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明示

搜索文档
新华社发文,四问预制菜!
证券时报· 2025-09-16 07:51
预制菜定义与标准 - 预制菜定义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 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被归入范畴 但新规排除添加防腐剂、主食类、凉拌菜及中央厨房菜肴[3] - 新定义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划分边界 有助于防范商家蹭流量扰乱市场行为[3] - 经营者关注产品本身而消费者关注生产方式 导致认知差异[3] 预制菜明示要求 - 消费者要求商家对预制菜亮明身份 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4] - 多地推进明示实践:广东2025年4月施行包装标识规定要求标示投料量 上海计划试点推广 湖南研究合理告知方式[5][6] - 明示目前非强制要求 商家因担心消费者反感而意愿较低 且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监管细则[6] - 部分企业积极尝试分类标识 如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类 或标注"新鲜制作""央厨制作"[6] 预制菜安全监管 - 消费者担忧防腐剂和添加剂问题 但新规明确禁止使用防腐剂 且通过冷冻冷藏等技术无需防腐剂[8][9] - 正规企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品种和剂量受严格限制 部分企业为满足重口味添加增味增香剂[9] - 现炒菜肴同样存在风险 如高温致癌物或不新鲜食材产生亚硝酸盐 菜品健康关键取决于食材和制作规范[10] - 监管将加强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严把原料关和添加剂使用 并开展监督抽检打击违法违规行为[12] 预制菜发展前景 -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被多次提及为高频词[10] -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 产业需规范发展[10] - 建议制定统一国家标准 明确生产运输全流程安全要求 鼓励速冻锁鲜等技术创新[10] - 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行业将完善标识等标准体系[11] - 需加强科普宣传引导科学认知 用理性消费推动行业进步[12]
新华社四问预制菜,律师:中央厨房配送的餐食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03:04
预制菜定义与行业标准 -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 规定不允许添加防腐剂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1] - 新定义对预制菜概念做"减法" 划分与净菜、中央厨房的产业边界 防范商家蹭流量扰乱市场行为[1] - 中央厨房配送餐食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与消费者"带包装预加工食品即预制菜"的普遍认知存在差异[2] 消费者认知与明示要求 - 消费者不抵触餐厅使用预制菜 但要求商家亮明身份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3]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多地积极推进明示试点[3] - 2025年4月施行的《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规定产品名称需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 并标注原料投料量或含量[3] - 实际操作中商家明示意愿普遍较低 因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管理条例 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4] 食品安全与添加剂监管 - 预制菜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通过冷冻、冷藏贮存和杀菌处理满足保鲜需求 无使用防腐剂技术必要性[5] - 正规企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采用速冻锁鲜、惰性气体包装等物理保鲜技术解决大部分保鲜需求[5] - 预包装食品添加剂使用有严格规范 不得超出品种和剂量限制 但部分企业为满足重口味偏好添加增味剂、增香剂[7] - 菜品健康营养关键取决于食材本身及制作方式、环境流程规范性 非是否预制[7] 行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近两年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7] -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 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是关键[8] - 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行业将持续完善标准体系特别是餐饮标识指引[9] - 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强预制菜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10]
新华视点:关于预制菜 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新华社· 2025-09-16 00:28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题:关于预制菜,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雨萧、赵文君、宋佳 近日,预制菜再次站上"风口浪尖"。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9月15日,相关餐饮企业宣布将 多款餐品改为门店现做。 这场从网络线上延伸到线下的全民讨论,无疑为消费者深化对预制菜的认知,以及促进保障食品安全起 到推动作用。 让预制菜真正成为"阳光下的一盘菜",还有哪些问题必须厘清? 问题一:如何定义预制菜? "新华视点"记者注意到,"怎样才算预制菜",是此次网上关于预制菜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此前预制菜的概念较为宽泛,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都被归为预制菜范畴。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 知》,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明确。 根据该通知,预制菜不允许添加防腐剂,不包括主食类食品,也不包括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 等凉拌菜。此外,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也不属于预制菜。 "通知对预制菜概念做了'减法',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进行了边界划分,有助于防范部分 商家打着预制菜的旗号蹭流量、扰乱市场等行为。"中 ...
关于预制菜,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第一财经· 2025-09-15 15:04
预制菜定义与行业标准 - 国家层面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 预制菜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 且不允许添加防腐剂[3] - 新定义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进行边界划分 有助于防范部分商家打着预制菜旗号蹭流量、扰乱市场等行为[3] - 经营者关注产品本身而消费者关注生产方式 是产生认知差异的根源之一[3] 预制菜明示与消费者权益 - 消费者不抵触餐厅使用预制菜但要求商家必须亮明身份 充分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4] - 多地积极推进预制菜明示工作 广东规定2025年4月起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 上海在部分餐饮企业中先行试点 湖南研究合理管用的告知方式[6] - 实际操作中商家明示意愿普遍较低 因担心引起消费者反感 且监管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管理细则[6] 预制菜安全与监管 - 预制菜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处理解决保鲜需求 正规企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10] - 部分企业为满足重口味喜好添加增味剂、增香剂 有的企业对灭菌、冷链运输把控不严可能增加细菌风险[11] - 热锅现炒同样存在风险 如高温增加致癌物含量或不新鲜食材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12] 预制菜产业发展 -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近两年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12] -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 关键是如何促进产业规范健康发展[12] - 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将配合研究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特别是餐饮标识方面[13] 行业监管与技术创新 - 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加强风险管控、严把原料关、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14] - 加强预制菜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组织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14] - 鼓励相关企业在速冻锁鲜、真空包装、冷链运输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 持续提升预制菜品质[12]
新华视点:关于预制菜,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新华社· 2025-09-15 13:37
预制菜定义与范围 - 预制菜定义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 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被归为预制菜范畴[3]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规定预制菜不允许添加防腐剂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和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 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3] - 新定义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进行边界划分 有助于防范商家蹭流量行为[3] 预制菜明示要求与现状 - 消费者要求商家对预制菜亮明身份 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4] - 市场监管总局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4] - 多地积极推进预制菜明示 广东省规定2025年4月起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5] - 上海市计划在部分餐饮企业先行试点预制菜明示工作[5] - 湖南省将研究合理管用的预制菜告知方式 通过行业自律和试点推广加大明示力度[5] - 目前明示更多靠餐饮企业自觉行为 商家担心引起消费者反感导致明示意愿较低[6] - 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管理条例 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6] - 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分类明示 将菜肴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类[6] 预制菜安全与监管 - 消费者担忧预制菜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问题[7] - 根据规定预制菜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通过冷冻、冷藏等物理技术解决保鲜需求[7] - 正规企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品种和剂量有严格规范[7] - 部分企业为满足重口味喜好添加增味剂、增香剂 或对灭菌、冷链运输把控不严增加细菌风险[7] - 菜品健康营养关键取决于食材本身及制作流程规范程度 而非是否预制[8] - 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强预制菜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组织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9] -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9] 预制菜产业发展 -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8] -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8] - 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9] - 建议制定统一国家标准 为生产、运输等全流程提供标准参照[8] - 鼓励企业在速冻锁鲜、真空包装、冷链运输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8] - 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加强科普宣传 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认知[9]
关于预制菜,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新华社· 2025-09-15 13:30
预制菜定义与标准 -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 规定不允许添加防腐剂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3] - 新定义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进行边界划分 防范商家蹭流量扰乱市场行为[3] - 现行标准中中央厨房配送餐食不属于预制菜 与消费者"带包装预加工食品即预制菜"的普遍认知存在差异[3] 预制菜明示要求与实施 - 消费者要求餐厅使用预制菜时必须亮明身份 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4]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4] - 广东省2025年4月施行新规要求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并标注原料投料量或含量[5] - 上海市计划2025年在部分餐饮企业先行试点预制菜明示 适时全市推广[5] - 湖南省2025年5月表示将研究合理告知方式 通过行业协会自律和试点推广加大明示力度[5] 明示实践与监管挑战 - 目前预制菜明示非强制要求 主要依靠餐饮企业自觉 商家因担心消费者反感普遍明示意愿较低[6] - 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管理条例 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 平台方也无法强制餐饮商户打标[6] - 部分企业积极尝试分类明示 如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类 连锁餐饮点单小程序已出现"央厨制作"等标识[6] 食品安全与添加剂监管 - 市场监管总局规定预制菜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处理无需使用防腐剂[7] - 正规企业使用速冻锁鲜、惰性气体包装保鲜等物理保鲜技术 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7] - 预包装食品添加剂使用有严格规范 不得超出品种和剂量要求[7] - 部分企业为满足重口味需求添加增味剂、增香剂 或对灭菌、冷链运输把控不严增加细菌滋生风险[7] 预制菜与现做菜肴安全性比较 - 热锅现炒同样存在风险 如高温烹饪增加致癌物含量 不新鲜食材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8] - 菜品健康营养关键取决于食材本身及制作方式、环境和流程的规范性[8] -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 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是关键[8] 行业发展与监管趋势 -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8] - 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行业将完善标准体系特别是餐饮标识指引[9] - 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强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9] - 建议制定统一国家标准 规范全流程安全要求 鼓励企业在速冻锁鲜、真空包装、冷链运输环节技术创新[8]
新华视点丨关于预制菜,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新华社· 2025-09-15 13:16
预制菜定义与行业标准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2024年3月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 规定不允许添加防腐剂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1] - 新定义对预制菜概念做"减法" 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划分边界 防范商家蹭流量扰乱市场行为[1] - 现行标准下中央厨房配送餐食不属于预制菜 与消费者"带包装预加工食品即预制菜"的普遍认知存在差异[1] 消费者知情权与明示实践 - 消费者不抵触餐厅使用预制菜但要求商家"亮明身份" 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1] - 多地推进预制菜明示实践:广东省2025年4月施行《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规定产品名称标示"预制菜"并标注原料投料量或含量 上海市计划在部分餐饮企业试点后全市推广 湖南省研究合理告知方式并通过行业协会自律推广[1] - 目前明示非强制要求 商家因担心消费者反感普遍意愿较低 且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管理条例使监管难度大[1] 食品安全与添加剂监管 - 预制菜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通过冷冻、冷藏贮存和杀菌处理无需防腐剂技术 正规企业使用速冻锁鲜、惰性气体包装等物理保鲜技术并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1][3] - 预包装食品添加剂使用有严格规范 部分企业为满足"重口味"添加增味剂增香剂 或因灭菌冷链把控不严增加细菌风险[3] - 菜品健康营养关键取决于食材本身及制作流程规范 现炒菜肴同样存在高温致癌物或食材不新鲜产生亚硝酸盐等风险[3] 行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近两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3] -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 建议加快制定统一国家标准 规范生产运输全流程安全要求 鼓励速冻锁鲜、冷链运输等技术创新[3] - 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行业将配合完善标准体系特别是餐饮标识指引 同时加强生产许可管理、监督抽检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3]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回应来了
新华日报· 2025-09-11 06:25
预制菜行业监管动态 -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五部门于2024年3月21日印发通知 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 对原辅料和预加工工艺进行界定 [6] - 通知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8] - 预制菜定义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 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不添加防腐剂 [7] 预制菜定义与分类 - 明确不属于预制菜的品类包括:净菜类食品、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 [7] - 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7] - 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不属于预制菜 [7] 餐饮企业实践案例 - 西贝客服回应称招牌菜牛大骨每日现煮 莜面现场手搓 炒菜使用新鲜蔬菜现场炒制 否认使用预制菜 [2] - 西贝合伙人2023年8月视频展示仅馒头和黄馍馍由中央工厂配送 其余菜品均为明档现场制作 [2] 公众讨论与争议 - 罗永浩2023年11月提出餐厅销售未注明预制菜属于欺骗行为 强调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5] - 2024年9月罗永浩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且定价过高 呼吁立法强制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1] - 网友对预制菜定义边界存在争议 部分消费者关注儿童餐饮是否涉及预制菜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