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

搜索文档
财说丨营收利润双降、研发砍半,名雕股份的家装困局如何破?
新浪财经· 2025-09-05 00:1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67亿元同比下降8.93% 归母净利润768.25万元同比下降11.95% 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9.11% [1] - 毛利率30.7%同比下降近1个百分点 净利率从3.77%降至3.58%同比下降5% 反映产品议价能力减弱与成本控制失效 [3][4] - 2024年曾出现营收降利润增的反差态势 营收6.74亿元降14.07%但净利润逆势增4.08%至4068.12万元 主要依赖成本压缩与非经常性损益支撑 [2] 盈利能力恶化 - 研发费用从2023年753万元降至2024年459万元降幅39.13%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53万元同比下滑46.13% [2][11] - 研发人员数量从57人减至18人减少68.42% 研发人员占比从6.04%降至2.33% [11] - 理财产品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形成短期支撑 但不可持续 [2] 运营风险加剧 - 应收账款余额338万元较上年同期75.2万元大幅增长349.26% 反映回款周期拉长与客户信用风险上升 [6] - 存货余额1872万元同比激增82% 存货周转天数从11天增至19天 显示资金流动性压力加大 [7] - 存货增速远超营业成本7.7%降幅 反映产品或原材料滞销风险 [7] 区域集中风险 - 超90%收入依赖珠三角地区 其中深圳地区收入1.5亿元占比56% 珠三角其他地区1.03亿元占比39% [8] - 全国其他地区总收入仅1394万元占比不足6% 异地扩张效果甚微 [8][10] - 深度绑定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度 受政策调控与经济波动影响显著 [10] 行业对比与自身问题 - 2025年上半年建材家居行业温和复苏 规模以上卖场销售额6945.13亿元同比上涨0.92% 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增22.9% [14] - 公司营收利润双降与行业趋势背离 反映高端定位与市场需求错配或内部管理效率低下 [14] - 160余项国家专利积累但研发持续缩减 难以满足年轻客群对智能化、环保材料的需求升级 [11][13]
深圳贝壳圣都整装上线装修资金存管服务 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
格隆汇· 2025-09-04 04:14
资金存管机制 - 贝壳圣都整装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资金存管服务 建立客户 银行 企业三方监管体系 客户装修款项全程冻结于个人银行账户 不进入企业经营资金池 仅在水电验收 基装完工 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经客户确认满意后分批次解冻支付 [1][5] - 资金存管实行"息本分离"原则 冻结期间产生的利息归客户所有 从制度层面保障消费者权益 [5] - 银行通过全流程闭环监管确保资金流向与服务质量直接挂钩 每一笔交易需经客户电子确认 [8]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家装行业普遍采用"先付款后施工"模式 导致消费者面临资金挪用 施工延期 质量不达标等风险 [8] - 资金存管模式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设计让"先服务后付费"成为可能 是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品质竞争的必然选择 [8] - 该模式已在北京 武汉 南京 郑州等15城落地 全国累计存管家庭超1.5万户 存管金额突破20亿元 [11] 市场反应与案例 - 深圳自8月6日试点以来已保障100余户家庭 超650万元资金安全 [11] - 业主代表选择圣都正是因为资金存管机制 设计方案改了3版 最终打动的是"验收满意才付款"机制 [8] - 服务者视角印证模式价值 过去推荐装修公司常因质量纠纷失去客户信任 现在存管机制让服务者敢拍胸脯推荐 [9] 公司战略与未来发展 - 圣都整装持续完善"十怕十诺"服务体系 全国累计赔付超3000万元 深圳已赔付85万元 [11] - 推动存管模式与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深度融合 让每个节点验收 每笔资金流向都可视化 可追溯 [11] - 贝壳整装启动"全案整装服务商"战略 整合产品 交付 技术 服务四大能力 通过AI社牛 轻量BIM 智慧工地等科技应用提升效率与满意度 [13]
客企银共建“专款专户、节点解冻”机制 重构家装行业信任生态
证券时报网· 2025-09-03 07:3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家装行业存在消费者信任度较低的问题 一些头部企业正采取措施提升信任度和满意度[1] - 行业普遍采用先付款后施工模式 导致消费者面临资金挪用 施工延期和质量不达标等风险[2] - 传统模式下消费者预付款后失去议价能力 企业缺乏公信力背书 形成双输局面[2] 资金监管创新措施 - 贝壳旗下深圳圣都整装联合中信银行建立专款专户 节点解冻的资金监管体系[1] - 客户装修款项全程冻结于个人银行账户 不进入企业资金池[1] - 资金仅在水电验收 基装完工和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经客户确认后分批次解冻支付[1] - 实行息本分离原则 冻结期间产生的利息归客户所有[1] - 银行通过全流程闭环监管为资金筑起安全护城河 每笔交易需经客户电子确认[1] 行业影响与转型 - 资金存管让先服务后付费成为可能 是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品质竞争的必然选择[2] - 家装行业正从口头承诺向制度保障转型 行业信用生态有望发生根本性转变[2] - 贝壳以科技赋能家装业务 上半年家装家居业务贡献净收入75亿元 同比增长16.5%[2] 企业观点 - 家装行业资金存管与房产监管具有同频逻辑 本质是把服务评价权和资金控制权还给消费者[1] - 资金存管不是企业的恩赐 而是行业成熟的必然选择[1] - 银行作为金融合作方确保资金流向与服务质量直接挂钩[1]
贝壳整装新叙事:科技赋能的“全案整装服务商”
钛媒体APP· 2025-09-02 11:07
核心观点 - 贝壳作为一站式新居住服务平台 在家装家居领域实现逆周期增长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493亿元 同比增长24.1% 其中家装业务贡献净收入75亿元 同比增长16.5% Q2利润率高达32.1% [1] - 公司通过科技赋能与战略升级 从"组装厂商"转型为"整机厂商" 以全案整装服务商定位重构行业生态 [1][5] - 家装业务已成为公司新增长极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0.47亿元/109亿元/148亿元 占总营收比例从8.3%提升至15.8% [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493亿元 同比增长24.1% [1] - 家装业务净收入75亿元 同比增长16.5% Q2利润率贡献达32.1% [1] - 2022-2024年家装业务营收持续增长:50.47亿元(2022年)/109亿元(2023年)/148亿元(2024年) [4] - 2024年贝壳整装交易额169亿元 同比增长27% 2023年133亿元 同比增长145% [20] -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3年19.37亿元/2024年22.83亿元/2025H1 12.17亿元 [14] 战略发展 - 公司实施"一体三翼"战略 以房产交易为体 整装/租赁/贝好家为翼 [4] - 2025年启动"全案整装服务商"战略 打通设计/施工/供应链/售后全链条 [5] - 通过收购圣都家装100%股权强化华东市场布局 [4] - 完成全国60多个城市战略布局 累计20万余个工地家装环节 [18] - 入选北京市"十四五"智能建造领军企业名单 为唯一家装企业 [1] 科技创新 - 开发Home SaaS家装数字平台 实现30余角色/16万服务者线上协同 [9] - AI设牛累计服务250万用户 生成效果图超7000万张 赋能1万+设计师和10万+经纪人 [19] - 全案整装BIM模型覆盖96%订单 设计时效缩短36% 材料损耗率降至3.2%(行业平均8%) [19] - 智能量房工具实现100㎡房屋4分钟自动量房 15分钟点云直出CAD [11] - 贝刻云视覆盖50+城市 服务20万家庭 AI巡检降低安全事故42% 减少材料浪费18% [19] - 组建800余人技术团队 近40%成员拥有顶尖高校工程学背景 [14] 产品与服务 - 推出七大产品系统:硬装/收纳/家居/健康/门窗/智慧/照明系统 [20] - 建立产品化样板房模式 实现"所见即交付" 覆盖北京/天津/成都/杭州等城市 [20] - 装修资金存管服务通过三阶段付款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 [16] - 平均工期从2023年111天缩短至2024年94天 [18] 行业背景 - 中国家居行业零售规模预计2026年达4.89万亿元 [4] - "好房子"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策推动家居家装行业黄金发展期 [4][5] - 行业存在预算失控/材料以次充好/设计落地难等痛点 [8]
名单公布!这家企业入选
中国经济网· 2025-09-02 08:28
公司入选与政策背景 - 贝壳找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北京市"十四五"智能建造领军企业(第二批)名单 成为唯一入选的家装企业 [1] - 北京市住建委要求领军企业强化首善意识 坚持首善标准 完善智能建造工作推进机制 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 [1] - 企业需发挥行业领军和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构建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 [2] 战略布局与业务结构 - 公司实施"一体三翼"战略:"一体"为经纪事业线 "三翼"包括惠居事业线、贝好家事业线和整装事业线 [2] - 整装业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0.24%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15.21% 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 [6] - 2025年启动"全案整装服务商"战略 打通设计、施工、供应链、售后全链条 提供一体化交付方案 [5][6]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应用 - 近三年智能建造项目共31项 软硬件研发支出总额11.3亿元 [2] - AI设牛功能依托自研"梦想家"大模型 已服务超250万用户 生成效果图超6900万张 [3] - 家装BIM技术覆盖每年10万+整装订单 提升设计时效并降低材料耗损率 [3] - 2025年已立项10项虚拟数字人项目 将持续增加BIM、AI设牛、智慧工地等项目产研投入 [2] 业务规模与财务表现 - 家装家居业务上半年净收入75亿元 同比增长16% 第二季度净收入46亿元 同比增长13% [4] - 业务毛利率持续改善 2025年上半年达32.3% 较2024年底提升近2个百分点 [4] - 科技成果应用于全国60多个城市 累计服务20万余个工地 [2] 运营优化与供应链管理 - 上半年合作品牌和SKU数量依据客户需求显著收敛 集采比例提升 综合采购单价下降 [4] - 识别超过2600位优质项目经理 提升服务者效率和客户体验 [4] - 通过多维度指标对楼盘商圈评分 使服务者更精准理解客户需求和楼况 [4] 市场拓展与实体布局 - 7月在北京开设首家产品化样板房新模式展厅 已布局天津、成都、杭州等10个城市 [6] - 整装模式成为行业主流 满足消费者对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家装服务的需求 [5]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好房子"方向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5]
家装的“坑”,如何“避”如何“治”
人民日报· 2025-08-29 11:51
行业问题现状 - 家装行业投诉量达21216件 位居消费投诉领域第九位 [1] - 施工主体资质能力信用参差不齐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6] - 社交平台避雷装修公司帖子随处可见 涉及合同签订到售后维权全环节 [1] 价格套路问题 - 装修公司采用低价诱导签约 后期以材料升级或工程量低估等理由增项加价 [3] - 恶意拆项收费普遍 单个环节被拆分成10多项导致累计费用更高 [3] - 报价时漏算防水面积 后期按实际面积补收高价费用成为行业潜规则 [3] 质量与服务问题 - 货不对板问题突出 定制家具存在柜门缝隙较大和尺寸出入近1厘米等偏差 [4] - 偷工减料现象频发 装修效果图与实际成果不一致 [3] - 售后维权困难 存在拖延工期和拒不保修等情况 [5][7] 消费者维权困境 - 维权成本高 部分消费者需通过法院诉讼才能追回款项 [5] - 材料替换陷阱常见 公司以缺货为由推荐高价替代品 [3] - 口头承诺难以兑现 合同明确按实际发生计算条款被滥用 [3][6] 行业监管建议 - 市场监管部门应要求装修公司公开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信息 [7] - 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 对多次投诉企业进行社会公示 [7] - 行业协会需制定范本合同 强制明确相关标准及违约责任 [7] 消费者应对措施 - 前期选择阶段需查验公司资质和口碑 警惕低于市场价报价 [6] - 材料进场时需对照合同核验品牌型号 隐蔽工程完工后要求签字确认 [6] - 施工过程应通过拍照录像和微信群沟通留痕 保存完整证据链 [7]
家装的“坑”,如何“避”如何“治”(民生探针)
人民日报· 2025-08-28 22:11
行业问题现状 - 家装行业投诉量达21216件 位居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投诉类别第九位[1] - 施工主体资质能力信用参差不齐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6] - 社交平台充斥装修公司避雷帖 涉及合同/材料/施工/售后全环节问题[1] 常见消费陷阱类型 - 低价诱导签约后增项加价 以材料升级/工程量低估等理由要求补价[3] - 恶意拆项收费 单个环节拆分为10多项累计加价[3] - 材料替换陷阱 以缺货为由推荐高价替代品[3] - 货不对板问题 定制家具尺寸误差近1厘米[4] - 偷工减料及施工拖延 普通刮腻子工序拖延两个月[5] 维权难点分析 - 售后维权成本高 部分公司拒不接听电话及回复信息[5] - 法院判决执行存在不确定性 被告方有拖欠执行历史[5] - 企业辩称施工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仅同意维修拒绝退换货[4] 行业监管建议 - 市场监管部门需强制公开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及违规记录[7] - 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 对拖延工期/拒不保修企业进行社会公示[7] - 行业协会制定范本合同 强制明确标准及违约责任[7] - 完善信用监管与联合惩戒机制[7] 消费者防护措施 - 前期需查验公司资质及口碑 警惕低于市场价报价[6] - 所有口头承诺必须写入书面合同[6] - 材料进场时核验品牌型号 隐蔽工程需现场签字确认[6] - 通过拍照录像/微信群沟通留存证据链[7]
电商大促仍是品牌黄金战场
搜狐财经· 2025-08-28 06:36
电商大促对消费品质的影响 - 消费者在618和双11季度消费金额更多且更倾向购买品牌商品而非白牌商品 [2] -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在二、四季度(大促季度)显著偏高 2025年Q2指数从63.38跃升至65.21 [2][9] - 近10个季度数据显示电商大促节点呈现"量""质"齐升特点 消费者已形成稳定预期 [3] 品牌销售表现 - 萨洛蒙品牌天猫618期间增速达400%以上 整个大促周期增速超100% [6] - 453个品牌在天猫618成交破亿 同比增长24% [12] - 苹果持续领跑3C榜单 多个品牌跻身"10亿俱乐部"包括美的、海尔、小米、华为等 [12] 平台机制创新 - 天猫618仅设"官方立减85折起"单一玩法 简化消费流程 [13] - 平台将北极星指标调整为"剔除退款后GMV" 更真实反映商家成交 [13] - 比利时鱼油品牌WHC成交额达1.3亿元 同比增长97% 受益于透明机制 [14] 产品创新案例 - 源氏木语推出带感应夜灯的真皮床等创新产品 成为首个跻身"10亿俱乐部"的家装品牌 [15] - 雅迪电动车通过直播渠道首发新品 当晚即出现爆发式增长 [16] - 直播成为新品首发绝佳入口 是年轻用户认知产品的直接方式 [17] 消费市场双轨特征 - 中国正迈向全球最大单一消费市场 人均GDP与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 [18] - 消费市场同时受宏观环境影响 需求增速呈现放缓趋势 [18] - 电商大促进阶为品牌压力测试场 胜出者需兼具价格力、产品力等多要素 [18] 品牌战略转变 - 天猫大促策略明确"扶优" 支持有原创性有创造力的优质品牌 [18] - 新锐品牌注重实用价值与情绪价值并重 通过成分技术或场景叙事强化产品 [18][19] - 至本、Fan Beauty Diary、HBN等美妆品牌通过不同方式强化产品功效与情绪价值 [19] 大促对品牌发展的意义 - 大促成为验证品牌价值真实共鸣度、深化用户连接、进行市场教育的关键契机 [20] - 参与大促可倒逼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响应机制和协同能力的升级进化 [20] - 电商大促已成为品牌重要营销和成交场所 大部分商家需要备货参与 [17]
*ST东易2025年中报简析:亏损收窄,盈利能力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27 22:56
财务表现 - 营业总收入3.6亿元 同比下降59.11% 主要因家装收入减少 [1][3] - 归母净利润-5147.92万元 同比亏损收窄90.47%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1.94亿元 同比下降56.19%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3258.68万元 同比上升92.31% [1] 盈利能力 - 毛利率38.05% 同比增幅32.06% [1] - 净利率-14.43% 同比增幅76.3% [1] - 扣非净利润-4117.61万元 同比上升88.14% [1] 成本控制 - 三费总额1.46亿元 占营收比40.62% 同比下降30.85% [1]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76.87% 因员工薪酬、广告宣传、装修摊销、房租物业减少 [3] -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64.38% 因员工薪酬、装修摊销、房租物业减少 [3] 资产负债结构 - 货币资金3.25亿元 同比增长100.21% [1] - 有息负债1.38亿元 同比下降58.12% 因偿还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借款 [1][3] - 应收账款1.96亿元 同比下降18.35% [1] - 每股净资产-2.76元 同比下降143.59% [1] 现金流状况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14元 同比微增2.26% [1]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06.25% 因未到期理财产品减少 [3]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31.16% 因各类借款产生净额增加 [3] 历史业绩表现 - 近10年中位数ROIC为10.55% 2024年ROIC为-538.81% [4] - 上市以来10份年报中出现4次亏损 [4] - 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流动负债为-12.42% [4]
名雕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768.25万元,在手订单充足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10:39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2.67亿元,同比下降8.93% [1] - 归母净利润768.25万元,同比下降11.95% [1] - 经营状况实现稳步过渡,展现业务韧性 [1] 行业环境与挑战 - 全国建材家居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深度联动 [1] - 家装行业面临政策支持、消费升级与技术迭代多重驱动 [1] - 行业核心矛盾为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服务间的冲突 [1]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聚焦中高端客户,融合本土文化与个性化需求 [1] - 推行多品牌运营战略,包括名雕高端家装、名雕丹迪、名雕高端全案三大产品系列 [1] - 重点拓展二次装修、老旧小区改造及精装修市场等新兴业务领域 [1] 订单与区域分布 - 截至二季度末已签约未完工订单金额4.72亿元 [2] - 订单均为住宅类项目 [2] - 业务主要集中在深圳及珠三角地区 [2] 政策与市场展望 - 北京、上海地产新政出台叠加资本市场走强 [2] - 有望加速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进程 [2] - 核心城市复苏节奏更被看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