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

搜索文档
从领跑到受阻,马上消费IPO“迷途”何去何从?
搜狐财经· 2025-09-28 10:59
来源:幂疗科技 在消费金融的浩瀚海洋中,无数企业如逐浪之舟,奋力搏击以求生存与发展。 其中,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一度以傲人的业绩表现和强大的科技实力,成为引领行业前行的璀璨灯塔。 然而,正当其IPO辅导之路稳步推进时,一系列潜藏问题却如冰山般浮出水面,无情地戳破其华丽的光环,让这家明星企业的未来蒙上一层厚重 的迷雾。 华丽光环下的多重危机 如果说业绩是马上消费的"明牌",那么合规、模式与治理方面的问题,便是其藏在光环下的"暗礁",也是阻碍IPO的核心障碍。 从新晋玩家到领军先锋 2020年,马上消费启动上市辅导,中金公司作为辅导机构闪亮登场,市场一度满心期待它能成为"消费金融第一股"。但谁能料到,四年时光匆匆 而过,辅导进程却屡屡延期,曾经的"冲刺者"如今竟陷入"原地打转"的尴尬困局。 一是,合规问题积重难返。 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消费观念的悄然转变,为消费金融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就在这风云际会之时,新晋玩家马上消费凭 借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以科技为利刃,毅然决然地切入消费金融领域,自此开启一段波澜壮阔的崛起征程。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超过7万条的投诉记录宛如一 ...
民生信用卡加码“双节”福利金融赋能消费扩容提质
财富在线· 2025-09-28 03:27
公司战略与活动 - 公司紧抓双节消费热点推出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包括民生山姆联名信用卡专属优惠和全民管家满减福利等多元场景[1] - 公司将双节消费热点与金融服务创新结合推动信用卡业务与居民生活融合以实实在在便利惠及消费者[2] - 公司通过全民生活App推出绑卡赠支付礼包活动持卡人首次绑定有机会获得最高188元支付优惠覆盖高频线上消费场景[3] - 公司通过全民管家入口将优惠延伸至生活服务领域提供充值缴费等立减优惠笔笔消费满减最高立减188元[5] - 公司不断拓展服务边界实现政策导向市场响应消费体验的有机结合让假期消费更实惠便捷[6] 行业趋势与数据 -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以旧换新商品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2] - 消费金融作为连接消费与供给的桥梁在推动消费升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3] - 银行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为客户提供便利实惠并在消费金融与数字经济融合过程中释放市场活力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5] 合作伙伴与场景覆盖 - 公司联动麦当劳必胜客奈雪瑞幸滴滴猫眼电影等十余家知名品牌推出微信立减金活动覆盖餐饮出行商超等核心消费场景[2] - 公司与京东美团支付宝等头部平台联动推出线上支付优惠活动[3] - 公司优惠活动覆盖餐饮出行商超线上支付及生活缴费手机充值油卡充值洗车养护等多业态场景[2][3][5] 客户服务与体验 - 公司秉持服务大众情系民生使命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2] - 公司通过全民管家将信用卡打造为贴近生活的服务助手实现金融服务与生活需求的精准匹配[5] -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创新服务模式让金融在满足居民美好生活中发挥更大价值[6]
京东白条升级分期免息等多项服务
证券日报网· 2025-09-25 12:12
公司业务升级 - 京东白条升级分期免息、先享后付、以旧换新等多项服务以满足用户不同场景需求 [1] - 服务模式为"先消费、后付款、实时审批、灵活分期" [1] 用户覆盖规模 - 已触达近3亿消费者 [1] - 覆盖超过200万产业端商家 [1] - 合作100家以上金融机构 [1] 补贴与转化效果 - 累计为用户提供免息补贴金额达100亿元 [1] - 免息分期平均提升商品转化率超32% [1] - 在3C数码扩围国补后助力商户交易额平均提升超2.5倍 [1] 区域表现 - 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区交易提升效果显著 [1]
消费贷贷余四年翻了一倍多,这家上市银行再获大股东增持
搜狐财经· 2025-09-24 13:24
股东增持情况 - 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8月7日至9月18日期间以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南京银行股份约1.23亿股 持股比例从9.00%增至9.99% [2] -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上半年通过可转债转股方式增持约0.88亿股 紫金集团及紫金信托于7月18日至9月10日增持约0.57亿股 东部机场集团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增持约1.73亿股 法国巴黎银行去年3月至11月增持约1.79亿股 [3] - 截至半年报 前四大股东分别为法国巴黎银行(持股12.93%) 紫金集团(10.92%) 江苏交控(10.14%) 南京高科(9.05%) 东部机场集团位列第十大股东(持股2.37%) [3][5][6]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 同比增长8.64% 归母净利润126亿元 同比增长8.84% [6] - 截至6月末资产总额达2.9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近12% 存款规模1.64万亿元 贷款规模1.38万亿元 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98%和10.41% [6] - 不良贷款率为0.84% 拨备覆盖率达311.65% [7] 消费金融业务发展 - 个人消费贷余额从2020年945.42亿元增长至2024年2038.37亿元 实现翻倍增长 截至今年6月末余额达2072.93亿元 [9] - 子公司南银法巴消费金融2024年末表内贷款余额508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99.66亿元 增幅达63.32% [9] - 南银法巴消金2024年营业收入46亿元 同比增长61% 净利润3亿元 同比增长173% 但同期个人消费贷不良贷款率升至1.58% 较年初增长0.35个百分点 [9]
国泰海通|非银20讲·深度研究系列电话会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9-15 03:24
会议安排 - 会议时间为8月11日至20日及9月1日至10日每晚19:30举行 [2] - 会议主题涵盖非银金融机构配置行为分析、寿险分析框架、ETF战略角色、券商投顾未来图谱、AI重构财富管理、AIGC金融科技应用、消费金融机会、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研究、第三方支付趋势、券商资产配置专题、并购重组业务、海外资管机构借鉴、险企资负匹配专题及财险行业分析框架等 [5][6] - 演讲人包括刘欣琦、点条、原品、原芸、孙坤、吴浩东、王思明和李嘉木等非银金融分析师及团队成员 [3][4][5][6] 研究主题 - 非银金融机构配置行为分析强调重视配置的力量 [5] - 寿险分析框架聚焦价值与市场的关系 [5] - ETF被定义为配置的利器并探讨其战略角色 [5] - 券商投顾的未来图谱和AI重构财富管理成为重点议题 [5] - AIGC东风起助力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并探讨其在金融科技的应用 [5] - 消费金融机会在资产荒背景下被看好并研究2025年投资机会 [5] -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研究框架关注把握流量红利和加速金融变现 [5] - 第三方支付研究框架指出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且多元化服务和出海是未来趋势 [5] - 券商资产配置专题包括固收自营十年扩张及分化与转型新命题以及权益自营激荡三十年及OCI+新起点 [5] - 券商并购重组业务专题分析产业并购浪潮来临和企业服务模式迭代 [5] - 海外资管机构借鉴涵盖新模式推动行业回归本源、销售费率下行转型基金超市+投顾模式及全能资管平台共享时代 [5] - 上市险企资负匹配专题探讨低利率下的资负之道及优化资负化解利差损风险的国际比较 [5] - 财险行业分析框架及复盘强调长期稳定回报的优质资产 [6] - 券商行业分析框架关注资本中介的进阶 [6]
半年报中的新亮点丨商业银行发力消费金融
经济日报· 2025-09-11 01:58
消费贷款业务增长 - 农业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达9.31万亿元 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1.45万亿元 增量1140亿元[2] - 农业银行个人贷款投放3.87万亿元 增量4932亿元 保持可比同业领先优势[2] - 中国银行上半年个人消费类贷款投放额与信用卡消费额累计超万亿元[3] 产品创新与场景融合 - 农业银行创新推出"随薪贷""尊悦贷"等产品 将个人消费类贷款期限由最长5年延长至7年[2] - 农业银行优化组合办贷和调查作业业务流程 深入推进消费金融场景融合[2] - 中国银行开展"以旧换新""国补营销季"专项活动 信用卡国补消费额和消费贷款以旧换新投放额大幅超去年全年水平[3] 服务消费领域拓展 - 中国银行运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工具 6月末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与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2025亿元[3] - 消费结构加快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 文化 旅游 教育 医疗 养老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4] - 财政部贴息政策覆盖旅游 养老 生育 教培 医疗等服务消费领域[5] 财政贴息政策支持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要求真实消费行为 涵盖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5]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覆盖8类消费领域 包括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 托育 家政 文化娱乐 旅游 体育[5][6] - 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 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6] 风险管控措施 - 建设银行6月末不良贷款率1.33% 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关注类贷款占比1.81% 下降0.08个百分点[7] - 邮储银行实施零售信贷集约化作业 完善客户尽调和人工审查审批要点 强化真实性交叉验证[8][9] - 建设银行推动数字化风控工具融入信贷业务流程 优化业务准入和监测预警等关键环节管理[8] 普惠金融服务 - 中国银行从供需两侧扩大消费领域金融服务供给 支持增强消费能力突出普惠性[3] - 邮储银行认真落实小微企业金融续贷和个人消费贷款纾困政策 帮助临时困难客户[9] - 商业银行通过简化贴息流程提升客户体验 深化贷款与消费场景融合[6]
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商业银行发力消费金融
经济日报· 2025-09-11 00:57
消费贷款业务增长 - 农业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达9.31万亿元 增量4932亿元 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1.45万亿元 增量1140亿元 [2] - 农业银行个人消费类贷款期限由最长5年延长至7年 并创新推出"随薪贷""尊悦贷"等产品 [2] - 中国银行上半年个人消费类贷款投放额与信用卡消费额累计过万亿元 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与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2025亿元 [3] 消费金融政策支持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要求居民需有真实消费行为 覆盖商品消费及服务消费领域 [5]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覆盖8类消费领域 要求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及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6] - 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 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借贷成本 撬动信贷资金投向消费领域 [7] 银行具体举措 - 农业银行聚焦扩内需促消费领域 实施全行提振消费贷款专项行动 优化信贷政策和资源保障 [2] - 中国银行开展"以旧换新""国补营销季"专项活动 信用卡国补消费额及以旧换新投放额大幅超去年全年 [3] - 建设银行聚焦精准支持真实消费需求 简化贴息流程 深化贷款与消费场景融合 [7] 风险管控机制 - 农业银行持续开展风险模型迭代和规则优化 加快构建个贷业务数智信贷管理体系 [8] - 建设银行6月末集团不良贷款率1.33% 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关注类贷款占比1.81%下降0.08个百分点 [8] - 邮储银行2024年全面改进零售信贷产品作业流程 优化客户准入标准 加强风险模型策略应用 [9] 行业发展趋势 - 消费结构加快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 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 [4] - 商业银行需提升消费贷款覆盖面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实现量质协同增长 [10]
商业银行发力消费金融
经济日报· 2025-09-10 22:05
核心观点 - 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培育新增长点 支持消费市场发展 [1] - 国家政策推动消费金融扩张 财政贴息政策降低借贷成本 精准支持真实消费需求 [5][7] - 商业银行在扩大贷款投放的同时 注重风险管控和资产质量 实现量质协同提升 [8][9][10] 贷款投放与业务增长 - 农业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达9.31万亿元 增量4932亿元 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1.45万亿元 增量1140亿元 [2] - 农业银行推出"随薪贷""尊悦贷"等产品 将个人消费贷款期限从5年延长至7年 [2] - 中国银行"万千百亿"惠民行动推进 上半年个人消费类贷款与信用卡消费额累计超万亿元 [3] - 中国银行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与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2025亿元 [3] 政策支持与实施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覆盖真实消费行为 包括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 [5]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覆盖8类消费领域 要求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能力 [6] - 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信贷成本 [7] - 建设银行简化贴息流程 深化贷款与消费场景融合 [7] 风险管控与资产质量 - 农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赋能构建数智信贷管理体系 实现风险早识别早处置 [8] - 建设银行6月末不良贷款率1.33% 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关注类贷款占比1.81%下降0.08个百分点 [8] - 邮储银行实施零售信贷集约化作业 强化催收队伍和不良资产处置 [10] - 行业坚持审慎风险偏好 通过模型优化和流程改进提升风控质效 [9][10] 行业趋势与机遇 - 消费结构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 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 [4] - 商业银行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提升消费贷款覆盖面和支持精度 [10] - 消费金融迎来结构性机遇 体现在市场规模扩张和市场格局优化 [10]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兴业消金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08:10
核心观点 - 消费金融行业在国家促消费政策推动下迎来发展机遇 成为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1] - 公司通过战略转型实现业绩高增长和资产质量显著改善 不良贷款实现"额率双降"[2] - 公司坚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战略 线上业务规模及占比持续提升[4][5] - 公司入选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经办机构 将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优势的贷款利率[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68亿元 同比增长213.43%[2] - 累计发放贷款突破4500亿元 服务客户数超过2800万户[2] - 不良贷款余额21.05亿元 不良率2.61% 较年初分别减少2.95亿元和下降0.32个百分点[2] 资产质量 - 风险指标持续向好 不良贷款实现"额率双降"[2] - 加大拨备计提力度 风险抵补能力充足[2] - 审慎开展信贷投放 加大优质客群挖掘 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2] 风控措施 - 贷前细化尽调要求 引入多维第三方数据交叉验证确保客户信息真实有效[3] - 贷中优化授信政策 升级风控模型 基于渠道特征定制审批策略[3] - 贷后拓展不良处置手段 运用诉前保全等措施提升司法处置效能[3] 业务战略 - 推动业务线上转型 实现线下服务与线上触达的双轮驱动[4] - 主推"兴家贷""兴才贷""优客通"三大产品 服务不同人生阶段客户融资需求[2] - 加大对线上渠道拓展 通过小额分散消费贷款实现业务增量[5] 产品创新 - 聚焦场景融合与用户体验升级 深挖细分市场需求[4] - "优客通"服务城市工薪族 构建覆盖"衣、食、住、行、用"全场景金融支持网络[4] - 推动消费贷款产品实现从申请、审批到放款的全流程线上化升级[4] 科技能力 - 自营科技能力持续提升 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 -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4] - 全流程线上化升级大幅缩短申贷审批时间 提升服务精准度与安全性[4] 政策利好 - 入选5家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之一 与6家国有大行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并列[6]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 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6] - 将为终端消费者提供更有优势的贷款利率 更好地促进个人消费和"内循环"[6]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 前景可期
金融时报· 2025-09-02 23:47
核心观点 - 四家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2025年上半年业绩呈现"三增一降"分化格局 蚂蚁消费金融 兴业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实现增长 招联消费金融业绩下滑 [1][2][3]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落地 四家机构均被纳入经办机构名单 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4][5] 业绩表现 - 蚂蚁消费金融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0.41亿元 同比增长67.77% 净利润14.60亿元 同比增长57.84% 资产总额3064.70亿元 [1] - 兴业消费金融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8.68亿元 同比增长213.43% 较2024年全年净利润4.3亿元实现显著反弹 [2] - 中银消费金融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81亿元 同比增长2.8% 净利润1.5亿元 实现从2024年中期亏损3.06亿元到盈利的转变 [2] - 招联消费金融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8.99亿元 同比下降14.77% 净利润15.04亿元 同比下降13.34% [3] 股权变动 - 中银消费金融股权结构发生变更 中国银行受让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3.558%股权及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1.617%股权 持股比例增至47.98% [3] 政策影响 -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对未来一年内部分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4] - 蚂蚁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 兴业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四家机构均被纳入财政贴息经办机构名单 [4] - 财政贴息政策有利于发挥消费金融公司扁平灵活 触达深入的专业优势 成为财政促消费的"增效器" [4][5] - 政策旨在提振消费 释放消费潜力 与其他促消费政策形成合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