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

搜索文档
艺术与公益碰撞,伊利携手新周刊与青年艺术家“让美好发声”
中金在线· 2025-09-23 07:56
活动概述 - 伊利集团联合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于9月22日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主办"让美好发声"公益美好周互动体验展 活动获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新周刊支持 腾讯及联想等企业参与[1] 艺术与公益融合形式 - 展览通过"看见、听见、在场"三个环节串联伊利公益行动 结合四位艺术家互动作品实现公益可感知化[3] - 以艺术之美诠释公益之力 将公益行动转化为可体验的美好 推动美好持续传递[3] - 艺术家何文文与黄松晟创作《无声的告白》通过虚拟现实交织空间为失语者发声[7][9] - 艺术家刘宝亮通过废墟与鲜花蒙太奇叙事展现临近美好[7][11] - 艺术家刘洋运用AI技术创作"一老一小"生命影像 构建时空共存的诗意空间[7][13] 公益项目展示 - 集中呈现伊利方舟 伊利营养2030 伊利童梦同宇 老年营养改善工程 伊利家园行动 自然灾害救助六大公益项目[13] - 展区通过孩子与长者笑脸具象化展示"一老一小"守护成果[15] - 设置"当你老了时光机"和"问答墙"互动装置 拉近公益距离 强化公众参与感[17][19][21] 跨界合作机制 - 伊利与腾讯 联想等45家单位组成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 通过跨界协同落地美好行动[21][23] - 生态圈作为主办方之一推动此次活动 成员单位数量达45家[21][23] - 公司未来将继续凝聚生态圈合力 深化公益行动可持续性[23]
二十四节气看蒙牛丨秋分走进现代牧业乌兰布和一牧看青贮好“丰”景
中国经济网· 2025-09-23 07:19
核心观点 - 现代牧业乌兰布和一牧在秋分时节进行青贮收割和窖藏作业 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符合欧盟有机标准的优质饲料 为有机奶产品提供原料保障 [1][3][10] 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 - 牧场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 拥有昼夜温差悬殊 光照充沛(年均3000小时日照)的自然条件 [1] - 黄河冲积平原肥沃土壤与乌拉特草原纯净地下水提供滋养 天然沙漠隔离带形成生态屏障 [1] - 北纬40°的地理位置结合阳光 沃土和清风等自然要素 为有机奶生产提供独特优势 [10] 青贮生产过程 - 秋分前后为青贮制作黄金期 全株玉米淀粉含量达33% 水分控制在67% [3] - 采用自走式青贮收割机呈"品"字形推进 完成切割和粉碎作业 将玉米连同植株切割成2公分饲草颗粒 [3] - 运输车辆需经专业设备检测确保收割质量后才能进入窖藏区域 [5] 窖藏技术工艺 - 青贮卸车后通过压实机循环进行摊平和碾压作业 使青贮堆逐渐升高并形成规整轮廓 [8] - 最后层草料压实后立即用薄膜覆盖 从窖顶边缘向中心密封 并用轮胎压实完成发酵准备 [8] - 整个工艺体现对每株玉米的精挑细选 每次碾压的精准把控和每寸土地的敬畏守护 [10] 产品质量标准 - 牧场生产符合欧盟有机标准的优质饲料 [1] - 自然条件与生产工艺共同保障有机奶产品的纯净与醇厚品质 [10]
三元食品发力低温鲜奶:新品上市、代言助力 战略加速落地
证券日报网· 2025-09-23 07:14
品牌焕新与营销策略 - 公司宣布全新升级的"北京鲜牛奶"正式上市 并携手国民表演艺术家葛优亮相 广告宣传同步在北京全面铺开[1] - 时隔19年再次签约葛优作为品牌代言人 拍摄品牌TVC大片 以幽默风趣方式诠释"喝的就是一个鲜"的品牌主张[5] - 线上发起葛优打电话给19年前的自己等话题活动 通过跨时空对话形式激发消费者关注和讨论[5] - 线下广告投放重点覆盖北京核心商圈 写字楼 住宅区等消费者高频触达场景 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5] - 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在品牌建设方面展现更加开放和创新姿态 通过代言人策略实现品牌年轻化和破圈传播[6] 产品升级与技术创新 - 新产品"三元北京鲜牛奶"采用72℃/15s低温杀菌工艺为国内首创 能最大限度保留乳铁蛋白 免疫球蛋白lgG 过氧化物酶等活性物质[3] - 产品蛋白质含量从3.0g提升至3.5g 口感更加香浓 包装采用属地式命名方式并加入北京标识感建筑元素[3] - 奶源均来自首农畜牧旗下牛场 为首农集团100%自有奶源[3] - 启动夜间生产 做到当天生产 当天配送 实现T0上架 让消费者能喝到生产日期更新鲜 到手剩余保质期更短的鲜牛奶[4] 低温奶战略布局 - 此次新品上市标志着公司在低温鲜奶领域的战略深耕[2] - 低温奶是公司业务单元中的重要板块 新产品是聚焦北京 聚焦低温战略下首个推出的低温全新产品[3] - 公司逐步细化低温鲜奶产品矩阵 确定低温大单品策略[3] - 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强区域竞争力的代表性低温产品 推进特渠及到户业务品牌化升级 形成"低温+特渠"双驱动模式[7] - 通过"牧场-工厂-终端"200公里半径的全链路冷链控制 实现"当天生产 当天配送 T0上架"[8] 市场竞争与行业地位 - 公司在北京消费者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北京市场一直是主要市场 在首都液态奶市场份额长期稳居第一[3][7] - 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 液态奶整体销量略有下降 低温鲜奶 低温酸奶表现相对稳健 消费需求继续呈现分化趋势[7] - 低温鲜奶的竞争本质是冷链效率的竞争 公司社区配送覆盖率高 送奶入户业务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复购率[8] - 背靠首农食品集团 拥有70年历史的国家奶牛育种和养殖龙头企业首农畜牧 实现"从牧场到餐桌"全链路自主可控[8] 管理层战略与未来发展 - 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在品牌 产品 渠道等多方面进行全面革新 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2] - 少壮派管理层以"快 稳 准 狠"重新定位企业 梳理产品体系[9] - 新管理层在产品创新 品牌效应以及粉丝效应方面的发力符合公司在北京及华北的位置优势[6] - 未来需在产品研发上持续投入 紧跟消费趋势推出更多创新产品 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提升全国影响力[9]
伊利集团连续三届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23 06:54
奖项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凭借"自主预防 三线促零"质量管理模式荣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从541家受理组织中脱颖而出 成为连续三届(第三至五届)获此殊荣的乳企[1][2] - 与中核核电 中国船舶集团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等国家战略领域企业同台获奖 体现公司在质量管理领域的顶尖实力[1] - 公司囊括亚洲质量卓越奖 全国质量奖等质量大奖 实现中国奶业质量奖项"全满贯" 连续6年入选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8] 质量管理体系 - 首创食品安全"三条线"标准: 国标线 提升50%的企标线 再提升20%的内控线 率先引入医药行业QbD(质量源于设计)管控体系[8] - 2022年成为全球首家通过SGS金标认证的食品企业 该认证涵盖生产过程与产品品质双体系 整合全球最严苛乳业标准[11][12] - 推行"人人都是品质创造者"文化理念 通过传帮带机制将品质意识融入全员日常行动[6] 生产技术智能化 - 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配备全智能无人挤奶机器人 饲喂机器人等设备 智能系统可监测奶牛孕酮值并实现科学孕产管理[4] - 金灏工厂采用超高速灌装机 AGV无人驾驶小车 库卡机械手组成全自动化产线 每条生产线配备AI视频检测系统进行毫米级包装检查[5][12] - 智慧牧场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每头牛的产奶量 采食量 运动量及健康状况 每次挤奶即完成一次体检[4] 品质指标突破 - 公司原奶菌落总数平均值连续两年(2023-2024)低于1万CFU/mL 远优于欧盟标准(≤10万CFU/mL)[9] - 中国奶业核心指标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 蛋白质 脂肪 体细胞等指标实现划时代进步[9] - 建成世界领先奶牛核心育种场 培育出国内排名领先的种公牛 取得种牛历史性突破[15] 创新研发体系 - 在全球布局15个创新中心(欧洲 大洋洲 东南亚等) 形成从牧草种植到乳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创新链路[13] - 通过全球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13] 市场影响与消费趋势 - 产品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8] - 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达40.5公斤 较1949年(0.4公斤)增长100倍[9] - 中国奶业用20年时间跨越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差距 实现"国奶自信"[9][15]
固定收益点评:熊猫债的投资机会
国盛证券· 2025-09-23 06: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熊猫债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成果,其驱动人民币跨境循环,扩容得益于人民币吸引力提升;存量熊猫债以央国企主导、中短期为主,境外机构持有比例边际提升,中短期流动性较佳;择券可聚焦隐含评级 AAA/AAA -主体,AA +/AA 级别 1 - 3 年期有收益空间,国际开发机构等主题熊猫债具长期配置价值 [1][2][4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熊猫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双向叙事 - 市场扩容且主体多元,2025 年 8 月 31 日存量规模 385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8.93%,累计发行量突破万亿元,2024 年发行量 1948 亿元创新高,新增非洲进出口银行等发行人,深层原因是境外机构对人民币需求提升 [9] - 历经三阶段:2005 - 2015 年蹒跚摸索,仅 18 只发行,规模 193 亿元,构建人民币使用场景;2016 - 2020 年规范化发展,2016 年发行量 1300 亿元,后受因素影响回落,随后进入常态化发行;2021 年至今稳步增长,制度赋予人民币跨境配置功能,发行人多元化,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趋势协同 [10][11][13] - 发行人趋于多元化,按规模占比境外非金融企业曾为主力,后国际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份额提升;行业构成从房地产为主变为商业银行等占比攀升 [14] - 驱动人民币跨境循环,形成“境内募资 - 境外使用 - 跨境回流”闭环,不同性质发行人资金用途有别 [19] - 扩容因人民币吸引力提升,汇率上美元指数下行,CFETS 人民币汇率指数“先下后稳”且波动小;利率上 2024 年以来熊猫债利率平稳下行,吸引国际发行人 [24] 存量熊猫债特征 - 央国企主导,中短期为主,存量 66 家发行人中 58 家有境内 AAA 主体信用评级,央国企合计金额占比 43%为核心发行主体;发行期限 1 - 3 年中期品种占比超 50%成主流,长期品种占比低 [28][29] - 前十大发行人中,蒙牛乳业等中资企业、奔驰等外资企业、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各有特点和需求 [32] - 境外机构持有比例边际提升,中短期流动性较佳,非法人产品月均持仓占比稳定在 42%左右,境外机构今年 1 - 7 月月均持仓占比 19%,较去年同期增长 3%;短期限换手率 1.3% - 1.4%,中长期 0.6% - 0.75%,整体流动性偏低 [35] 熊猫债择券策略 - 熊猫债信用资质优、中短期主导、流动性弱,可聚焦隐含评级 AAA/AAA -主体作流动性管理工具或低风险底仓;AA +/AA 级别 1 - 3 年期品种期限利差有收益空间;国际开发机构等主题熊猫债具长期配置价值 [40] 总结与展望 - 熊猫债已成为连接境内外资本市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债券品种,虽规模有限,但随金融市场开放和“一带一路”合作深化,扩容潜力大 [42]
2025乳制品行业简析报告
嘉世咨询· 2025-09-23 06:0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7][8][9][11][12][13][15][16][18][20][21][22][23][24][26][27][28][29][31][32][34][35][36][38][39][40][41][42][44][45][47][48][49][50][51][52][54][55][56][57][59][60][61][62][64][65][66][67][69][70][71][72][73][75][76][77][78][79][80][82][83] 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乳制品行业已形成伊利和蒙牛双寡头竞争格局 两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 [60][61][62] - 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 包括供应链成本上升 原奶产能过剩 以及产品主粮属性削弱 [70][71][72][73] - 未来增长机遇在于B端市场扩张 政策支持 冷链物流升级以及生物技术应用 [76][77][78][79] 行业定义与加工流程 - 乳制品是以生鲜乳为主要原料 通过加工工艺生产的产业 连接农牧业与食品加工业 [9] - 主要产品包括液体乳 奶粉 奶酪 黄油及冰淇淋等 [11] - 加工流程涵盖杀菌 发酵 浓缩 干燥及混合等多个环节 [7][8] 行业发展历史 - 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从1949年的贫瘠期到2020年后的恢复期 [12] - 关键节点包括改革开放推动技术引进 UHT技术普及 三聚氰胺事件及疫情后复苏 [12][13] - 伊利和蒙牛在1997-2007年引领行业增长 年均增速超60% [12] 行业现状与规模 - 2024年乳制品销售额整体下降3.1% 而整体快消品市场增长3.0% [15][16][18] - 酒类增速6.4% 饮料增速6.3% 为增长最快品类 [16][18] - 2024年乳制品市场零售规模达5217亿元 预计2026年达5967亿元 [21][26] - 奶类产量波动 2024年自产牛奶量4155万吨 [23][35][36] 行业政策环境 - 政策导向从安全重建转向高质量与竞争力提升 [27][29] - 具体政策包括提升质量安全标准 支持奶源基地建设及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28] - 新国标GB25190禁用复原乳 推动生鲜乳使用率提升 [28][29] 行业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涵盖上游奶源供应 中游加工及下游销售 [31][32] - 上游原奶存在缺口 2024年进口大包粉折原奶488万吨 占原料总供应量10.5% [35][36][38] - 中游乳品制造环节毛利率最高 可达30%以上 为价值创造核心 [39][40][41] - 下游销售以线下渠道为主 2024年占比83% 线上渠道占比17% [42][44][45] 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2022年中国人均消费32.5KG 而澳大利亚达94.2KG [51] - 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6.28KG 农村居民仅8.94KG 下沉市场空间巨大 [49][50] - 消费结构以液体乳为主 占比44.0% 奶粉占比32.5% [56][57] - 液体乳中常温白奶占83% 低温鲜奶占17% [56][57][59] 行业竞争格局 - 伊利和蒙牛为行业双龙头 2024年伊利市场份额30.2% 蒙牛25.9% [60][61][62] - 两者在常温白奶 常温酸奶等细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62] - 光明和娃哈哈等其他品牌市场份额较小 [61] 企业案例分析 - 伊利集团为全球乳业五强 产品涵盖液体乳 奶粉 酸奶 冷饮及奶酪 [64][65][66] - 2024年液体乳收入占比64.78% 奶粉及奶制品占比25.63% [67][69] - 核心大单品包括伊利纯牛奶 金典和安慕希 合计规模680亿元 占业绩54% [65][69] 未来发展挑战 - 供应链成本风险 豆粕等饲料价格2024年同比上涨18% 占原奶成本62% [70] - 原奶产能过剩 2025年预计仍超110万吨 喷粉储存每吨亏损1.5万-1.9万元 [70] - 产品主粮属性削弱 消费场景被其他品类侵蚀 [71] - 深加工技术瓶颈 70%核心原料依赖进口 深加工产品占比仅7.3% [72] 未来发展趋势 - B端市场机遇 奶酪 黄油等固态乳制品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达70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4.3% [76] - 政策支持 学生奶计划目标2025年惠及3500万学生 推动人均消费量提升 [77] - 冷链物流升级 数智化技术使鲜奶损耗率从15%降至5% 支撑低温奶渗透率向40%突破 [78] - 生物技术应用 合成生物学和微生物发酵等技术推动产业向生物制造新范式转型 [79]
伊利股份20250922
2025-09-23 02:34
公司及行业 * 伊利股份[1] * 乳制品行业[2] 核心观点与论据 经营业绩与目标 * 维持2025年全年经营目标不变 预计收入实现小个位数增长 净利润率保持9%[2] * 上半年业绩良好支撑全年目标 常温液奶复苏偏弱但其他业务超预期[2] * 上半年冷饮表现不错 全年冷饮收入预计略高于年初预期[11] * 奶粉业务上半年实现双位数增长 全年保持双位数增长目标[11] * 奶酪业务上半年实现双位数增长[4] 市场与渠道策略 * 中秋国庆备货策略稳健 不强行压货 关注渠道健康[2] * 备货启动时间较去年稍晚 主要集中在9月底前完成[2][3] * 鼓励经销商把握春节和双节售卖期的重要销售机会[4] * 渠道库存新鲜度较好 春节期间库存新鲜度约为20天出头 二季度不到30天 三季度与二季度相差不大[6] * 希望维持经典产品99元两提的良性价格体系 不希望通过降价竞争 目前价格体系相对稳定[16] * 下半年计划增加定向投放 继续给予终端和经销商费用支持以拉动销售[26] * 促销策略根据当地竞争情况而定 原则是保持价格稳定 但在某些地区可能会进行价格竞争[28] * 下半年促销力度预计有所增加 尤其是在三季度中秋国庆高峰期[29] 产品与品类表现 * 各品类表现分化 冷饮受备货周期影响较小 乳饮料优酸乳表现突出[2] * 双节期间主推经典和安慕希产品 并拓展多元化礼赠市场[2][9] * 礼赠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 乳制品如经典和安慕希在送礼场景中占比依然较高[10] * 常温液态奶市场份额基本稳定 受益于小乳企成本上升 市占份额有所回升并保持稳定[16] * 婴儿粉和成人粉上半年均实现双位数增长[11] * 奶酪业务To B业务增长较快 To C业务目前已稳住[17] * B端业务占比提升至约60% C端占比约40%[19] 成本与毛利率 * 下半年奶价降幅可能不如上半年显著 同时公司自二季度起适度让利渠道以促进终端销售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下半年的盈利表现[8] * 一二季度毛利率提升显著 受益于较低奶价红利和春节错配[25] * 下半年毛利率改善幅度可能不如上半年明显 但全年维度看 毛利率和销售费用率仍朝好的方向发展[25] * 原材料成本周期整体趋势朝着供需平衡方向发展 今年八九月份基本没有喷粉现象 散奶价格目前达到两块七八 高于去年水平[24] 业务发展与投资 * 生育补贴以现金返利形式发放 怀孕7个月后的孕妇可以凭相关证明申领孕妇粉 生产后则可申领婴儿粉[13] * 生育补贴按年度进行费用支持 始于2025年4月10日左右 费用按照全责发生制记入当季 主要体现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中[12] * 上半年捐赠科目中包含3亿多元的捐赠 而16亿元的补贴也在其中 预计下半年及2026年一季度仍会有影响 但整体对利润影响不大[12] * 深加工产线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预计下半年正式投产 一开始规模不会很大[21] * TO B业务销售规模约为十多亿 不到20亿[21] * 优势包括丰富的产品品类 强大的上游奶源布局以及探索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如乳清蛋白 酪蛋白等[23] 分红与减值 * 承诺分红率不低于70% 如果业绩表现更好 希望能够达到更高水平[30] * 预计2025年减值情况将比2024年有所改善 大包粉减值可能减少 信用减值也将减少 商誉减值方面不会再有像去年那样的大额减值事件 总体上减值幅度将明显下降[31][32] 其他重要内容 * 长期来看 人口出生率将有所改善 但需要时间从政策落地到思想转变 2025年公司建档数据显示出生率略有下降 但预计2026年会有所回升[14] * 上半年一二段奶粉市场已经转正 三段降幅也在收窄[15] * B端业务占比提升原因包括餐饮市场恢复良好 公司对To B业务高度重视 整合各事业部资源提高议价能力 以及即将上线深加工产线满足定制化需求[20] * 国内有不少企业在布局深加工产能 但更多的是国产替代趋势 目前大部分市场仍由恒天然 雀巢等外资品牌主导[22]
“羊奶粉老二”创始人牟善波携宜品乳业赴港IPO
经济观察网· 2025-09-22 22:43
经济观察网 有着"中国第二大羊奶粉企业"之称的宜品营养科技(青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宜品营养")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在中国乳制品行业细分赛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 宜品营养试图通过IPO进行国际扩张。然而,就在上市前夕,公司却交出了一份承压的中期成绩单:受 羊奶粉市场增长乏力影响,2025年上半年, 宜品营养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量净额同比骤降超60%。 穿透招股书,宜品营养"三费"均呈增长态势,其中销售费用更是节节攀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就投入极低的研发费用,却在进一步缩减。且在IPO前,公司频频大额分 红, 净利骤降超4成,库存周转承压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宜品营养营收实现了稳步增长,分别 录得14.02亿元、16.14亿元和17.62亿元;净利润有所波动,分别为2.27亿元、1.68亿元、1.72亿元。 今 年上半年,宜品营养营收、净利双降,实现营收8.06亿元, 同比减少10.34%;实现净利润5668.8万元, 同比暴跌42.57%。 从产品来看,宜品营养的产品集中度极高。 2022-2024年,婴幼儿配方羊奶粉收入分 别为7.72亿 ...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度第八期超短期融资券兑付完成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22 19:36
超短期融资券兑付 - 公司完成2025年度第八期超短期融资券兑付 本息兑付总额达人民币110.34亿元 由银行间市场清算所代理划付至债券持有人账户 [1] 担保协议签署 - 公司与荷兰合作银行香港分行签署保证协议 为控股子公司Ausnutria B V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担保最高本金限额0.3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93亿元) [3][5] - 担保范围涵盖授信使用产生的全部债务 包括本金 利息 费用及其他应付款项 [6] - 担保方式为最高额连带责任保证 保证期间为最后一笔主债务履行期满后三年 [6] 担保授权背景 - 担保事项经2025年4月董事会会议及5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授权担保总额不超过33.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货币 额度可循环使用 [5] - 本次担保属于已授权范围 无需重新履行审议程序 [5] 担保合理性说明 - 担保为满足控股子公司业务需求 保障其有序经营 被担保人经营及财务状况良好 具备债务偿付能力 [7] - 担保风险可控 符合互利共赢原则 未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 [7] 担保数据统计 - 截至2025年9月19日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余额82.45亿元 占最近一期审计净资产15.50% [8] - 公司对控股子公司担保余额66.06亿元 占净资产12.42% 子公司内蒙古惠商融资担保存在0.40亿元逾期担保 [8]
蒙牛乳业(02319.HK)连续9日回购,累计回购181.80万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13:48
公司回购活动 - 9月22日以每股14.990港元至15.050港元回购20.00万股,金额300.39万港元,当日收盘价15.040港元下跌1.31%,成交额3.31亿港元 [2] - 自9月10日起连续9日回购合计181.80万股,累计金额2764.28万港元,期间股价平盘报收 [2] - 今年以来进行81次回购,累计回购1986.80万股,总金额3.31亿港元 [3] 回购价格区间 - 近期回购价格区间集中在14.870-15.450港元(9月1日至22日) [3] - 7月回购价格区间为16.260-17.560港元 [3][4] - 5月至6月初期回购价格区间为17.160-19.900港元 [4][5] 回购规模分布 - 单次回购数量以20万股为主(出现32次),最高单次回购100万股(9月2日) [3][4][5] - 单日回购金额多数位于300-400万港元区间,最高单日回购金额1497.42万港元(9月2日) [3] - 1月及4月出现大额回购:1月16日回购46万股金额687.67万港元,4月7日回购80万股金额1428.82万港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