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能
icon
搜索文档
专家详解美欧贸易协议:无法律约束力 暗藏“恐怖平衡”
第一财经· 2025-07-30 14:14
美欧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美国将对欧盟大部分产品设立15%的关税上限 适用于目前几乎所有受互惠关税约束的欧盟出口产品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关税从最高25%降至15% 药品和半导体未来潜在关税亦受此上限约束[5] - 欧盟承诺取消对美国工业品征收的剩余低额关税 并为价值75亿欧元的美国农产品提供更好市场准入 包括大豆油、种子、加工食品等 所有产品均受关税配额限制[6] - 欧盟打算未来三年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石油和核能产品 并购买400亿欧元人工智能芯片 欧盟企业表示有兴趣到2029年向美国投资至少6000亿美元[6] 协议法律效力与执行机制 - 协议明确标注"2025年7月27日达成的政治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双方需根据各自内部程序进一步谈判以全面落实[2] - 欧盟在投资和采购条款中使用"打算"或"有兴趣"等非约束性表述 法律上无法强制企业执行采购和投资承诺[5][7] - 双方计划在8月1日前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声明 美国将通过行政命令部分确定协议内容 欧盟正在推动对金属实行配额制以降低关税[9] 行业影响分析 - 航空制造业获立即关税减免 美国对欧盟飞机及飞机零部件关税将恢复至1月前水平 化学品、仿制药和自然资源同等待遇[5] - 能源行业将受益于欧盟7500亿美元采购计划 旨在替代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 但去年欧盟从美进口能源不足800亿美元[6][10] - 渔业和农业获得市场准入突破 美国阿拉斯加狭鳕鱼、太平洋鲑鱼和虾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75亿欧元农产品关税配额开放[6] 贸易关系背景 - 美欧2024年贸易额超1.6万亿欧元 其中货物贸易8670亿欧元 服务贸易8170亿欧元 日均跨境商品服务流量超42亿欧元[10] - 双方相互投资规模达5.3万亿欧元 欧盟企业现有对美投资存量达2.4万亿欧元[6][10] - 协议被定性为"框架性政治协议" 主要目的是稳定贸易关系并为后续谈判创造空间 形成相互制约的"恐怖平衡"[3][10]
海乐行国际联会与乌尔巴冶金厂携手布局核燃料产业链
搜狐网· 2025-07-30 07:47
本次海乐行国际联会与 UMP 签署的战略意向书,不仅延续了 UMP 在原有中广核合作基础上的扩展, 还融入新时代国际交流的新机制,特别强调投融资与市场运作、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绿色供应链与第 三国推广、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合作等全局层面的协同。这一点在意向书的"合作机制设计"章 节中得以体现:一是成立由双方联合派驻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签约后各项工作;二是在中国 境内设置联合运营办公室,便于技术对接、质量跟踪与市场推广;三是双方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境内进 行重点人才交流,包括核材料生产管理、物流仓储、防护技术、标准化工程设计等领域;四是拟配合国 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评估核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与安全控制路径,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产业 升级。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此次合作意向恰逢中哈两国在核能战略互信提升的关键节点。近年来,两国在能 源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中哈双方不仅在铀资源开采与供应链建设保持密切合作,也在核电站运营建 2025年7月,北京——在第六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环节中,中国当代国际商务与产业 桥梁组织——海乐行国际联会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工业公司旗下的乌尔巴冶金厂(UM ...
创世界记录!中国“人造太阳”取得重大突破,无限能源或成现实
搜狐财经· 2025-07-30 06:27
能源现状与挑战 -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 能源安全成为关键议题 [3][10] - 传统能源存在污染问题 核裂变产生难以处理的核废料 [3][5] 核聚变技术原理与优势 - 核聚变模仿太阳发光发热原理 在亿度高温下将氢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并释放巨大能量 [7] - 聚变燃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 理论上一升海水聚变能量相当于三百升汽油 [8] - 核聚变过程清洁无污染 不产生有害废料 与核裂变形成鲜明对比 [5][7][8] 技术实现挑战与突破 - 托卡马克装置利用强大磁场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 使其不接触容器内壁 [13][14] - 中国东方超环(EAST)实现上亿度等离子体长时间稳定运行 刷新世界纪录 [18] - 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高约束模式运行 并发现更先进磁场结构 [21] 战略规划与国际合作 - 中国实施"三步走"战略 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核聚变能源商业化应用 [29] - 中国环流三号已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邀请国际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20] 潜在影响与应用前景 - 核聚变将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 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耗能技术提供近乎零成本的能源 [22][23] - 零碳能源将彻底改变环境质量 推动电动交通普及和海水淡化技术大规模应用 [25] - 能源突破将拓展人类太空探索能力 可能将火星旅行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周 [25] - 可控核聚变实现将使人类文明等级从当前不足0.8级向一级文明迈进 [26][27]
FXGT: 美国可再生能源受限 能源格局或重塑
新浪财经· 2025-07-30 04:37
政策变动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计划收紧联邦审批程序 限制太阳能和风能项目发展 [1] - 政策与《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相呼应 该法案大幅支持化石燃料和核能产业 同时削弱可再生能源政策激励 [1] - 联邦政府将能源项目最终审核权交由内政部长道格*伯格姆负责 其对风能和太阳能项目租赁、通行权、施工计划等拥有"最终审查"权 [1] 行业影响 - 政策可能导致能源企业放缓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投资 原因是行业前景不确定 开发商需面对更多行政障碍及减少的财政补贴 [1] - 需联邦审批的太阳能及风能项目将面临更长周期和更复杂流程 或进一步阻碍项目推进 [1] - 美国内政部声称举措旨在为煤炭和天然气行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但部分行业协会质疑此举阻碍了美国本土增长最快的电力来源发展 [1] 电力供应与需求 - 新规削弱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速度 可能对美国未来电力供应造成压力 [2] - 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推动下 美国对电力需求持续增长 政策限制被业界担忧将使美国难以满足不断上升的用电需求 [2] 财务与市场影响 -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及行政命令取消了部分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与市场扶持 使太阳能和风能项目财务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2] - 政策组合可能导致美国能源结构重新向化石燃料和核能倾斜 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将显著放缓 [2]
1.3亿弄出 “人造太阳”,中国民企怎样超越200亿国际项目?
36氪· 2025-07-29 12:10
中国民营核聚变行业崛起 - 中国民营核聚变项目快速发展 米哈游和蔚来投资能量奇点等企业 [3] - 民营企业采用托卡马克 FRC 激光等技术路线 避开传统裂变核电被卡脖子的部件 [11] - 2025年中国核电领域新增专利中68%来自民企 集中在密封材料和传感器等关键部件 [1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能量奇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 产生22.4特斯拉磁场刷新世界纪录 [5] - 新奥集团"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现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突破 [5] - 氢硼聚变路线几乎不产生中子辐射 使用地球上储量丰富的氢和硼作为燃料 [21] 工程能力与制造优势 - 超导磁体绕制精度达到每圈导线张力误差不超过0.1牛 相当于50层楼高用蜘蛛丝吊苹果的精度 [13] - 民企改造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线设备 使超导磁体制造速度比进口设备快30%且成本降低一半 [15] - 真空腔体技术借鉴半导体制造经验 中微半导体等企业已掌握纳米级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31] 成本效率与项目进展 - 能量奇点"洪荒70"总造价1.3亿人民币(约0.18亿美元) 仅耗时两年多建成 [35] - 新奥集团"玄龙-50U"总成本约十多亿人民币 五年内实现全球首次百万安培级氢硼聚变放电 [35] - 国际ITER项目预算从50亿欧元飙升至200亿欧元(约220亿美元) 且仍在增加 [33] 技术路线多元化 - 主流路线包括托卡马克和惯性约束聚变(ICF) 其中托卡马克可细分为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等方向 [19] - 能量奇点专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小型化路线 聚变新能偏重传统托卡马克工程集成效率 [19] - 美国民企采用多点开花策略 包括托卡马克 惯性约束 场反箍缩等多种技术路线 [37] 中美民企对比 - 中国民企在工程速度和成本控制方面领先 美国民企融资能力强且理论创新能力突出 [37] - 美国CFS公司SPARC装置从筹划到点火预计周期8年 Helion公司Polaris项目计划8-10年周期 [37] - 中国供应链优势明显 超导磁体等部件可国内自产 美国依赖从日本欧洲进口且交付周期长达半年 [37] 行业发展挑战 - 可控核聚变属于"理论容易 工程地狱"领域 难点在于控制和工程稳定性而非理论创新 [38] - 目前尚未有民营企业实现能量输出大于输入(Q>1) 只有国家半项目达到此目标 [38] - 需要克服磁线圈形变 温升 微电弧等技术难题 确保等离子体稳定控制 [38]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战略主动(高质量发展故事汇·第9期)
人民日报· 2025-07-28 22:30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产业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本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 [4] - 持续推动产业体系迈向更高水平需推进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打造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4] - 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兴起,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4] 产业智能化 - 我国已初步建成较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 [5] - 人工智能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正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 [5] - "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1.5万个,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 [6] 产业绿色化 - 我国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5] - 绿色工厂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5] - "和气一号"核能供汽项目为连云港石化基地输送超317万吨清洁蒸汽,节省碳排放46.23万吨 [13][14] 产业融合化 -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6]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汇聚38.1万家优质企业、3090家金融机构、800余项金融产品 [6] - 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 需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9] - 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 [9] - 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9] 案例研究 -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工厂18个月建成投产,吉林省内供应商提供超七成零件 [11][12] - 南钢集团采用AI大模型研发特种钢,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智能决策转变 [13] - 中农海稻在新疆喀什盐碱地种植海水稻,亩产从450公斤提升至853公斤 [14][15]
巨额承诺 vs. 市场现实:欧盟7500亿能源采购难兑现?
智通财经网· 2025-07-28 12:28
欧盟能源进口承诺 - 欧盟承诺三年内从美国进口7500亿美元能源,包括天然气、石油及核能技术,每年采购2500亿美元 [1] - 该承诺基于欧盟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依赖的计划,转向购买美国"更经济高效"的液化天然气 [1] - 去年欧盟从美国进口能源总额不足800亿美元,与承诺目标差距显著 [1] 协议执行挑战 - 欧盟短期内难以实现7500亿美元进口目标,私营企业参与度及具体数据明细尚未明确 [1] - 除非美国政府直接销售LNG或欧盟高价采购,否则协议难以改变市场平衡 [1] - 即便促进对美国LNG项目投资,能源流动在特朗普任期结束前也难以实现 [1] 历史背景与规模对比 - 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欧美曾达成增加150亿立方米LNG短期供应的协议 [2] - 本次7500亿美元协议规模远超去年美国能源出口总额3300亿美元 [2] 行业专家观点 - 咨询公司指出7500亿美元目标过于庞大,除LNG外具体能源类型不明确,需结合欧盟未来十年能源需求谈判 [4] - 欧盟模型显示天然气需求将随绿色转型加速逐步下降 [4] 美国LNG产业动态 -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LNG生产国,未来几年将释放新产能,特朗普政府更看重与欧洲买家签订新项目供应协议以拉动投资 [5] - 美国LNG通常不限定目的地,欧洲需与亚洲客户竞争,欧盟联合采购平台目前收效甚微 [5] 石油与核能领域 - 2025年上半年欧盟日均从美国进口153万桶石油(86%为原油),占其日均消费量1066万桶的14% [10] - 核能可能是突破口,美欧研发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或成关键,欧盟核能扩建计划预计耗资2800亿美元 [10] 地缘政治与成员国立场 - 前能源高管认为协议并非欧盟胜利,最终需各成员国自行决定与特朗普政府合作 [9] - 欧盟能源专员仅表态协助美国供应商满足甲烷排放标准,调整或限于技术层面 [9]
从日本到欧盟,美国开启“关税换投资”模式,6000亿美元投资如何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7-28 11:02
分析师认为,承诺金额可能远高于实际落地规模。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7日共同宣布,美欧达成新贸易协议,美国 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将对美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及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 等。 这与7月22日达成的美日贸易协议的形式相似,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并放开大米等农产品市 场,换取关税税率水平从原定25%下调至15%。 当前,美欧均尚未发布6000亿美元的时间框架和执行计划。 正在欧洲进行学术调研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索邦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永升对 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比日本,欧盟当前资本较为短缺,但迫于形势不得不作出让步。若将6000亿美元 分摊至5年执行,每年12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上周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欧洲(除英国外)对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 (FDI)增加了1518亿美元。 伯格补充称,60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相当于欧盟对美国4到5年的FDI总量,在特朗普执政时期达成这一 目标并非难事。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该协议能否持续生效,以及特朗普是否会就技术监管等问题提出新的 ...
可控核聚变系列研究(一):终极能源?投资在东方欲晓时
华创证券· 2025-07-28 10: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推荐(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曙光在即,预计未来三年实现从实验堆到工程堆的过渡,国内多个项目进展超预期,产业资本加大投入,海外以美国为首积极推动发展[4] - 资本开支扩张周期,材料设备企业或将充分受益,资本开支或超千亿且后续有望扩容,建议围绕国内产业链资本开支逻辑进行投资[4][7] 各目录总结 一、可控核聚变:前沿技术,终极能源?为何认为现在投资正当时? (一)可控核聚变:能源终极解决方案? - 核聚变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燃料储备近乎无限及超长周期可持续性,其燃料来源丰富,有望解决人类能源问题,可控核聚变或成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14][15] (二)商业化曙光在即:投资在东方欲晓时 - 国内多个项目进展超预期,“环流三号”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合肥“BEST”装置提前启动总装,产业资本加大对可控核聚变领域投资,预计未来3 - 5年进入投资密集期[18][19][22] - 海外聚变产业化进程加快,美国拟简化新反应器审批程序,CFS与谷歌达成售电协议,谷歌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释放市场信心[23][24][26] (三)国内 vs 国际:聚变进展到哪个阶段? - 核聚变推进需经历科学可行性验证、工程可行性验证、示范堆、商业应用堆四个关键阶段,目前行业处于科学可行性验证阶段[27] - 国际研究进程中,ITER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核聚变研究项目,海外民间资本活跃,CFS和Helion融资规模大且有商业化进展,全球核聚变投资显著提速,中美领先[29][34][39] - 国内研究进程中,CFEDR从实验堆向示范堆战略升级,合肥BEST装置定位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且进度超预期,其他实验堆加速布局[42][44] 二、怎么投?资本开支扩张周期,材料设备企业或将充分受益 (一)整体看:资本开支或超千亿,后续有望继续扩容 - 国内主要核聚变项目预计投入达1455亿元,2025 - 2027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密集期,未来3 - 5年是投招标高峰,资本开支进程有望提速,带动下游材料及设备环节订单放量[45] (二)拆分看:聚焦磁体、真空室及电源三大核心环节 - 托卡马克装置有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两条技术路线,低温超导路线中磁体成本占比28%位列首位,高温超导路线中ARC项目磁体成本占比提升至46%,核心结论是磁体、真空室和电源系统价值量占比较高[49][50][56] (三)产业链梳理:上游聚焦战略材料,中游围绕高端制造 - 上游材料聚焦磁体材料、包层材料、燃料/靶、其他装备制造材料四类战略材料[61] - 中游制造覆盖设备制造、设备组装、工程建设三大工程维度,涉及磁体系统、真空系统等多种核心设备[62] - 下游运营包括发电与运维两个方面,发电是聚变电站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售卖,运维包括设备运行监控等[63][66] 三、重点公司介绍 (一)中国核电: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押注核聚变终极能源 - 中国核电拟参股投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增资后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注册资本达150亿元,看好公司核电在建机组落地后打开中长期增长空间[71][147] (二)联创光电:深耕高温超导磁体领域,参与星火一号建设 - 公司董事长兼任江西聚变新能董事长,布局激光 + 高温超导领域,营收近年承压下滑,盈利能力有所波动,分业务看各业务营收和毛利有不同表现[74][79][84] - 参与星火一号工程建设,高温超导磁体技术行业领先,完成相关电磁及结构参数设计和技术验证,高温超导技术或为核心突破口,预计订单规模可达50亿[92][93] (三)合锻智能:专注聚变堆、真空室等核心部件,深度参与BEST项目 - 公司主营高端成形机床和智能分选设备,布局核聚变核心装备,24年营收稳健增长但归母净利亏损,盈利能力承压,资产周转率企稳回升[94][96][101] - 董事长兼任聚变新能(安徽)董事长,深度参与BEST项目,专注聚变堆、真空室等核心部件制造,参与国家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并中标相关项目,还参与其他项目[103][106] (四)国光电气:参股先觉聚能,发力核工业设备业务 - 公司聚焦微波器件及核工业设备业务,股权结构相对稳定,24年营收与盈利均承压下滑,分业务看各业务营收和毛利有不同表现[107][111][121] - 参股先觉聚能,加速推进混合堆建设,积极对接585所,偏滤器已供货环流三号,依托工程化优势跟进BEST装置建设[133][137][139] (五)继续推荐四创电子与应流股份 - 四创电子控股子公司华耀电子中标EAST项目电源项目,积极争取核聚变市场机会,看好公司军工 - 可控核聚变 - 低空安防三条线索交相催化[141][142] - 应流股份布局核聚变前沿领域,偏滤器已通过试验验证,看好公司深度布局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核能材料及关键零部件、低空经济四大未来战略级产业方向[143][144][150] 四、投资建议 - 推荐中国核电,看好其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后核电在建机组落地打开中长期增长空间[147] - 建议重点关注联创光电、合锻智能、国光电气[148] - 继续推荐四创电子和应流股份[149][150]
可控核聚变:0-1产业落地可期
华西证券· 2025-07-28 08:5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后续随着国内外主要聚变装置落地加速,技术领先且有供应核心部件或材料积累的企业获单能力强,有望率先受益 [3] - 目前国内外聚变产业发展迎来窗口期,随着技术突破和政府政策加持,核聚变产业化加速,托卡马克技术作为当前主流核聚变路线,其核心设备装置或材料需求有望大幅提升,具备技术领先优势、供应经验积累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70][7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迎来发展窗口期 什么是可控核聚变 - 核聚变能是具有清洁、安全、可持续等优点的终极能源,具有反应释放能量大、运行安全可靠、燃料来源丰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有望成为大规模市场化供应的商业能源,在未来提供稳定能源输出与电力供应 [4][8] - 现有核电站采用核裂变技术,核聚变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形成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氘 - 氚反应是核聚变堆设计采用的主要方式 [11] - 核聚变反应的两个关键参数为聚变三乘积(劳逊判据)和聚变增益因子(Q值),满足劳逊条件才可实现点火,提升Q值是促进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关键 [17] - 磁约束是目前实现聚变能开发的最有效途径,托卡马克是未来最有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聚变装置 [18][19] 可控核聚变的技术路径如何 - 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应用与AI技术在等离子体控制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装置的磁场强度与等离子体约束能力,促成了装置尺寸的显著缩小,进而大幅降低了单个装置的制造成本与建设周期,紧凑型托卡马克应运而生,商业化核聚变公司加速兴起 [26] - 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具备建造成本较低、建设时间较短的优势,其技术应用加速了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发展 [27] - 多国积极推动托卡马克装置相关技术发展 [28] 可控核聚变的进展如何 - 海外多国加大聚变能源布局,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积极推动聚变电站布局,多个项目预计在2030年代投运 [34][35] - 全球共有25个国家或机构正在开展托卡马克规划、建设和运行,涉及装置数量高达79个,其中57个装置处于运行状态,7个装置处于建设中,另有15个装置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3] 中国聚变能源发展迅速 中国深度参与ITER计划 - 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将于2034年开始试运行,目标是建造可持续燃烧的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堆,验证聚变反应堆的工程可行性,聚变输出功率可达1500兆瓦,科学目标是实现并验证在400s的时间内能量增益大于10,在3000s的时间内能量增益大于5,聚变功率输出500MW [38][40][43] 中国深度参与ITER核心设备研发 - 中国深度参与ITER核心设备研发,为自主发展聚变能源奠定基础,承担了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部件的制造任务,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45] - 中国核聚变研究机构主要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是中国核聚变技术保持国际领先的标签,BEST项目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开展氘氚稳态燃烧的实验装置,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项目招标加速 [50][52][53] - 中国商业化核聚变公司主要包括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能量奇点按“三步走”战略推进聚变布局,星环聚能计划在2027年底或2028年初开始建设商业示范堆,并预计在2030年左右实现可输出电能的聚变反应堆 [59] 国内企业积极布局聚变产业 -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上游为各类原材料,中游为各类设备以及反应堆工程建设,下游为核电站运营 [62] - 托卡马克组件主要包括磁体和三大件(真空室、冷屏、杜瓦),磁体通过产生强大磁场约束和控制高温等离子体,三大件分别为等离子体放电提供真空环境、减少热负荷和提供真空环境并隔断热交换 [67] - 国内企业积极加大聚变布局,部分企业已实现为国内外主要聚变项目配套供应 [68] 投资建议 - 国内外聚变产业发展迎来窗口期,托卡马克技术核心设备装置或材料需求有望大幅提升,具备技术领先优势、供应经验积累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70][71] - 受益标的包括磁体系统(国光电气、联创光电等)、高温超导带材(精达股份、永鼎股份等)、真空室(合锻智能、派克新材等)、杜瓦(航天晨光等)、偏滤器(安泰科技等)、磁体电源(爱科赛博、英杰电气、四创电子等)、配套设备(旭光电子等)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