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搜索文档
一场目标万亿的“双向奔赴” 郑州造车 洛阳供芯
河南日报· 2025-09-23 23:56
产业规模与产量 - 2024年河南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达68.1万辆 同比增幅超117% [1] - 2024年上半年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33.31万辆 跻身全国前十 [1] - 郑州与洛阳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达千亿级 正向万亿级目标迈进 [1] - 郑州聚集7家整车企业 年产能突破260万辆 产业规模站上2000亿元台阶 [4] 双城协同分工模式 - 郑州聚焦整车制造与集成 洛阳专攻电池及关键零部件配套 [4][5] - 洛阳LYC轴承公司每15秒生产一套轮毂轴承 每日为郑州比亚迪供应近万套产品 [2] -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一期全面投产 累计产值突破100亿元 [12] - 宇通过去五年在洛阳采购额达15亿元 未来五年采购额有望翻倍至30亿元 [10] 技术合作与创新突破 - 氢沄公司为宇通提供氢燃料电池系统 已搭载近200辆氢燃料重卡 [7] - 凯迈机电缓速器产品打破进口垄断 成功进入宇通供应链 [7] - 宇通与河南科技大学联合攻关燃料电池控制技术 与中国船舶725所合作突破双极板技术 [10] - 洛阳拥有40余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 覆盖动力电池、精密轴承及高端材料领域 [4] 产业集群建设进展 - 郑州在航空港区、经开区打造"4+N"零部件产业园 形成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4] - 洛阳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雏形 涵盖电池材料、关键零部件及氢能技术 [4][7] - 郑洛协同推动"研发在郑、制造在洛、应用在圈"的产业链分工模式 [11][13] 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 郑州整车本地配套率不足60% 存在供需错位和行政壁垒问题 [5][11] - 需建立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完善税收、土地及人才流动政策 [13][18] - 建议搭建多式联运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建设"一小时产业圈"提升协同效率 [16][13] - 需加强电池续航、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避免同质化竞争 [11][18]
费高云与曹德旺会谈
搜狐财经· 2025-09-21 11:31
项目签约 - 肥西县政府与福耀集团签署新项目合作协议 [1] - 合肥市委书记费高云与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参与会谈并见证签约 [1] - 福耀集团总裁叶舒参加签约活动 [1] 合作背景 -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崛起 [1] - 福耀集团是全球汽车玻璃行业领军企业 [1] - 双方深化合作前景广阔 [1] 战略意义 - 福耀合肥项目是集团战略的重要一环 [1] - 项目将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并加快建设进度 [1] - 项目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并助力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1] - 项目将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1] 产业影响 - 合作有望带动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合肥发展 [1] - 双方携手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1] - 合肥市政府承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条件 [1]
合肥市委书记费高云与曹德旺举行工作会谈并见证签约
证券时报网· 2025-09-21 09:04
公司战略布局 - 福耀集团与肥西县政府签署新项目合作协议 [1] - 合肥项目是集团战略的重要一环 [1] - 公司将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1] 行业合作前景 -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崛起 [1] - 福耀集团作为全球汽车玻璃行业领军企业 [1] - 双方深化合作将带动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合肥发展 [1] 区域产业规划 - 合作旨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1] - 项目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助力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1] - 公司将继续加大项目谋划和布局力度 [1]
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超百万辆
新浪财经· 2025-08-24 00:34
产量数据 - 截至2024年10月21日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已超100万辆 [1] - 2023年全年总产量为74.6万辆 [1] - 2024年全年产量预计突破130万辆 [1] 产业链投资 - 1月至9月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153个 [1] - 项目总投资额达1315亿元 [1] - 引进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包括奥托立夫、均胜电子、福耀玻璃等 [1] 产业集群 - 汇聚六家整车企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 [1] - 实现外资巨头、央企造车、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形式全覆盖 [1] - 外资标志性项目包括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康宁车载玻璃等 [1]
张志强率队赴合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考察交流
新浪财经· 2025-08-19 21:12
政府与企业合作 - 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率队赴合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考察交流,旨在加强整零协同,促进合作共赢 [1] - 考察期间,张志强深入总装车间和展厅参观,详细了解企业发展历程、产业布局、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等情况 [1] - 张志强与比亚迪安徽公司负责人王昭原开展座谈,称赞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方面成果卓越 [1] 企业合作意向 - 王昭原表示,淮南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与合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1] - 双方将立足发展定位,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1] 企业概况 - 合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在世界树立了良好的中国汽车品牌形象 [1]
大″汽″″皖″成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07:47
行业格局变化 - 2025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超越广东成为全国第一 实现历史性突破 [1] -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 占全省汽车总产量47.2% 领先第二名广东近30万辆 [1][3] - 统计口径调整(由"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是直接触发因素 比亚迪合肥基地产量划归安徽 [3] 产业集群优势 - 安徽实现全链协同产业布局 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等环节 具备不出省造整车能力 [3] - 汇聚7家整车企业包括奇瑞、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 配套规上零部件企业超3000家 后市场企业1700余家 [5] - 合肥形成多元化造车矩阵 覆盖6家整车企业及数百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格局 [6] 区域协同发展 - 芜湖2024年贡献全省46.2%汽车产量和80%汽车出口 奇瑞上半年出口55.03万辆蝉联中国品牌第一 [8] - 马鞍山聚焦商用车领域形成338家企业集群 以汉马科技为龙头配套蜂巢新能源等核心零部件企业 [8] - 滁州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 宣城专注电机及轻量化材料 安庆突破三电系统 池州发展镁铝轻合金等三大领域 [9] 产能与出口表现 - 比亚迪合肥基地2024年产量95万辆 占安徽新能源产量56.4% 三期完工后年产能将达132万辆 [3] -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 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2025年前5个月保持领先优势 [8] - 奇瑞2023年出口超百万辆 2024年上半年出口55.03万辆 产品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 [8]
大"汽""皖″成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16:31
行业格局变化 - 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 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实现历史性突破 [1] - 安徽超越广东成为汽车产业新领军者 直接触发统计口径调整 由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 [1][7] - 广东2024年产量570.74万辆 安徽262.03万辆 相差超300万辆 但2025年上半年被安徽反超 [1][6] 新能源汽车发展 -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47.2% 接近半壁江山 领先第二名广东近30万辆 [4][5] - 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 今年增长势头强劲 [5] - 形成动力电池 电机电控 智能网联 轻量化材料等全产业链环节 实现不出安徽造新能源整车 [5] 产业集群布局 - 汇聚7家整车企业包括奇瑞 蔚来 大众安徽 江汽集团 合肥长安 汉马科技 比亚迪 [9] - 引育规上限上零部件企业超3000家 后市场企业1700余家 [9] - 合肥聚集6家整车企业 形成多元化发展矩阵 培育数百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11] 区域协同效应 - 芜湖贡献全省46.2%汽车产量和近80%汽车出口 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激增157.1%达29.9万辆 [12] - 奇瑞2024年出口超百万辆 2025年上半年出口55.03万辆 蝉联中国品牌第一 [12] - 各城市差异化布局:马鞍山专注商用车 滁州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 宣城聚焦电机部件 安庆突破三电系统 [13] 产能与出口表现 - 比亚迪合肥基地2024年产量95万辆 占安徽新能源产量56.4% 三期完工后年产能达132万辆 [7] -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 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13] - 2025年前5个月汽车出口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领先优势 [13]
大“汽”“皖″成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16:14
安徽汽车产业崛起 - 2025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1][4] - 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47.2%,领先第二名广东近30万辆 [4] - 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4万辆,2025年增长势头强劲 [4] 产业链优势 -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覆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等全环节,实现"不出安徽造整车" [5] - 汇聚7家整车企业(比亚迪、奇瑞、蔚来等),3000余家零部件企业,1700余家后市场企业 [9] - 合肥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格局,拥有6家整车企业和数百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11] 区域协同发展 - 芜湖贡献全省46.2%汽车产量和80%出口,奇瑞2025年上半年出口55.03万辆,全球120个国家 [12] - 马鞍山专注商用车领域,滁州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宣城聚焦电机部件,其他城市差异化布局轻量化、氢能等 [15][16] - 各市依据资源禀赋分工协作,推动安徽汽车产业规模扩大、技术创新 [16] 统计口径调整影响 - 2025年统计口径改为"生产地统计",比亚迪合肥基地95万辆产量(占安徽56.4%)从广东划归安徽 [8][9] - 比亚迪合肥基地三期完工后年产能将达132万辆 [9] 历史对比 - 广东2024年汽车产量570.74万辆,安徽262.03万辆,差距超300万辆 [7] - 广东凭借广汽和比亚迪长期占据第一,安徽通过全链协同实现反超 [6][1] 出口表现 -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每4辆出口车中1辆为"安徽造" [15] - 奇瑞2024年出口超百万辆,2025年上半年出口55.03万辆,蝉联中国品牌第一 [12]
行进中国|巨轮停靠,车城启航
人民网· 2025-07-23 06:13
新能源汽车出口 - 全球最大汽车运输滚装船"深圳号"首次靠泊小漠港并运载6800余台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其中1100多台来自比亚迪深汕基地 [2] - 比亚迪"郑州号"从小漠港首航运输1064辆新能源汽车至东南亚,工厂到港口仅需5分钟车程实现"地跑"集港 [3] - 小漠港通过"工厂—港口—海外"高速通道实现零拥堵、零剐蹭的快速出口流程,车未到港手续已办妥 [3] 港口与物流优势 - 小漠港具备15米水深条件可停靠全球滚装船,位于海上"高速路"入口可节省一周运输时间,已开通9条外贸航线 [3] - 港口新增两台岸桥提升作业能力,汽车出海整备中心加速建设,二期投产后年运输能力将达100万辆 [3] - 通港大道串联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出海外贸全链条,实现上下游高效衔接 [7] 比亚迪产能与布局 - 比亚迪深汕二期整车制造车间高峰日产1300辆新能源汽车,东地块产能持续释放,下半年出口或迎井喷 [4] - 比亚迪二期东西厂区占地400万平方米,3年内从荒山蜕变为连片生产基地 [6] - 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至四期相继落地深汕,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群 [7] 深汕产业生态 - 深汕已聚集比亚迪、京西重工、延锋汽车等近30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7] - 区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一主三辅"产业,打造深圳汽车城核心承载区 [9] - 京西重工提出全链条服务中国品牌出海,参与汽车强国建设 [9] 区域经济发展 - 深汕GDP从2018年38.95亿元增长至2024年242.15亿元,年均增速35.6% [11] - 2025年一季度GDP达73.42亿元同比增长40%,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11] - 深汕从"农渔四镇"转型为现代化滨海新区、产业新城,配套基建与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11]
南财观察|一艘巨轮驶向大洋 一座汽车城快速成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1:09
比亚迪深汕产业布局 - 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首次运载1105辆深汕工厂生产的宋系列出口车型前往欧洲,实现"出厂即出港"的物流优势[1][3] - 深汕基地已完成出口车型生产线调试,6月实现宋系列出口车型量产,整车生产主攻中高端及出口车型如腾势Z9、仰望U7等[1][3] - 公司在深汕投资从50亿元增至300多亿元,搭建从零部件到电池到整车的全产业链,包括四期工程分别布局零部件、整车、电池组装和电池包生产线[5] 深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 深汕合作区已形成千亿级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吸引近30家企业包括京西智行、佛吉亚、东风李尔等[1] - 速腾聚创在深汕投建MARS智造总部基地,规划激光雷达年产能170万台,实现"南山研发+深汕生产"模式[7] - 壁虎汽车入驻深汕建设专用车生产线,成为首个全资自主运营工厂,利用当地产业配套生产旅居车、冷藏车等[8] 小漠港汽车出口枢纽 - 小漠港是深圳唯一汽车滚装出口港区,已开通13条国际航线,2024年出口汽车突破21万辆(含KD件),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166%[4] - 港口一期满足年30万辆运输需求,二期工程2027年投产后将提升至年100万辆,可同时靠泊两艘9200车位滚装船[4] - 车辆从比亚迪工厂5分钟可集港,12海里即达国际航道,凸显"出厂即出港"效率优势[3] 深汕区域经济发展 - 深汕合作区GDP从2017年34.12亿元增至2024年242.15亿元,近4年年均增长45.5%,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5.4%[1][10] - 2024年一季度GDP达73.42亿元同比增40%,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77.3%,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0] - 区域形成"一主三辅"产业格局:以新能源汽车为主,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为辅[10] 新能源汽车出口数据 - 2024年前五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85.5万辆同比增64.6%,比亚迪同期出口超38万台同比增93%,6月海外销售超9万辆[3] - 比亚迪产品覆盖全球70多国400多城市,深汕布局将加速出海进程[3] - 小漠港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速达166%,反映行业出口高景气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