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代工

搜索文档
甩卖工厂,富士康美国造车颓败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08 01:21
富士康美国电动汽车业务调整 - 公司以3.75亿美元出售美国俄亥俄州洛兹敦工厂及相关设备 工厂面积达600万平方英尺(约55.7万平方米)曾被视为拓展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核心据点 [1] - 工厂历史可追溯至1966年通用汽车时期 2019年关闭后由电动汽车初创企业Lordstown Motors接手 该公司于2023年因资金链断裂破产 [3] - 公司于2022年以2.3亿美元从Lordstown Motors购得该工厂 试图将电子代工经验复制到汽车领域 并对Lordstown Motors进行战略投资 [3] 合作伙伴与业务发展困境 - 公司初期规划包括为三家初创企业代工:Lordstown Motors的Endurance电动皮卡、IndiEV的INDI One电动SUV以及菲斯科的Pear车型 [4] - 三家合作伙伴均遭遇重大挫折:Lordstown Motors于2023年6月破产并指控公司未履行投资承诺 IndiEV于2023年10月申请破产 菲斯科于2024年6月申请破产清算 [4] - 出售交易细节显示 工厂及土地作价8800万美元 机器设备作价2.87亿美元 买家为神秘公司Crescent Dune 该公司近期在特拉华州仓促注册 被公司称为"现有业务伙伴" [6] 战略重心转移与市场环境变化 - 公司表示出售所得将再投资美国市场以支持当地业务 但仍保留利用该工厂生产符合战略重点产品的能力 并准备在必要时扩大汽车业务 [6] - 美国政策环境发生变化:"大而美"法案缩减清洁能源税收优惠 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将于9月底终止 同时AI服务器制造可享受较高投资补贴 [7] - 工厂未来可能转向AI服务器生产 表明公司对北美电动汽车业务的战略优先级明显下调 [6][7] 日本市场战略布局 - 母公司鸿海加速与日系车企合作 2024年2月虽否认收购日产但表示可能考虑收购股份 4月在东京召开电动汽车战略说明会 计划最晚2027年在日本发售多款车型 [8] - 5月与三菱原则上达成协议 由鸿海开发并向其供应一款电动车型 该车由裕隆汽车生产 计划2026年下半年在大洋洲推出 [8] - 7月曾与日产协商共同使用其追滨工厂 虽工厂最终关闭 但显示鸿海希望利用合作伙伴成熟工厂生产汽车的策略 [10] 全球业务战略调整特征 - 公司电动汽车战略呈现"西退东进"特征 反映对全球竞争格局的清醒认知和业务布局的灵活性 [10] - 美国业务收缩同时 积极拓展日本市场 通过与本土车企合作降低产能投资风险 [8][10]
27亿元甩卖美国工厂,这家巨头为何屡屡冲刺造车却铩羽而归?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07 02:54
鸿海集团美国造车项目折戟 - 鸿海集团以3.75亿美元出售美国俄亥俄州汽车工厂 较两年前2.3亿美元收购价亏损1.45亿美元 [2] - 工厂占地55.7万平方米 原属通用汽车 后由Lordstown Motors获得 鸿海2022年收购时视为进军电动汽车制造关键落子 [3] - 出售协议包含售后回租条款 鸿海保留使用权生产"符合战略重点的产品" 从所有者转变为租户 [3] 合作方连续破产事件 - 与Lordstown Motors合作生产Endurance电动皮卡 因质量控制纠纷对簿公堂 后者2023年6月破产并指控鸿海"断资毁约" [3][5] - 原计划在该厂生产电动SUV的IndiEV于2023年10月破产 银行存款不足300万美元 [5] - 合作意向方Fisker Inc于2024年6月资金链断裂破产清算 [5] 工厂运营与产能状况 - 具备年产能60万辆电动汽车的超级工厂 在鸿海手中仅维系三年即易主 [4] - 被当地媒体称为"电动车坟场" 实际产能与宏伟梦想背道而驰 [6] - 将厂房土地与生产设备分别卖给注册仅12天的神秘公司 [4] 战略失误与行业认知偏差 - 试图将手机代工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 忽略汽车产业对品控毫秒级精度要求 [8] - 汽车供应链涉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复杂体系 技术门槛和标准要求远高于手机 [8] - 在"自有品牌"与"纯代工"战略间摇摆不定 缺乏明确战略定位 [9] - 依赖外部技术支持 缺乏核心整车研发能力 与合作伙伴形成"弱弱相加"局面 [9] 美国市场环境挑战 - 面临特斯拉行业巨头和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的双重竞争压力 [6] - 美国各州环保标准与补贴政策差异导致合规成本高昂 [6] - 对美国市场生态和政策法规存在严重误判 [6] 战略转型方向调整 - 出售工厂表面理由为重心转向AI和数据领域 [2] - 通过轻资产操作缓解重资本投入压力 为后续转型预留空间 [3] - 特别强调"保持美国汽车客户服务能力"以履行法律义务 [3]
富士康美国造车梦碎,27亿甩卖工厂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05 23:08
富士康出售俄亥俄州工厂 - 富士康以3.75亿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出售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洛兹敦的旧通用汽车工厂,买方为12天前刚注册的神秘公司Crescent Dune LLC [4][5][6] - 该工厂曾年产60万辆燃油车,富士康2021年以2.3亿美元收购,原计划打造为北美电动汽车制造和研发中心 [9][11] - 出售包括8800万美元的工厂及土地,以及2.87亿美元的机器设备 [18] 富士康电动汽车战略失败 - 合作方Lordstown Motors于2023年6月破产,指控富士康"断绝其资金来源" [14] - 其他合作电动车企IndiEV、Fisker Inc相继破产,Monarch Tractor产量仅几百台电动拖拉机 [14][15] - 工程师指出富士康低估电动车供应链管理和品控难度,未做好造车准备 [15] 战略转向AI与数据中心 - 工厂未来可能生产AI相关产品或AI服务器,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 [7][20][21] - 富士康已为英伟达生产数据中心产品,并与东元电机合作建设数据中心 [22] - 出售标志电动汽车实验终结,战略重心转向云计算、网络及AI服务器等高附加值领域 [23][24] 富士康美国制造困境 - 这是继2017年威斯康星州LCD工厂项目缩水后,富士康在美国的第二次重大战略调整 [24] - 原计划2025年占据全球5%电动车市场份额的目标已难以实现 [24]
隔夜全球要闻【机会与风险】
格隆汇· 2025-07-30 19:04
核心宏观事件与市场影响 - 中美关税展期共识:中国商务部确认双方将继续推动美方暂停的24%对等关税及中方反制措施的展期,利好出口依赖型中企如机电、家电、纺织等行业龙头(海尔智家、美的集团)[2] - IMF将2025年中国GDP增速预测从4%上调至4.8%,主因上半年出口超预期及中美实际关税低于预期,外资或增配中国资产如港股、A股核心资产(沪深300ETF)、新能源(宁德时代)、基建(中国建筑)[3] - 泰柬边境冲突再起,泰国军方通报柬埔寨违反停火协议,此前冲突已致超81万人受灾,地缘风险升级或冲击东南亚供应链,利好国防及避险资产(泰国军工股Thai Defense、黄金ETF),利空制造业如电子代工(伟创力泰国工厂)、橡胶产业(海南橡胶)[4] 重点行业与个股机会 - 科技巨头AI人才争夺战:苹果AI团队动荡,多模态AI研究员Bowen Zhang跳槽Meta,为一个月内第四位离职的核心成员,苹果自研AI进程受阻或加大依赖第三方模型(微软、谷歌),Meta技术实力增强或加速AI商业化(广告、元宇宙),关注Meta概念股(歌尔股份)[5] - 折叠屏iPhone预期:摩根大通预测首款折叠屏iPhone将于2026年9月发布(售价$1999),利好供应链如铰链(精研科技)、UTG玻璃(凯盛科技)、OLED面板(京东方A)[5] - 航空业合作与复苏:捷蓝-美联航合作获批,美国交通部批准"Blue Sky"计划允许跨航司里程互通,提升客户黏性,利好低成本航空(捷蓝航空JBLU)、美联航(UAL),或催化全球航空联盟整合,关注中国航企(中国东航)国际合作进展[7] - 医药板块风险警示:诺和诺德暴挫22%,因减肥药Wegovy美国增长疲软并大幅下调2025年销售及利润指引,拖累全球减肥药概念股(礼来LLY、华东医药),利好GLP-1赛道替代品(信达生物双靶点药物)[8] 大宗商品与货币政策 - WTI原油大涨近4%报$69.21/桶,主因贸易紧张缓和及美国施压俄罗斯能源出口,油服及勘探企业(中海油服、杰瑞股份)受益价格反弹,航空燃油成本压力或压制航司利润[9] - 智利央行降息25个基点,基准利率降至4.75%,为拉美货币政策宽松先行信号,利好铜矿企业(江西铜业、紫金矿业)及新兴市场债市[10] 投资策略建议 - 方向机会领域:黄金、国防军工、Meta生态、折叠屏供应链、原油、铜资源股[11] - 个股关注:京东方A(折叠屏面板)、紫金矿业(铜+黄金避险)、歌尔股份(Meta硬件合作)[11] - 规避领域:减肥药板块(政策定价压力)、泰柬边境关联制造业(轮胎橡胶)[11]
突发!富士康母公司暂停交易
中国基金报· 2025-07-29 22:46
停牌公告 - 鸿海精密因有重大消息待披露,自7月30日起暂停普通股及权证交易[2] - 东元电机同样因重大消息待公布,自7月30日起暂停交易[5][6] - 两家公司均未透露具体细节,市场猜测可能涉及重要合作或并购计划[6] 公司背景 东元电机 - 成立于1956年,全球工业马达供货率位居世界第三[7] - 拥有近百家海外关系企业,全球员工超万人[7] - 产品覆盖220V至14500V电机、变频器、伺服系统等,获12国认证及ISO双体系认证[7] - 在中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设有生产基地[7] - 投资领域横跨半导体、光电、通讯、餐饮等多个行业[7] - 截至7月29日收盘,总市值约992亿元新台币[8] 鸿海精密 - 成立于1974年,为富士康科技集团母公司[10] - 全球最大3C代工集团,业务覆盖电脑、通讯、消费类电子[10] - 在中国台湾、香港、伦敦等交易所挂牌,是中国台湾最大企业[10] - 截至7月29日收盘,总市值约2.38万亿新台币[10]
突发!富士康母公司暂停交易
中国基金报· 2025-07-29 16:23
而东元电机也发布了类似的停牌公告。 对此,两家公司目前皆未透露细节,但根据市场消息人士传出,双方可能在7月30日后,会宣布一项攸关未来布局的重要合作或并购计划。 【导读】鸿海精密、东元明起暂停交易 7月29日,根据台湾证券交易所公告内容,鸿海精密因有重大消息待揭露,其普通股以及鸿海为标的的上市认购(售)权证,自7月30日起停止交易,待信息 对外公开后将申请恢复交易。 | | 今月付日 【上市公司】2011 橋湾 公司定六 | | | | | | --- | --- | --- | --- | --- | --- | | 序號 | 1 發言日期 114/07/29 | | | 發言時間 | 18:00:16 | | 發言人 | 巫俊毅 發言人職稱 | | 副總經理 | 發言人電話 | 2268-3466 | | 主旨 | 本公司因有重大訊息待公布,經證交所同意自 114年7月30日起暫停交易 | | | | | | 符合條款 | 第 款 | 40 | | 事實發生日 | 114/07/29 | | | 1.事實發生日:114/07/29 | | | | | | 説明 | 2.本公司因有重大訊息待公布,經證交所同 ...
华勤技术拟约24亿元入股晶合集成,牵手晶圆代工新锐能否搅动产业链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13:28
交易概述 - 华勤技术以23.93亿元收购力晶创投持有的晶合集成6%股份 交易完成后华勤技术持有晶合集成6%股权并获得1名董事提名席位 [1] - 转让方力晶创投持股比例从19.08%降至13.08% 华勤技术承诺36个月内不转让所持股份 [1][2] - 交易目的包括支持股权结构优化、引入产业投资者及深化产业链协同 [2] 公司业务协同 - 华勤技术为全球智能产品平台型企业 主营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服务器等ODM代工业务 系多家知名终端厂商重要供应商 [2] - 晶合集成主营显示驱动芯片代工 并拓展至CIS图像传感器/车用芯片/OLED驱动芯片/逻辑芯片等领域 [2][4] - 双方存在高度业务协同 华勤技术作为下游链主企业 晶合集成作为上游晶圆代工厂 [3] 战略布局动机 - 华勤技术通过交易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 探索产业投资与合作可能性 提升整体竞争力 [3] - 晶合集成引入战略股东有助于把握市场机遇 加强终端客户服务 加速新产品发展 [2] - 华勤技术市值871亿元(截至7月29日)大幅超过闻泰科技473亿元 此次布局被视为关键战略投资 [3] 行业地位 - 晶合集成2025年一季度位列全球晶圆代工厂商第九名 为中国内地第三大代工厂 仅次于中芯国际与华虹 [4] - 华勤技术因代工英伟达H20服务器获得市场关注 系消费电子ODM领域全球龙头企业 [1][2]
29省份半年报出炉,“中部第一省”或将易主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4 16:31
全国各省份上半年GDP增速概况 - 全国29个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22个省份GDP增速超过或持平全国5 3%的平均线,7个省份低于全国水平 [1] - 西藏以7 2%的增速领跑全国,甘肃(6 3%)和湖北(6 2%)分列二三位 [5][13] - 山西增速3 8%排名垫底,广东4 2%增速低于全国水平且未达全年目标 [8][21] 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 湖北GDP总量29642 61亿元,与河南差距从去年同期的4000亿元缩至2000亿元,挑战中部第一省地位 [1][13] - 四川上半年GDP反超河南200多亿元,全年排名存悬念 [8] - 辽宁与云南位次互换,但两省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 [8] 重点省份经济表现 西藏 - GDP增速7 2%居首,但基数较低(1382亿元) [5]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 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 8% [5] -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工(总投资1 2万亿元)将推动后续增长 [5] 甘肃 - GDP增速6 3%全国第二,工业增加值增长10 2% [5] - 黄金(49 9%)、铅(89 2%)、精炼铜(23 9%)等产品产量显著增长 [5] 湖北 - GDP增速6 2%创三年新高,增量达2300亿元(河南仅452亿元) [13] -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 4%,电子元件、锂电池产业突出 [17] - 汽车产业回升,5-6月实现两位数增长 [18] - 进出口突破4000亿元(+28 4%),与河南差距缩至100亿元 [17] 广东 - GDP增速4 2%排名倒数第三,连续两年低于全国水平 [21][22] -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 3%,拖累固定资产投资下降9 7% [22] - 出口增速仅1 1%,显著低于江苏(9 4%)、浙江(9 1%) [25] 固定资产投资表现 - 西藏(24 8%)、内蒙古(14 8%)、北京(13%)增速领先 [24] - 湖北(5 6%)高于全国3 7个百分点,广东(-9 7%)降幅最大 [19][24] 全年目标完成情况 - 多数省份上半年增速已达全年目标,但广东、辽宁、云南等仍需冲刺 [9] - 湖北(6 2%)已超过全年6%目标,广东(4 2%)距5%目标有差距 [11][27]
重回盛夏的港股,与中国大公司“共舞”
财富FORTUNE· 2025-07-23 13:04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热潮 - 2025年港股迎来盛夏行情,与《财富》中国500强企业赴港二次上市潮形成共振[1]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资额达1067亿港元,超2023年全年水平,创2022年以来新高[2] - 宁德时代等4家A股公司贡献上半年港股募资额近70%,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成为全球募资王[2] - 港股单日出现5家企业集体上市盛况,包括蓝思科技等知名企业[1][2] 蓝思科技战略转型 - 蓝思科技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名飙升63位,反映战略转型成效[1] - 公司降低苹果依赖度,加速布局智能汽车、AI眼镜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1] - 从A股转港股仅用100天完成上市流程,创下高效记录[1] - 公司计划以港股为支点推动"中国智造"加速出海[1] 赛力斯业务蜕变 - 赛力斯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从404位跃升至169位,成为升幅最大企业[4] - 公司市值突破2000亿元,从边缘车企转型为新能源领域重要力量[4] - 通过与华为合作开发AITO问界系列,成功打入豪华车市场[4] - 已完成50亿元战略融资,为港股IPO及海外布局做准备[3][4] 互联网平台竞争格局 - 美团2024年股价涨幅超85%,成为外资回流中国资产的风向标[5] - 美团外卖市占率达70%,但面临京东、阿里在外卖和即时零售领域的新竞争[5] - 外资投资逻辑转向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非政策刺激[5] - 平台经济陷入补贴战消耗战,可能挤占科技创新的资源投入[6] 万达商管资本重组 - 珠海万达商管获太盟投资等机构600亿元战略投资,投资方持股60%[7] - 公司实际经营权与董事会主导权转移至外部投资人[7] - 目前仍保持全球最大商业管理规模,重启上市是核心目标[7][8] 行业变革趋势 - 科技投资人预测2030年代将出现《财富》500强企业加速衰亡的颠覆性变革[7] - 港股成为内地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跳板,美的、宁德时代等案例显示出海需求强劲[4] - 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2025年上半年累计涨幅约20%,与IPO热潮形成共振[4]
数字孪生与工业互联网赋能工厂智能运维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7-17 07:11
数字孪生技术在工厂运维中的应用 - 数字孪生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工厂运维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和设备可靠性[1] - 通过构建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镜像,结合实时数据传输与智能分析,实现复杂设备的精细化管理[1] - 某化工厂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后,设备故障检出率提升至95%以上[1] 设备状态实时监测 - 工业互联网部署的各类传感器持续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并传输至数字孪生系统[1] - 数字孪生模型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设备状态图谱,实现远程运维[1] - 某化工厂通过实时监测搅拌电机转速和釜内温度,提前发现轴承磨损前兆,避免非计划停机[1] 预测性维护价值 - 数字孪生系统结合机理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精准预测设备故障发生时间和部位[2] - 某风电场提前1-2个月预测风机故障,在发电量低时段安排检修,风机可用率提升至98%[2] - 预测性维护使风电场维护成本降低30%[2] 远程运维协同 - 数字孪生模型实现设备状态远程实时呈现,专家可远程参与诊断[4] - 某汽车焊装车间机器人故障处理时间从1天缩短至2小时[4] - 远程协同模式实现技术资源高效共享,特别适合多地工厂集群[4] 备品备件管理优化 - 数字孪生系统分析设备故障规律和运维数据,实现动态库存管理[4] - 某机械加工厂关键备件库存周转率提升40%[4] - 通过数字孪生模拟备件安装适配性,避免型号不符导致的浪费[4] 运维流程数字化 - 数字孪生系统关联运维工单、检修规程等信息,形成数字化闭环[5] - 某电子代工厂检修标准化率提升至90%,工单处理周期缩短40%[5] - 积累的检修数据持续优化数字孪生模型分析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