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硼聚变
icon
搜索文档
突破燃料瓶颈 氢硼聚变提供“人造太阳”破局解决方案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02:42
核聚变燃料瓶颈与创新解决方案 -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提出核废料转化为聚变燃料的创新方案 试图破解氚燃料短缺瓶颈 [1] - 氘氚聚变面临燃料短缺问题 全球氚年产量仅约3.5公斤 而单座商用聚变堆年需氚50-100公斤 [2] - 新方案通过粒子加速器驱动系统(ADS)轰击核废料生成氚燃料 目前仍处于模拟与理论研究阶段 [2] 多元技术路线发展现状 - 全球聚变研发加速推进 行业涌现多种技术路线装置与燃料选择 [3] - 氢硼聚变路线取得重要进展 全球已有8家公司选择该路线 包括中国新奥集团 [4] - 日本与美国机构合作首次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成功开展氢硼聚变实验 [4] 氢硼聚变技术优势 - 氢硼聚变燃料来源广泛 氢元素存在于水中 硼储量远超石油煤炭 仅中国青海硼资源可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4] - 反应产物为氦核 无中子辐射污染 消除核辐射隐患 避免放射性废料与核材料管制 [4] - 反应产物为带电α粒子 可实现高效直接发电 能量转化效率更具竞争力 [4] 中国聚变研发进展 - 2025年中国核聚变研发集中爆发 中科院EAST装置实现一亿摄氏度下1000秒高质量燃烧 [5] -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达成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破亿度关键突破 [5] - 新奥集团"玄龙-50U"装置实现全球首次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并突破环向场线圈150kA电流1.6秒稳定通流 [5] 技术商业化路径 - 新奥集团自2017年启动核聚变研发 明确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方向 持续迭代实验装置 [5] - 氢硼聚变成功避开氘氚聚变的氚燃料瓶颈问题 为商业化路径提供更大想象空间 [4] - 所有技术路线探索均以实现聚变能商业化为最终目标 [3]
民企人造太阳提速,新奥全球聚智发力氢硼聚变商用化
中国经济网· 2025-08-04 06:41
可控核聚变行业动态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由七家央企及地方国企联合成立,共同注资114.92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达150亿元[1] - 中核集团设立核聚变专项基金,首期规模达数十亿元,重点投向核聚变装置研发等关键技术领域[1] - 上交所举办"可控核聚变"产业沙龙,超过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近30家金融机构参会[1] - 2024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为3314.9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3511.1亿美元[3] - 中信证券预计2030至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2.26万亿元[3]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3] 新奥集团氢硼聚变进展 - "玄龙-50U"装置实现全球首个氢硼聚变百万安培放电和秒级1.2T以上磁场条件[3] - 启动下一代装置"和龙-2"规划建设,计划2027年年中完成[10] - "和龙-3"设计目标为持续维持氢硼等离子体点火,展示净发电量且能量增益因子Q>3[10] - 采用矩阵式管理方式和扁平化管理结构,加快工程进度[10] - 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进行氢硼聚变研究[8] - 目标2035年建成示范堆,采取"实验-点火-发电"三步走研发路径[10] 氢硼聚变技术优势 - 氢硼聚变燃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6] - 不产生高能中子、无放射性副产物,能高效直接发电[6] - 释放能量是核裂变的4倍,污染更小[6] - 相比氘氚聚变,不存在氚提取成本高和放射性问题[7] - 产物为α粒子,符合未来能源清洁、安全要求[7] 行业政策支持 - 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支持受控核聚变前期研发[6] - 2023年可控核聚变被列为未来能源重要方向[6] - 2023年底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6] - 2024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重点未来产业[6] 国际合作与生态建设 - 新奥聚合全球11国75家合作单位和685位生态伙伴[14] - 启动氢硼聚变研究基金,资助18个开创性项目[14] - 计划扩大基金规模并向全球开放[15] -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包括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13] - 发表13篇论文于《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专刊[12]
新奥聚变科学家石跃江:10年内验证氢硼聚变商业化可行性|对话能源大咖
华夏时报· 2025-08-01 10:51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可控核聚变正从概念转向现实 技术实验不断突破 中国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 [1] - 新奥玄龙-50U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兆安)等离子体电流 为全球首次突破 [1][3] - 氢硼聚变反应不产生中子 避免中子辐射问题 且燃料易得 [1] 氢硼聚变技术特点 - 氢硼反应需要100-200 KeV(10-20亿度)高温 且离子温度需达到电子温度两倍以上 [4] - 采用球形环设计 相比传统托卡马克能在较小尺寸和较低磁场下实现更高温度参数 英国私营公司球形环已达1亿度 [2] - 新奥通过高浓度硼燃料实现最高电子温度3.5 KeV(4000万度) 验证氢硼放电可达高参数水平 [3] 新奥技术路线与装置规划 - 玄龙-50U三大目标:稳态高参数电流驱动 提高离子温度同时降低电子温度以实现点火 测试验证氢硼聚变反应 [4] - 装置升级路径:玄龙-50(磁场0.5特斯拉)→玄龙-50U(磁场1.2特斯拉 性能提升一个量级)→和龙-2(半径1米 磁场3特斯拉 目标3-5亿度)→和龙-3(验证商业化可行性) [6] - 和龙-2尺寸比玄龙-50U大30%-40% 磁场提升至三倍 配套新建实验大厅和供电设备 [6] 商业化进程与挑战 - 计划2035年前验证氢硼聚变商业化可行性 [6] - 主要挑战包括实现10-20亿度高温 稳定电流启动与维持控制 [7] - 氢硼聚变虽无中子辐射和燃料稀缺问题 但高温实现仍是核心难点 [7] 技术合作与研发体系 - 与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设计中性束加热设备 [8] - 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研制关键回旋管 解决大功率中性束微波加热限制 [8] - 科研体系无部门壁垒 支持跨组跨部门直接沟通 提升研发效率 [8]
1.3亿弄出 “人造太阳”,中国民企怎样超越200亿国际项目?
36氪· 2025-07-29 12:10
中国民营核聚变行业崛起 - 中国民营核聚变项目快速发展 米哈游和蔚来投资能量奇点等企业 [3] - 民营企业采用托卡马克 FRC 激光等技术路线 避开传统裂变核电被卡脖子的部件 [11] - 2025年中国核电领域新增专利中68%来自民企 集中在密封材料和传感器等关键部件 [1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能量奇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 产生22.4特斯拉磁场刷新世界纪录 [5] - 新奥集团"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现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突破 [5] - 氢硼聚变路线几乎不产生中子辐射 使用地球上储量丰富的氢和硼作为燃料 [21] 工程能力与制造优势 - 超导磁体绕制精度达到每圈导线张力误差不超过0.1牛 相当于50层楼高用蜘蛛丝吊苹果的精度 [13] - 民企改造新能源汽车电机绕线设备 使超导磁体制造速度比进口设备快30%且成本降低一半 [15] - 真空腔体技术借鉴半导体制造经验 中微半导体等企业已掌握纳米级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31] 成本效率与项目进展 - 能量奇点"洪荒70"总造价1.3亿人民币(约0.18亿美元) 仅耗时两年多建成 [35] - 新奥集团"玄龙-50U"总成本约十多亿人民币 五年内实现全球首次百万安培级氢硼聚变放电 [35] - 国际ITER项目预算从50亿欧元飙升至200亿欧元(约220亿美元) 且仍在增加 [33] 技术路线多元化 - 主流路线包括托卡马克和惯性约束聚变(ICF) 其中托卡马克可细分为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等方向 [19] - 能量奇点专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小型化路线 聚变新能偏重传统托卡马克工程集成效率 [19] - 美国民企采用多点开花策略 包括托卡马克 惯性约束 场反箍缩等多种技术路线 [37] 中美民企对比 - 中国民企在工程速度和成本控制方面领先 美国民企融资能力强且理论创新能力突出 [37] - 美国CFS公司SPARC装置从筹划到点火预计周期8年 Helion公司Polaris项目计划8-10年周期 [37] - 中国供应链优势明显 超导磁体等部件可国内自产 美国依赖从日本欧洲进口且交付周期长达半年 [37] 行业发展挑战 - 可控核聚变属于"理论容易 工程地狱"领域 难点在于控制和工程稳定性而非理论创新 [38] - 目前尚未有民营企业实现能量输出大于输入(Q>1) 只有国家半项目达到此目标 [38] - 需要克服磁线圈形变 温升 微电弧等技术难题 确保等离子体稳定控制 [38]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能源自由还有多远?
华夏时报· 2025-07-19 13:18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展 - 上交所近期聚焦"可控核聚变"话题,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参与交流 [1] - 2025中国国际核能源与核聚变产业大会集中展示全产业链创新成果 [1] -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多家A股企业披露相关布局 [1] 企业布局与技术路线 - 联创光电布局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设备 [1] - 英杰电气提供磁场电源、加热电源、控制系统电源等配套服务 [1] - 合锻智能开展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制造预研 [1] - 氢硼聚变被认为最具商业化应用可行性,因燃料丰富、成本低、安全环保 [2] 技术原理与优势 - 核聚变能量释放比化学反应高100万倍以上 [3] - 核聚变需要上亿温度及高压形成高密度等离子体 [3] - 氢硼聚变生成α粒子无中子,穿透力小安全性高 [4] 新奥能源研发进展 - 2017年开始布局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研发 [4] - 2018-2019年建成"玄龙-50"装置,创造ECRH无感驱动世界纪录 [5] - 2023-2024年升级为"玄龙-50U",参数指标提升10倍以上 [6] - 计划2027年建成更高参数的"和龙-2"装置 [6]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 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汇聚11国近50家顶尖科研机构 [7] - ITER计划希望加强与私营企业合作推动聚变科技发展 [7] - 新奥提出2035年进入聚变堆阶段目标 [9]
全球聚变科研专家齐聚 协作推动下一个颠覆性前沿科技革命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10:51
氢硼聚变研讨会概述 - 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在河北举办 主题为"聚智氢硼 生态共赢" 汇聚11个国家和地区近50家顶尖科研机构专家 [1] - 聚焦氢硼聚变前沿探索 成果交流和前瞻应用等话题 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加速聚变科研领域协同创新与技术突破 [1] 氢硼聚变技术优势 - 氢硼聚变具有燃料来源广泛 成本低廉 无放射性废料及可直接高效发电等优势 展现出广阔商业化前景 [2] - 反应产物为氦核 无中子辐射污染 从根源上消除核安全隐患 氢硼燃料"取之不尽" 仅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硼资源就足够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6] - 能量转化效率占据显著优势 电力成本或降至传统能源的十分之一 为AI算力 星际探索等领域解锁无限可能 [9] 新奥集团技术突破 - "玄龙-50U"聚变装置今年首次达成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世界纪录 [2] - 自主研发成果验证了氢硼聚变商业化核心可行性 标志着中国聚变装置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7] - 计划2027年建成下一代球形环聚变实验装置"和龙-2" 整体参数国际领先 [7] 全球聚变科研生态 - 聚变科技处于工程可行性验证向商业化应用落地关键过渡阶段 成为全球前沿科技革命焦点 [4] - 新奥组建国际化高水平聚变研发团队 通过校企联盟 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前沿研究 [4] - 启动氢硼聚变研究基金 吸引国内19所机构提交27份提案 18个开创性项目获得资助 [4] - ITER计划代表参会 表示将加强与私营企业合作 携手推动全球聚变科技加速发展 [12] 商业化前景展望 - 专家预计未来20年将成为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化的关键探索期 [9] - 氢硼聚变商业化不仅是能源迭代 更是人类文明形态的跃升 推动从"能源约束时代"迈向"文明能级跃升时代" [9] - 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展开生态协作 氢硼聚变商业化落地前景已不再遥远 [12]
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成功召开
经济网· 2025-07-17 10:00
氢硼聚变技术发展 - 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由新奥集团主办 主题为"聚智氢硼 生态共赢" 汇聚11国近50家顶尖科研机构专家及ITER特派代表 聚焦前沿探索与商业化应用 [1] - 氢硼聚变具备燃料来源广泛 成本低廉 无放射性废料 直接发电且高效等优势 商业化前景广阔 [1] - 新奥集团"玄龙-50U"装置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纪录 [1] 公司研发投入与成果 - 新奥累计投入超40亿元用于聚变能商业化研发 支撑"玄龙-50U"等关键项目 [2] - 组建300余人国际化团队 含2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及200余名博士硕士 通过校企联盟推动人才培养 [2]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全球科技巨头通过投资参与聚变技术研发 聚焦清洁高效能源解决方案 [1] - 氢硼聚变产物为带电α粒子 可实现高效直接发电 能量转化效率具备显著优势 [1] - 聚变技术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颠覆性变革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强调其未来意义 [1]
全球氢硼聚变专家集结 共促未来能源革命
经济观察网· 2025-07-16 12:57
氢硼聚变技术发展 - 氢硼聚变作为清洁无碳能源具有燃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无放射性废料及可直接高效发电等优势,展现出广阔商业化前景 [3] - 氢硼聚变反应产物为氦核,无中子辐射污染,从根源消除核安全隐患,燃料储量丰富,仅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硼资源可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5] - 氢硼聚变能量转化效率显著优于传统核能,其商业化将推动电力成本降至传统能源十分之一,为AI算力、星际探索等领域创造可能 [8] 新奥集团技术突破 - 新奥集团"玄龙-50U"聚变装置首次达成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并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世界纪录 [3] - 公司已构建全链条研发能力,下一代球形环聚变实验装置"和龙-2"计划2027年建成,整体参数国际领先 [7] - 新奥启动氢硼聚变研究基金,吸引国内19所机构提交27份提案,最终资助18个开创性项目以加速技术突破 [4] 行业生态与合作 - 聚变科技正处于工程可行性验证向商业化应用落地关键阶段,成为全球前沿科技革命焦点,吸引科技巨头布局 [4] - 新奥通过校企联盟、共建实验室等生态方式推动聚变人才培养与前沿研究,组建国际化高水平研发团队 [4] - ITER计划代表认可新奥在球形环氢硼聚变领域的探索,表示将加强私营企业合作以推动全球聚变科技发展 [10] 商业化前景与影响 - 专家预计未来20年为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化关键探索期,氢硼聚变商业化将推动人类文明形态跃升 [8] - 氢硼聚变技术突破验证商业化核心可行性,标志中国聚变装置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7] - 全球协作加速氢硼聚变商业化落地,其颠覆性影响已从科幻走向现实 [10]
全球氢硼聚变生态聚合 发力终极能源商业化应用
中国经济网· 2025-07-15 06:40
氢硼聚变技术发展 - 氢硼聚变具有燃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无放射性废料及可直接发电且高效等优势,展现出广阔商业化前景 [1] - 氢硼聚变反应的产物为带电α粒子,可实现高效直接发电,在能量转化效率上具备显著优势 [2] - 氢硼聚变作为无中子反应,能避免放射性废料与核材料管制,在安全性和监管灵活性上具备显著优势 [4] - 氢硼燃料"取之不尽",氢元素广泛存在于水中,硼在地壳中的储量远超石油与煤炭,仅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硼资源就足够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4] 新奥集团技术突破 - 新奥集团"玄龙-50U"装置首次达成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并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的世界纪录 [1] - "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4千万摄氏度氢硼等离子体放电,以及1.2特斯拉强磁场稳定运行1.6秒的世界纪录 [4] - 公司八年来累计投入超40亿元,支撑"玄龙-50U"等关键项目,组建300余人的国际化团队,汇聚2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及200余名博士硕士 [2] - 下一代装置"和龙-2"计划2027年建成,为2035年发电示范堆落地奠定基础 [4] 行业生态与合作 - 氢硼聚变正成为全球能源发展亮点,科技巨头通过投资等方式参与聚变技术研发 [2] - 新奥启动氢硼聚变研究基金,吸引19所机构的160名研究人员提交27份提案,最终18个开创性项目获得资助 [3] - 中国在2024年规模达3314.9亿美元的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中加速前行 [3] 商业化前景与规划 - 氢硼聚变商业化后电力成本或降至传统能源的十分之一,为AI算力、星际探索等领域解锁无限可能 [5] - 新奥集团目标"2035年点亮世界首座氢硼聚变电站",未来20年将成为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的关键窗口 [5] - 氢硼聚变商业化将推动人类从"能源约束时代"迈向"文明能级跃升时代" [5]
从“跟跑者”到“造风者”,聚变人的破局之战
环球网· 2025-06-19 07:06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离子和电子温度的"双亿度"突破,东方超环(EAST)实现"亿度千秒"运行刷新托卡马克装置世界纪录 [1] - 新奥"玄龙-50U"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氢硼百万安培放电的球形环装置,并创造秒级1.2T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世界纪录 [1][7] - 中国在磁约束聚变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EAST和HL-3实现超过1亿度等离子体粒子温度、百万千安等离子体电流和千秒级等离子体放电 [14] 新奥聚变研发策略 - 采用"每半年一次工程迭代"方式,在装置运行中持续优化,模块化可替换架构使"玄龙-50U"升级仅耗时2.5个月,远超国际同行1-2年周期 [9] - 建立三重保障机制:关键部件极限测试预判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动态管控、并行研发机制压缩周期 [9] - 团队从2017年不足10人发展为近300人,具备中大装置自主设计建造能力 [13] 氢硼聚变技术路线 - 氢硼聚变技术路线展现天然安全优势:全程无中子辐射、清洁无污染,规避裂变反应的高放射性材料和乏燃料处理难题 [13] - 团队预判乐观情况下2027-2030年有望实现聚变能输出,氢硼聚变路线若在2035年前取得关键突破,商业化进程或可提前10-20年 [15] - 氢硼聚变需攻克10T以上磁场强度、10MW/m²以上热负荷材料、数十兆瓦等离子体加热系统等超高参数 [13] 工程创新与团队管理 - 建立"需求翻译机制",将抽象物理理论需求转化为可执行工程方案,以最小工程代价达成高价值目标 [6] - 团队管理三大心得:自驱导向、包容"试错"、能力筑基,鼓励主动补位和研发成果共享 [14] - 从核电裂变到聚变工程,系统性开发经验、事故风险分析方法和系统思维能力成为研发"底气" [13] 国际竞争与商业化前景 - "玄龙-50U"实现秒量级1.2特斯拉中心磁场强度,超越美国NSTX和英国MAST现有水平 [10] - 聚变技术在能源、国防等战略领域的无碳基荷电力应用,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15] - 全球聚变能源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工程效率的颠覆性突破和系统整合的创新智慧成为决胜关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