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行业周期
icon
搜索文档
TCL科技:公司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当期的经营挑战和布局未来的发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6 09:43
行业状况 - 光伏行业处于严峻的下行周期 [1] - 行业存在过度内卷的竞争态势 [1] 公司应对措施 - 公司正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当期经营挑战 [1] - 公司布局未来发展以增强相对竞争力 [1] - 公司有信心持续改善TCL中环光伏业务经营状况 [1] - 公司致力于夯实持续发展能力以度过行业周期低谷 [1]
晶科能源股东温和减持19.6亿元引入22家机构,月初刚溢价出售子公司股权
第一财经· 2025-09-16 10:29
资本运作 - 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通过询价转让公司4%股份 转让价格4.90元/股 较收盘价5.46元折价约10% [3] - 转让股份获22家机构投资者全额认购 涵盖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 合计减持金额19.6亿元 [3] - 控股子公司浙江晶科能源出售晶科新材料80%股权予帝科股份 交易对价8000万元 首期款项1600万元已支付 [3][5] 资产处置 - 出售晶科新材料80%股权溢价率达299.08% 预计交易利润占最近年度审计净利润50%以上 [4] - 处置子公司旨在优化资产结构及资源配置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 [4] - 交易完成后晶科新材料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浙江晶科保留20%股权 [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光伏组件出货41.8GW位居全球第一 储能系统发货量1.5GWh超去年全年 [5][6] - 上半年营收318.31亿元 归母净亏损29.09亿元 二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减亏5.57亿元 [5] - 毛利率环比改善2.27个百分点 但资产负债率达74.08% 较上期末上升2.08个百分点 [5] 行业展望 - 2026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预计较2025年实现稳定小幅增长 [6] - 中东、欧洲、拉美等市场预计保持健康增长 中国市场增幅相对保守 [6] - Tiger Neo系列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达200GW [6]
无锡尚德年内两次换董事长,两个月前弘元绿能有意参与预重整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12
公司管理层变动 - 2025年3月28日无锡尚德董事长由武飞变更为建发系黄昶[2] - 2025年9月11日公司主要人员变更为董事长万英姿 董事兼总经理何淑范 董事徐奕/李璐/李曜 监事王阳[1] 战略合作与重整进展 - 弘元绿能控股子公司弘元光能于2025年7月8日与顺风光电签署合作经营协议 共同管理无锡尚德生产经营[2] - 合作范围涵盖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人事管理/市场拓展/供应链管理/法务管理等全方位运营事项[2] - 弘元绿能明确表示有意向作为投资人参与无锡尚德预重整程序[2] 公司历史沿革 - 2005年无锡尚德成为中国首家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民营企业[3] - 2013年因高额负债首次进入破产程序[3] - 2025年5月26日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裁定启动第二次预重整程序[3] - 2025年6月16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正式发布预重整债权申报公告[3] 行业地位特征 - 无锡尚德被誉为光伏第一股 在二十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两次破产重整[1][2] - 企业命运与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及技术迭代密切相关[2]
民生证券:给予福斯特买入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8-30 15:0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59亿元,同比下降26.06%,归母净利润4.96亿元,同比下降46.60% [1] - 2025Q2营业收入43.34亿元,同比下降20.36%但环比增长19.58%,归母净利润0.9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6.75%且环比下降76.41% [1] - 扣非净利润表现更弱,2025H1同比下降50.08%至4.49亿元,Q2同比下降81.40%至0.71亿元 [1] 光伏材料业务 - 光伏胶膜销售量13.86亿平方米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营业收入72.15亿元同比下降26.97%,主因销售价格受市场影响下降 [2] - 光伏背板销售量3369.9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0.28%,营业收入1.75亿元同比下降57.78% [2] - 公司通过全系列产品品类和优秀成本控制能力保持正向盈利,相较其他亏损企业体现龙头竞争优势 [2] - 加快海外产能扩张满足新兴市场需求,通过差异化产品和提升海外销售占比稳定全球市场份额 [2] 电子材料业务 - 感光干膜销售量8959.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62%,营业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17.93% [3] - 铝塑膜销售量665.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77%,营业收入6441.74万元同比增长9.37% [3] - 受益消费电子复苏和AI应用加速演变,PCB进入新增长周期,电子材料业务取得原材料自供、双基地布局、头部客户导入等成果 [3] 业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175.85亿元、201.52亿元、231.63亿元,对应增速-8.2%、14.6%、14.9% [4]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23亿元、18.36亿元、23.39亿元,对应增速1.2%、38.8%、27.4% [4] - 以8月29日收盘价为基准,对应2025-2027年PE为30X、21X、17X [4] - 最近90天内共有7家机构给出评级,其中6家买入、1家增持,机构目标均价为17.0元 [6]
福莱特净利骤降83% 实控人领衔11名股东拟减持4998万股
长江商报· 2025-08-29 08:21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7.66%至77.3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2.58%至2.61亿元,主要受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及产品量减价跌影响 [1][2] - 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董监高等11名股东拟减持不超过4998.06万股(占总股本2.13%),以公告日收盘价计算套现约8.27亿元,且2020年以来累计减持套现逾8亿元 [7][8] - 公司对未来行业持乐观态度,认为新增供给趋于理性、落后产能出清后行业将复苏,并强调自身技术突破、客户资源等竞争优势 [1][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7.37亿元(同比下降27.66%),归母净利润2.61亿元(同比下降82.58%),扣非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84.64%)[2] - 分季度看:Q1营收40.79亿元(同比下降28.76%),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降86.03%);Q2营收36.58亿元(同比下降26.41%),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下降79.02%)[2] - 资产减值损失2.54亿元,包括存货跌价损失1.13亿元和固定资产减值损失1.40亿元 [4] - 对比历史表现:2024年中期营收106.96亿元(首次破百亿),归母净利润14.99亿元(同比增长38.14%),本次净利润下降为时隔2年再度下滑 [4] 业务结构 - 光伏玻璃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持续接近90%,2022-2024年占比分别为88.49%、91.42%、90.01%,2025年上半年为89.76% [3] - 公司主营光伏玻璃、浮法玻璃、工程玻璃及家居玻璃,并涉及石英矿开采销售 [3] 行业与竞争分析 - 光伏行业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导致光伏玻璃销售价格显著下降 [2][6]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于2006年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实现光伏玻璃国产化,在配方、生产工艺及自爆率控制方面领先 [6] - 客户资源包括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通威太阳能、隆基绿能等头部组件厂商,且自2005年起成为宜家全球供应链供应商 [6] 股东行动 - 实际控制人阮洪良、姜瑾华夫妇及董监高、特定股东共11人拟减持不超过4998.06万股,占总股本2.13% [7] - 以公告日收盘价16.54元/股计算,顶格减持可套现约8.27亿元 [8]
福莱特受困光伏周期净利骤降83% 实控人领衔11名股东拟减持4998万股
长江商报· 2025-08-28 23:4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7.37亿元,同比下降27.66% [1][2] - 归母净利润2.61亿元,同比下降82.58%,扣非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84.64% [1][2] - 分季度看,第二季度营收36.58亿元(同比降26.41%),净利润1.55亿元(同比降79.02%)[2] 业绩变动原因 - 光伏玻璃销售价格显著下降,主要因行业产能过剩及竞争加剧 [2] - 对冷修窑炉及部分存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54亿元(含存货跌价1.13亿、固定资产减值1.40亿)[3] - 原材料纯碱、石英砂采购成本下降及技术创新部分抵消价格下滑影响 [2] 业务结构特征 - 光伏玻璃连续三年贡献约90%营收(2022年88.49%、2023年91.42%、2024年90.01%)[3] - 2025年上半年光伏玻璃收入占比89.76%,维持核心业务地位 [1][3] 历史业绩对比 - 2019-2024年中期业绩除2022年外均保持双增长 [5] - 2024年中期营收106.96亿元(首破百亿),归母净利润14.99亿元(同比增38.14%)[5] - 本次系时隔两年再度出现净利润下降 [6] 公司竞争优势 - 2006年通过自主研发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实现光伏玻璃国产化 [1][8] - 在配方、生产工艺及自爆率控制等关键技术处于行业领先 [8] - 客户包括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等头部组件厂商 [8] - 2005年起成为宜家全球供应链稳定供应商 [8] 股东减持动态 - 实际控制人阮洪良、姜瑾华夫妇及9名董监高/特定股东拟减持4998.06万股(占总股本2.13%)[9] - 按收盘价16.54元/股测算,顶格减持可套现约8.27亿元 [10] - 2020年以来董监高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套现超8亿元 [10] 行业趋势与公司展望 - 光伏行业处于深度调整阶段,短期面临波动与阵痛 [1][2] - 新增供给逐步理性化,落后产能持续出清 [1][8] - 公司对行业长期复苏活力保持信心 [1][8]
京运通: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65亿元-2.25亿元
快讯· 2025-07-14 08:18
业绩预告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1.65亿元至2.25亿元 [1] - 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75亿元至2.3亿元 [1] 亏损原因 - 光伏行业周期导致参股企业经营业绩亏损 在权益法核算下确认投资损失对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1] - 新材料业务涉及的硅片环节利润持续为负 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1]
光伏周期遇冷,青岛高测股份转战机器人赛道寻出路
齐鲁晚报网· 2025-05-22 10:0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均陷入亏损 [1] - 2023年净利润达14.61亿元 但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亏损吞噬前三季度盈利 全年由盈转亏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降至-12.61亿元 应收账款中1-2年账龄金额激增13倍至8.86亿元 坏账计提准备达2.61亿元 [3] 行业周期影响 - 自2023年四季度起光伏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硅片环节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暴跌 [3] - 2018年"531光伏新政"曾让公司短暂亏损 但行业需求快速反弹帮助公司走出低谷 [3] - 此轮周期调整更为严峻 叠加市场需求疲软 公司市值从2022年峰值230多亿元缩水至不足60亿元 [3] 业务转型布局 - 公司计划将业务拓展至丝杠磨削设备领域 创始人表示已对丝杠磨床进行技术及市场调研 [1][3] - 公司拟对标海外先进设备精度 加快磨削研发能力场景迁移 布局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磨削设备 [3] - 业内预计丝杠磨床设备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可达500亿元 但公司面临技术与时间的双重挑战 [3]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2006年以轮胎检测设备起家 2016年切入光伏切割赛道 十年间完成从轮胎检测到光伏龙头的跨越 [3] - 公司近期以1亿元债权对润阳股份"债转股" 同行捷佳伟创 奥特维等亦采取类似举措缓解应收账款压力 [4]
通威股份狂飙的债务与消逝的千亿市值
北京商报· 2025-05-13 13:50
股价表现与市值变动 - 5月13日股价收涨7.56%至18.35元/股 总市值826.1亿元 成交金额29.76亿元 [1][3] - 曾于2024年11月6日触及32.05元/股高点 对应总市值1346.54亿元 较当前缩水约520亿元 [3] - 2024年12月27日总市值992.69亿元 为年内首次跌破千亿市值关卡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919.94亿元同比下降33.87% 归属净利润亏损70.39亿元 系上市后首次年度亏损 [3] - 光伏业务收入597.92亿元同比下降41.85% 农牧业务收入317.4亿元同比下降10.56% [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9.33亿元同比下降18.58% 归属净利润亏损25.93亿元同比增亏 [4] 债务与资金状况 - 长期借款从2024年末512.44亿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末558.02亿元 [6] - 短期借款从2024年末18.78亿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末35.31亿元 [6] - 2025年一季度财务费用6.71亿元 其中利息费用7.11亿元 利息收入5446.73万元 [6] - 货币资金从2024年末164.48亿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末291.46亿元 [8] -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128.69亿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末108.5亿元 [8] 财务结构指标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末49.57%攀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72.25% 创近年新高 [7]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4.57亿元 [7] - 存货达154.55亿元 [10] 战略举措与行业环境 - 子公司永祥股份拟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不超过100亿元 股权估值270亿元 增资后母公司持股比例不低于72.97% [9] - 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价格战及盈利压力 行业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竞争 [9][10] - 市场传闻头部厂商提议减产挺价 但未获企业端回应 [10]
“吹哨人”李振国两年前传递寒意 隆基绿能穿越“史上最强”周期风暴
中国经营报· 2025-05-02 05:41
文章核心观点 - 隆基绿能在光伏行业困境中亏损,但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变革等举措有望在2025年好转并重回增长轨道 [1][2][12] 行业现状 - 2023年四季度至今光伏行业遭遇“史上最强内卷”冲击,亏损规模远超此前三次行业周期波动 [1] - 2024年仅30家光伏上市企业合计亏损超500亿元,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下滑,减产、关厂、裁员消息不断 [3][4] - 2025年第一季度多数光伏龙头企业普遍亏损超10亿元,国内市场政策影响价格波动,国外贸易壁垒增加企业出海不确定性 [12][13] 隆基业绩情况 - 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隆基分别亏损86.17亿元和14.36亿元,2024年出现增量不增收、近十年来首度亏损局面 [1][3] - 2024年公司硅片出货108.46GW(对外销售46.55GW),电池组件出货82.32GW,仍位居全球硅片和组件第一梯队 [4] 隆基应对策略 技术创新 - 2023年9月宣布未来5 - 6年BC技术将成晶硅电池主流,全力发展该技术,产品从HPBC1.0迭代至HPBC2.0并推出多种组件新品 [1][7] - 截至目前HPBC系列组件订单累计出货30GW(2024年出货17GW),储备订单超40GW,市场覆盖30余国家和地区,预计2025年组件出货量80 - 90GW,BC组件占比超25% [8] - 预计2025年底HPBC 2.0电池、组件产能约50GW,未来一年电池量产成本有望与TOPCon平齐甚至更低 [8] 组织变革 - 2024年开展组织变革,提出精兵简政、降本增效,包括减少层级、中后台压向一线、采用项目制、开展必赢项目等 [5] - 2024年营业成本764.40亿元,同比下降27.54%,管理费用34.30亿元,同比下降30.22% [5] 财务策略 - 重视保持现金稳定、财务稳健,截至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59.83%,有息负债率19.49%,货币资金531.57亿元 [6] - 提早放慢投资节奏,考虑投资生态化转型,在美国为客户赋能,与同行共同投资扩大BC产能 [6] 隆基市场表现与展望 - 2024年组件业务渠道下沉与价值推广成效显著,中国、欧洲集中式市场占有率居首,美国合资工厂满产满销,新兴市场销量增长 [14] - 2025年市场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需求或持平或微增,美国关税政策影响部分地区输美产品及本土市场规模 [14] - 公司管理层认为2025年情况会好转,有望第三季度扭亏,下半年形成良好局面 [2][12]