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政策

搜索文档
暂停降息,这国央行宣布
证券时报· 2025-09-25 14:49
瑞士央行暂停降息! 在此前连续6次降息后,瑞士央行周四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不变,这是2024年初以来,瑞士央行首 次停止降息。 瑞士央行行长表示,已准备好在必要时将利率降至零以下,"如果中期通胀超出物价稳定范围,我们将 降息"。 瑞士央行维持利率在零水平 当地时间周四,瑞士央行将关键利率维持在零水平,结束了自去年3月份以来连续六次降息的宽松周 期。瑞士央行0%的基准利率,也是全球主要央行中最低的水平。 瑞士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与上一季度相比,通胀压力几乎没有变化。当前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将通货 膨胀控制在与价格稳定相一致的范围内,并支持经济发展。瑞士央行将继续监测形势,必要时调整货币 政策,以确保价格稳定。 瑞士央行称,全球经济前景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例如,贸易壁垒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导致全球经济更 加明显放缓。然而,也不能排除全球经济将比预期更具弹性。 瑞士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疲软。在第一季度强劲增长后,瑞士第二季度GDP仅增长了0.5%。瑞士央行 称,由于美国关税大幅提高,瑞士经济前景已恶化,关税很可能尤其会抑制出口和投资。 瑞士央行的官员们曾多次表示,重新引入全球唯一的负利率对金融体系造成的损害,意味着他们 ...
突发!暂停降息!刚刚,这国央行宣布
券商中国· 2025-09-25 14:02
货币政策调整 - 瑞士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不变 结束自2024年3月以来连续六次的降息周期[1][3] - 央行表示当前货币政策有助于控制通胀在价格稳定范围内 必要时将调整政策[3] - 行长Martin Schlegel强调已准备好在必要时将利率降至零以下 若中期通胀超出稳定范围将降息[2][4] 利率政策背景 - 全球主要央行中瑞士0%的基准利率处于最低水平 此前2014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间曾实行负利率政策[3] - 央行官员认为重新引入负利率需设置更高门槛 因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损害[3] - 近一年多累计降息175个基点 最近一次降息为2024年6月19日下调25个基点至0%[3] 经济与通胀展望 - 2025年GDP增长预期维持1%-1.5% 通胀率预期保持0.2%[4] - 2026年增长率预计略低于1% 因美国关税政策导致经济前景恶化[6][7] - 当前通胀率已回归0%-2%目标区间 5月曾进入负值区间[4] 外汇市场动态 - 瑞士法郎兑美元年内升值超12% 兑欧元升值近1% 成为G-10货币中表现最佳货币之一[4] - 暂停降息后汇率反应平淡 兑欧元报0.9341 兑美元报0.7956[4] - 央行承诺按政策利率对活期存款付息 并保持外汇市场活跃参与[4] 外部经济环境影响 - 美国对瑞士商品加征高达39%进口关税 近六成出口商品受影响[7] - 关税政策导致瑞士经济前景恶化 可能抑制出口和投资[6][7] - 全球经济增长受美国关税及不确定性影响 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将放缓[6] 政策走向预测 -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宽松周期已结束 至少维持零利率至2025年底[5] - 约四分之一经济学家预测若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明确 可能重返负利率[5] - 部分分析指出基于新通胀预期终点0.8% 下一步行动更可能是加息而非降息[6]
【环球财经】瑞士央行维持利率不变 仍有可能采取负利率政策
新华财经· 2025-09-25 13:46
新华财经北京9月25日电(王姝睿)瑞士央行(SNB)日内宣布将政策利率维持在0%不变,重申在必要 时将准备干预外汇市场。该决定符合市场预期,瑞郎兑美元基本持稳。机构分析称,由于美国高额贸易 关税对经济增长构成威胁,瑞士央行仍可能在未来几个季度再次降息。 瑞士央行行长施勒格尔表示,目前瑞士的货币政策是扩张性的,进入负利率的门槛比正常降息更高,但 如果需要,瑞士央行已准备好使用所有工具。他指出,瑞士的关税非常高,对于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一 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素。然而,他也提到,瑞士经济的很大一部分并未受到关税的影响,关税对整体 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 Syz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to Cueni指出,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和政治局势,这一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合理 的。目前瑞士经济前景的最大担忧是围绕出口部门的不确定性,这也是瑞士央行所关注的问题。 瑞银经济学家则表示,关税是短期内瑞士经济增长的最大下行风险,而即便降息至负值区间,也难以有 效抵消关税影响。 瑞士GDP增速在2025年第二季度放缓至0.5%,较高的美国关税将抑制出口和投资,尤其是在机械和钟 表制造领域,而服务业则保持韧性。瑞士央行预计,未来瑞士经济增速将保持温和, ...
海外债市系列之七:海外央行购债史:欧洲央行篇
国信证券· 2025-09-14 08: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海外央行购债史》系列剖析日本央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购债政策,三者在方式、实施时机和规模上有相似和差异:日本央行和美联储购债政策从传统工具转向创新,欧央行大规模购债较晚;三者购债政策都一波三折,日本央行退出谨慎滞后,美联储政策周期转换灵活,欧央行政策转向迟缓;购债规模巨大,日本央行扩张更激进;美联储和欧央行购债品类更多;日本央行YCC政策使购债政策进入新阶段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阶段(2009年 - 2010年):次贷危机的首次尝试 - 宏观背景与购债政策目标: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元区银行体系流动性危机,担保债券市场流动性恶化,欧央行推出担保债券购买计划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改善银行融资条件 [14][15] - 购债方式:2009年7月起,欧央行一、二级市场持续小规模买入600亿欧元欧元区银行发行的资产担保债券,至2010年6月30日,CBPP1持有证券最大值611.4亿欧元 [16] - 债券市场影响分析:担保债券购买计划提振了担保债券市场,降低银行发行有担保债券的收益率和利差,增强融资能力,但对整体债券市场和经济影响温和,购债操作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对债券市场利率影响间接、有限 [17] 第二阶段(2010年 - 2012年):欧债危机下的应急 - 宏观背景与购债政策目标:希腊债务危机使恐慌蔓延至外围国家,主权债券遭抛售,收益率飙升,金融市场动荡,欧央行启动“证券市场计划”应对市场流动性和融资问题,恢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1][22] - 购债方式:证券市场计划在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公共和私人部门债券,未披露数量、时间框架和目标水平,购买对象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扩展至意大利和西班牙,欧央行通过定期存款操作吸收购债注入的流动性;2011年10月6日,推出第二轮担保债券购买计划,规模400亿欧元,最终仅购买164亿欧元,于2012年10月结束;2012年9月6日,“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推出,承诺必要时在二级市场无限量购买1 - 3年期政府债券,但前提是该国接受严格宏观经济调整计划,该计划未真正启动购买 [23][24] - 债券市场影响分析:证券市场计划公布后短期内提振债券市场,降低外围国家国债收益率,但随着经济复苏乏力,作用递减;“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有“公告效应”,宣布后西班牙和意大利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并持续走低 [25] 第三阶段(2013年 - 2018年):持续低通胀下全面量化宽松 - 宏观背景与购债政策目标:欧债危机后,欧元区经济缓慢复苏但通胀低迷,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货币政策传导受限,欧央行引入负利率政策,后通过资产购买扩大货币宽松规模,先后启动第三轮担保债券购买计划、资产支持证券购买计划和扩大版资产购买计划 [30][31] - 购债方式:2014年10月20日启动第三轮担保债券购买计划,从一、二级市场购买符合条件的欧元区担保债券,截至2018年12月末,持有规模2702亿欧元;2014年11月21日推出资产支持证券购买计划,购买符合特定条件的资产支持证券,截至2018年12月末,持有规模276亿欧元;2015年1月22日宣布扩大版资产购买计划,由多个子计划组成,公共部门购买计划是主力,购买量占近80%,2016年4月启动企业债券购买计划,截至2018年12月末,持有规模1806亿欧元;2016年12月起逐步缩减资产购买计划月度购债规模,2018年12月13日结束净资产购买操作,累计净购买规模约2.65万亿欧元 [32][33][35] - 债券市场影响分析:欧央行大规模购债使欧元区各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显著走低,边缘国家与核心国家利差总体收窄 [39] 第四阶段(2019 - 2023):疫情冲击与紧急购债计划 - 宏观背景与购债政策目标:2019年经济下行,通胀不足,欧央行重启量化宽松;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欧央行启动“疫情紧急购债计划”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复苏 [41][42] - 购债方式:2019年11月起实施每月200亿欧元资产购买计划,2020年3月宣布额外增加1200亿欧元购买规模,使每月购买规模提升至320亿欧元;2020年3月18日启动“疫情紧急购债计划”,初始规模7500亿欧元,后多次扩大规模至1.85万亿欧元,该计划涵盖私人和公共部门证券,购买中暂时放弃“资本额比重”约束,净买入操作持续到2022年3月底,累计购买约1.71万亿欧元资产;2022年3月PEPP结束净买入操作,6月宣布7月1日起停止APP净购买,7月27日加息 [43][45][50] - 债券市场影响分析:“疫情紧急购债计划”缓解市场恐慌情绪,稳定投资者信心,平复金融市场过度波动,执行及扩规模期间,欧洲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中枢下移,后期购买速度放缓,债市收益率总体上行 [52] 海外央行购债的总结与启示 - 购债政策转变:日本央行和美联储购债政策从传统工具转向创新,欧央行大规模购债较晚 [1][53] - 政策波折: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购债政策一波三折,日本央行退出谨慎滞后,美联储政策周期转换灵活,欧央行政策转向迟缓 [2][54] - 购债规模:美、日、欧央行购债规模庞大,日本央行扩张更激进 [3][54][56] - 购债品类:美联储和欧央行购债品类更多,日本央行还购买股票ETF和J - Reits [3][57] - 政策新阶段:日本央行YCC政策使购债政策进入新阶段 [3][57]
好书推荐·赠书|《货币之手》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12 11:09
书籍核心观点 - 深度解析中央银行在当代经济中的角色与影响 聚焦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3][4] - 剖析量化宽松 负利率等政策的实施背景 具体措施及成效与不足 [3][4] - 指出非常规货币政策带来债务积累 贫富差距加剧 金融市场不稳定等意外负面后果 [4] - 反思央行长期以2%通胀率为目标的政策框架的过时性和局限性 建议将金融稳定纳入政策框架 [4] 目录内容总结 中央银行历史与理论基础 - 分析大萧条遗赠 包括弗里德曼革命 货币祸害及央行危机管理蓝图 [8] - 探讨杠杆毒药 包括史上最大金融危机的5个驱动因素 美国房地产泡沫3大推手 证券化风险传染 超常杠杆及流动性枯竭 [8]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 - 描述金融危机全球蔓延过程 包括货币市场与华尔街巨头生死博弈 欧洲金融系统瓦解 [8] - 详述打破常规政策 包括零利率 影子银行监管缺失 量化宽松押注 欧洲央行困境及日本极致货币刺激 [8][9] 政策后果与反思 - 列举非常规政策高昂代价 包括布奇·卡西迪综合征 迈克尔·杰克逊综合征等9大综合征 [9] - 提出变革前夜思考 包括条件反射式救市 进退两难货币政策 权力失衡 通胀新常态及思维范式转变需求 [9]
1990年代后日本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进程
东北证券· 2025-08-19 09:13
日本货币政策框架演变背景 - 1990年代后日本面临长期通缩及经济停滞,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1] - 1998年后通缩持续时间长导致通胀预期下行,改变居民消费心理和企业定价模式[26] - 物价变动板结使经济循环停滞,通胀中枢从1.6%降至-0.1%[26] 超宽松货币政策框架 - 2013-2023年实施量化质化宽松(QQE)、负利率和YCC政策组合[2] - QQE政策目标两年内将基础货币总额提高两倍,2014年CPI同比增速达3.7%[2] - 负利率政策将银行超额准备金分为三层,利率分别为0.1%、0%和-0.1%[3] - YCC政策控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0%上下,解决负利率带来的金融系统风险[3] 政策效果与挑战 - 2014年CPI增速因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消费税上调回落至0%附近[2] - 长期通缩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潜在GDP增速长期低迷[25] - 日本物价调整频率大幅下降,内外价格差显著低于其他发达国家[26] 利率体系演变 - 2016年负利率政策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控制在-0.1%~0%范围[123] - 2024年3月政策框架调整,取消负利率恢复常规利率操作[122] - 利率传导机制从公定步合转向公开市场操作调控[120]
特朗普关税“基本已定”不作调整,瑞士极限求生!
金十数据· 2025-08-04 00:38
贸易政策调整 - 美国对多国加征关税并维持现状 加拿大35% 巴西50% 印度25% 瑞士39% [1] - 白宫在贸易谈判中下调部分税率 欧盟进口关税从最初水平减半 [1] - 关税税率基于协议设定 取决于贸易逆差或顺差水平 已成定局 [1] 瑞士经济应对措施 - 瑞士政府愿修改对美让步方案 考虑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LNG [2] - 瑞士企业可能加大对美投资 美国是瑞士医药钟表和机械最大出口市场 [2] - 瑞士内阁召开特别会议商讨对策 争取在8月7日关税生效前迅速行动 [1][2] 贸易逆差数据 - 美瑞贸易逆差达385亿瑞郎 约480亿美元 [2] - 瑞士购买美国LNG作为考虑选项 欧盟已承诺购买LNG [2] - 瑞士官员否认高关税源于两国领导人通话 正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2] 经济影响预测 - 39%关税可能导致瑞士经济产出减少0.3%-0.6% [2] - 若纳入医药产品 经济降幅可能超过0.7% [2] - 长期出口中断可能使瑞士GDP萎缩超过1% 增加衰退风险 [2] 金融市场反应 - 瑞士股市因国庆休市 周一开盘预计受关税消息冲击 [3] - 野村证券预测瑞士央行9月可能降息25个基点至-0.25% [3] - 对美出口关税冲击可能削弱经济增长并加剧通缩压力 [3]
中美日最新负债对比:美国36万亿,日本9.1万亿,中国令人意外
搜狐财经· 2025-07-20 17:14
全球三大经济体债务状况 - 美国国债规模超过36万亿美元,人均负债超10万美元 [1] - 日本政府债务达9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227% [4] - 中国总负债86万亿元人民币,债务率63.8%低于国际警戒线 [6] 债务管理方式对比 - 美国采用借新还旧模式,但面临中国连续减持美债导致市场紧张 [1] - 日本长期依赖负利率政策,利率上升导致利息支出年增35% [4] - 中国实施债务置换策略,将短期高息债转为长期低息债,并安排10万亿元资金规划支持基建反哺还债 [6][8] 经济影响表现 - 美国年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已超过国防开支,利息占税收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1][3] - 日本企业受利率上升冲击显著,餐饮建筑行业破产增加,老龄化导致社保支出占GDP25% [4][7] - 中国资金投向民生和乡村建设,消费券刺激超市客流,基建带动农村产业和青年返乡创业 [8] 结构性挑战 - 美国面临贸易战反噬效应,通胀高企制约货币政策空间 [3] - 日本储蓄率仅1.5%,消费税上调阻力大,经济缺乏内生增长动力 [7] - 中国债务结构优化,资金使用效率较高,项目收益与还债形成闭环 [6][8] 国际资本流动 - 中国持续减持美债,日本韩国跟随抛售,加剧美国债务市场压力 [1]
欧央行管委Villeroy力挺量化宽松:非常规政策首选工具
智通财经网· 2025-07-08 02:34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评估 核心观点 -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Francois Villeroy de Galhau认为大规模资产购买(量化宽松/QE)是零利率环境下调控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因其能带来"持久性改变" [1] - 尽管量化宽松存在争议(如催生资产泡沫、加剧不平等、部分央行亏损),但相较负利率政策更受青睐 [1] - 欧洲央行评估报告暗示未来可能重启量化宽松,但部分官员认为其使用需更克制,因"成本效益比已不再理想" [1] 政策工具对比 - 量化宽松被明确为"首选"工具,因其对经济影响的持久性优于其他手段 [1] - 长期再融资操作和传导保护工具主要用于确保货币政策在欧元区20国的有效传导 [1] - 长期再融资操作在恢复银行放贷方面效果显著,且退出机制更灵活 [1] 政策实施原则 - 欧洲央行评估确立了量化宽松等工具的"适度"使用原则,认为其负面影响可通过多种方式控制 [2] - 政策应对力度将取决于经济问题的严重程度,体现灵活性 [1] - 存在方法可减轻量化宽松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潜在风险 [2]
好书推荐·赠书|《货币之手》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04 10:16
书籍内容与主题 - 聚焦中央银行在当代经济中的角色与影响 探究其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塑造作用 重点分析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 负利率政策等 [3] - 深入剖析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 具体措施 以及在稳定金融市场 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效与不足 同时探讨其带来的负面后果如债务积累 贫富差距加剧 金融市场不稳定等 [3] - 对央行长期以2%通胀率为目标的政策框架进行反思 指出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过时性和局限性 并提出应将金融稳定纳入政策框架的建议 [3] 作者背景 - 约翰·范·奥弗特维德是比利时财政部前部长 欧洲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 拥有安特卫普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 长期担任哈瑟尔特大学兼职宏观经济学教授 并有10年以上银行 制造业 建筑业和服装业管理经验 [4] - 斯汀·罗切是比利时弗兰德财政部长政策顾问 安特卫普大学博士 [5] - 译者何平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6] 推荐序核心观点 - 央行决策者如同中世纪的炼金术士 运用"无中生有"的魔法 在危机时期扮演救世主角色 现代央行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演进过程中的必然 [8][9] - 央行的神秘性来源于其伟大力量 专业性和政策表述的模糊性 央行行长在关键时刻需显得信心满满 [10][12][13] - 货币的本质在于信用 央行核心工作围绕货币展开 信用是头等大事 需遵循"孔子的教诲"守护信任 [14] - 央行货币政策滥用可能引发诸多"综合征"如布奇·卡西迪综合征 迈克尔·杰克逊综合征 大卫·科波菲尔综合征等 警示债务攀升和财富侵蚀等问题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