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

搜索文档
【环球财经】科威特签署32.7亿美元协议 建设电力和海水淡化设施
新华财经· 2025-08-11 16:38
项目概况 - 科威特启动祖尔北电厂第二、三期扩建工程 总投资超10亿科威特第纳尔(约32.7亿美元 按最新披露数据超40亿美元)[1] - 项目采用公私合营模式运作 特许经营期25年 建设周期三年[1] - 股权结构为项目公司持有40% 科威特公民持有50% 公共部门持有10%[1] 技术能力 - 项目建成后发电能力约2700兆瓦 海水淡化能力每日约1.2亿加仑[1] - 采用循环联合发电技术与节能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工艺 可降低能源消耗并减少生产成本[1] - 计划2028年6月正式投产 将扩充国家电网容量并提升供电供水稳定性[1] 战略意义 - 项目是科威特能源史上的里程碑 旨在满足未来电力和淡水需求[1] - 所有新一代PPP能源项目将纳入减少碳排放路线图 并与太阳能及可再生能源项目结合[2] - 政府计划升级舒艾巴南站、东多哈站等老旧电厂 预计2028年夏季全面消除电力短缺[2] 未来规划 - 将启动海湾南部凯兰项目一期及沙盖亚可再生能源园区三、四期 新增太阳能发电能力1600兆瓦(1100兆瓦+500兆瓦)[2]
以沾化、无棣、北海为整体,滨州市全力推进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8-09 23:29
滨州市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战略 - 滨州市政府将沾化、无棣、北海作为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打造高质量发展黄金板块 [2] - 制定了《滨州市推进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5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 [2] 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 实施智慧港口功能提升、完善铁路公路设施、推进民用运输机场建设、补强现代水网设施、强化现代物流支撑五大工程 [2] - 通过海河陆空"四港联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 园区能级提升行动 - 建设铝基材料产业基地、环渤海高端化工基地、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区四大高能级产业平台 [3] - 推动园区平台化、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打造全国竞争力特色产业载体 [3] 产业体系壮大行动 -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2027年高端铝产业集群营收1250亿元,精细化工1000亿元,冬枣产值65亿元,渔业产量45万吨以上 [3] - 新兴产业集聚壮大:2027年海水淡化能力40万方/日,智能风机叶片600套,风机200台,光伏支架1000万千瓦,储能电池500万千瓦时,修造船能力50万吨,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50亿千瓦时 [3] - 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氢能产业发展高地、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实施AI赋能工程,培育数字经济 [3] 科创能力提升行动 - 2027年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突破70家,推动核心技术攻坚和人才引育创新 [4] - 加快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4] 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 2027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再生水利用能力3.6万吨/日,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40家以上 [4]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 [4]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破1000亿元 将持续发力海上新基建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08 07:41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突破1000亿元[2] - 上半年渔业产值达50.72亿元 同比增长5.0%[2] - 隘洲海洋牧场预计年渔获量2500吨 年产值约9000万元[2] 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格盛科技养殖平台年渔获产值突破3000万元 近期收获10万斤章红鱼并投放4万余尾鱼苗[2] - 计划2025年底实现海洋牧场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3] - 推进种苗繁育基地 功能饲料基地 智能养殖工船等基础设施建设[3] 海洋装备与技术突破 - 珠海试验场开展"南鲲"号兆瓦级波浪能平台 "珠海云"无人母船等装备试验[4] - 聚集南方海洋实验室 国家海洋试验场等重大科研平台[4] - 建设海水淡化项目 东澳岛工程将于2025年6月投产[4] 产业融合创新模式 - 海洋牧场结合海上风电 观光旅游 休闲海钓等多业态融合[3] - 风渔融合装备包括"格盛1号""澎湖号"养殖平台及"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2] - 形成海上风电光伏支撑 科研平台创新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立体开发体系[4]
Energy Recovery(ERII)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06 22: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重申2025年所有指标的指引并恢复废水业务指引 核心海水淡化业务在宏观环境下表现韧性 [4] - 在废水业务中 关税影响好于第一季度最初预期 尽管仍存在关税不确定性 公司仍愿意发布指引 [4] - 公司宣布额外股票回购计划 过去10个月宣布了三项股票回购授权 总额达1.05亿美元 预计将回购超过10%的流通股 [5]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海水淡化业务签署了多个大型交易 基于合同和管道 公司对全年收入有清晰预期 [4] - 废水业务在五个垂直领域(市政、化工、纺织、制造和采矿)取得进展 预计年底前在每个垂直领域获得两个参考案例 [28][29] - CO2制冷业务新增7个测试站点 夏季测试季节按预期进行 与OEM的互动保持高水平 [16][17] - 下一代PX产品预计将基于容量定价 而非单位定价 可能导致单价提高 [14]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中国市场受关税下调影响 第二季度发货超过200万美元 团队持续推动业务 [24][25] - 废水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足迹 特别是在五个重点垂直领域取得进展 [27][28]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对长期业务驱动趋势的信心增强 海水淡化产能、水回用能力和CO2制冷安装量均以高速增长 [5][6] - 公司正朝着2029年目标迈进 准备捕捉这些趋势带来的上行空间 [6] - 数据中心市场目前规模较小 可能不是近期机会 而热泵业务看起来更有前景 [19]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海水淡化业务5500万美元的管道项目正在明确中 对2026年表现有信心 将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提供指引 [11] - 水资源短缺趋势正在推动海水淡化行动 这将有利于长期增长 [12][13] - 废水业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监管要求 但背后是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经济增长需求 [35]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感谢员工在本季度高波动环境中的创造性和果断执行 [6] - CO2制冷业务与Hill Phoenix的商业协议谈判仍在进行中 [16] - 废水处理产品组合广泛 可以满足多种需求 包括市政终端市场的三级处理以实现可饮用回用 [34]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海水淡化产能增长是否使公司有信心实现2026年收入范围的高端 - 目前判断为时尚早 合同产能项目可能需要2-3年才能投产 公司对2026年表现有信心 将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提供更多指引 [10][11] - 海水淡化增长趋势良好 水资源短缺正在推动行动 这对长期增长有利 [12][13] 问题: 下一代PX产品是否会提高售价 - 新产品将基于容量而非单位定价 随着容量增加 单价可能提高 但具体幅度待定 [14] 问题: CO2制冷业务与OEM合作的进展 - 与Hill Phoenix的商业协议谈判仍在进行 夏季测试季节按计划进行 新增7个测试站点 与OEM互动保持高水平 [16][17] 问题: 数据中心市场机会评估 - 数据中心市场目前规模较小 除非增速显著提高 否则可能不是近期机会 热泵业务看起来更有前景 [19] 问题: 中国业务改善的原因 - 5月份关税暂停使积压项目得以执行 第二季度发货超过200万美元 销售团队持续推动业务 [24][25] 问题: 废水业务扩张是否超出预期 - 在五个重点垂直领域取得进展 预计年底前在每个领域获得两个参考案例 符合预期但进展快于预期 [28][29] 问题: PXG产品可靠性测试时间 - 去年测试重点是验证价值主张 今年重点是可靠性 测试将持续到8月和9月 之后OEM将评估是否需要扩大样本量 [30][31][32] 问题: 水回用趋势是工业回用还是可饮用回用 - 包括两者 特别是市政终端市场的三级处理用于可饮用回用 驱动因素包括监管要求、水资源短缺和经济因素 [34][35]
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经济日报· 2025-08-06 01:59
核心观点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1] 产业结构优化 - 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47.2%和57.6% 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2]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 同比增长8% 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同比分别增长40.1%和33.7%[2] - 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居世界第一 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64.6%、43.3%和62.6%[3] -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取得突破 15万吨级养殖工船交付运营 自航式养殖工船下水[3] - 海水淡化领域科技创新加快 研发新型水凝胶实现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3] 资源保障能力 - 南海发现惠州19-6油田 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4]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3% 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6.9%[4]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2% 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199.4%[4] - 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 同比增长25.2% 涉及投资额超5000亿元[4]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5] - 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投产 自主研发TFN海水淡化膜正式应用[5] 科技创新成果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启动 满足深远海仪器设备试验需求[7] - 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实现协同作业 深海装备应用场景拓展[7] -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投产 采用创新开发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7] - 发布水下生产系统装备品牌擎海Techigh 奠定深水油气装备产业链基础[7] 对外贸易与港口建设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 船舶出口同比增长20%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同比增长13.7%[8] - 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 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 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8] - 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过60%[8] - 多个港口新增直航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国际航线[8] 企业预期与投入 - 87.6%企业对下半年经济环境持乐观或中性态度 73.8%企业预计营业利润持平或增长[9] - 89.4%企业预计用工人数保持稳定或增长 57.5%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 58.4%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9]
总量稳步增长 结构持续优化 动能加快转换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4 01:34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4] 海洋传统产业 - 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 [6]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 同比增长8.0% [6] - 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分别同比增长40.1%和33.7% [6] 海洋新兴产业 - 海工装备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64.6%、43.3%和62.6% [7] - 15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 自航式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下水 [7] - 3600吨自航式起重船"电建志高"号投入运营 [7] 海洋资源开发 - 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 同比增长25.2% 涉及投资额超5000亿元 [9]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3% 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6.9% [9]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2% 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199.4% [9] 海洋食物与水资源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 [10] - 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投产 自主研发海水淡化膜实现应用 [10] 企业经营与创新 - 87.6%企业对下半年经济环境持乐观或中性态度 73.8%企业预计营业利润持平或增长 [12] - 57.5%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 58.4%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 [12] 科技创新与深海开发 - 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实现协同作业 [14] -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投产 采用"深浅结合"开发模式 [14]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在海南启动运行 试验深度达2000米以上 [14] 海洋对外贸易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 [16] - 船舶出口同比增长20.0%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同比增长13.7% [16] 港口与航线建设 - 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 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 [16] - 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60% [16] - 唐山港新增东南亚航线 福建开通首条厄瓜多尔直航航线 [17]
东营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
齐鲁晚报网· 2025-07-31 08:26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 同比增长7.1% 增速居全省首位 [3] - 2024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610.72亿元 其中13个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462亿元 同比增长7.6% [3]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28.2亿元 同比增长9.8% 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 [3]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水产品总产量24.3万吨 同比增长4.6% 水产养殖总面积163万亩 工厂化养殖面积150万平方米 [4] - 水产苗种繁育能力突破500亿单位 建成全国重要南美白对虾和海参苗种生产基地 [4] - 胜利油田海上原油产量179.6万吨/年 中海油东营上岸原油量达464万方 [4] - 烧碱产能195万吨 占全省16.6% [4] - 规模以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超140家 涵盖油田勘探钻井全产业链 [4] -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15家头部企业 签约37个产业链项目 投产21个 [4] -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988万千瓦 占全市总装机67% 含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及全国首個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 [4] - 海水淡化能力达5.8万吨/日 东营港项目为全省最大海水淡化制备脱盐水工程 [4] 港口建设与物流 - 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595万吨 同比增长17.64% [6] - 东营港区建成生产性泊位63个 25万吨级单点系泊工程主体落成 [6] - 广利港区建成6个5000吨级和2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 配备全省首个风电设备专用码头 [6] - 建成公共管廊49公里 铺设原油及成品油管道近300公里 配套库区2200万立方米 [6] 科技创新能力 - 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8家 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 技术创新中心2家 重点实验室4家 [7] - 威飞海洋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五家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研发制造企业 [7] - 胜鑫公司突破海洋高含硫环境油管防腐技术 [7] - 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4个 涉海领域黄河三角洲系列人才8人 [7] 生态保护与修复 - 黄河口湾区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创新高 [8] - "十四五"以来修复滨海湿地4537公顷 退养还滩678.57公顷 [8] - 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 综合治理率超95% [8] - "十四五"期间累计放流水产苗种60亿单位 [8] 品牌与试点建设 - 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32亿元 蝉联"中国十大名蟹" [4] - 垦利区、河口区获批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 [4] - 东营市入选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城市 [4]
不靠海却搞海水淡化,这家济企把成本降了三分之二
齐鲁晚报网· 2025-07-22 13:58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 - 自主研发变工况喷射泵技术 可将不稳定工业余热高效转化为稳定能源驱动海水蒸馏系统 [3] - 模块化设备设计使现场安装时间缩短至两天 比传统建设方式节省15%初期投入成本 [3] - 海水淡化处理成本从行业平均每吨12元降至4元左右 降幅达三分之二 [2] - 产出水水质指标优于沿海核电厂严苛标准 已与核电厂达成合作意向并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2] 业务模式创新 - 采用"制造业即服务业"模式 科技服务贡献60%利润 制造利润占比不足40% [6] - 通过运维服务锁定后续工程订单 300万元运维合同可带动3000万元工程订单 [6] - 提供全链条服务涵盖设备供应、工程建设、政府代购及运营维护 [6] - 区域整合形成五大业务片区 西北地区从单一产品年销千万提升至综合业务六七千万元规模 [4][5] 战略布局与产业链延伸 - 从工业废水处理起步 延伸至海水淡化、核能余热利用领域 形成完整水处理产业链 [1][2][7] - 2024年联合山东建筑大学开展太阳能盐湖提锂装置研发 为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储备技术 [7] - 重点开拓核电厂与化工园区市场 这些场景同时具备余热资源和大量淡水需求 [8] - 布局深远海市场 风电-淡化-制氢一体化方案可使绿氢成本降低20% 已进入模拟测试阶段 [8] 政策环境与市场机遇 -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重点发展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8] -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海水淡化列为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8] - 企业技术储备与产业链布局高度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8][9]
《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发布
快讯· 2025-07-18 13:24
海水淡化行业现状 - 2024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8个,工程规模285.6万吨/日,比2023年增加33.3万吨/日 [1] - 沿海省市如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积极推进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 [1] - 海水淡化主要为沿海电力、石化、钢铁等高耗水行业提供可靠水源保障 [1] 技术突破 - 天津南港工业区先达海水淡化项目第五条生产线(3万吨/日)实现关键装备全国产化 [1] - 国产化装备包括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 [1]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27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 [1] - 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1] - 近年来中国积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深远海养殖创新 - 温州洞头区采用周长384米的超大圆形网箱养殖大黄鱼,提升鱼类品质 [2] - 采用改良高密度聚乙烯网箱和叉合式多点锚泊系统,抗风浪能力显著增强,成功抵御15级台风 [2] - 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水质实时监测,自动清淤频率达每天4-8次,大幅降低鱼病发生率 [3] - 无网声波海洋牧场面积达160亩,采用声波屏障技术模拟野生环境 [3] - 2023年温州大黄鱼养殖产量1.7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 [4] 海上风电发展 - 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357.4兆瓦,采用59座风机 [6] - 福建海上风电理论蕴藏量超1.2亿千瓦,截至2025年5月装机容量达383万千瓦 [6] - 长乐外海项目创新采用"吸力式导管架基础",创造单日安装3个四桩导管架的施工速度 [6] - 漳浦六鳌项目批量化使用国产16兆瓦风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突破 [7] - 福建已形成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实现装备本地化生产 [7] 海藻高值化利用 - 明月海藻集团从海藻中提取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1克价值超1000元 [8] - 2020年建成首条年产200公斤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打破国外30年垄断 [8][9] - 海带加工价值链:原料8000元/吨→海藻酸钠1.6万元→敷料240万元→超纯产品2亿元 [9] 绿色船舶制造 - 新时代造船建造34艘LNG双燃料动力船,降低CO2排放20%,硫氮化物近100% [10][12] - 自主研发B型燃料舱技术,突破零下163℃极低温工况40年寿命要求 [11] - 靖江船企清洁能源船舶占手持订单70%,生产计划排至2030年 [12] 海水淡化产业 - 天津南港工业区建成国内首座栈桥式取水大型海水淡化项目 [14] - 项目一期日产淡化水15万立方米,年替代淡水资源超5000万吨 [14] - 采用双膜法技术,单套RO装置日产3万立方米创国内纪录 [15] - 淡化水生产脱离子水转化率达91%,成本优势显著 [16] - 构建"海水淡化-提溴-绿电-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