交控科技下半年将重点推进非暴露空间如隧道和地下管廊无人机的产品化与市场化 深化AI+低空融合以提升平台智能化能力 [5]
从5432份中报看中国经济:3万亿净利背后的产业升级N个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5:01
宏观背景 - 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2] - 内需贡献率近七成 居民收入保持增长 [2] A股整体表现 - A股整体营收增速由负转正 归母净利润保持正增长 [3] - 近六成公司营收正增长 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 [3] - 1943家公司营收与净利双增长 [3] - 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营收增速4.8% 净利增速10% [3] 行业表现 - 钢铁、软件服务、建材、传媒、半导体、有色金属等行业净利润增速均超30% [3] - 消费品行业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 [3] - 宠物经济相关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39.67% [3] - 谷子经济相关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54.21% [3] - 旅游出行相关产业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 [3] 研发投入 - A股市场研发投入规模7456.87亿元 同比增长2.68% [3] - 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13% [3] -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持续高位运行 [4]
【研选行业+公司】创新药还有哪些标的值得布局?机构推出6只潜力金股
第一财经· 2025-09-02 12:11
创新药投资机会 - BD出海和医保放量双驱动推动2025H1创新药涨幅领跑医药板块 [1] - 机构推出6只潜力最大金股 [1] 机器人及商业航天产业链 - 机器人加商业航天双轮驱动谐波、灵巧手、传感器全面布局卡位 [1] - 三条成长曲线兑现高增长 机构预计2025-2027净利复合年增长率超30% [1]
80后博士创业,公司7年估值涨超70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02:19
上市进程与估值 - 公司于2025年1月27日首次递交港股申请材料 但六个月内未完成上市流程 于8月25日重新递交材料[1] - 在第二次递交申请前不到一个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投后估值从最早的9500万元增长至2025年7月末的67.6亿元 成立7年多估值暴涨超70倍[1] - 公司冲刺"AI卫星第一股" 目前以卫星研制和星座运营为主营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尚无上市先例[1] 创始人背景与股权结构 - 创始人陆川出生于1983年 拥有近20年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 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5] - 陆川持有公司最多股份 占比32.46% 主要股东包括北京星融宇航(22.72%)、盛希泰(11.45%)、北京新时代空间(9.74%)、星河产业集团(9.68%)等[5] - 股东中包含地产商背景机构 星河产业集团为星河控股集团全资持有 广东万全投资由万科持股49%[5] 行业地位与技术能力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 市场份额2.0%[6] - 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22.1%[6]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 公司在中国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一 已发射27颗卫星中包含21颗AI卫星[6][7] - 依托四大核心技术:适配太空环境的AI应用卫星研制技术、型谱化卫星平台快速定制技术、"灵境引擎"遥感影像升维技术、高功率平板式AI智算卫星平台技术[6] 星算计划与星座建设 - 提出建设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星算计划" 目标将算力服务器发射入轨形成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7] - 2025年2月新增发射60颗卫星计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2025年5月14日成功发射12颗卫星[7] - 计划于2028年前发射星算计划下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7] - 2025年5月14日发射的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为首发星座 在轨计算能力达5 POPS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达100 Gbps[8]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收入从2022年1.77亿元增长至2024年5.53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76.6%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11] - 主营业务由星基解决方案、卫星及相关服务、其他服务三部分组成 星基解决方案为第一大收入来源[12] - 2022-2024年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1.03亿元、4.60亿元、4.41亿元 占总收入比例58.0%、90.7%、79.7% 2025年上半年收入1.18亿元 同比增长9.2%[12] - 持续亏损且幅度扩大:2022年亏损0.91亿元 2023年亏损1.39亿元 2024年亏损1.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6][13]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收入从2020年178亿元增长至2024年269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0.9%[11] - 预计自2024年起按复合年增长率36.3%增长 2029年达到1265亿元[11] - 民营企业收入占2024年中国卫星行业总收入32.5% 预计2029年将占47.5%[11] 经营风险与挑战 - 外包研发开支激增:2022年809.7万元、2023年1572.8万元、2024年6103.8万元 占同期研发开支比例从17.7%升至43%[14] - 客户集中度极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022年77.4%、2023年56.1%、2024年77.5%、2025年上半年98.4%[14]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波动大且变更频繁:2022年49.2%、2023年21.5%、2024年31.3%、2025年上半年49.7%[14] - 供应商集中度上升:向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从2022年29.9%升至2025年上半年73.8% 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2023年36.3%、2025年上半年36.1%[15]
开盘:沪指涨0.04%、创业板指跌0.18%
金融界· 2025-09-02 02:09
市场开盘表现 - 沪指开盘上涨0.04%报3877.09点 深成指下跌0.09%报12817.03点 创业板指下跌0.18%报2951.03点 科创50指数下跌0.24%报1353.94点 [1] - 贵金属板块 工业母机板块 光刻机板块开盘涨幅居前 [1] - 免税店板块 消费电子板块 旅游及酒店板块开盘跌幅居前 [1] 个股表现 - 天普股份连续7个交易日涨停开盘 [1] - 建业股份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开盘 德创环保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开盘 [1] - 兆新股份因业绩超预期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开盘 德新科技连续2个交易日涨停开盘 [1] - 济民医疗13个交易日内第8次涨停开盘涨幅0.24% 万通发展17个交易日内第9次涨停开盘涨幅0.97% [1] - 合力泰9个交易日内第5次涨停开盘涨幅2.07% 江海股份连续2个交易日涨停开盘涨幅0.44% [1] - 三维通信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开盘涨幅0.09% 凯迪股份6个交易日内第3次涨停开盘涨幅0.23% [1]
9月开门红!今天,这个板块爆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2 01:08
市场表现 - A股主要指数普遍上涨 上证指数上涨0.46% 深证成指上涨1.05% 创业板指数上涨2.29% 科创50指数上涨1.18% [1] - 沪深两市成交额27500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缩量483亿元 [1] - 个股涨跌幅中位数为上涨0.51% 但仍有2086只个股下跌 [1] - 深证成指、沪深300、创业板指、科创50、中证500均创本轮行情新高 [1] 技术走势 - 上证指数距离创本轮新高仅一步之遥 多个指数创新高对未创新高指数具有引领作用 [1] - 若上证指数创新高 将挑战6124点至5178点的连线阻力位 当前该连线位于3916.5点附近 距收盘点位仅1%出头 [1][2][10] 市场驱动因素 - 全球流动性宽松、主要国家财政扩张、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及国内低利率环境共同推动市场走牛 一年期定存利率已低于1% [2] - 市场呈现结构性牛市特征 8月份有六成个股未跑赢大盘 [2] -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近期从7.18升至7.13 若升破7或推动全面牛市 [3] 主线板块 - 人工智能产业链(当前以AI硬件为主)、固态电池、商业航天、创新药、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被确定为核心主线板块 [4][10] - 非银金融、金融科技及受益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有色板块值得关注 [5][7] - AI硬件方向表现突出 通信设备板块指数上涨4.59% [5] 行业动态 - 英伟达CEO预计全球AI基础设施支出未来五年达3-4万亿美元规模 [5] - 国内互联网大厂持续高投入AI BAT三家第二季度合计资本开支615.83亿元 同比提升168% 环比提升12% [5] - 北京数据集团有望近日正式挂牌 [8] - 两部门目标到2026年基本建立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 [9] - 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企业调用大模型日均超10万亿Tokens 阿里通义份额第一 [10] 商品市场 - COMEX黄金价格上涨0.84%创历史新高 上期所黄金主力合约上涨2.08% [7] - COMEX白银上涨1.81%创13年新高 上期所白银主力合约上涨4.16%创上市新高 [7] - 国际铜价、锌价均有上涨 关注铜、铝、锌期市突破信号 [7] - 金属期货上涨主要逻辑为美联储降息预期 关注9月18日美联储利率决定 [7] 个股与细分领域 - 高盛上调寒武纪12个月目标价至2104元 [6] - 固态电池板块持续上涨 国轩高科两连板 杭可科技、先导智能涨幅超10% [7] - AI硬件中重点关注AI芯片、CPO、PCB、液冷、光芯片等细分领域 [10]
中国硬科技全线突破,9月科技牛还有哪些重要看点?
格隆汇APP· 2025-09-01 13:09
牛市趋势与宏观背景 - 当前牛市处于中期稍靠前期 大盘在3750-3900点之间震荡调整消化[2] - 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达87% 全球降息放水周期开启推动A股科技牛与全球放水牛[2] - 历史降息后上证指数与恒生指数表现分化 预防式降息情形下2024年9月降息后上证指数涨34.6% 恒生指数涨42%[3] 科技产业核心方向 - 科技主线聚焦国产自主可控突破与出海链景气度上升两大方向[8] - 中美科技竞合领域包括光通信、AI芯片、高端光刻机 2025年高频通信芯片自给率较五年前提升47%[10] - 中国优势出海链表现强劲 2025年前两月机电产品出口2.33万亿元增5.4% 集成电路出口增13.2%[10] 国产自主可控突破 - 国产芯片2025年突破显著 6G全频段芯片传输速率达120千兆比特/秒 AI芯片要求70%国产化率且产能提升3倍[10][12] - 半导体光刻机多路线突破 杭州璞璘纳米压印光刻机支持线宽<10nm 耗电仅为EUV的10% 成本降40%[13] - 商业航天9月密集发射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与力箭二号首飞 后者SSO运载8吨 LEO运载12吨[14] - 固态电池量产在即 奔驰2025年底量产全固态电池续航提25% 蜂巢能源量产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15] - 稀土战略地位提升 中国冶炼分离占全球90%份额 出口管制强化资源保护[17] 出海链景气方向 - 英伟达链供不应求 H200/Blackwell芯片缺货至2025年 CPO领域800G/1.6T光模块批量供货[18] - 消费电子端侧AI竞争加剧 华为2025年二季度手机出货1250万台重返中国榜首 苹果出货960万台市占19.9%[21] - 机器人商用场景成熟 特斯拉Optimus Gen2即将量产 前两月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23] 产业催化与交易策略 - 9月关键事件包括华为发布会(9月4日)、苹果发布会(9月10日)、美联储议息会议(9月16-17日)及行业展会[23] - 题材策略聚焦光刻机、半导体芯片、固态电池、商业航天等国产自主方向 以及英伟达链、消费电子供应商等出海链[24] - 交易策略建议平铺主流科技方向核心标的 利用流动性波动降低持仓成本[24]
以信心与耐心共筑星空梦想
人民网· 2025-09-01 11:01
行业政策支持 - 中国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多地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产业[1] - 科技部等7部门提出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1] - 工信部印发指导意见优化业务准入 释放政策红利助推卫星通信产业步入快车道[1] 资本市场进展 - 多家商业航天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1] - 国星宇航作为首家筹备港股上市的商业卫星企业已更新招股书[1] - 企业虽暂未盈利但凭借订单获取能力、技术迭代速度和商业化进展展现显著成长潜力[1] 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 - 国星宇航卫星即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商业闭环 近三年营收与毛利保持增长[2] - 成功部署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单星算力最高达744TOPS 总算力达5P[2] - 实现从卫星研制、数据服务到国际市场拓展的多点进步 成为国家航天体系有益补充[2] 行业特征与发展阶段 -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加速成长 中国商业航天仍处于追赶美国SpaceX等企业规模化商用能力的阶段[1] - 行业属高风险长周期行业 发射失利、技术瓶颈、盈利困难等现象普遍存在[2] - 需汇聚社会资源与资本力量共同破局 政府、资本与公众应共同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环境[1][2]
隆盛科技(300680):机器人、商业航天双轮驱动 谐波、灵巧手、传感器全面布局卡位
新浪财经· 2025-09-01 10:47
核心业务布局 - 公司形成三组成长曲线 第一曲线聚焦做强EGR业务 客户包括比亚迪 奇瑞 吉利等头部企业 第二曲线拓展新能源及精密零部件板块 客户包括金康动力 联合电子及某外资电动汽车 第三曲线重点布局航天卫星及人形机器人领域 [1] 机器人技术突破 - 谐波减速器通过双曲线齿形设计实现更高精度 寿命及疲劳强度 轻量化产品减重30%-40% 并推出PEEK材料谐波减速器及一体化关节模组 预计2026年一季度形成年产7万台产能 [1] - 战略投资叠动科技布局视触觉传感器 全球首创将MEMS工艺与视触觉传感器结合 毫米级高性能产品获第50届日内瓦发明奖金奖 由于宏宇教授领衔研发 [1] - 灵巧手搭载视触觉压阻多模态电子皮肤 采用"摄像头+硅胶弹性体"集成设计 实现上万个传感单元的超高分辨率 切向力测量精度大幅优于传统电学信号传感器 [2] - 兰森二代以新能源驱动电机质检为切入点 解决重载抓取 缺陷检测 柔性搬运三大痛点 形成"灵巧手+制造业场景大模型+电子皮肤"核心技术矩阵 [2] 电机业务升级 - 电机铁芯半总成业务提升产品附加值及核心竞争力 主要包含定子总成(铁芯 绕组 绝缘材料)和转子总成(铁芯 磁钢 转轴)[2] - 子公司隆盛茂茂2024年11月设立 2025年1月获赛力斯半总成项目定点 同年6月实现首套定转子半总成产品下线 [2] - 问界新M7将于2025年9月上市 车身尺寸5080/1999/1780mm 轴距3030mm 采用HUAWEI ADS 4系统 有望成为业务重要增量 [2] 产能扩张计划 - 2025年8月隆盛茂茂拟投资2亿元在重庆建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基地 用地71亩 生产驱动类零部件 热管理及轻量化部件 规划驱动类 泵阀类 传感器产品线 [3] 航天业务进展 - 与银河航天深度合作研发卫星能源模块 通讯模块及控制模块核心精密零部件 2025年上半年卫星模块和无人机业务量实现翻倍增长 [3] - 新增三家重要客户:航天科技集团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东方空间(江苏)航天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3] 财务表现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38亿元 42.33亿元 53.42亿元 同比增长35.1% 30.7% 26.2% [4]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1亿元 4.19亿元 5.13亿元 同比增长38.4% 34.9% 22.4% 对应PE为31.6X 23.5X 19.2X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