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预制菜概念定义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社发文,四问预制菜!
证券时报· 2025-09-16 07:51
预制菜定义与标准 - 预制菜定义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 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被归入范畴 但新规排除添加防腐剂、主食类、凉拌菜及中央厨房菜肴[3] - 新定义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划分边界 有助于防范商家蹭流量扰乱市场行为[3] - 经营者关注产品本身而消费者关注生产方式 导致认知差异[3] 预制菜明示要求 - 消费者要求商家对预制菜亮明身份 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4] - 多地推进明示实践:广东2025年4月施行包装标识规定要求标示投料量 上海计划试点推广 湖南研究合理告知方式[5][6] - 明示目前非强制要求 商家因担心消费者反感而意愿较低 且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监管细则[6] - 部分企业积极尝试分类标识 如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类 或标注"新鲜制作""央厨制作"[6] 预制菜安全监管 - 消费者担忧防腐剂和添加剂问题 但新规明确禁止使用防腐剂 且通过冷冻冷藏等技术无需防腐剂[8][9] - 正规企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品种和剂量受严格限制 部分企业为满足重口味添加增味增香剂[9] - 现炒菜肴同样存在风险 如高温致癌物或不新鲜食材产生亚硝酸盐 菜品健康关键取决于食材和制作规范[10] - 监管将加强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严把原料关和添加剂使用 并开展监督抽检打击违法违规行为[12] 预制菜发展前景 -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被多次提及为高频词[10] -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 产业需规范发展[10] - 建议制定统一国家标准 明确生产运输全流程安全要求 鼓励速冻锁鲜等技术创新[10] - 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行业将完善标识等标准体系[11] - 需加强科普宣传引导科学认知 用理性消费推动行业进步[12]
新华社四问预制菜,律师:中央厨房配送的餐食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03:04
预制菜定义与行业标准 -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 规定不允许添加防腐剂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1] - 新定义对预制菜概念做"减法" 划分与净菜、中央厨房的产业边界 防范商家蹭流量扰乱市场行为[1] - 中央厨房配送餐食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与消费者"带包装预加工食品即预制菜"的普遍认知存在差异[2] 消费者认知与明示要求 - 消费者不抵触餐厅使用预制菜 但要求商家亮明身份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3]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多地积极推进明示试点[3] - 2025年4月施行的《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规定产品名称需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 并标注原料投料量或含量[3] - 实际操作中商家明示意愿普遍较低 因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管理条例 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4] 食品安全与添加剂监管 - 预制菜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通过冷冻、冷藏贮存和杀菌处理满足保鲜需求 无使用防腐剂技术必要性[5] - 正规企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采用速冻锁鲜、惰性气体包装等物理保鲜技术解决大部分保鲜需求[5] - 预包装食品添加剂使用有严格规范 不得超出品种和剂量限制 但部分企业为满足重口味偏好添加增味剂、增香剂[7] - 菜品健康营养关键取决于食材本身及制作方式、环境流程规范性 非是否预制[7] 行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近两年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7] -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 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是关键[8] - 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行业将持续完善标准体系特别是餐饮标识指引[9] - 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强预制菜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10]
新华视点:关于预制菜,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新华社· 2025-09-15 13:37
预制菜定义与范围 - 预制菜定义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 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被归为预制菜范畴[3]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规定预制菜不允许添加防腐剂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和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 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3] - 新定义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进行边界划分 有助于防范商家蹭流量行为[3] 预制菜明示要求与现状 - 消费者要求商家对预制菜亮明身份 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4] - 市场监管总局明确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4] - 多地积极推进预制菜明示 广东省规定2025年4月起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5] - 上海市计划在部分餐饮企业先行试点预制菜明示工作[5] - 湖南省将研究合理管用的预制菜告知方式 通过行业自律和试点推广加大明示力度[5] - 目前明示更多靠餐饮企业自觉行为 商家担心引起消费者反感导致明示意愿较低[6] - 缺乏快速检测手段和具体管理条例 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6] - 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分类明示 将菜肴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类[6] 预制菜安全与监管 - 消费者担忧预制菜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问题[7] - 根据规定预制菜不允许使用防腐剂 通过冷冻、冷藏等物理技术解决保鲜需求[7] - 正规企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品种和剂量有严格规范[7] - 部分企业为满足重口味喜好添加增味剂、增香剂 或对灭菌、冷链运输把控不严增加细菌风险[7] - 菜品健康营养关键取决于食材本身及制作流程规范程度 而非是否预制[8] - 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强预制菜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组织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9] -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9] 预制菜产业发展 - 2023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8] - 美国、日本等市场预制菜渗透率达60%以上[8] - 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9] - 建议制定统一国家标准 为生产、运输等全流程提供标准参照[8] - 鼓励企业在速冻锁鲜、真空包装、冷链运输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8] - 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加强科普宣传 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认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